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西维来司他钠治疗脓毒症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141例成人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应用西维来司他钠分为西维来司他钠组(70例)和对照组(71例)。有效性指标有治疗前及治疗7 d的氧合指数、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以及呼吸机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和ICU病死率;安全性指标有血小板计数(PLT)、肝肾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感染部位、基础用药、病原学、氧合指数、生化指标、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西维来司他钠组治疗7 d氧合指数显著升高〔mmHg(1 mmHg≈0.133 kPa):233.5(181.0,278.0)比202.0(153.0,243.0),P<0.01〕,PCT、CRP、丙氨酸转氨酶(ALT)和APACHEⅡ评分显著降低〔PCT(μg/L):0.87(0.41,1.61)比1.53(0.56,5.33),CRP(mg/L):64.12(19.61,150.86)比107.20(50.30,173.00),ALT(U/L):25.0(15.0,43.0)比31.0(20.0,65.0),APACHEⅡ评分(分):14(11,18)比16(13,21),均P<0.05〕;而西维来司他钠组治疗7 d SOFA评分、WBC、血肌酐(SCr)、PLT、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OFA(分):6.5(5.0,10.0)比7.0(5.0,10.0),WBC(×109/L):10.5(8.2,14.7)比10.5(7.2,15.2),SCr(μmol/L):76.0(50.0,124.1)比84.0(59.0,129.0),PLT(×109/L):127.5(59.8,212.3)比121.0(55.0,211.0),TBil(μmol/L):16.8(10.0,32.1)比16.6(8.4,26.9),AST(U/L):31.5(22.0,62.3)比37.0(24.0,63.0),均P>0.05〕。西维来司他钠组呼吸机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h):147.50(86.83,220.00)比182.00(100.00,360.00),ICU住院时间(d):12.5(9.0,18.3)比16.0(11.0,23.0),均P<0.05〕;但总住院时间和ICU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总住院时间(d):20.0(11.0,27.3)比13.0(11.0,21.0),ICU病死率:17.1%(12/70)比14.1%(10/71),均P>0.05〕。结论西维来司他钠治疗脓毒症患者安全有效;可改善氧合指数和APACHEⅡ评分,降低PCT和CRP水平,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及ICU住院时间;用药期间未观察到肝肾功能损伤、血小板异常等不良反应。

  • 标签: 脓毒症 西维来司他钠 安全性 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16S rDNA测序技术探究脓毒症大鼠早期肠道微生态变化。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盲肠结扎穿孔术(CLP)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每组30只。CLP组采用CLP法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Sham组只开腹但不进行盲肠结扎穿孔。术后24 h每组取8只大鼠肠道粪便及腹主动脉血,其余大鼠用于观察7 d存活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对粪便样本进行16S rDNA测序,利用序列对比和聚类后获得的操作分类单元(OTU)信息进行多样性分析(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主坐标分析及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分析(LEfSe),观察脓毒症大鼠早期肠道微生态的变化并挖掘标志性菌群。结果制模后24 h,CLP组大鼠出现呼吸急促、毛发散乱等表现,且血清TNF-α水平较Sham组显著升高(ng/L:43.95±9.05比11.08±3.27,P<0.01);制模后7 d,Sham组大鼠全部存活,而CLP组大鼠累积生存率仅31.82%。多样性分析显示,Sham组与CLP组α多样性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物种数量(个):520.00±52.15比492.25±86.61,Chao1丰富度估计量:707.25±65.69比668.93±96.50,Shannon指数:5.74±0.42比5.79±0.91,Simpson指数:0.93±0.03比0.94±0.05,均P>0.05〕;β多样性分析显示,无论是否根据OTU加权,组间差异均大于组内差异(丰度加权矩阵:R=0.23,P=0.04;丰度不加权矩阵:R=0.32,P=0.01)。门水平差异菌群分析显示,与Sham组相比,CLP组变形菌门和TM7菌门丰度显著升高〔18.100%(15.271%,26.665%)比6.974%(2.854%,9.764%),0.125%(0.027%,0.159%)%比0.018%(0.008%,0.021%),均P<0.05〕;在属水平上,CLP组螺杆菌属、钌杆菌属、颗粒链菌属、梭菌属ⅩⅧ等机会致病菌的丰度较Sham组显著升高〔5.090%(1.812%,6.598%)比0.083%(0.034%,0.198%),0.244%(0.116%,0.330%)比0.016%(0.008%,0.029%),0.006%(0.003%,0.010%)比0.001%(0%,0.003%),0.094%(0.035%,0.430%)比0.007%(0.003%,0.030%),均P<0.05〕,而拟普雷沃菌属、罗姆布茨菌属等益生菌的丰度较Sham组显著降低〔7.345%(3.662%,11.546%)比22.504%(14.403%,26.928%),0.113%(0.047%,0.196%)比1.229%(0.809%,2.290%),均P<0.01〕。LEfSe分析结果显示,厚壁菌门所属益生菌在Sham组显著富集,罗姆布茨菌是富集最显著的菌种;而螺杆菌属、颗粒链球菌属和梭菌属ⅩⅧ等机会致病菌在CLP组显著富集,螺杆菌_NGSU_2015为富集最显著的菌种。结论脓毒症早期大鼠肠道微生态结构显著改变,主要表现为拟普雷沃菌属等益生菌丰度显著降低,螺杆菌属等机会致病菌丰度显著升高。

