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青年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5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非瓣膜性房颤青年患者267例,年龄(39.11±5.33)岁,年龄范围18~44岁,男233例(233/267,87.27%),女34例(34/267,12.73%)。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房颤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血脂异常、超重/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结果入选267例患者包括阵发性房颤181例(181/267,67.79%),持续性房颤86例(86/267,32.21%)。房颤危险因素中,患病率最高的3个因素依次为肥胖(205/267,76.78%)、血脂异常(159/267,59.55%)和吸烟(111/267,41.57%)。入选患者中≥1个危险因素的比率为91.76%(245/267)。阵发性房颤患者中合并其他类型心律失常比率明显高于持续性房颤患者(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是持续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表现为持续性房颤的比率增加(OR=5.30,95%CI 1.06~26.66,P=0.04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左心房内径40.5 mm、右心房左右径40.5 mm、右心房上下径47.5 mm是预测非瓣膜性房颤青年患者发生持续性房颤的最佳截断点。结论非瓣膜性房颤青年患者应尽早启动以戒烟、改善代谢、减轻体重为目的的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控制血糖、血压,以降低危险因素水平,有助于更好地预防房颤的发生发展。

  • 标签: 心房颤动 青年 危险因素 临床特征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75岁以上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RFCA)及冷冻球囊消融(CB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选取2016年8月至2020年12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应用三维标测系统行环肺静脉电隔离及二代冷冻球囊消融隔离肺静脉的年龄>75岁的房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RFCA组(33例)及CBA组(70例)。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即刻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单次术后房颤复发率。结果共纳入103例房颤患者,年龄(77.26±2.28)岁,其中男38例。RFCA组(33例)中持续性房颤患者病程长于CBA组[70例,(45.00±31.07)个月对(18.92±25.19)个月,P=0.027]。RFCA组合并其他心律失常比例高于CBA组[39.4%(13/33)对5.7%(4/70),P<0.001]。其余基线资料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CA组及CBA组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8%(27/33)对78.6%(55/70),P>0.05]。CBA组患者出现迷走神经反射比例高于RFCA组[24.3%(17/70)对3.0%(1/33),P=0.008]。CBA组发生膈神经损伤2例,RFCA组无膈神经损伤。两组患者心包积液、脑梗死及假性动脉瘤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75岁以上房颤患者,选择RFCA及CBA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CBA中需加强迷走神经反射及膈神经损伤的监测。

  • 标签: 心房颤动 射频导管消融 冷冻球囊消融 疗效 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腔内超声心动图(ICE)指导室性心律失常(VA)消融致心脏压塞发生情况及可能原因。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21年7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连续行ICE引导VA消融的3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心脏压塞发生率、严重程度,结合不同导管结构和手术操作特点分析心脏压塞发生的可能原因。结果30例患者,其中男18例,中位年龄52.00(23.75,59.75)岁,年龄范围12~75岁。共进行32次ICE指导VA消融,其中3次消融术中发生心脏压塞,发生率为9.38%(3/32),分别经心包穿刺抽出200、250、100 ml暗红色不凝血后症状缓解。该3例均于标测或消融过程中可见右心室内ICE导管机械刺激所致室性早搏(室早)。胸部X线下见ICE导管顶端3 mm区域不显影。结论ICE引导VA消融致心脏压塞的发生率较高。ICE导管顶端在胸部X线下不显影、ICE导管影像在系统屏幕上显像略延迟及右心室流入道和流出道心室壁较薄弱是导致心脏压塞的可能原因。

  • 标签: 心脏压塞 心腔内超声心动图 室性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察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3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7例。2组患者均给予针灸、电刺激和推拿等基本康复治疗和常规作业治疗。2组患者常规作业治疗均每日1次,每次治疗组训练20 min,对照组训练40 min,连续训练3周。治疗组在每日20 min常规作业治疗的基础上增加20 min的VR上肢训练,亦每日1次,连续训练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估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进行DTI测定,包括双侧皮质脊髓束(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计算FA比值(rFA)和FA不对称性(FAasy),并利用DTT技术重建治疗组患者的双侧CST。结果治疗后,2组的FMA-UE评分和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FMA-UE评分和MBI评分分别为(48.82±8.32)分和(79.71±8.37)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放射冠层面,2组患者的FA和rFA值均显著升高,FAasy值均显著降低,组内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TT图显示,治疗前,脑卒中患者患侧CST部分或完全断裂、稀疏,较健侧明显减少,远端纤维束也变细减少;治疗后,其纤维束数量较前增加,原先断裂部位出现修复连接。结论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常规作业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患者偏瘫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DTI研究显示,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常规作业治疗可诱发大脑可塑性变化,促进CST的修复,尤其在放射冠层面。

