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胫腓骨骨折患者的作用。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胫腓骨骨折患者60例,通过双盲法分入实验组与参照组当中,各30例,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予以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精神状态)、并发症发生率(下肢静脉、压疮、关节功能障碍)。结果: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比参照组较高(P

  • 标签: 胫腓骨骨折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生活质量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妇产科高危患者实施气压泵治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预防其手术后发生静脉的实施效果与实施价值。方法: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均来自于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在我院妇产科进行治疗的高危患者,共计100例,按照所有患者入院的先后时间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同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及静脉、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中观察组临床指标的改善情况均好于对照组,且静脉与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值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对妇产科高危患者实施气压泵治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改善其治疗效果与治疗质量均有良好促进作用,可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与生活质量,减少发生静脉与下肢肿胀、疼痛的情况。

  • 标签: 气压泵治疗 低分子肝素钙 妇产科 高危 深静脉血栓 临床指标 下肢肿胀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妇产科高危患者实施气压泵治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预防其手术后发生静脉的实施效果与实施价值。方法: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均来自于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在我院妇产科进行治疗的高危患者,共计100例,按照所有患者入院的先后时间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同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及静脉、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中观察组临床指标的改善情况均好于对照组,且静脉与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值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对妇产科高危患者实施气压泵治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改善其治疗效果与治疗质量均有良好促进作用,可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与生活质量,减少发生静脉与下肢肿胀、疼痛的情况。

  • 标签: 气压泵治疗 低分子肝素钙 妇产科 高危 深静脉血栓 临床指标 下肢肿胀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胫腓骨骨折患者的作用。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胫腓骨骨折患者60例,通过双盲法分入实验组与参照组当中,各30例,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予以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精神状态)、并发症发生率(下肢静脉、压疮、关节功能障碍)。结果: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比参照组较高(P

  • 标签: 胫腓骨骨折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生活质量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间歇性气压治疗仪在神经内科静脉预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随机抽取60例神经内科患者进行分析与探讨,时间为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就60例患者根据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护理的30例命名为对照组,应用常规干预措施以及间歇性气压治疗仪干预的30例命名为观察组,对照效果差异。结果:下肢静脉流速度及下肢周径肿胀程度比较,干预后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分析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气压仪对神经内科患者进行护理,对于静脉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间歇性气压治疗仪 神经内科 深静脉血栓 预防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996-03~1998-03,我院对10例急性下肢动、静脉患者施行了溶栓疗法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中男7例,女3例;年龄35~60y。双下肢者2例,中央型血栓4例,外周型血栓4例,混合型血栓2例。10例均为急性发病,平均发病时间为3.5~8.5h。下肢静脉7例。下肢动脉血栓3例。10例都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有外伤骨折史者7例,有手术史者7例,在其原发病的基础上发病者2例(肺癌1例、动脉粥样硬化1例)。静脉均有患肢疼痛,活动受限,皮肤颜色青紫、淤血,皮温低,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患肢髌上10cm处较健侧增粗6~8cm,髌下10cm处较健侧增粗4~5cm。动脉血栓患者有皮温低,足背动脉动减弱或消失,患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下肢动脉 溶栓治疗 患肢疼痛 尿激酶 肺栓塞
  • 简介:目的分析住院老年患者静脉栓塞(VTE)危险因素及护理预防对策。方法选取住院老年患者80例,2015年12月-2016年2月入院的40例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2016年3月-2016年5月入院的40例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静脉栓塞(VTE)危险因素之后,分别实施全程护理和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住院老年患者的静脉栓塞发生率10.00%(发生患者有4例、百分比为10.00%;未发生患者有36例、百分比为90.00%)低于对照组静脉栓塞发生率30.00%(P<0.05);观察组住院老年患者的满意度95.00%(满意患者有30例、百分比为75.00%;一般患者有8例、百分比为20.00%;不满意患者有2例、百分比为5.00%)高于对照组满意度(P<0.05)。结论通过对住院老年患者静脉栓塞(VTE)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后,再实施全程护理,取得显著效果。

