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诊断下肢静脉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下肢静脉形成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超声诊断准确率,同时比较两组的静脉内径。结果:超声诊断结果准确率为97.50%,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股总静脉内径(12.00±1.35)mm、内侧腓肠静脉内径(4.64±0.56)mm、下肢股浅静脉内径(7.42±0.83)mm、周围静脉近段(3.12±0.39)mm,分别大于对照组的(8.56±0.73)mm、(3.10±0.21)mm、(5.43±0.42)mm、(2.10±0.11)mm,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下肢静脉形成的诊断中,采用超声诊断的方法,能够达到较高的准确率,可清晰反映出静脉内径增大,诊断效果十分理想。

  • 标签: 超声诊断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内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进行剖宫产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静脉预防小组护理干预对患者下肢静脉(DVT)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剖宫产患者92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进行患者护理工作,观察组采用静脉预防小组护理干预进行患者护理工作,对比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方式后的凝血指标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过护理后凝血指标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进行剖宫产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静脉预防小组护理干预进行护理工作,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术后下肢静脉的形成,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静脉血栓预防小组护理干预 下肢深静脉血栓 剖宫产患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下肢静脉的围术期护理干预。方法随机选取医院收治的2014年1月~2015年1月60例下肢静脉患者,并且将这些患者,对其介入治疗中可依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临床中,采取常规护理干预,针对研究组患者,根据护理要点,给予人性化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人性化护理干预后,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下肢静脉患者治疗中,临床介入治疗中,针对护理要点,对其应用人性化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显著,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发挥优越性。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围术期 护理干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骨科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方法取骨科围手术期下肢静脉患者98例进行分析,围术期形早期诊断并给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的49例纳入观察组,未采取抗栓溶栓措施的49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栓治疗有效率。结果98例患者经血液学检测与影像学检查,均被确诊为下肢静脉,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92%(47/49)高于对照组75.51%(37/49),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肢静脉在骨科围手术期患者中极为常见,可在早期诊断下给予抗栓溶栓治疗方法,对下肢静脉的控制治疗可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骨科围手术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下肢骨折患者施行手术治疗后,探析患者静脉的预防以及护理方案所产生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病例信息管理系统中筛选出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94例,纳入实验研究范围,将所有患者对半划分,其中47例作为A组(观察组),另外47例作为B组(对照组)。对B组患者实施普通护理,对A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模式,后就两组患者术后产生并发症的几率以及患者对护理模式的所持态度进行对比。结果:在发生静脉方面,A组患者的发生几率为2.1%,而B组为12.7%;在对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方面,A组中多数患者持满意态度,上述两方面两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综合护理对下肢骨折患者而言益处颇多,值得推广。

  • 标签: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护理,以防止其发生。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8-2021年6月156名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护理措施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78名。观察组静脉发生率、满意度、下肢周径、生存品质和生存品质。结果:与正常组相比,两组的 PVT值存在显著性差别(P

  • 标签: 早期护理干预 预防 出血性脑卒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静脉置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静脉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5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128例急性下肢静脉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64例,应用静脉置管溶栓术)和对照组(64例,应用周围静脉置管溶栓术)。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急性下肢静脉患者的血管开通率、并发症(穿刺处出血、肺栓塞、皮下出血等)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Porter评分。结果两组急性下肢静脉患者治疗前Porter评分未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急性下肢静脉患者Porter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急性下肢静脉患者的血管开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急性下肢静脉患者的穿刺处出血、肺栓塞、皮下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置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静脉患者的效果显著。

  • 标签: 深静脉置管溶栓术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血管开通率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下肢静脉联合腹部大血管彩超来研究对诊断静脉的效果,从而探讨在医学上使用的价值。方法在某市人民医院选取126名下肢静脉患者,将他们进行就诊之后检查的医学影像方面的资料进行一个有效、全面的分析。所有的患者都要进行一个下肢静脉的彩超检查,以此确定患者的具体身体状况,检查后如果出现了股静脉中有着血栓存在的现象,那么要组织患者对髂静脉以及下腔静脉也进行一次全面的逆行检查,这样才能最终判断患者的静脉的具体情况。结果在进行全面的检查之后,有75人处于急性期状态,32人处于亚急性期,19人处于慢性期。下肢静脉的患者进行检查图像有一个显著地特征就是管腔的内部存在可以探测到的以及实质性的回声,检测的过程中使用超声的探头对管腔施加压力也无法使回声消失,使用脉冲多普勒则是会引出一些不正常的谱频波形,故此无法准确判断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腹部大血管彩超则可以清晰见到髂静脉以及人体的下腔静脉中的血栓情况,还可以检测由血栓引起的栓瘤的存在。结论再对静脉进行诊断的时候,采用下肢静脉联合腹部大血管彩超的诊断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检测出下肢静脉的发病情况,还能够对患者发病的原因做一个科学有效的分析。这样对下一步的治疗是极有好处的,在临床医学上有着很大的推广价值。

  • 标签: 下肢深静脉 血栓 腹部大血管彩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静脉置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静脉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5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128例急性下肢静脉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64例,应用静脉置管溶栓术)和对照组(64例,应用周围静脉置管溶栓术)。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急性下肢静脉患者的血管开通率、并发症(穿刺处出血、肺栓塞、皮下出血等)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Porter评分。结果:两组急性下肢静脉患者治疗前Porter评分未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急性下肢静脉患者Porter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深静脉置管溶栓术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血管开通率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后并发静脉形成的有效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接受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共计88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评估两组术后疼痛情况,统计静脉形成率。结果:观察组术后1d、4d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静脉形成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差异(P

  • 标签: 下肢静脉曲张 深静脉血栓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