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顺势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观察。方法:本组107例,均为河南省滑县骨科医院住院患者,男72例,女35例。年龄18~69岁,中位数46岁,涉及体T10~L3,合并轻度骨质疏松症4例。损伤原因:高出坠落65例,交通14例,重物砸伤7例,蹲挫伤16例,其他5例。受伤时间2~14 d,中位数4.2 d。采用经皮顺势复位治疗,术中应用6固定、上下部位改良及定向螺钉并尾端头倾,使纵向撑开力量增大,同时螺钉还能起到支撑及撬拨作用,钛棒按脊柱生理曲度进行预弯,顺势复位恢复体高度。结果:10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15)min,术中出血量(35±20)ml。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19个月随访,中位数9个月。本组所有患者均无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内固定断裂、松动等并发症出现。术后7天、45天、末次随访107例患者Cobb角、高度、胸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SA)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恢复良好。结论:应用经皮顺势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有效恢复体高度、明显缓解疼痛及脊柱功能恢复,并且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经皮 伤椎置钉 顺势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单节段内固定植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84例,按入院顺序分组为椎弓根螺钉组和通用组各4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差异。结果 椎弓根螺钉组治疗效率显著高于通用组(P

  • 标签: 胸腰段脊柱骨折 通用型脊柱内固定 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裂肌间隙入路和经皮入路分别联合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段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采用多裂肌间隙入路和经皮入路分别联合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体骨折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患者25例(A组),男19例、女6例,年龄35~67 (49.84±9.11)岁;经皮入路患者27例(B组),男20例、女7例,年龄21~66(48.44±11.02)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以及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术后下地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手术前、术后下地前及术后12个月时前缘高度比值和矢状位Cobb角变化。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2个月。A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分别为120(90,136)min、2(1,3)d,均短于B组的144(110,220)min、4(2,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术后使用镇痛药物例数(2例)少于B组(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A、B组间术前、术后12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术后第3天VAS评分比较,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地前及术后12个月前缘高度比值、矢状面Cobb角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两组间同时间点前缘高度比值和矢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多裂肌间隙入路和经皮入路分别联合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体骨折均取得良好疗效,在改善骨折畸形及远期腰背部疼痛上无明显差异,但经皮入路手术时间更长、术后短期腰背部疼痛更严重、下地时间更晚,相较于多裂肌间隙入路手术并不具有明显优势。

  • 标签: 脊柱骨折 胸椎 腰椎 骨折固定术 经皮入路 多裂肌间隙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人后路寰枢经关节螺钉联合寰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安全性。方法收集宁波市第六医院共48例结构完整的上颈椎CT数据,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26~58岁[(37.3±13.5)岁]。通过Mimics 19.0软件建模得到96侧联合固定模型并进行模拟。首先在寰枢模型中建立寰垂直平面P1和寰水平平面P2,其次在C2下关节突中点向上3 mm、向外2 mm选择进点,并采用Margel法置入寰枢经关节螺钉S0,然后寰侧块中线与寰后弓下缘的交点上方3 mm作为寰椎弓根螺钉的进点,在该进点置入4枚直径3.5 mm的虚拟螺钉。方法如下:S1为螺钉与S0的外侧或寰椎弓根内侧壁相切;S2为螺钉与寰椎弓根外壁相切;S3为螺钉与寰椎弓根上壁相切;S4为螺钉和寰椎弓根下壁相切。测量S1、S2与P1的夹角来确定外倾角,S3、S4与P2的夹角来确定头倾角;计算外倾角和头倾角的安全范围。测量S1、S2、S3、S4的进长度。在所有模型中,间隔2°调整外倾角和头倾角的进角度,计算每一个外倾角和头倾角的成功例数,并计算成功率。结果所有寰枢模型成功,外倾角最小值、最大值和安全范围分别为(-6.7±2.4)°、(10.4±4.3)°、(17.1±3.7)°;其头倾角的最小值、最大值和安全范围分别为(-3.6±1.0)°、(11.0±5.8)°、(14.6±4.6)°。4种寰椎弓根螺钉的进长度:S1(31.1±2.4)mm,S2(28.3±2.5)mm,S3(29.2±3.8)mm,S4(29.6±3.0)mm(P<0.05)。外倾角为-1°~5°时成功率为87.5%,其中2°外倾角的成功率为100%,钉头倾角为5°时可以达到93.8%的成功率。结论后路寰枢经关节螺钉联合寰椎弓根螺钉具有满意的长度和较高的成功率。

