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骨密度仪主要用于预测骨折危险性的重要依据,反映骨质疏松程度。但骨密度仪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仍处于摸索性前进阶段,存在较大的完善空间。建议医疗人员本着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原则,加强实践经验总结,借鉴优秀的经验,在诊断和预防骨质疏松症中,科学合理的应用骨密度仪,提高诊断数据的准确性,切实降低骨折风险,实现医疗资源的整合优化与高效利用。

  • 标签: 骨密度仪 骨质疏松症 应用进展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周迪晶 林琴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创建时间:2023-07-12
  • 出处:《系统医学》 2023年第7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童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儿科学重庆重点实验室     400014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1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1 ,T1DM)儿童血糖控制对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影响分析。方法:以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58例1型糖尿病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血糖控制目标值达标与否进行分组,监测和比较血糖达标组(血糖值11mmol/L)患儿腰椎(L1-L4)的骨密度Z值。结果:血糖不达标组的骨密度Z值低于血糖达标组的骨密度Z值(P

  • 标签: []1型糖尿病 儿童 骨密度 血糖 影响分析
  • 作者: 周迪晶  林琴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创建时间:2023-08-08
  • 出处:《系统医学》 2023年第8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童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儿科学重庆重点实验室     400014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1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1 ,T1DM)儿童血糖控制对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影响分析。方法:以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58例1型糖尿病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血糖控制目标值达标与否进行分组,监测和比较血糖达标组(血糖值11mmol/L)患儿腰椎(L1-L4)的骨密度Z值。结果:血糖不达标组的骨密度Z值低于血糖达标组的骨密度Z值(P

  • 标签: []1型糖尿病 儿童 骨密度 血糖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江苏省某铅酸蓄电池企业职业卫生状况,观察职业性铅接触人员血铅及骨密度检查结果,探讨职业性铅接触对骨密度的影响,为防治职业性铅中毒和骨质疏松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年1月,对江苏省某铅酸蓄电池企业进行劳动卫生学调查,收集402名职业性铅接触人员的基本信息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测定其骨密度。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铅接触人员血铅与骨密度的关联,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骨密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402名职业性铅接触人员血铅水平M(P25,P75)为220.5(118.0,307.0)μg/L,血铅值≥400 μg/L者46人(11.4%),≥600 μg/L者5人(1.2%);骨密度检查异常124人(30.8%)。工作场所铅尘、铅烟浓度分别为<0.004~0.027、<0.021~0.045 mg/m3,超标点岗位主要集中在铅烟岗位的铸焊组(44.4%,4/9)。不同骨密度水平铅接触人员血铅总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铅与骨密度呈正相关(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岗位和血铅水平接触人员骨密度异常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作业工人骨密度异常的风险是女性的5.069倍(95%CI:2.906~8.840,P<0.01)。结论职业性铅接触人员血铅水平较高且骨密度异常率高,暴露于铅工作环境是导致作业人员骨密度异常的一个影响因素,企业管理者应注重一线工人的职业防护、职业健康监护以及工作环境的监管。

  • 标签: 铅酸蓄电池 血液 骨密度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中老年人的骨密度检测分析,了解中老年人骨量变化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唤起各方对骨质疏松的重视以及加强防治。方法利用GE公司的DPXMD型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对2400例中老年人常规进行腰椎前后位骨密度检测,检测结果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诊断标准评价T值大于-1.0SD为正常,T值在-1.0SD~-2.5SD为骨量减少,T值小于-2.5SD为骨质疏松。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骨密度值由骨量减少向骨质疏松发展的趋势增加。

  • 标签: 骨密度 骨质疏松 双能X线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骨密度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12月至2012年5月在孝感市中心医院产检和住院的孕妇,分为2组。正常孕妇160例(对照组),年龄23~33岁,平均年龄28.91岁,平均孕周27.12周。临床确诊为GDM的患者156例(GDM组),年龄27~35岁,平均年龄30.72岁,平均孕周27.64周。应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测定孕妇右侧跟骨骨密度,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GDM组孕妇骨密度检测结果中声幅衰减(BUA)、超声速度(SOS)、硬度指数(S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GDM组骨量减少、骨质疏松比例分别为15.38%、5.1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I与年龄、孕周、体质量指数、FPG、HbA1C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GDM患者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发生率较正常孕妇明显升高;且跟骨超声骨密度、SI与年龄、孕周、体质量指数、FPG、HbA1C相关。

