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信息化教学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本文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实施、教学效果及评价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通过在“心肺复苏”教学项目中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 标签: 基础护理技术心肺复苏术信息化教学教学设计
  • 简介:摘要目前国内对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抢救成功率并不高。如何做好心肺复苏的临床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是广大医学院校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通过对16级临床专科59名学生的考核卷进行了分析,得出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改进心肺复苏教学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 标签: 心肺复苏考核卷分析教学方法
  • 简介:心肺复苏是医务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急救技能。运用序化的英文字母理解、记忆和掌握心肺复苏的方法,旨在使学生更加容易、高效地学好心肺复苏的知识和技能,且能在抢救的紧急时刻保持思路清晰,减少差错。

  • 标签: 心肺脑复苏 心搏骤停 英文字母
  • 简介:摘要:心肺复苏技能是急救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目前的心肺复苏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实践操作机会不足,学员在实际操作中难以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能。其次,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案例和模拟情景,使得学员在面对实际情况时难以应对。最后,教学方式陈旧,过于依赖理论讲解和示范,学员的参与度和互动性不高。

  • 标签: 心肺复苏 技能工作室 优化改革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济南某高校学生心肺复苏(CPR)知识知晓和技能掌握水平,为探索有效提高大学生心肺复苏能力的方法提供依据。 方法 自制问卷,针对山东协和学院362名学生心肺复苏知识掌握情况及其获取途径进行调查。 结果 超过99%的大学生认为应该掌握CPR技能,其中92.30%的大学生愿意参加培训。 大学生获得 CPR 知识的最主要途径是网络(占82.70%),其次为学校教学(占69.23%)。大学生最喜欢理论、示范、练习相结合(占74.36%)的培训方式。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有65.57%接受过CPR技能培训,其回答问题的准确率高于从未接受过培训的学生。结论 绝大多数被调查学生愿意通过参加培训,掌握CPR技能,从而有能力为他人施行必要的CPR急救。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进行CPR知识培训,并且采取多种途径进行定期的技能巩固训练,提高大学生应急处理能力

  • 标签: 大学生 心肺复苏
  • 简介:摘要: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心肺复苏的急救护理措施进行更严格地规范化,从而来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某医院2018年12月到2019年12月全院所收治的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治疗的患者共90例 ,通过对这90例患者临床反应的观察,以及对相关规范化心肺复苏急救护理的深入分析,来进一步研究其治疗的效果。结果:在对这90例患者进行心脏复苏的抢救过程中,有80例患者被成功抢救,约占总比例的88%,并且有效抢救时间为(32.04±6.36)min。结论:心肺复苏抢救是否成功和有效与复苏开始的时间、熟练的抢救配合和电除颤时间均具有密切相关性。通过对心肺复苏的急救护理的深入规划,可以为患者赢得更多宝贵的黄金抢救时间,从而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进而提高了相关患者的生存率。

  • 标签:
  • 简介:为更好地反思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的课堂实效性,本文结合多年教授《心肺复苏》的经验,以学案导学,学分制督学进行《心肺复苏》课后式说课。提出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完成"教、学、做"的目标,真正做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 标签: 学案导学 学分制督学 课后式说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大学生对电话辅助心肺复苏接受度的调查研究,总结整理影响大学生在电话辅助心肺复苏上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往后T——CPR的推广作贡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随机选取湖南省长沙市医学院校和其他高校的40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200名医学生,200名非医学生。结果问卷回收率100%,认为目击者因素占97.5%,调度员相关因素占78%,相关法律因素占94%,临床技能因素占96%,社会舆论因素占34%,其他因素占25%。结论大学生对电话辅助心肺复苏虽持支持态度,但对其实施仍存在许多顾虑,最明显的是目击者因素,表明大部分人认为第一目击者是起着关键性作用的纽带;而临床技能因素也同等重要;对于相关法律因素也占90%以上,表明大家对自身安全保障的重视;调度员因素据参考其他研究分析,也同样是决定抢救过程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基于我国目前尚未开展因此知之者胜少。