  • 标签: 住院老年患者 静脉血栓栓塞(VTE)危险因素 护理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形成的有效性方法通过我院从2017年1月~2018年8月行PICC置管106例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106例PICC置管患者在留置期间发生导管相关性静脉2例,因发现早、处理早,最终导管通畅,顺利留置至治疗结束结论针对导管相关性的静脉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治疗和护理措施,是留置PICC导管的关键。

  • 标签: 导管 血栓 预防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内科住院患者并发静脉栓塞症(VTE)的临床特征,探究有效的治疗策略。方法:选取2017年9月到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大内科患者并发静脉栓塞症患者,共计43例作为本次探究的主要研究对象,记录分析并发静脉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治疗效果。结果:经统计发现43例VTE患者中,15例为肺动脉栓塞(PE),占总数的34.88%;22例患者为静脉(DVT),占总数的51.16%;同时患有PE和DVT的患者共计14例,占总数的32.56%。PE患者中有9(25.71%)例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DVT患者中有3(13.64%)例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对比纳入患者入院前与确诊为VTE时的D-二聚体水平,发现VTE时D-二聚体的水平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进行HAS-BLED出血风险评估,结果得到低风险组23(56.10%)例,高风险在18(43.90%)例,将接受抗凝治疗的VTE患者分为脑卒中组、脑出血组及其他,对比三组的出血实践发生率,发现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讨论:大内科住院患者的VTE发病临床症状较为隐匿,要密切观察患者的D-二聚体的指标水平,一旦升高表明具有并发VTE风险,抗凝治疗会伴有一定的出血风险,在抗凝治疗时要合理评估利弊。

  • 标签: 大内科住院患者 静脉血栓 栓塞症 特征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下肢静脉(DVT)形成率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2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60例)与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常规护理上结合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的DVT形成率、DVT形成风险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结果:研究组护理后的DVT形成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的DVT形成风险评分低于对照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用于重症颅脑损伤临床护理中效果突出,可有效预防DVT形成,并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效果,可借鉴。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重症颅脑损伤 下肢深静脉血栓 肢体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基于比较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预防患者腰椎手术后下肢静脉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的课题研究,重点探讨两种不同预防方法应用到手术当中对患者起到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基于比较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预防患者腰椎手术后下肢静脉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的课题研究,在研究方法选择上,主要采取了回顾分析与查阅病患者病历资料的统计方法,选取了近三年我院所收治的腰椎手术DVT高危患者100例,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包括对照组50例行利伐沙班片药物治疗预防的腰椎手术患者,以及观察组50例行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的腰椎手术患者。两组患者均于下床行走后予以停止用药,分别记录了患者在48h引流量,以及手术治疗前后7d检测血D-二聚体水平、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统计情况,并且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形成情况。结果从表1当中能够观察到,两组数据之间并无显著差异,经过t检验之后,得出P>0.05.从表2当中能够观察到,两组不同给药方式的临床预防效果都比较显著,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即无统计学意义,表示为P>0.05。表3中能够观察到,对照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之后,效果比治疗前及观察组显著,即P<0.05。结论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预防腰椎手术患者后下肢静脉临床效果均比较显著,安全性相当。

  • 标签: 利伐沙班 低分子肝素 腰椎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 要】目的:为降低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发生率,改善患者凝血指标,提高护理质量及满意度,对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做进一步研究,为临床提供有效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2年3月期间在本院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计90例,按接收治疗顺序平均分为两小组,并对比不同护理措施的差异性。结果:通过综合护理的观察组凝血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更高,组间数值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降低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下肢静脉发生率,有显著预防效果,并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指标,提高患者满意度,建议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综合护理 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 急性心肌梗死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对于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下肢静脉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在2021年6月~2022年6月邀请88名AMI患者参与对照实验,分别对两组进行常规护理及综合护理,并对两种方法进行讨论。结果:实验组经护理后凝血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体现较低的DVT率及较高的护理满意度,以上指标均达到了P小于0.05标准。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在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预防当中具有明显疗效。

