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进行性家族性内胆淤积(PFIC)是一组罕见的异质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涉及胆汁酸形成及分泌各个环节。依据其基因突变类型不同,分为PFIC 1-6型。随着基因诊断技术的发展,更多新的突变基因被鉴定出来,如ABCC12、VPS33B等,使诊断和治疗更加精准化。PFIC临床以进行性的黄疸和瘙痒、不同程度生长发育障碍、脂溶性维生素缺乏为特点。除PFIC3外,其他各型PFIC血清 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正常或大致正常,此点为临床诊断该病重要线索。但各型PFIC在发病年龄、病情轻重、外症状、预后等方面各有特点,随着病情的进展,最终发展为纤维化、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治疗包括营养、药物、非移植性手术治疗及肝移植。近年来转运体、基因治疗等的研究为PFIC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 标签: 胆汁淤积 基因突变 瘙痒 治疗 儿童
  • 简介:摘要内胆淤积是指由于实质细胞和/或内胆管疾病引起胆汁合成缺陷、排泌异常,以及胆管中胆汁流动的机械性或功能性障碍,继而使得胆汁成分入血所致的临床症候群,常见于胆汁淤积性肝病、妊娠期内胆淤积以及遗传代谢相关胆汁淤积等。近年来内胆淤积的诊治资料有了进一步积累,为将更新的诊疗依据提供给广大肝病医务工作者,特组织专家在2015年《内胆淤积诊治专家共识》基础上进行共识更新,旨在为临床内胆淤积诊治提供参考和指导。

  • 标签: 肝病 肝内胆汁淤积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儿内胆淤积患儿的体格发育状况,为临床营养支持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于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儿科初次就诊的129例婴儿内胆淤积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病因分为Alagille综合征(AGS)组,Citrin缺陷导致的新生儿内胆淤积(NICCD)组,进行性家族性内胆淤积(PFIC)组,先天性胆汁酸合成缺陷(CBAS)组,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组,不明病因(UE)组;收集所有患儿的身高、体重,定义年龄别身高、年龄别体重、身高别体重Z评分低于2个标准差为生长迟缓、低体重和消瘦。结果129例患儿中生长迟缓37例(28.7%),低体重37例(28.7%),消瘦84例(65.1%)。UE组生长迟缓者发生率与PFIC组、PNA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GS组和PFIC组低体重发生率分别与NICCD组、UE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NAC组消瘦发生率分别与NICCD组、UE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内胆淤积患儿中常伴有生长迟缓、低体重、消瘦,三者所占百分比与病因有显著相关性。

  • 标签: 肝内胆汁淤积 儿童 体格发育
  • 简介:摘要严重妊娠期内胆淤积时胎儿宫内死亡率明显增加,目前认为心脏因素可能是引起胎儿宫内死亡的重要原因。而妊娠期内胆淤积引起胎儿心脏损害的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其焦点仍然集中在胎盘的急性缺氧学说和胆汁酸的毒性作用。本文对妊娠期内胆淤积导致胎儿心脏损害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妊娠并发症 胆汁淤积,肝内 心肌缺血 心律失常,心性 胎儿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婴儿内胆淤积患儿的维生素D水平,为维生素D的补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于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儿科初次就诊的婴儿内胆淤积患儿126例为研究对象,按病因分为Alagille综合征组、Citrin缺陷导致的婴儿内胆淤积组、进行性家族性内胆淤积组、先天性胆汁酸合成缺陷组、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组、不明病因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25羟维生素D值。根据25羟维生素D水平分为维生素D缺乏(<20 ng/mL)、不足(21~29 ng/mL)、充足(≥30 ng/mL)。结果126例患儿中111例(88.1%)存在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者在性别上无差异(χ2=0.002,P=0.963);不同病因组患儿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所占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67,P=0.994),不同病因组间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病因组间每日补充维生素D3的剂量及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在婴儿内胆淤积患儿中普遍存在,与性别和病因无关。

  • 标签: 肝内胆汁淤积 婴儿 维生素D 25羟维生素D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婴儿内胆淤积患儿的维生素D水平,为维生素D的补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于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儿科初次就诊的婴儿内胆淤积患儿126例为研究对象,按病因分为Alagille综合征组、Citrin缺陷导致的婴儿内胆淤积组、进行性家族性内胆淤积组、先天性胆汁酸合成缺陷组、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组、不明病因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25羟维生素D值。根据25羟维生素D水平分为维生素D缺乏(<20 ng/mL)、不足(21~29 ng/mL)、充足(≥30 ng/mL)。结果126例患儿中111例(88.1%)存在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者在性别上无差异(χ2=0.002,P=0.963);不同病因组患儿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所占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67,P=0.994),不同病因组间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病因组间每日补充维生素D3的剂量及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在婴儿内胆淤积患儿中普遍存在,与性别和病因无关。

