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主动活动对于重症肌无力机械通气患者脱机时间、脱机期间舒适度、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内科监护室住院的重症肌无力机械通气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观察组实施主动锻炼,鼓励尽早下床,对照组实施被动锻炼,比较2组患者的脱机时间、脱机期间的舒适度、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结果观察组脱机时间为(6.2 ± 2.3) d,对照组为(9.8 ± 3.9)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559,P<0.01)。观察组患者脱机期间的舒适度为(81.20 ± 4.93)分,对照组为(64.54 ± 2.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5.798,P<0.01)。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较满意3例,满意27例,患者满意度评分(93.67 ± 2.20)分;对照组一般满意2例,较满意15例,满意9例,患者满意度评分(85.81 ± 5.49)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23.312 2,t值为-7.205 7,P<0.01)。观察组患者脱机期间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主动活动能缩短重症肌无力机械通气患者的脱机时间,提高患者脱机期间的舒适度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且没有对患者的呼吸功能及酸碱平衡造成影响。

  • 标签: 主动活动 重症肌无力 机械通气 脱机
  • 简介:【摘要】目的:急症ICU获得性衰弱实施早期活动干预护理预防的价值。方法:病例选择2018年6月~2019年12月接诊,均分组别,病例数94例,实验组(n=47)实施早期活动干预护理,参照组开展(n=47)常规ICU基础干预,将两组病患ADL完成均数、ICU滞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MRC评分、ICU-AW发生率进行比对。结果:实验组病患ADL完成均数、ICU滞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MRC评分、ICU-AW发生率数据情况均较优,与参照组数据比对P<0.05。结论:急症ICU获得性衰弱实施早期活动干预护理,可有效预防急症ICU获得性衰弱疾病发生率,改善病患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预后,应推广。

  • 标签: 早期活动干预护理 预防 急症ICU获得性衰弱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护士关于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阻碍因素的安置认知现状,为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提供参考。方法2018年3—4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四川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165名普外科护士,采用自行设计的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阻碍因素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患者术后疼痛[(3.83±1.17)分]、虚弱[(3.68±1.08)分]、安置心电监护[(3.48±1.18)分]是护士认为影响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主要阻碍因素;不同文化程度(F=5.410,P=0.005)、职称(F=6.333,P=0.002)及工作年限(r=-0.159,P=0.042)的护士认知阻碍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相关因素是护士认为影响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主要阻碍因素,且医生在术后管理方面的欠缺也是重要阻碍因素。

  • 标签: 护士 早期下床活动 腹部手术 手术后 阻碍因素
  • 简介:[目的]了解影响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病人早期活动的原因。[方法]对64例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病人担心电极脱位、缺乏详细指导、医护意见不同为主要原因。[结论]应通过健康教育,指导病人进行早期活动,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 标签: 永久起搏器 原因 对策
  • 简介:摘要: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改革和提高,对消化道肿瘤术后下床活动恢复有了一定的见解。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意义,早期活动的实施方案,影响消化道肿瘤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相关因素以及促进下床活动的护理干预措施,认为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早期活动的内容一致,但由于消化道肿瘤手术方式及手术部位的差异,不同手术方式的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频次、强度、距离也略有不同。有必要针对特定手术方式、特殊的人群制定早期活动方案,并具体活动方法、活动量和时间。

  • 标签: 消化道肿瘤术后 患者早期 下床活动 现状 进展
  • 简介:妇科腹部手术是治疗妇科腹部疾患的常用方法,但由于手术创伤较大、麻醉药物刺激以及术后活动受限使胃肠功能受到抑制、肠腔内积气过多引起术后腹胀、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手术切口疼痛使病人翻身困难,导致胃肠功能恢复所需时间延长。我院对2008年1月-2008年12月诊断为妇科良性肿瘤,并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部手术的病人180例进行了分组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妇科腹部手术后 体能恢复 早期活动 中药浴足 胃肠功能恢复 硬膜外麻醉
  • 作者: 傅露芬
  • 学科: 医药卫生 > 护理学
  • 创建时间:2023-06-23
  • 出处:《养生科学》2023年第3期
  • 机构:浙江省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浙江 金华 321200
  • 简介:目的:了解泌尿外科护理人员对泌尿外科手术患者早期活动的知识、信念、行为现状的认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泌尿外科手术患者早期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0年选取我院40名泌尿外科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条查表和泌尿外科护理人员对泌尿外科手术患者早期活动的知识、信念、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其影响因素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是否参与早期活动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和科室是否制定早期活动方案是泌尿外科护理人员对泌尿外科手术患者早期活动的知识、信念、行为的影响因素,且职称和工作年限也是泌尿外科护理人员对泌尿外科手术患者早期活动的知识、信念的影响因素。结论:泌尿外科护理人员对泌尿外科手术患者早期活动的知识储备水平与总体信念较好,应加强对护理工作人员相关培训工作,促进手术患者早期活动规范实施。