  • 标签: 脊柱骨折 颈椎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枢板开双孔辅助螺钉方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枢标本22具,男11具,女11具;年龄26~69岁,平均47.2岁。通过CT扫描获得枢标本的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后进行三维重建。利用分割功能截取板中心水平面作为测量平面。分别在板棘突交界线的中点(孔1)和板侧块交界线的中点(孔2)挖除骨皮质作为观察孔。当枢板螺钉进点位于腹侧偏移点A、中心点M或背侧偏移点P时分别在最大安全内倾(腹倾)、平行、最大安全外倾(背倾)位置时分别测量过观察孔1和孔2的中心点垂直于板中轴方向的线与模拟道中轴线的交点至各自观察孔中心点的距离,即D1和D2。分别比较左、右侧板从点A、M、P平行、内倾和外倾置入螺钉时D1和D2的差异。结果22具枢标本获得平行、内倾、外倾道参数各44组。分别在A、M、P三点平行置入枢板螺钉时,左侧D1与D2[A点:(3.72±0.95)mm,(3.37±1.24))mm;M点:(2.29±0.72)mm,(1.94±0.58)mm;P点:(1.17±0.44)mm,(0.86±0.69) 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1,1.776,1.777;均P>0.05),而右侧D1与D2[A点:(4.44±1.20)mm,(3.36±1.37)mm;M点:(3.01±0.76)mm,(1.97±0.90)mm;P点:(2.06±0.73)mm,(1.00±0.87)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81,4.141,4.378;均P<0.05)。在M点内倾置入枢板螺钉时,左侧D1与D2[(3.11±0.92)mm,(3.79±1.36)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42,P=0.058),右侧D1和D2[(3.79±1.20)mm,(3.69±1.55)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9,P=0.812);在P点内倾置入螺钉时,左侧D1和D2[(2.67±0.77)mm,(4.25±1.39)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44,P=0.000),右侧D1和D2[(2.57±1.14)mm,(3.94±1.53)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8,P=0.001)。分别在A、M点外倾置入枢板螺钉时,左侧D1和D2[A点:(3.44±1.05)mm,(1.22±0.71)mm;M点:(2.26±0.73)mm,(0.90±0.75)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15,6.095;均P<0.05);右侧D1和D2[A点:(4.56±1.51)mm,(1.48±0.97)mm;M点:(2.96±1.12)mm,(1.06±0.75)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49,6.611;均P<0.05)。结论枢板开双孔辅助螺钉方法能够在术中判断螺钉的安全位置,无须额外透视。