  • 标签: 肠道菌群 脓毒症 盲肠结扎穿孔术 16S rDNA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脂水平与炎症反应强度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期寻找一种可以快速评估脓毒症病情及预后的生物标志物。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449例脓毒症患者及同期住院的355例非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入院24 h内的血脂及其他临床指标并进行比较;采用双变量相关性研究方法分析脓毒症患者血脂水平与炎症指标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各血脂成分对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的预测价值。根据ROC曲线分析结果,将血脂分为不同水平两组,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无终点事件发生(以28 d病死率为终点事件)的累积存活率。结果与非脓毒症患者比较,脓毒症患者血浆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显著降低〔TC(mmol/L):2.93±1.33比4.01±1.14,HDL-C(mmol/L):0.78±0.47比1.16±0.40,LDL-C(mmol/L):1.53±1.00比2.71±0.98,均P<0.05〕。在脓毒症患者中,血浆胆固醇水平与炎症程度指标及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以HDL-C与白细胞介素-6(IL-6;r=-0.551,P=0.000)、降钙素原(PCT;r=-0.598,P=0.000)、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r=-0.285,P=0.000)的相关性最强。ROC曲线分析显示,在所有血脂成分中,以HDL-C对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预测价值最高,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18,当最佳截断值为0.69 mmol/L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7.3%、65.2%,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0.6%、71.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HDL-C≤0.69 mmol/L组脓毒症患者死亡风险较HDL-C>0.69 mmol/L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而且低HDL-C水平组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59.73%(135/226)比28.70%(64/223)〕、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41.15%(93/226)比31.84%(71/223)〕、需要机械通气和血管活性药物的概率〔机械通气:56.64%(128/226)比46.18%(103/223),血管活性药物:54.42%(123/226)比38.57%(86/223)〕及微生物培养阳性率〔45.58%(103/226)比35.43%(79/223)〕、出现耐药菌的比例〔19.91%(45/226)比10.31%(23/223)〕均较高HDL-C水平组高,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脂水平尤其是HDL-C水平能够良好地反映脓毒症患者炎症反应强度及病情严重程度,HDL-C水平可作为预测脓毒症患者短期预后的良好生物标志物。

  • 标签: 脓毒症 血脂 炎症因子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代谢组学研究甲磺酸加贝酯(GM)对脓毒症急性肺损伤(ALI)大鼠的作用。方法将57只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每组19只,即假手术组(SC组),盲肠结扎穿刺术诱导脓毒症ALI组(CLP组),CLP后1 h腹腔给药GM组(CLP-GM组)。实验后24 h观察SC,CLP和CLP-GM组大鼠生存状态,并收集肺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其病理学改变,收集血浆进行代谢组学检测分析其代谢物特征。结果与SC组相比,CLP大鼠的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增多,血浆的代谢轮廓发生了显著变化;但CLP-GM组的病理学和代谢组学特征显示,在给药GM后以上变化有明显的逆转趋势。脓毒症ALI大鼠血浆中发现了12个主要差异性代谢物,发生紊乱的代谢通路主要包括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鞘脂代谢。结论GM可能通过调控氨基酸代谢、鞘脂代谢等代谢通路发挥改善脓毒症ALI的作用。