  • 标签: 泌尿外科;泌尿外科手术患者;早期活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活动方案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护理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选出本院收治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0例,患者入院时间范围:2020年11月到2021年11月,以简单随机法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组数均40例,前者实施常规活动方案展开护理康复,而观察组采取早期活动方案实施护理,比较2组高龄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指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床时间早于对照组,术后三天行走距离与对照组的行走距离相比: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较短与对照组的相比较:P<0.05。另外,观察组出院时的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而言,确切有效护理康复手段能够明显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健康,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早期活动方案 高龄 股骨转子间骨折 护理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ICU机械通气患者应用标准化早期活动方案的价值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10月间ICU接收的机械通气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功能锻炼)和观察组(标准化早期活动方案),对比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ICU机械通气患者应用标准化早期活动方案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加快其康复速度,值得借鉴。

  • 标签: ICU 机械通气 标准化早期活动方案 并发症 住院时间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早期活动在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预防效果。通过选取入住我院外科ICU患者100例,依据患者入住ICU时间进行分组,将2020年1月—2020年6月入住ICU患者50例为对照组,2020年7—12月入住ICU患者5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ICU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护理常规的基础上于机械通气48h内给予早期活动。探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及入住ICU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50例患者在进行早期活动的过程中,未发生管道脱落、自行拔管、跌倒等不良安全事件。基于此,早期活动能有效预防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缩短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及入住ICU时间,具有安全性及可行性,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 标签: ICU 早期活动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预防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下床活动对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40例实施术后24小时后下床,探究组40例术后3-6小时后下床,最后比对早期下床活动对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预后影响。结果:通过对不同时间下床活动后,探究组并发症率2.50%低于常规组1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探究组早期下床活动满意度97.5%高于常规组8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早期下床活动对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早期下床活动能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在临床上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起搏器植入 早期下床活动 预后
  • 简介:【摘 要】背景 加速康复外科(ERAS)提倡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在亚重症科室,常规术后监护时长一般不超过24小时,而患者解除常规监护后下床活动是否存在风险尚无定论。目的 通过统计患者术后长时间生命体征异常报警的分布情况,研究通过使用可穿戴监护延长监护时间对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风险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集使用可穿戴监护的62例消化外科术后患者自术后到出院真实的3327次生理异常报警,对报警的种类、时间分布和患者分布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人均每小时生理报警在0-24小时和24-48小时内分别为0.91次和1.22次,无明显的时间分布差异(p>0.05);在48-72小时内为0.36次,与前两者存在明显的时间分布差异(p

  • 标签: 可穿戴监护 早期下床活动 风险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早期活动护理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术后的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来我院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患者,共计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取早期活动护理。分别在治疗组和对照组介入手术前及出院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下肢股动脉狭窄程度及血流流速。结果手术前治疗组下肢动脉血流峰值与平均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治疗组下肢动脉血流峰值与平均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方便、快速、安全等优点。联合术后早期运动护理,能够加快患肢的功能的恢复。因此我们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大医院开展早期护理运动,加快病人术后的恢复。

  • 标签: 活动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介入术 疗效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0-0071-02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活动与康复计划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ICU于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机械通气患者,以信封法将其随机分入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各有4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采取ICU常规护理,研究组在ICU常规护理基础上另实施早期活动与康复计划。对比两组的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入住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入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7.5%,低于对照组27.5%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实施早期活动与康复计划可以缩短其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入住时间,预防并发症发生。

  • 标签: ICU机械通气 早期活动与康复计划 ICU常规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后早期活动护理干预在肝癌肝叶切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期2021年1月-2022年12月,入组观察对象肝癌肝叶切除患者50例作为观察对象,入组后,以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分组,共两组,每组患者25例,一组观察组实行术后早期活动护理,一组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对比不同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以及术后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肝癌肝叶切除患者中引入术后早期活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价值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术后早期活动护理干预 肝癌 肝叶 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科学、可行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方案。方法于2020年2月成立课题组,经文献循证和专家小组讨论初步拟定早期下床活动方案,采用德尔菲法于2020年6—10月选取来自北京3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共11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计算专家积极系数、专家的权威系数、肯德尔协调系数,根据专家修改意见构建早期下床活动方案。结果2轮专家咨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2,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337和0.257。最终形成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方案包括早期安全下床评估标准、早期下床活动方案2个部分,共计14个一级指标,36个二级指标。结论本研究制订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方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可以进一步在临床实践中检验应用。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早期下床活动 德尔菲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脉搭桥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冠脉搭桥术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中文版简明疾病认知问卷、肌力评级量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其进行调查。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冠脉搭桥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100%。38%(38/100)冠脉搭桥患者在术后72 h内下床活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管桥选择、术后疼痛、下肢切口水疱、下肢肌力评级及疾病认知度是冠脉搭桥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血管桥选择、术后疼痛、下肢切口水疱、下肢肌力评级及疾病认知度是冠脉搭桥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影响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 早期下床活动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下床活动与卧床治疗的优劣。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DVT患者90例,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予以卧床治疗,观察组早期下床活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43/45),对照组为82.2%(3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7d疼痛评分有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3d疼痛评分即有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3d、5d的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肢大腿周径差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肺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卧床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下床活动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更快缓解疼痛,改善消肿程度,且不增加肺栓塞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活动 卧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