  • 标签: 颈椎 骨螺丝 解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植骨与不植骨结合椎弓根棒系统辅助药物治疗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0月— 2018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48例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14例;年龄60~78岁[(62.8±2.5)岁]。损伤节段:L1 37例,L2 7例,L3 2例,L4 2例。植骨组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60~78岁[(63.7±2.1)岁]。非植骨组28例,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60~75岁[(62.4±2.9)岁]。植骨组术前Frankel分级D级15例,E级5例;非植骨组术前Frankel分级D级18例,E级10例。两组患者均行椎弓根棒系统固定+辅助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其中植骨组行植骨,非植骨组不植骨。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单节段棒置入时间、术前及术后1年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骨折愈合情况;分别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1 d及术后1年体高度压缩率及术后1年体高度丢失率。评估术前、术后的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等级。比较伤口愈合情况、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及压疮等情况。结果48例患者均获随访,其中植骨组随访时间12~25个月[(16.2±3.4)个月],非植骨组15~24个月[(17.5±5.4)个月]( P>0.05)。植骨组和非植骨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40±70)ml和(210±65)ml(P>0.05)。植骨组单节段棒置入时间为(38.5±9.6)min,较非植骨组(30.5±5.4)min延长(P<0.05)。植骨组术前和术后1年的VAS分别为(7.5±1.8)分和(1.5±0.7)分,非植骨组分别为(7.8±1.4)分和(2.9±1.2)分,两组术后1年的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组术后3个月和1年的骨折愈合率分别为85%(17/20)和95%(19/20),非植骨组分别为64%(18/28)和86%(24/28)(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体高度压缩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组术后1年的体高度丢失率为3%(2%,4%),非植骨组为6%(5%,8%)(P<0.05)。两组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均为E级。随访期间,患者均未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压疮或肺部感染等,其中植骨组术后1年骨折不愈合1例,非植骨组4例(P>0.05)。结论植骨结合椎弓根棒系统辅助药物治疗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与不植骨治疗相比,虽增加了时间,但可有效恢复并维持体高度,减轻术后疼痛,并可能提高骨折愈合率,疗效更好。

  • 标签: 腰椎 脊柱骨折 老年人 植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跨固定与经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在这项研究中,观察了66例入住我院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患者于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入院,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跨固定方式治疗,观察组采用经固定方式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和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14.2±7.6)min,失血量为(103.1±10.2)ml,引流量为(42.3±5.1)ml,住院时间为(9.1±2.5)d,所有数据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经伤椎固定 跨伤椎固定 胸腰段脊柱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后路寰枢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2例寰枢疾病患者资料。根据是否使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后路术中置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11)和实验组(n=11)。对照组男6例,女5例;年龄(63.6±4.6)岁。实验组男7例,女4例;年龄(57.6±4.8)岁。对照组术中采用常规X线辅助,实验组术前根据CT数据进行三维建模、设计并打印后路寰枢三维模型和导航模板,指导术中置。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出血量及准确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共置入螺钉44枚,其中Ⅰ类螺钉12枚,Ⅱ类螺钉20枚,Ⅲ类螺钉12枚,成功率为72.7%。实验组共置入螺钉44枚,其中Ⅰ类螺钉21枚,Ⅱ类螺钉19枚,Ⅲ类螺钉4枚,成功率为90.9%;实验组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手术时间[(120.0±5.0)min]、透视次数[(9.9±0.5)次]、出血量[(96.6±4.2)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53.1±5.3)min、(12.2±0.7)次、(128.5±5.1)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导航模板可以有效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透视次数,提高成功率,在寰枢后路手术中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颈椎 骨钉 脊柱损伤 3D打印 椎弓根螺钉置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导板在寰枢内固定术中的应用及早期疗效。方法抽取2016年5月至2018年7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3D打印导板辅助下行寰枢内固定术的患者48例,其中寰枢脱位30例,寰枢脱位伴齿状突骨折17例,传统后路寰枢内固定术中左侧椎动脉破裂术后翻修1例。术后随访15~40个月,分析其手术效果。结果48例患者共置入192枚螺钉,其中0级190枚(C1 94枚、C2 96枚)占98.96%,Ⅰ级2枚(C1)占1.04%,Ⅱ级0枚,接受率为100%,术中无神经、椎动脉损伤。17例伴有齿状突骨折的患者术后骨折均愈合,末次随访时疗效评估指标均较术前改善(P<0.05)。结论3D打印导航模板用于寰枢内固定术可辅助,且较准确,术中神经、血管损伤减少。