  • 标签: 肝内胆汁淤积 婴儿 维生素D 25羟维生素D
  • 简介:摘要妊娠期内胆淤积(ICP)是一种妊娠并发,可导致早产、死胎等严重后果,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非编码RNA起重要的生理性调节作用,影响着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参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微小RNA(miRNA)是一种由DNA转录,长度为18~24 nt的内源性非编码RNA,miRNA 34a(miR-34a)、miR-221/222、miR-148a、miR-3614-5p、miR-590-3p等miRNA在ICP孕妇的血清或胎盘组织中表达异常。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 nt的非编码RNA,部分lncRNA在ICP患者的胎盘中表达量异于正常产妇,如linc02527在ICP患者的血清及胎盘中表达均增加、lncRNA H19可能与雌激素相互作用从而促进ICP的发生。这些差异表达的非编码RNA通过调节胆汁酸的合成、代谢、转运及与雌激素的相互作用等,与ICP的发生、发展相关。本文综述近年来非编码RNA中的miRNA和lncRNA在ICP中的研究进展,为ICP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 作者: 宁珑,陈荣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6
  • 出处:《健康世界》2023年第9期
  • 机构:云南省曲靖市妇幼保健院,云南曲靖655000
  • 简介:目的:讨论低分子肝素在妊娠期内胆淤积中的运用。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2月到2022年2月收治的120例妊娠期内胆淤积患者进行研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60例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剩余患者加用低分子肝素,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治疗后ALT、AST、TBA、DBiL等生化指标较对照组更低;治疗后PI、RI、Vs/Vd等胎儿脐血动力学水平较对照组更低;早产、羊水III度粪染、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更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分子肝素疗效显著,可显著降低生化指标,对改善肝功能和妊娠结局有积极意义,值得广为运用。

  • 标签: 低分子肝素;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甘胆酸(CG)与总胆汁酸(TBA)水平预测妊娠期内胆淤积(ICP)患者早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晋城大医院收治的82例ICP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发生早产的12例患者纳入发生早产组,其余70例患者纳入未发生早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分析血清CG、TBA水平预测ICP患者早产的价值。结果发生早产组血清CG、TBA水平分别为(66.65±3.05)μg/ml、(25.12±1.42)μmol/L,均高于未发生早产组的(35.62±4.03)μg/ml及(15.13±1.29)μmol/L,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血清CG、TBA单项及联合检测预测ICP患者早产风险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6、0.821、0.913,以联合检测的预测效能最好。结论血清CG、TBA水平与ICP患者早产的发生有关,二者高表达可增加ICP患者早产风险,对预测IPC患者早产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肝内胆汁淤积症 妊娠期 早产 血清甘胆酸 总胆汁酸 预测价值
  • 简介:摘要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LCH)临床上少见,合并肝功能损伤则更少见。本例患者长期间断发热、咳嗽、下肢疼痛,曾因骨痛行右股骨刮骨手术。后因食欲不振、尿黄就诊,发现患者有内胆淤积脾大、肺多发囊性病变、骨质破坏、尿崩症,经多学科协作会诊,复诊股骨组织病理,最终诊断为多系统LCH。LCH起病隐袭、临床表现差异大,易被误诊或漏诊。现通过分享多学科协作诊断伴内胆淤积的多系统LCH的经过,为提高临床医师对LCH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提供参考。

  • 标签: 组织细胞增多症,郎格汉斯细胞 胆汁淤积 肺囊性病变 骨质破坏 尿崩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家族性内胆淤积2型(PFIC2)先证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应ABCBll基因突变。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消化肝病门诊就诊的2例PFIC2先证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先证者及其父母DNA进行目标捕获高通量测序,全基因组基因拷贝数变异(CNV)扫描检测及验证。结果先证者起病年龄2~5个月,均有脾大,严重淤胆,皮肤瘙痒,结合胆红素/总胆红素(先证者1:51.8%~77.5%,先证者2:47.1%~66.5%)。有胆汁酸升高,转氨酶升高,以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为主,但γ-谷氨酰转肽酶(GGT)持续正常。先证者1存在ABCBll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单链整体缺失/c.3213+5G>A剪接突变,缺失突变为自发突变,共2.256 Mb缺失(chr2 2q24.3q31.1)。而剪接突变来自于父亲。先证者1同时存在Val444Ala(T1331C)及Ala1028Ala(A3084G)基因多态位点。先证者2存在ABCB1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1483A>G(p.R495G)/c.2594C>T(p.A865V),先证者的2父母均为杂合携带者。先证者1的单链杂合缺失及先证者2的2种突变均为未见报道的新突变。结论临床工作中遇到胆汁淤积胆汁酸升高,转氨酶升高,以AST升高为主,但GGT正常的患儿,应及早进行PFIC基因检测。