  • 标签: 心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 SCA) 大学生(university students) 电话辅助心肺复苏(telephone&mdash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T&mdash &mdash CPR)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根据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了解全院医护人员心肺复苏技术的掌握程度及各科开展培训的情况。针对问卷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制定培训方案。旨在使全员掌握心肺复苏技术。方法采用PDCA循环法,建立一套完整的计划、实施、检查和新问题处理计划流程。建立师资队伍及院科两级培训机制。将理论和操作相结合,特别注重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使全体医务人员快速掌握心肺复苏技术。结果培训结束后进行抽查考核,抽考合格率为87%。未合格者经强化训练补考后全部通过。结论对全体医务工作者进行心肺复苏技术培训十分必要,且具有可行性。利用PDCA循环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借助这一手段,全院人员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指日可待。

  • 标签: PDCA循环法 心肺复苏技术 心肺复苏知识 持续教育 技能培训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心肺复苏(CPR)患者应用急诊护理干预模式对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根据调查需求,在本院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选取患者50例作为此次调查的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组法进行分组,将使用常规护理模式的2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使用急诊护理干预模式的2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护理后各项生命体征数据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后各项生命体征数据表现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PR后的患者使用急诊护理干预模式,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生命体征情况,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 标签: 急诊护理 心肺复苏 康复
  • 简介:摘要:心肺复苏(CPR)是当前做体育教师的必备要素。本研究将体育教学中的技能训练与心肺复苏操作练习相结合,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急救能力等,为中小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所遇突发状况下的自救与救助打好基础,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急救能力,懂得救人的意义。

  • 标签: 体育课 心肺复苏
  • 简介:摘要:丰富多彩的初中综合实践课,不仅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让他们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本文以生命救护实践课--心脏复苏为例,讲解了生命救护实践课的组织模式,认为在实践课中教师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多媒体演示和课外模拟两种方式,让学生对心脏复苏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最后要通过组织现场模拟演练活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打造高效实践课堂。

  • 标签: 生命救护 综合实践 心脏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猪心肺复苏后肝脏的影响。方法选取实验用雄性五指山猪33头,体重(28±2)kg,建立心室纤颤模型,心肺复苏到达基础生命支持后存活3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C组)与亚低温治疗组(M组)各15头,观察24 h;复苏前、复苏成功后0.5、1、2、4、6、12、24 h抽取静脉血,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同时应用ELASA法检测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对组间数据进行比较,方差齐时用LSD检验,不齐时用Tamhane T2检验。结果复苏成功后24 h时M组存活11头(73.3%)、C组存活8头(5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9,P=0.225)。复苏后两组转氨酶均有升高,M组AST、ALT较C组升高幅度低(均P<0.05)。成功复苏后血液中TFN-α、IL-6的水平升高,4 h时达到高峰,之后下降,M组TNF-α水平在复苏后0.5、2、4、6 h较C组低(t=0.01、0.01、0.87、0.86,均P<0.05),M组IL-6浓度在复苏后0.5、1、2、4 h较C组低(t=0.23、0.78、0.11、0.80,均P<0.05)。结论复苏成功后,肝脏经历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TNF-α、IL-6等炎症介质的释放相关,亚低温治疗可抑制TNF-α、IL-6等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减轻复苏后肝脏的损伤程度,对肝脏有保护作用。

  • 标签: 心肺复苏术 亚低温 肝脏 炎症反应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影响院前及急诊抢救室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急诊科接诊的89例心搏呼吸骤停病例纳入本次研究,均接受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救治,分别观察和统计入组病例不同心肺复苏时段下的复苏成功率、有无电除颤的复苏成功率、插管以及有无目击者参与救治对复苏成功率的影响。结果入组89例心肺复苏病例中,16例心肺复苏成功,占18.0%,其中窦性心律恢复用时最短为3min,最长为30min;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最短为30min,最长为36h。开始心肺复苏时间越早,复苏成功率越高,二者呈正相关(P<0.05);有电除颤组以及有目击者参与救治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无电除颤组和无目击者参与的患者(P<0.05);插管耗时越短,复苏成功率越高(P<0.05)。结论开始心肺复苏救治的时间、有无应用电除颤救治、气管插管用时、有无目击者参与救治均是影响心搏呼吸骤停院前急诊抢救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建议急诊救护人员合理应用电除颤手段,早期实施气管插管,及时改善患者脑部供氧状态;同时还应开展心肺复苏知识的宣教活动,普及急救常识和心肺复苏技术,以提高急诊科院前急救工作水平,降低患者死亡率。

  • 标签: 心搏呼吸骤停 心肺复苏 院前急救 急诊抢救成功率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