  • 标签: 3D打印 导航模板 寰枢椎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设计改良数字化导航模板并应用于术中辅助寰枢椎弓根,评估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行后路切开复位寰枢椎弓根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寰枢脱位患者38例,根据术中置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模板导航组(18例)和徒手组(20例)。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C臂透视次数、出血量等术中指标;术后采用Kawaguchi法评估位置的满意程度,测量并比较术前预设道与术后实际道的内倾角、头倾角、进点坐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活动障碍指数(NDI)评估两组术后症状改善程度。组间患者年龄、随访时间、疗效评估等参数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组内计量资料两两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模板导航组共置入70枚椎弓根螺钉,徒手组置入75枚椎弓根螺钉。模板导航组在手术时间[(87.6±35.4) min]和透视次数[(3.9±1.9)次]方面均明显少于徒手组[手术时间(124.3±56.6) min(χ2=3.734,P<0.05)、透视次数(12.4±4.7)次(χ2=4.32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板导航组在出血量[(84.5±55.2) ml]方面略低于徒手组[(96.1±69.4) ml],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75,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随访期内各时间点的JOA评分和NDI指数均有相似改善;但是术后CT提示,模板导航组Kawaguchi分级0级的总准确率为95.7%(67/70),明显高于徒手组[77.3%(58/75),χ2=2.62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板导航组术后实际测量的内倾角、头倾角、进点坐标位置与术前预设值基本一致,而徒手组术后的各参数与术前预设值均存在偏差。结论改良数字化导航模板应用于寰枢的辅助操作简便、安全,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放射线暴露,且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数字化导航 3D打印 寰枢椎脱位 椎弓根螺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跨固定和经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收入并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10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对照组和治疗干预组,每组各50例,治疗对照组给予跨固定,治疗干预组给予经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 标签: 跨伤椎固定 经伤椎固定 胸腰段脊柱骨折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寰椎弓根螺钉理想进点及进角度。方法选取在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颈椎64层CT扫描的2~6岁儿童,从中筛选出153例符合标准的儿童,每个年龄段中23~45例,平均30例,将符合要求的儿童按性别分为两组,男100例,女53例。测量双侧寰椎弓根螺钉在不同内倾角度时可利用间隙宽度。以及在可利用间隙宽度用达到最宽时的椎弓根螺钉道长度、进点到侧块与后弓内缘交点的水平距离,以及内倾角度。通过Sudent t检验分析性别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当道内倾角度与前后弓交点所在直线平行时,螺钉可利用间隙宽度最大(8.02±1.06) mm。道与侧块和前后弓内缘交点的连线平行时,道长度为(24.75±3.34) mm,进点距侧块与后弓内缘交点水平距离为(5.70±1.10) mm,最佳内倾角角度为(20.93±3.07)°。不同性别,患儿椎弓根螺钉道长度(P>0.05),进点至侧块与后弓内缘交点水平距离(P>0.05),进最佳内倾角度(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6岁以下儿童寰椎弓根螺钉时,选择距侧块与后弓内缘交点水平距离为(5.70±1.10) mm做垂线与后弓水平中线交点为进点是安全可行的,道内倾角度选为道与前后弓交点所在直线平行(20.93±3.07)°时为进行儿童寰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最佳内倾角度。