  • 标签: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2型 胆汁淤积 ABCBll基因 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与妊娠期内胆淤积患者终止妊娠时间及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河南科技大学附属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住院分娩的妊娠期内胆淤积孕妇67例,根据孕妇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分为低水平组(35例,总胆汁酸水平<40 μmol/L)与高水平组(32例,总胆汁酸水平≥40 μmol/L)。比较两组肝功能指标水平、终止妊娠时间、产妇妊娠结局及围生儿结局。血清TBA水平与终止妊娠时间相关性采用Pearson分析,与妊娠结局相关性采用Spearman分析。结果高水平组TBA、总胆红素、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54.63±7.22)μmol/L、(36.34±8.14)mol/L、(185.26±22.67)U/L、(211.69±30.17)U/L]均高于低水平[(30.01±4.25)μmol/L、(25.09±5.97)mol/L、(110.25±16.11)U/L、(123.54±20.61)U/L],P<0.05;高水平组终止妊娠时间[孕(35.05±1.24)周]早于低水平组[孕(36.74±1.66)周],P<0.05;高水平组孕妇早产率(34.38%,11/32)高于低水平组(11.76%,4/35),P<0.05;高水平组新生儿低体质量儿发生率(53.13%,17/32)高于低水平组(28.57%,10/35),P<0.05。血清TBA水平与终止妊娠时间呈负相关(r=-0.435,P<0.05),与围生儿不良妊娠结局呈正相关(r=0.384,P<0.05)。结论血清TBA水平与妊娠期内胆淤积孕妇终止妊娠时间及妊娠结局有显著相关性,对高血清TBA水平孕妇应采取积极治疗促进胎儿成熟并及时终止妊娠以提高围产儿存活率,减少不良结局的发生。

  • 标签: 妊娠结局 血清总胆汁酸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妊娠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妊娠期内胆淤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妊娠期内胆淤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比较两组实验室指标[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变化及妊娠结局。结果治疗前,两组TBA、ALT、AST检测值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BA、ALT、AST检测值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自然分娩率为73.33%(22/30),对照组为46.67%(14/30),P<0.05;研究组早产、胎儿宫内窘迫率分别为3.33%(1/30)、3.33%(1/30),均低于对照组的23.33%(7/30)、23.33%(7/30),P<0.05。结论联合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妊娠期内胆淤积,能够提高患者实验室相关指标的改善幅度,有效保障其妊娠结局。

  • 标签: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谷胱甘肽 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发型妊娠期内胆淤积(ICP)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和围产儿结局的关联性。方法抽取2018年2月至2022年2月郑州颐和医院收治的早发型ICP患者78例,将血清TBA水平为10~40 μmol/L的45例患者作为低水平组,将血清TBA>40 μmol/L的33例患者作为高水平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肝功能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比较两组分娩孕周、分娩方式、围产儿结局及新生儿并发发生率。结果低水平组AST、ALT、TBIL水平低于高水平组(t=41.66、37.71、32.65,P均<0.05)。低水平组分娩孕周长于高水平组,且分娩方式优于高水平组(P<0.05)。低水平组宫内发育迟缓、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别为6.67%(3/45)、15.56%(7/45)、13.33%(6/45),低于高水平组的30.30%(10/33)、45.45%(15/33)、39.39%(13/33),P<0.05。低水平组病理性黄疸、颅内出血、吸入性肺炎、缺血缺氧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13.33%(6/45)、2.22%(1/45)、4.44%(2/45)、4.44%(2/45),低于高水平组的48.48%(16/33)、21.21%(7/33)、27.27%(9/33)、27.27%(9/33),P<0.05。结论早发型ICP患者血清TBA水平越高,肝功能越差,不良分娩结局、不良围产儿结局、新生儿并发发生率越高,临床应及时监测血清TBA水平,积极治疗并结合患者病情实际情况适时终止妊娠,以改善围产儿结局。