  • 标签: 妊娠期糖尿病 超声骨密度测定 骨质疏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护理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和骨折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患者140例,年龄在60~80岁之间,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观察组采取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半年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对比两组患者骨质疏松治疗效果以及骨折发生率。结果采用护理干预措施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骨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护理干预措施护理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能够有效增加老年人的骨密度,改善骨质量,减少患者痛苦,降低了骨折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护理干预 骨质疏松 骨折 骨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探讨骨碱性磷酶与骨密度B超在佝偻病早期诊断中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到2011年12月,接诊0~2岁早期疑似佝偻病患儿210例,进行骨碱性磷酶与骨密度B超联合检测。同时,进行左腕关节X线摄片进行对照。结果通过骨碱性磷酶与骨密度B超联合检查,210例早期疑似佝偻病患儿中有202例符合两项诊断标准,确定为佝偻病,早期诊断率为96.19%。通过X线片检查,有200例患儿检查结果异常。X线与这两项检查结果相符率为99.0%。结论联合使用骨碱性磷酸酶检测和骨密度B超早期诊断佝偻病,可以减少单一技术应用时出现的误诊漏诊,为更好地早期诊治佝偻病提供了诊断依据。

  • 标签: 骨碱性磷酶 骨密度B超 佝偻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后运动指导及高钙饮食对产后骨密度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产科单胎足月分娩的健康产妇144名为调查对象,随机将产妇分为A、B、C三组,每组48例。A组产妇每日口服碳酸钙600mg;牛奶250ml,每天两次;指导运动(产后2个月开始,以4公里/小时的时速快步走30分钟/次,5-7次/周);B组产妇每日口服碳酸钙600mg;牛奶250ml,每天两次;由我课题组成员专人负责督导。C组无专人督导其服钙片、牛奶及进行运动指导。所有产妇分别于产后3天内、产后6个月、产后12个月测量一侧股骨颈及腰椎骨密度。结果①孕期(产后3天内测定)骨量减少发生率为76.4%;②所有产妇产后半年的骨密度明显低于产后早期,也低于产后一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③在产后12个月三组左侧股骨颈及腰椎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最高;④分组、哺乳时间长短及产后早期骨密度值与产后12月骨密度恢复情况有显著相关(P=0.000);结论孕期容易发生骨量减少,哺乳期造成骨量的进一步丢失,停止哺乳后并没有很快恢复。但哺乳期适当的运动及高钙饮食干预可促进骨量恢复,降低骨转换率。

  • 标签: 产妇 运动 高钙饮食 骨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50岁以上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与血脂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0岁以上的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依据骨密度测定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与骨密度正常组;检测三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骨密度,分析血脂指标与骨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三组患者HLD-C指标检测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血脂指标检测结果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HDL-C与腰椎(L1-4)、全髋和左侧股骨颈骨密度呈负相关关系,TG和TC以及LDL-C与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50岁以上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HDL-C增加可能对骨密度具有负面作用。

  • 标签: 2型糖尿病 男性 骨密度 血脂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评价分析围绝经期与绝经后期女性骨密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到我院行健康体检的216例绝经后女性和200例围绝经期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对围绝经期与绝经后期女性骨密度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及多因素的回归分析。结果216例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8.89%,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升高(χ2=17.56,P=0.000);经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绝经年限与骨质疏松症呈正相关(OR=3.419,P=0.000;OR=2.569,P=0.016);BMI、运动次数、饮牛奶及钙剂摄入与其呈负相关性(OR=0.517,P=0.000;OR=0.684,P=0.024;OR=0.589,P=0.021;OR=0.266,P=0.000)。分析结果显示,围绝经期与绝经后期女性相比,年龄、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绝经后期女性年龄、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比围绝经期女性高;围绝经期与绝经后期女性相比骨密度、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绝经后期女性骨密度和T值比围绝经期女性低(P<0.01)。结论绝经后女性是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年龄、体重指数、绝经年限、运动及饮食等生活方式均与骨密度密切相关,要及时增强其对骨质疏松的认识和预防保健行为的形成,从而改善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 标签: 围绝经期 绝经后期 骨密度 骨质疏松
  • 简介:目的探讨绝经后肥胖女性中骨密度(BMD)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自然绝经1~5年的单纯肥胖者(体重指数≥25kg/m^2),年龄40~55岁,按照双能X线检测结果选择正常骨量组39例,骨量减少组37例和骨质疏松组19例。所有受试者测定体脂、BMD、骨矿含量(BMC)和血管内皮功能,包括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ED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结果骨质疏松组平均年龄和平均绝经时间显著高于正常骨量组和骨量减少组(P〈0.05或P〈0.01)。骨质疏松组及骨量减少组BMD和BMC均显著低于正常骨量组(P〈0.05或P〈0.01)。骨质疏松组EDD显著低于正常体重组和骨量减少组(分别为5.45±2.99、7.76±3.70和7.32±3.41,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各部位的BMD、BMC均与EDD相关(P〈0.05和P〈0.01)。结论肥胖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与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有关,对绝经后肥胖女性低骨量人群干预治疗可能有助于防治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疾病。