  • 标签: 甲磺酸加贝酯 脓毒症 CLP 急性肺损伤 代谢组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背景KLF4作为一种转录因子在保持血管内皮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其是否能够保护心肌细胞免受脂多糖诱导的损伤尚不清楚。目的探讨KLF4在脂多糖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原代大鼠乳鼠心肌细胞,将其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5组:空白组,阴性对照组(NC组),NC+脂多糖刺激组(NC+LPS组),KLF4过表达组,KLF4过表达+LPS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采用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丙二醛(MDA)的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6的水平。采用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采用免疫印迹检测TLR4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的蛋白水平。结果心肌细胞转染KLF4过表达腺病毒后,细胞中KLF4的表达明显高于NC组(P<0.05)。NC+LPS组细胞活性明显低于NC组(P<0.05),KLF4过表达+LPS组细胞活性高于NC+LPS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NC+LPS组中的心肌细胞TNFα、IL-1β、IL-6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001),KLF4过表达+LPS组心肌细胞TNFα、IL-1β、IL-6蛋白表达水平则显著降低(P<0.0001)。NC+LPS组心肌细胞ROS和MDA水平明显高于NC组,而SOD2和Gpx的活性低于NC组(P<0.0001);KLF4过表达+LPS组心肌细胞ROS和MDA水平的水平明显降低,而SOD2和Gpx的活性明显升高(P<0.0001)。LPS组心肌细胞凋亡数量明显高于NC组,KLF4过表达+LPS组心肌细胞凋亡数量明显降低(P<0.001)。LPS组心肌细胞TLR4总蛋白水平高于NC组,NRF2的核蛋白水平低于NC组;KLF4过表达+LPS组心肌细胞TLR4的总蛋白水平降低,NRF2的核蛋白水平显著增高(P<0.001)。结论:KLF4可抑制LPS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LPS诱导的心肌细胞中TLR4的表达,促进NRF2向细胞核转移来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及抑制细胞凋亡。

  • 标签: 心肌炎 脂多糖 KLF4 TLR4 NRF2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中国大陆地区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院内死亡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非干预性队列研究。收集2016年3月1日至2018年2月28日中国大陆19家医院的20个ICU内符合柏林ARDS标准定义的老年(≥65岁)ARDS患者。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ARDS高危因素、呼吸支持数据和预后数据,描绘老年ARDS预后情况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入组170例老年ARDS患者,轻度、中度和重度患者分别为15例(8.8%)、73例(42.9%)和82例(48.2%)。老年ARDS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是肺炎(134例,78.8%)。在ICU住院期间,共64例(37 %)老年患者接受了无创通气,其中28例(43.8%)转为有创机械通气。ICU期间使用有创通气的老年ARDS患者为130例(76.5%),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最终全部使用了有创通气。88例(51.8%)患者合并了其他脏器功能衰竭。105例(61.8%)患者发生院内死亡。多因素分析提示入组24 h后的序贯性脏器功能衰竭(SOFA)评分和氧合指数、入ICU前7 d累积液体平衡及休克为院内存活的独立影响因素(入组24 h氧合指数:P=0.0300,RR=0.196,95%CI为0.045~0.853;入组24 h SOFA:P=0.030,RR=0.725,95%CI为0.543~0.969;前7 d累积液体平衡:P=0.026,RR =1.000,95%CI为1.000~1.000;合并休克:P=0.034,RR =0.140,95%CI为0.023~0.863)。结论入住ICU的老年ARDS患者住院病死率高,入组24 h后更高的SOFA评分、更低的氧合指数、入ICU前7 d更高的累积液体正平衡及休克会增加老年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入ICU后的前7 d在循环稳定的前提下维持液体负平衡可能改善ARDS的住院存活。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成人 流行病学 老年 预后
  • 简介:摘要床旁超声在重症患者病情评估及护理实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使临床护士能够规范化地应用床旁超声,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危重医学专业委员会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危重医学专委会护理研究学组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重症患者床旁超声肺部评估、床旁超声引导营养管置入、床旁超声评估胃残余量、床旁超声引导动静脉置管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及总结,制定了《基于循证的成人床旁超声护理专家共识》。

  • 标签: 床旁超声 护理 专家共识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岳茂兴 付守芝 朱晓瓞 孙同文 刘青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3
  • 出处:《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100101 北京,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213017 江苏常州,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岳茂兴首席专家工作站、徐州医科大学武进临床学院,454171 湖北武汉,武汉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213017 江苏常州,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科教科、徐州医科大学武进临床学院,450052 河南郑州,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ICU,430050 湖北武汉,武汉市汉阳医院重症医学科(ICU)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SChE)水平与感染性休克(SS)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94例SS患者。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等一般资料,以及SS确诊48 h内血常规、降钙素原(PCT)、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和血气分析指标极值。于2019年9月至10月进行电话随访,记录患者结局指标,主要结局指标为出院后28 d全因死亡;次要结局指标为重症监护病房(ICU)全因死亡、2年全因死亡及ICU住院时间。根据28 d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影响SS患者28 d预后的相关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肝功能指标SChE对SS患者28 d预后的预测价值。根据SChE水平将患者分为低SChE组(SChE≤4 000 U/L)和正常SChE组(SChE>4 000 U/L),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无终点事件发生的累积存活率。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385例SS患者,其中成功随访356例,随访率92.5%(356/385);28 d存活142例,死亡214例,28 d病死率60.1%(214/356);2年存活116例,死亡240例,2年病死率67.4%(240/356)。与28 d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较大,APACHEⅡ评分、部分肝肾功能指标及血乳酸(Lac)水平较高,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SChE水平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相对危险度(RR)=1.444,95%可信区间(95%CI)为1.090~1.914,P=0.010〕、APACHEⅡ评分(RR=2.249,95%CI为1.688~2.997,P=0.000)、SChE(RR=1.469,95%CI为1.057~2.043,P=0.022)和Lac(RR=2.190,95%CI为1.636~2.931,P=0.000)为影响SS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SChE单独预测SS患者28 d预后的价值较弱〔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574〕,但与APACHEⅡ评分和Lac联合预测的AUC则大于APACHEⅡ评分或Lac单独预测(AUC:0.807比0.785、0.697),敏感度为79.9%,特异度为68.5%。与正常SChE组(88例)比较,低SChE组(268例)患者28 d病死率明显升高〔63.1%(169/268)比51.1%(45/88),P<0.05〕,而ICU病死率〔59.7%(160/268)比48.9%(43/88)〕、2年病死率〔69.8%(187/268)比60.2%(53/88)〕、ICU住院时间〔d:4(2,7)比5(2,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低SChE水平SS患者无终点事件发生的累积存活率明显低于正常SChE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χ2=5.852,P=0.016)。结论SChE低于正常值的SS患者28 d死亡风险增加;SChE为SS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SS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价指标之一。