  • 标签: 综合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对于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下肢静脉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在2021年6月~2022年6月邀请88名AMI患者参与对照实验,分别对两组进行常规护理及综合护理,并对两种方法进行讨论。结果:实验组经护理后凝血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体现较低的DVT率及较高的护理满意度,以上指标均达到了P小于0.05标准。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在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预防当中具有明显疗效。

  • 标签: 综合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瞻性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下肢静脉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诊治的104例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并按护理方案不同进行分组:将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者设为对照组(n=52),将采取前瞻性护理干预者设为研究组(n=52),就两组患者下肢静脉发生率以及护理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研究组的下肢静脉形成率(3.85%)低于对照组(19.23%)(2=6.029,P=0.014);②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PT、TT、APTT水平分别为(16.09±1.05)s、(19.67±1.26)s、(29.97±1.52)s明显高于对照组(14.98±1.18)s、(18.75±1.53)s、(27.42±2.61)s,FIB水平(1.25±0.05)g/L明显低于对照组(1.48±0.11)g/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68、3.347、6.088、13.726,P=0.000、0.001、0.000、0.000)。结论:前瞻性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下肢静脉的预防作用明显,可有效纠正患者凝血指标,值得借鉴。

  • 标签: 前瞻性护理干预 脑卒中 常规护理模式 下肢静脉血栓 预防作用 凝血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施行有创操作后静脉栓塞发生的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2014年8月~2015年8月间乳腺癌患者中4例施行有创操作后发生静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者经抗凝、介入下导管机械碎栓、溶栓等治疗,栓塞血管恢复通畅。结论有创操作增加了乳腺癌患者静脉栓塞形成的风险,重视VTE预防,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多学科协作,减少血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对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具

  • 标签: 乳腺癌 有创操作 静脉血栓栓塞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出现导管相关感染伴上肢静脉的恶性肿瘤患者抗凝及抗感染治疗的合理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例乙状结肠癌患者从初始及后续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血栓和感染治疗方案的制定、用药进行分析,探讨其诊治合理性。结果该患者PICC相关血栓和感染的治疗基本合理,但利伐沙班用于PICC相关血栓的抗凝治疗循证药学证据不足。结论PICC相关感染伴静脉的恶性肿瘤患者,抗凝和抗感染治疗是必要的。但在治疗时应充分考虑两者的相互影响,并利用循证医学证据合理选择治疗药物。

  • 标签: 导管相关性感染 上肢静脉血栓 结肠癌 用药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围产期的孕妇预防下肢静脉里优质护理的作用。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某院进行剖宫产的产妇16例,按照护理手段不同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病人采取常规护理手段进行护理,观察组病人是优质护理加上足底静脉泵等物理的预防对策展开护理。结果对照组出现症状的产妇有2例,出现的概率为12.22%,而观察组出现率为1.11%,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对照2组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的情况,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其中对照组55.56%(50/90)与观察组94.44%(85/90)。结论围产期孕妇采取优质护理能纠正病人血浆高凝的状况,减少DVT的出现率。

  • 标签: 围产期,孕妇 下肢静脉 血栓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患者下肢静脉形成和疼痛的影响。方法:研究期:2019年1月-2021年1月,纳入60名观察对象展开研究,观察对象均为手术患者,分组方法为:计算机双色球法,围绕患者,展开分组,并实施不同护理方案:早期护理干预(观察组,n=30),常规护理(对照组,n=30),以术后患者下肢静脉发生情况,局部疼痛症状改善效果作为评价标准,对不同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差异展开对比、分析。结果:根据彩色超声检查结果,术后患者下肢静脉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患者6.67%(2/30)低于对照组患者26.67%(8/30),(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局部疼痛度VAS评分(3.06±0.53)分低于对照组患者(4.49±0.64)分,(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缓解患者的局部疼痛度,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早期护理干预 下肢静脉血栓 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