  • 标签: 脑卒中 上肢功能 虚拟现实 弥散张量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的疗效及对Wnt和整合素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3月三二〇一医院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并住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36例,按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68例)。对照组予开放甲状腺切除术治疗。观察组予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治疗。比较免疫功能(CD4+、CD8+和CD4+/CD8+)、疼痛指标(PGE2、IL-6、Cor和VAS评分),采用RT-PCR法检测手术前后两组(WNT1、β-catenin、GSK3β)及整合素信号通路。结果术后3 d,较对照组,观察组CD4+和CD4+/CD8+水平明显更高[(27.62±2.52)vs(24.63±2.67),(0.66±0.18)vs(0.52±0.13)],而CD8+水平明显更低[(41.62±3.54)vs(45.62±3.63)](P<0.001);观察组PGE2、IL-6、Cor、VA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8.54±9.86)vs(57.21±8.12),(5.13±0.71)vs(6.99±0.95),(511.23±67.52)vs(633.12±71.47),(1.26±0.56)vs(3.99±2.06)](P<0.001);观察组WNT1、β-catenin、GSK3β、整合素β1、FAK、Ras、MAPK mRNA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79±0.15)vs(2.85±0.25),(1.94±0.15)vs(2.64±0.24),(2.13±0.19)vs(2.97±0.28),(1.95±0.17)vs(2.58±0.23),(2.15±0.16)vs(2.87±0.22),(1.95±0.18)vs(2.91±0.27), (1.89±0.12)vs(2.87±0.31)](P<0.001)。结论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可有效减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疼痛水平,且对免疫功能影响更小,使Wnt和整合素信号通路表达受阻以降低肿瘤转移风险。