  • 标签: 寰枢椎 寰椎椎弓根 颈椎重建术 儿童 计算机断层扫描 儿科 椎弓根螺钉 体层摄影术 上颈椎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皮椎弓根内固定结合磷酸钙强化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9例胸腰段骨折患者,23例采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并结合磷酸钙骨水泥内注射强化手术治疗(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26例采用单纯经皮椎弓根复位内固定术(单纯内固定组)。对患者的术前、术后1 w及末次随访时的VAS疼痛评分、腰椎ODI评分,前缘压缩比及Cobb角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9例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3.5±2.2)个月,随访率100%。两组患者的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日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手术时间长于单纯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1,P=0.001)。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显示:在前缘压缩比、Cobb角、ODI评分及VAS评分方面,组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39,F=17.830,F=3.351,F=3.840,P<0.05),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2.923,F=352.555,F=956.735,F=347.468,P<0.05)。随时间延长两组前缘压缩比均较术前增加,末次随访时较术后下降,且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末次随访时前缘压缩比优于单纯内固定组(P<0.05)。两组Cobb角均较术前减小,末次随访较术后增加,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术后和末次随访Cobb角均优于单纯内固定组(P<0.05)。两组ODI评分逐步降低,且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末次随访ODI评分低于单纯内固定组(P<0.05)。两组VAS评分逐渐降低,且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末次随访VAS评分低于单纯内固定组(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内固定结合磷酸钙骨水泥强化治疗胸腰段骨折,可有效的恢复体高度,增强早期体内支撑强度,改善患者功能,防止术后体高度丢失,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经皮微创 脊柱椎弓根棒系统附加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的价值。 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 78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并随机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 n=39 ),一组采用 4 内固定术(对照组),另一组采用 6 内固定术(研究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 附加 经皮微创 脊柱椎弓根棒系统 6 内固定术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 标签: 经皮微创术 椎弓根钉棒系统 伤椎内固定 胸腰椎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优化测量儿童枕骨髁解剖学特征,并通过模拟评估其可行性。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9年6月行上颈椎螺旋CT扫描的年龄段为3~12岁非脊柱疾患儿童上颈椎CT影像学资料104例,其中男61例,女43例,依据年龄分为5组。将获得的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在三维视图下测量枕骨髁解剖学参数。随后,通过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获得枕骨及寰3D骨性结构并模拟,计算不同年龄段后路枕骨髁螺钉置入成功率并在3-Matic软件协助下优化测量螺钉参数,比较分析儿童枕骨髁解剖学参数及螺钉参数间的差异。结果测得儿童枕骨髁解剖学参数长、宽、高及寰枕距离分别为(18.91±1.70)mm、(9.75±1.19)mm、(8.64±1.46)mm及(6.11±1.48)mm,且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P<0.05)。枕骨髁内倾角与年龄相关性不明显(P>0.05)。枕骨髁解剖学参数左右侧及男女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获得可置入螺钉枕骨髁169侧,均成功置入直径3.5 mm螺钉,总成功率为81.3%,双侧枕骨髁同时成功率为75.6%,高年龄组具有较高的成功率,男性成功率与双侧同时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女性(P<0.05),但成功率左右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数男女性别间及左右侧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长度随年龄增长存在正相关性(P<0.05)。寰枕距离与枕骨髁高之间、道长度与枕骨髁长及枕骨髁内倾角与螺钉内倾角之间呈正相关性(r=0.838,P<0.05;r=0.944,P<0.05;r=0.347,P<0.05)。结论直径3.5 mm螺钉可安全置入寰枕距离>4 mm的3~12岁儿童枕骨髁,且成功率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数字化三维重建及模拟技术可优化测量参数从而合理设计方案。

  • 标签: 成像,三维 枕骨髁 骨螺丝 解剖学
  • 作者: 程实 柯晋 周洁龙 陈旭琼 姚孟宇 傅光涛 杨涛 张余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21
  • 出处:《中华骨科杂志》 2020年第16期
  • 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骨科,广州 510080;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 医学院,广州 510515,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 医学院,广州 510515;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广州 510010,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广州 510010,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骨科,广州 51008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开放减压术并行微波消融术在脊柱转移瘤治疗中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共20例(26个转移灶)采用经皮开放减压术并行微波消融术进行治疗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资料,男13例,女7例;年龄(43.85±18.67)岁(范围:16~79岁)。病变部位:胸椎9例,腰椎11例。肿瘤类型:骨髓瘤2例,白血病1例,肝癌4例,骨肉瘤2例,肺癌5例,肾癌1例,食管癌1例,子宫颈癌1例,肠癌1例,前列腺癌1例,腺样囊性癌1例。术前均行CT扫描或MR检查明确转移灶部位及大小,设计相应微波消融范围。术中经皮微创置入椎弓根螺钉,局部肿瘤减压联合微波消融灭活肿瘤,消融过程中采用测温针分别对消融范围边缘和体后壁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控,并采用冰生理盐水冷循环降温保护重要组织;13例行骨水泥灌注体成形术。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疼痛缓解效果;采用Frankel分级和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等评估神经功能及体能状态。结果术中微波消融时间(5.43±2.07)min(范围:3~10 min);微波功率40~60 W。术中出血量(852.50±514.40)ml(范围:100~1 700 ml);手术时间(4.11±0.99)h(范围:2.5~6.0 h)。病灶中心温度控制为70~85 ℃,周围组织温度通过冰盐水控制<43 ℃。2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45±2.01)个月(范围:6~14个月),至末次随访无一例出现局部复发。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均得到明显缓解,术后48 h、1个月、3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为(1.55±1.23)分、(2.70±0.87)分、(2.40±1.14)分及(3.05±1.00)分,与术前的(5.95±1.18)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及体能状态均明显改善,15例术后6个月Frankel分级至少改善了1个等级,并且8例患者术后6个月ECOG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1例术后出现下肢肌力减退,经对症治疗后1个月内神经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微波消融联合经皮开放减压术能够有效地缓解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疼痛,解除脊髓及神经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改善患者远期生存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

