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自身免疫肝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60例自身免疫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积极地治疗。结果针对自身免疫肝病患者进行精心护理以及积极有效的治疗,在60例患者当中,临床治愈的有32例,治愈后并出院的有6例,实施肝移植手术的有2例患者。结论作为一种渐进性疾病,自身免疫肝病具有易反复发作的特点。我院针对患者进行积极地治疗以及科学合理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肝病 临床特点 治疗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CT与MRI检查对自身免疫胰腺炎(autoimmunepancreatitis,AIP)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9月至2016年6月天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6例确诊为AIP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6例患者中,CT及MRI检查分别可见14/12例胰腺肿大,合并肾脏多发病变3例;胰腺周围环绕增厚的包膜样结构CT可见4例,MRI检查可见10例;胰管局限性狭窄CT未发现,MRI可见6例;胆管狭窄CT检查可见5例,MRI检查可见ll例。CT及MRI检查对于胰腺形态改变、肾脏病变的检出率一致,但对于胰胆管病变及假包膜形成的显示,MRI较CT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AIP的影像学检查具有一定的特征,对于临床诊断有重要价值;相对于CT,MRl对于AIP的特征表现具有更高的检出率,可作为临床首选。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CT MRI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身免疫肝炎患者临床与免疫学特点。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8例自身免疫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点和免疫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38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纳差、恶心、呕吐、黄疸、腹胀等,体征包括肝肿大、蜘蛛痣、肝掌、面色晦暗、脾大、皮疹、腹水等,多数患者为女性,发病年龄高峰在50岁左右;患者常合并发生2型糖尿、风湿关节炎、骨质疏松、干燥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过敏鼻炎等自身免疫疾病,可重叠原发性胆汁肝硬化;肝功能显示患者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谷胺酰转肽酶、总胆红素(TBil)异常,丙种球蛋白以及免疫球蛋白G均明显高于正常值;25例患者(65.8%)抗结核抗体(ANA)阳性,此外还出现抗线粒体抗体(AMA)、抗特异性胞质抗原性1抗体(LC-1)、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肝细胞膜抗体(抗L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抗LAK)、抗核糖体抗体(抗RNP)、抗Sm抗体、抗SSA抗体、抗SSB等多种自身抗体出现。结论自身免疫肝炎在我国并不少见,其诊断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生化和免疫血指标等检查结果进行,自身免疫肝炎确诊的重要依据是肝穿刺活检病理学检查结果。

  • 标签: 自身免疫性 肝炎 免疫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身免疫肝炎与乙肝重叠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确诊的自身免疫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46份,将单纯自身免疫肝炎患者划分为对照组(23例),将自身免疫肝炎乙肝重叠乙肝患者划分为观察组(23例),采用自身免疫肝炎的诊断标准及评分系统,予以相应的分析与评价。结果观察组23例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425.0±167.1)(U/L)、天门冬氨酸转氨酶(302.8±151.8)(U/L),对照组丙氨酸转氨酶(264.7±140.4)(U/L)、天门冬氨酸转氨酶(196.0±97.2)(U/L),组间差异明显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自身免疫肝炎患者,与自身免疫肝炎乙肝重叠综合征患者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区别,以促进临床疗效。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肝炎 重叠综合征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进行自身抗体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检测。方法随机选择70例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和肝炎对照组1、正常对照组2各40例,对其进行自身抗体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自身免疫肝病患者的自身抗体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身抗体检测对自身免疫肝病的诊断和分型具有指导作用。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肝病 肝功能异常 抗体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复方甘草酸苷与熊去氧胆酸在自身免疫肝炎及原发性胆汁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70例自发免疫肝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熊去氧胆酸治疗,观察组给予熊去氧胆酸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者生化指标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熊去氧胆酸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自身免疫肝炎及原发性胆汁肝硬化,疗效显著。

  • 标签: 复方甘草酸苷 熊去氧胆酸 自身免疫性肝炎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 简介:目的:探讨共刺激信号分子(CD80、CD86)的表达对免疫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初诊ITP患者30例、完全缓解ITP患者25例为研究对象,健康志愿者25例为正常对照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19~+CD5~+、CD19~+CD80~+、CD19~+CD86~+、CD41a~+IgG、CD41a~+IgM及CD19~+B细胞内IgG和IgM的表达,并与ITP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初诊ITP患者B1(CD19~+CD5~+)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完全缓解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初诊组ITP患者CD19~+CD80~+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初诊组ITP患者CD19~+B胞内抗体IgG和IgM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后完全缓解组ITP患者IgG和IgM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难治组ITP患者治疗前后IgG和IgM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CD19~+CD80~+细胞数与Th1的表达水平及Th1/Th2的比例呈正相关(r=0.502,r=0.471,P<0.05)。CD19~+CD80~+细胞数与IgG和IgM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52,r=0.467,P<0.05),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424,P<0.05)。IgG和IgM表达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658,r=~-0.526,P<0.05)。结论:ITP患者外周血CD19~+B细胞共刺激信号增强,导致B淋巴细胞异常活化,介导免疫系统发生紊乱,参与ITP发病。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B淋巴细胞 共刺激分子 血小板抗体
  • 简介:摘要免疫血小板减少紫癜(immune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以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为特征。ITP发病机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只有对其病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才可能进一步指导ITP的治疗,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本文拟从近年来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与线性免疫印迹法(LIA)对自身抗体的检测价值。方法于2013年1月~2015年10月,随机选取100例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和100例非自身免疫疾病患者进行研究,分别设置为AID组、非AID组,对这200例患者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检测其自身抗体,对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患者进行线性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AID组中的IIF阴性/LIA阳性表达患者所占比例较之非AID组明显更高(P<0.05),而IIF阴性/LIA阳性表达的患者中,AID组的LIA(+)和LIA(±)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非AID组(P<0.05)。结论在自身免疫疾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在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后,还应对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为阴性的患者进行线性免疫印迹法检测,以减少漏诊,提高自身免疫疾病的诊断准确

  • 标签: 自身免疫性疾病 抗核抗体 间接免疫荧光法 线性免疫印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脏病患者进行跟踪调查,统计分析口服丙基硫氧嘧啶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方法在2014年5月至2015年9月期间,随机抽样调查本院收治的36名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脏病患者,跟踪调查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身体指标,包括FT3、FT4、TSH、LVEDD、LVESD、LVEF等,对患者的统计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接受口服丙基硫氧嘧啶治疗后各项身体指标均明显改善,FT3、FT4、TSH、LVEDD、LVESD、LVEF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口服丙基硫氧嘧啶治疗方案对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脏病患者有明显疗效,可以将口服丙基硫氧嘧啶治疗方案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 标签: 老年 甲亢性心脏病 丙基硫氧嘧啶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