  • 标签: 胸乳入路腔镜 甲状腺切除术 甲状腺乳头状癌 Wnt信号通路 整合素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指导下徒手压迫法和/或凝血酶注射法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PS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3年1月至2022年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24例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后出现PSA的患者,男11例,女13例,年龄(61.6±7.1)岁,年龄范围为41~69岁,所有患者行超声指导下徒手压迫治疗,3次无效者行瘤体内凝血酶注射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关闭瘤腔,未出现并发症,1个月后复查超声无复发。其中行超声引导下徒手压迫者22例(1次压迫封闭瘤腔者15例,2次压迫封闭瘤腔者5例,3次压迫封闭瘤腔者2例),徒手压迫失败后行凝血酶注射者2例。结论患者发生PSA后,超声指导下徒手压迫和/或结合凝血酶注射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导管射频消融术 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徒手压迫 凝血酶注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流出道室性早搏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室性早搏起源区域。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512例因特发性室性早搏行射频消融治疗,12导联心电图室性早搏形态符合流出道起源特点的患者,男206例,女306例,年龄(50.77±14.14)岁,年龄范围为16~82岁。归纳比较患者临床特点、室性早搏起源分布、近期及远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术中标测和消融证实380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VOT),132例起源于左室流出道(LVOT)。经(21.5±11.3)个月随访,RVOT起源的室性早搏长期成功率为92.6%(352/380)。LVOT起源的室性早搏长期成功率为80.3%(106/132),射频消融术后6例出现延迟效应,长期随访时仅偶有室性早搏出现。RVOT起源室性早搏即刻成功率[95.8%(364/380)]及长期成功率[92.6%(352/380)]均高于LVOT起源室性早搏[85.6%(113/132)、80.3%(106/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源于RVOT和LVOT患者的24 h室性早搏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起源于RVOT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60.44±5.59)%]高于起源于LVOT患者[(58.12±7.93)%],起源于RVOT患者的年龄[(49.02±13.52)岁]、男性比例[34.2%(130/380)]、N末端前体脑利钠肽[NT-ProBNP,95.00(42.12,198.75)pg/ml]、左室舒张末直径[LVEDD,(47.82±5.15)mm]及手术时间[20.00(10.00,40.00)min]低于起源于LVOT患者[(55.81±14.71)岁、57.5%(76/132)、132.00(67.00,286.00)pg/ml、(50.83±5.49)mm、50.00(20.50,87.0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急性或远期并发症。结论射频消融是治疗流出道室性早搏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室性早搏 射频消融 心室流出道 左室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腔内超声(ICE)引导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和左心耳封堵(LAAC)"一站式"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8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58例行导管射频消融和LAAC"一站式"手术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男34例,女24例,年龄(64.3±8.3)岁,年龄范围为41~80岁。记录特殊房间隔解剖、房间隔穿刺时间、房间隔穿刺成功率、术中透视时间及曝光量、"一站式"手术成功率等指标。结果阵发性心房颤动26例,持续性心房颤动32例。房间隔穿刺时间为(708±179)s,术中透视时间(25.6±8.9)min,术中X线曝光量为(537±394)mGy。房间隔穿刺成功率为100%(58/58),肺静脉电隔离成功率为100%(58/58),左心耳满意封堵率为98.3%(57/58)。结论ICE引导下行导管消融和LAAC"一站式"手术可行、有效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心房颤动 "一站式"手术 心腔内超声 导管消融 左心耳封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行二代冷冻球囊消融(CBA)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应用二代冷冻球囊行肺静脉电隔离(PVI)的房颤患者共760例,并对这些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记录各年龄人群围术期并发症及术后房颤复发率。对其中≥75岁的老年组患者与年龄<75岁的按1∶2倾向评分相匹配的对照组患者进行围术期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率的进一步比较。结果将有完整随访资料的748例房颤患者按年龄分组。各年龄组复发率:中青年组(年龄≤44岁)34.7%(25/72),中年组(年龄45~59岁)29.2%(78/267),年轻老年组(年龄60~74岁)32.2%(119/369),老年组(年龄≥75岁)32.5%(13/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老年组患者进行1∶2倾向性评分匹配对照组进行分析,其中老年组37例,对照组74例。70.3%(26/37)的老年组患者术后无房颤/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房扑)复发,67.6%(50/74)的对照组患者无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老年组中7例(18.9%,7/37)患者出现迷走神经反应,对照组中20例(27.0%,20/74)患者出现迷走神经反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二代冷冻球囊行房颤PVI治疗老年患者(年龄≥75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复发率、术中并发症、手术时间及术中X线曝光量等与75岁以下人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二代冷冻球囊 老年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脓毒症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作用。方法应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症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应用rhTPO组(TPO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按照脓毒症Sepsis-3推荐方法给予综合治疗,TPO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hTPO 15 000 U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用7 d。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治疗前及治疗第1、3、5、7天血小板计数(PLT)、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心肌酶〔肌钙蛋白(Tn)、肌酸激酶(CK)〕、肝肾功能〔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肌酐(Cr)〕及炎症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并记录血液成分输注量、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及28 d结局;根据PLT是否小于50×109/L将TPO组患者分为TPO A组(PLT≥50×109/L,16例)和TPO B组(PLT<50×109/L,34例),比较两组PLT升高绝对值、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和28 d结局。结果① TPO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原发感染部位患者比例、APACHEⅡ评分及治疗前PLT、凝血功能、心肌酶、肝肾功能和炎症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 TPO组在治疗第5天、第7天PLT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109/L:第5天63.94±44.01比49.85±29.26,第7天125.85±112.31比76.81±50.87,均P<0.05),TPO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第1、3、5、7天PT、PTA、Tn、CK、AST、TBil、Cr、PCT、CR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 TPO组血小板输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U:0(0,0)比0(0,2.00),P=0.001〕。④ TPO组与对照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PO A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长于TPO B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机械通气时间(h):131.00(0,311.00)比50.00(0,192.00),ICU住院时间(d):14.44±8.57比11.73±9.24,总住院时间(d):15.00(6.00,23.50)比18.00(8.00,31.00),均P>0.05〕;TPO A组PLT升高绝对值高于TPO B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9/L:65.00(16.50,131.50)比36.00(18.00,130.00),P>0.05〕。结论rhTPO可升高脓毒症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PLT,从而减少血小板输注量,但不能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不能减少住院费用,不能降低28 d病死率。