  • 标签: 微波 外科手术,微创性 肿瘤转移 姑息疗法
  • 简介:摘要寰枢后路棒固定融合技术是目前治疗寰枢不稳最重要和经典的术式,正确把握手术适应证是合理应用该技术的基础,合理选择螺钉固定方式,必要时使用辅助技术方式是减少螺钉误置相关并发症的保障,新型植骨方式可能是在保证融合率基础上减少手术创伤的技术革新,本文就上述相关内容进行梳理,以进一步合理应用该技术。

  • 标签: 颈椎 寰枢椎 脊柱融合术 钉棒
  • 简介:摘要骨盆骨折是创伤骨科常见的严重损伤。对于无移位或移位较小的骨盆后环骨折,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是一种有效的微创固定方法,能够使患者早期负重和进行功能锻炼,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为提高准确性、降低手术风险,多种新型辅助方法被引入骨科领域,如三维导航技术、3D打印技术和骨科机器人技术等。这些新技术精准、各具优势,为手术操作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缺点和局限。本文就上述3种辅助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其优缺点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医生在使用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的过程中如何选择和利用新的辅助技术提供参考。

  • 标签: 骨盆 骨折 骨钉 3D打印技术 骨科机器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徒手微创分离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患者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共49例进行小切口徒手微创分离手术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资料,其中男21例,平均年龄(55.62±2.97)岁(范围:26~75岁),女28例,平均年龄(52.50±1.76)岁(范围:34~72岁)。对于术前有原发肿瘤病史,出现多发转移患者不进行术前常规活检诊断;对于原发灶不明、没有肿瘤病史的患者,需术前进行穿刺活检明确诊断。术前用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估患者一般情况、脊柱肿瘤脊柱不稳评分(spinal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core,SINS)评估患者脊柱稳定性、硬膜外脊髓受压(epidural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ESCC)评估脊髓神经受压程度、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情况。对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采取经后路小切口徒手微创分离手术进行减压及内固定。分别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围手术期临床资料、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包括术前神经功能评价、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拔除时间、切口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4周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术前对1例(2.04%)肾癌脊柱转移患者进行了肿瘤栓塞,术中平均失血量为(748.60±79.39)ml,12例富血供脊柱转移瘤(肝癌、肾癌、甲状腺癌)术中出血量为970.80 ml,37例非富血供脊柱转移瘤为676.50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9例的手术时间为(213.40±9.87)min。41例手术涉及1节段(83.67%),8例涉及2个以上节段(16.33%)。49例术后引流量为(494.02±63.30)ml,引流管保留时间为(4.50±0.26)d,平均住院天数为(7.35±0.38)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31±0.29)d。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以C和D级为主,占79.59%;术后4周评价神经功能保持稳定或改善的患者占95.92%,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包括硬膜破裂1例、感染1例、血肿1例。结论小切口徒手微创分离手术对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脊柱固定和神经功能改善效果显著,是脊柱转移瘤手术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案。

  • 标签: 脊柱疾病 转移瘤切除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预后 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