  • 标签: 妊娠 肝内胆汁淤积症 胆汁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例Citrin蛋白缺陷所致的婴儿内胆淤积(neonat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caused by citrin deficiency,NICCD) SLC25A13基因的变异特点。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法对目标基因的编码外显子和侧翼区域进行捕获,对变异位点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和致病性分析。结果在16例NICCD患儿中,共发现致病变异15种,其中6种既往未见报道,包括IVS14-9A>G、c.1640G>A、c.762T>A、c.736delG、c.1098delT、c.851G>A。结论通过高通量测序发现6种新变异,丰富了SLC25A13基因的变异谱,为患儿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 标签: Citrin蛋白缺陷 婴儿肝内胆汁淤积症 高通量基因测序 SLC25A13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及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and lymphocyte ratio,PLR)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and lymphocyte ratio,NLR)对妊娠期内胆淤积(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孕妇的凝血障碍及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甘肃省人民医院分娩的106例ICP患者(ICP组)和138例正常孕妇(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数、PLR、NLR以及产后出血量及围产儿结局在两组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根据血清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水平是否≥40 μmol/L将ICP组分为轻度ICP亚组和重度ICP亚组,分析差异指标在两亚组之间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MPV(t=4.929,P<0.001)、FIB(t=3.509,P<0.001)、D-D(t=7.834,P<0.001)及NLR(t=4.098,P<0.001)在ICP组中是显著升高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计数(t=4.367,P<0.001)和PLR(t=2.448,P=0.015)在ICP孕妇中是显著降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CP组产后出血量(t=10.003,P<0.001)、胎儿窘迫发生率(χ2=17.194,P<0.001)、早产率(χ2=13.938,P<0.001)和转入新生儿监护室率(NICU)(χ2=29.736,P<0.001)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CP组Apgar评分(t=3.234,P=0.001)、新生儿出生体质量(t=6.509,P<0.001)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ICP组分为重度ICP亚组和轻度ICP亚组进一步分析显示,两亚组在MPV(t=2.376,P=0.019)、FIB(t=2.174,P=0.032)、D-D(t=3.074,P=0.003)、WBC(t=2.021,P=0.046)、中性粒细胞计数(t=2.131,P=0.035)、NLR(t=2.864,P=0.005)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且产后出血量(t=3.257,P=0.002)、早产儿发生率(χ2=4.025,P=0.045)、出生体质量(t=3.126,P=0.002)、转入NICU率(χ2=5.518,P=0.019)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CP孕妇体内存在异常凝血及纤溶状态,易导致产后出血,不良围生结局发生率高,应当引起临床高度重视。早期通过对ICP孕妇的凝血功能和炎症标志物的分析,评估ICP孕妇的妊娠结局,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 标签: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产后出血 妊娠结局 凝血 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比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传统炎性标志物对妊娠期内胆淤积(ICP)的诊断及预后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和妇产科确诊的130例ICP患者为研究对象,并纳入ICP组,其中,初产妇为86例,经产妇为44例。根据ICP严重程度,进一步将其分为重度ICP亚组(n=29)和轻度ICP亚组(n=101)。选择同期在本院就诊的80例健康孕妇纳入对照组。按照86例初产妇的分娩孕龄,进一步分为ICP早产亚组(n=37)和ICP足月亚组(n=49)。采集受试者一般临床资料(年龄、孕龄等),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红蛋白(Hb)、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细胞比容(HCT)、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和血清总胆汁酸(sTBA)等。本研究经过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2019076),与所有患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ICP组和对照组孕妇年龄、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MPV、ALP、AST、NLR和sTB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孕妇孕龄、白细胞计数、HCT、Hb、GGT、ALT和PL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轻度ICP亚组患者的孕龄大于重度ICP亚组,而轻度ICP亚组患者sTBA浓度低于重度ICP亚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2组患者年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MPV、HCT、血小板计数、Hb、GGT、ALP、ALT、AST、NLR和PL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NLR、血小板计数和MPV诊断ICP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NLR、血小板计数和MPV诊断ICP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2(95%CI:0.737~0.867,P<0.001), 0.642(95%CI:0.560~0.724,P<0.001)和0.947(95%CI:0.920~0.974,P<0.001);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NLR、血小板计数和MPV诊断ICP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831、254×109/L和9.662 fL,此时其诊断ICP的敏感度分别为71.4%、64.7%和72.2%,特异度分别为81.3%、71.2%和82.5%。④ICP早产亚组与ICP足月分娩亚组孕妇ALT、AST和sTB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孕妇年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MPV、PDW、NLR和PL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sTBA、ALT、AST预测ICP所致早产的ROC分析结果:sTBA、ALT和AST预测ICP所致早产的AUC分别为0.634(95%CI:0.513~0.751,P<0.05),0.672(95%CI:0.563~0.784,P<0.001)和0.692(95%CI:0.544~0.793,P<0.001);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sTBA、ALT和AST预测ICP所致早产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48 μmol/L、56 U/L和37 U/L,此时其预测ICP所致早产的敏感度分别为67.2%、62.2%和63.2%,特异度分别为59.6%、41.3%和49.6%。结论传统炎性标志物NLR、血小板计数、MPV对诊断ICP具有良好准确度,而目前发现的传统炎性标志物对ICP严重程度评估均无价值,sTBA、ALT和AST水平可能对ICP所致早产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 标签: 胆汁淤积,肝内 早产 足月分娩 总胆汁酸 ROC曲线 预测 孕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氨基酸谱变化在诊断Citrin缺陷致新生儿内胆淤积(NICCD)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江西省儿童医院住院诊断为婴儿胆汁淤积,并行血串联质谱检测的患儿,共入组144例。其中NICCD组(11例),胆道闭锁组40例(BA组),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淤胆型)93例(CMV组)。比较3组患儿血浆氨基酸及生化结果,并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对3组所检测项目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将经上述统计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的项目再行2组间Mann-Whitney检验。结果与BA组及CMV组比较,NICCD组精氨酸(Arg)、甲硫氨酸(Met)、酪氨酸(Tyr)、瓜氨酸(Cit)、转氨酶比(AST/ALT)水平明显升高,同时丙氨酸(Ala)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ICCD组Arg、Met、Tyr、Cit、AST/ALT、Ala水平分别为68.518(19.714,108.470) μmol/L、111.724(42.156,214.585) μmol/L、104.394(75.642,146.086) μmol/L、165.664(119.874,291.327) μmol/L、3.17(1.97,3.98)、140.297(112.052,184.015) μmol/L;BA组Arg、Met、Tyr、Cit、AST/ALT、Ala水平分别为29.470(10.739,48.124) μmol/L、32.938(24.918,44.013) μmol/L、78.244(66.814,94.479) μmol/L、23.698(19.450,27.714) μmol/L、1.54(1.23,1.95)、244.246(214.554,295.729) μmol/L,CMV组Arg、Met、Tyr、Cit、AST/ALT、Ala水平分别为16.507(8.220,28.566) μmol/L、30.997(23.739,37.183) μmol/L、76.120(64.004,86.290) μmol/L、21.272(17.040,24.111) μmol/L、1.19(0.96,1.48)、228.468(191.131,260.056) μmol/L。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显示,Ala、Arg、Met、Tyr、Cit、AST/ALT诊断NICCD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6、0.770、0.906、0.745、0.999、0.887。结论血浆氨基酸谱变化为NICCD早期诊断提供依据,其中以Arg、Met、Tyr、Cit升高及Ala降低诊断价值高,结合生化改变程度有助临床诊断该病,减少误诊。