  • 标签: 感染性休克 血清胆碱酯酶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临床治疗情况及医护人员对国家诊疗方案的依从性。方法2020年2月28日对全国参与新冠肺炎救治的医护人员进行网络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药物治疗、呼吸支持治疗、镇静镇痛治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及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等。结果来自全国9个省市1 103名医护人员参与了问卷调查,其中699名医护人员(医生504名、护士195名)参与了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最终432名医生和170名护士提交了有效问卷。医生和护士的问卷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考虑到在新冠肺炎诊治中医生占主导地位,护士主要为执行者且参与调查人员较少,故主要对医生的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参与调查的医生主要来自湖北(29.2%),其次为河南(24.5%)、贵州(22.7%)、广西(14.6%)等;55.4%的医生来自三甲医院,且高级职称占多数(56.4%);有232名医生(53.7%)参与了轻型和普通型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200名医生(46.3%)参与了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救治工作。调查结果显示,95%以上的医生表示会为新冠肺炎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无论病情轻重,且抗病毒药物的选择主要为α-干扰素(69.5%)、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克力芝,65.0%)、阿比多尔(60.0%)、利巴韦林(55.7%)等,与国家诊疗方案的推荐基本一致。95.5%的医生会常规给予重型和危重型患者抗菌药物治疗;94.0%的医生选择给予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约2/3的医生报告会给予有创通气的危重患者进行肺复张或俯卧位通气治疗;79.0%的医生更倾向于对有创通气患者应用深镇静;约1/3的医生认为应尽早行CRRT治疗,近1/3的医生认为应在危重患者中更积极地应用ECMO治疗。结论参与新冠肺炎救治的医护人员对国家诊疗方案比较熟悉并愿意遵循,但新冠肺炎是一种新发的疾病,人们对其认知有限,相关治疗仍存在较多争议,需进一步做实做细诊疗方案的培训,并期待更多的循证证据指导临床。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诊疗方案 问卷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机器学习法建立早期预测血流感染模型,为早期诊断血流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留取血培养1 95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培养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血流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采用随机森林模型筛选出与血流感染相关特异性指标,建立预测模型。结果预测早期血流感染指标包括胆碱酯酶(CHE)、降钙素原(PCT)、高密度脂蛋白(HDL)、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和血小板计数(PLT)。该模型在预测集和测试集中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896 6、0.874 7,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879 9~0.913 2、0.846 9~0.902 4。结论基于机器学习血流感染预测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细菌或真菌导致的血流感染,为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 标签: 血流感染 血培养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急性铊中毒患者9年后的恢复情况。方法对2010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例家族性铊中毒的患者进行9年后随访。结果14例急性铊中毒患者,1例在中毒后第14天死亡,13例存活的患者在9年后进行随访,一般情况均较中毒时有明显改善,全部病例新生毛发正常生长,未遗留胃肠道症状、四肢麻木疼痛及精神症状。全部患者智力、体力恢复正常,进行正常生活。1例患者出院后先后生育2子,现6岁和2岁,生长发育及智力均与同龄人无异,目前孕第3胎7个月余。2例青少年时期中毒患者现已成年,目前均大学在读,1例中毒7年后患桥本甲状腺炎,2年来服用甲巯咪唑片治疗。4例幼儿时期中毒的患者,目前为学龄期儿童,生长及智力发育均正常。在13例存活的患者中,检测3例患者的血、尿标本,均未检测出铊浓度,生化检查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结论急性铊中毒患者9年后随访总体预后良好,所有患者未遗留明显后遗症,均具有劳动能力。年轻女性生育功能正常,儿童生长及智力发育正常。

  • 标签: 铊中毒 随访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