  • 标签: 肥胖 骨密度 血管内皮功能 绝经后
  • 简介:目的:观察血清胆固醇对绝经前、后女性骨密度的影响。方法:用常规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CHOL);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前后位正位总体(L1—4)、左侧髋部总体、股骨大转子区、股骨颈和Ward’s三角区骨密度(BMD)。结果:胆固醇与绝经前女性L1—4和Ward’s区骨密度呈负相关,与绝经后女性BMD无关,校正年龄和BMI后CHOL与绝经前、后女性BMD均无关。结论:胆固醇对绝经前后女性骨密度可能无影响。

  • 标签: 胆固醇 绝经 女性 骨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绝经后女性及50岁以上男性不同骨量人群血清铁蛋白的差异,探讨血清铁蛋白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期间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就诊,接受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DEXA)检测骨密度(BMD)的绝经后女性(131例)及50岁以上男性(65例)患者(共196例),根据BMD分为骨量正常组(46例)、骨量减少组(68例)和骨质疏松组(82例)。收集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相关生化指标,并测定血清铁蛋白水平,评估血清铁蛋白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1)与骨量正常组[99.50(91.55,128.51)ng/ml]和骨量减少组[103.36(93.26,113.46)ng/ml]相比,骨质疏松组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增高[(174.25(160.85,210.42)ng/ml)(χ2=100.573,P=0.000)。(2)血清铁蛋白水平与髋部、腰椎骨密度均呈负相关,(髋部r=-0.487,P<0.05;腰椎r=-0.531,P<0.05)。(3)体重为骨质疏松症的保护因素(r=0.049,P<0.05),血清铁蛋白为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r=-0.018,P<0.05)。结论血清铁蛋白水平增高是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标签: 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 铁过载 血清铁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症病人骨密度影响的效果。方法收取我院100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收取时间在2014年11月15日直至2015年12月25日,并将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干预后的骨密度变化(0.926±0.135)g/cm2优于对照组骨密度变化(0.705±0.011)g/cm2(P<0.05)。结论通过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能显著增加患者骨密度,促进老年患者康复。

  • 标签: 护理干预 老年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230例冠心病患者骨密度情况与睡眠质量。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30例作为本次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常规体检的230例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人员均采用LunarProdigy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前后L1~4及左侧股骨颈密度。对比2组骨密度测定结果及低骨密度发生率。调查并比较2组患者睡眠质量。结果:观察组腰椎L1~4及左侧股骨颈骨密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SQ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骨密度患者冠心病发生率显著增加,冠脉明显狭窄,且睡眠质量严重下降,因此为了更早的明确患者病情,改善患者症状,可将低骨密度的发生作为影响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子,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冠心病 骨密度 现况调查 睡眠质量
  • 简介:目的了解南通市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为骨质疏松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4174例健康体检者应用MetriscanTM测量非惯用手指指骨的骨密度(BMD)。结果骨密度(BMD)男性T值为(0.123±1.124),正常者为84.6%,骨质减少为12.8%,骨质疏松为2.6%;女性丁值为(-0.101±1.421),正常者为76.9%,骨质减少为12.9%,骨质疏松为10.2%;45岁以上各组,随年龄增加,骨密度T值呈逐渐下降,女性降低幅度高于男性(P〈0.05)。骨质疏松的检出率女性在50岁开始增高,男性≥70岁者明显增高,女性骨质疏松症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MD测量可及早检出骨质疏松,而指骨BMD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骨质疏松症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应加强防治。

  • 标签: 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 健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