  • 标签: 氨基酸类 Citrin缺陷致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itrin缺陷致新生儿内胆淤积(neonat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caused by citrin deficiency,NICCD)的临床特征及SLC25A13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西安市儿童医院确诊NICCD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生化指标、SLC25A13基因突变和预后。结果18例患儿均来自北方地区,初诊日龄为(63.4±19.5)d,临床表现包括黄疸(100%)、浅色大便(38.9%)、生长落后(27.8%)等。所有患儿均存在胆汁淤积,谷氨酰转肽酶、总胆汁酸和甲胎蛋白均升高,血清白蛋白均降低,伴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94.4%)、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72.2%)、凝血酶原时间延长(88.9%)、高乳酸血(83.3%)、低血糖(77.8%)、贫血(66.7%)等多种生化异常。血串联质谱均以瓜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升高为特点,70%(7例/10例)尿气相色谱存在4-羟基苯乳酸和4-羟基苯丙酮酸升高。年龄与总胆汁酸呈负相关(r=-0.469,P=0.049),与血氨、苏氨酸、甲硫氨酸、鸟氨酸、酪氨酸呈正相关(r分别为0.472、0.690、0.698、0.678、0.769,P均<0.05)。共检出16种SLC25A13基因突变,c.851_854del(33.3%)和c.1638_1660dup(19.4%)最常见,c.1841+3_1841+4del、c.980_981del(p.E327Vfs*45)和c.602A>T(p.E201V)是未报道的新突变。随访的17例患儿中1例死亡、16例生化指标在1岁内正常。结论特征性生化改变有助于NICCD的早期识别。该病尽早治疗预后多良好。c.851_854del和c.1638_1660dup是北方地区SLC25A13基因的高频突变。

  • 标签: Citrin缺陷症 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 SLC25A13基因突变 串联质谱 气相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