  • 标签: 脓毒症 血小板减少症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新型国产16层移动CT辅助体表定位法徒手锥颅穿刺引流治疗幕上深部脑出血的实用性,以及该术式置管的准确度。方法回顾性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新型国产16层移动CT辅助体表定位法徒手锥颅穿刺引流治疗的52例幕上深部脑出血患者(徒手锥颅穿刺组)以及同期采用无框架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治疗的30例幕上深部脑出血患者(立体定向穿刺组)的临床资料,分析移动CT检查效果及比较2组患者术后引流管相对偏离度(RE)的差异。结果徒手锥颅穿刺组患者均成功完成移动CT床旁扫描,图像均可满足指导体表定位的需求。徒手锥颅穿刺组、立体定向穿刺组患者中穿刺结果较满意即RE<1者比例分别为92.3%、90.0%,其中徒手锥颅穿刺组中1例进行了重复穿刺;徒手锥颅穿刺组与立体定向穿刺组患者术后RE(0.52±0.33 vs. 0.53±0.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肿位置、不同血肿量情况下,2组间RE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国产16层移动CT辅助体表定位法徒手锥颅穿刺引流治疗幕上深部脑出血的效果良好,其置管准确度与无框架立体定向穿刺方式相当。

  • 标签: 新型国产16层移动CT 体表定位法 徒手锥颅穿刺 无框架立体定向穿刺 幕上深部脑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循证评价虚拟现实(VR)技术促进脑卒中患者平衡与步行功能康复的有效性。方法检索国内外有关VR技术治疗脑卒中患者平衡与步行障碍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由两位评价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运用RevMan软件对符合条件的所有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2篇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VR组与常规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加权均数差(WMD)=4.09,95%可信区间(CI)为(2.20, 5.97)]]。根据病程进行亚组分析,VR组与常规组患者恢复期BB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6.85,95%CI(2.90, 10.81)], VR组与常规组患者后遗症期BB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3.31,95%CI(2.48, 4.14)]。VR组与常规组起立-行走试验(TUG)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2.79,95%CI(-4.88, -0.69)]。亚组分析显示,VR组与常规组患者恢复期TUG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4.30,95%CI(-9.28, 0.67)], VR组与常规组患者后遗症期TUG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1.82,95%CI(-3.83, 0.18)]。结论对于不同病程的脑卒中患者,VR平衡训练结合常规训练能有效地促进其偏瘫下肢平衡功能的康复,且较常规康复训练有效,但在提高步行能力方面,两者无显著差别。

  • 标签: 脑卒中 虚拟现实 平衡 步行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必净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炎症反应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以2019年1月至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血必净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严格按照脓毒性休克诊疗指南进行综合治疗,血必净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血必净注射液100 mL,每日2次,连用7 d。记录入组患者基线资料;于治疗前及治疗3、7、10 d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 6(IL-6)、降钙素原(PCT)、C -反应蛋白(CRP)、肝素结合蛋白(HBP)等炎性因子水平;记录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并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①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感染部位、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治疗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呈下降趋势;治疗7 d时,血必净组IL-6、HBP已较对照组明显降低〔IL-6(ng/L):66.20(16.34,163.71)比79.81(23.95,178.64),HBP(ng/L):95.59(45.23,157.37)比132.98(73.90,162.05)〕,治疗10 d时PCT、CRP、IL-6、HBP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CT(μg/L):1.14(0.20,3.39)比1.31(0.68,4.21),CRP(mg/L):66.32(19.46,115.81)比89.16(20.52,143.76),IL-6(ng/L):31.90(13.23,138.74)比166.30(42.75,288.10),HBP(ng/L):62.45(29.17,96.51)比112.33(58.70,143.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血必净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总住院费用明显减少〔机械通气时间(h):57.0(0,163.5)比168.0(24.0,282.0),ICU住院时间(d):8.80±4.15比17.13±7.05,总住院费用(万元):14.55±7.31比20.01±9.86,均P<0.05〕,但28 d病死率和总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 d病死率:37.5%比35.0%,总住院时间(d):13.05±8.44比18.30±9.59,均P>0.05〕。④根据28 d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有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EU%)、CRP、血乳酸(Lac)、APACHEⅡ评分、IL-6、HBP;对上述指标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IL-6、APACHEⅡ评分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分别为1.007、1.828、1.229,均P<0.05〕。结论联合血必净治疗脓毒性休克患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从而缩短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但并不能降低患者28 d病死率。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血必净 炎症反应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疗程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9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使用常规治疗,研究组4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前列地尔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以及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血清ALB水平均提高,24 h尿蛋白量减少(P<0.05);研究组患者指标变化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8周后,和治疗4周对比,研究组血清ALB水平提高,SCr、BUN、24 h尿蛋白指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第2疗程不良反应发生率比第1疗程低13.04%(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使用前列地尔治疗可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延长治疗时间临床效果更显著。

  • 标签: 疗程 前列地尔 糖尿病肾病 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