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血栓栓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血栓脱落至冠状动脉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死亡、再次心肌梗死、严重出血、其余部位栓塞事件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情况。结果患者年龄(63±15)岁。5例为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术后患者,1例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2例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患者心电图均表现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其中前壁心肌梗死6例,下壁心肌梗死2例。7例合并心房颤动(87.5%,7/8)。所有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冠状动脉栓塞,其中5例行血栓抽吸术,3例行血栓抽吸及球囊扩张术。院内随访期间,发生大面积脑栓塞死亡1例,国际标准化比值达标率87.5%(6/7),其余患者未再出现栓塞及严重出血事件。结论血栓栓塞导致心肌梗死发生于血栓形成高危人群,均表现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性期使用血栓抽吸术尽早开通冠状动脉,术后予以规范的抗栓治疗,患者预后良好。

  • 标签: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栓塞 血栓抽吸 心房纤颤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肺血栓栓塞的临床特点的分析,确诊的情况及误诊的剖析,使基层医务人员对本病有感情到理性的认识,提高临床的诊断率,及对本病的高度重视。

  • 标签: 肺栓塞 临床特点 误诊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肿瘤病人血栓栓塞的发生、诊断及预防。方法分析恶性肿瘤病人发生血栓栓塞的情况及处理后的康复情况。结果恶性肿瘤病人发生血栓栓塞后,积极采用改善微循环治疗;可以使用低分子肝素钠和其他抗凝治疗,肢体肿胀完全或部分缓解;不能耐受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的病人,肢体肿胀情况无改善。说明低分子肝素钠在恶性肿瘤病人发生血栓栓塞后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结论恶性肿瘤病人中存在凝血异常很普遍,血栓血栓前状态有利于癌栓形成和转移。恶性肿瘤病人多数是血栓栓塞与肿瘤栓塞同时存在。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栓预防措施,对于减少癌栓形成及癌栓栓塞是有利的。可使用小剂量的低分子肝素钠进行血栓预防。

  • 标签: 恶性肿瘤 血栓性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诊断等情况,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减少误诊。方法对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患者1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患者中表现为呼吸困难14例(87.5%)、胸痛10例(62.5%)、咳嗽5例(31.3%)、咯血4例(25%)、心动过速3例(18.8%)。结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有助于早期诊断,排除了其他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胸痛等表现后,应及早进行肺栓塞的相关检查,提高早期确诊率,以防误诊和漏诊。

  • 标签: 恶性肿瘤肺血栓栓塞症
  • 简介:目的经股动脉途径行选择性颈内动脉插管建立兔大脑中动脉(MCA)血栓栓塞模型,并评价其技术可行性及模型的稳定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雌雄不限,平均兔龄14个月,体质量4.1kg。对照组10只,实验组20只。经股动脉途径行选择性颈内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实验组向颈内动脉内注射1~5枚血栓,对照组仅注射造影剂。行DSA,观察脑血管闭塞情况,用改良Bederson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缺损,CT灌注成像观察脑血流灌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观察脑梗塞情况。结果实验组17只兔(85%)脑缺血模型建立成功,表现为手术侧MCA主干闭塞,神经功能缺损,MCA供血区血流灌注异常,DWI信号、TTC染色异常。3只脑缺血模型建立失败,其中2只为颈内动脉栓塞,1只闭塞的MCA再通。对照组影像学及病理学均无异常。两组CT灌注参数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股动脉途径行选择性颈内动脉插管建立兔MCA血栓栓塞模型具有创伤小、易存活等优点。选择合适的血栓及熟悉兔颈内动脉系统解剖及变异能提高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稳定性及可重复性。

  • 标签: 脑梗塞 动物 血管造影术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切除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enousthromboembolism,VTE)的高危因素方法对1240例有完整临床随访资料的肺切除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静脉血管造影等确诊VTE。结果术后VTE的累积发生率为2.26%。男性有18例VTE,女性10例(P=0.385);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正常出现20例VTE,肥胖患者出现8例(P=0.797);有基础疾病出现16例VTE,无基础疾病出现12例(P=0.03);恶性肿瘤出现17例VTE,良性疾病出现11例VTE(P=0.048);肺叶切除及全肺切除发生VTE10例,肺局部切除发生8例(P=0.032);术前血浆D一二聚体水平正常有17例发生VTE,D一二聚体水平升高发生11例(P=0.016)。结论肺切除术后并发VTE与性别和BMI无关,VTE的发生与基础疾病、恶性肿瘤、手术方式、术前血浆D一二聚体水平有相关性。

  • 标签: 肺切除术 静脉血栓栓塞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如何提高肺血栓栓塞症诊断率和减少误诊率。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14例误诊为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特点,误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4例呼吸困难12例胸痛8例D-dimer全部大于500μg/L;血气分析全部为低氧血症;9例心电图有ST-T改变;考虑急性肺血栓诊断的因素;5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6例胸痛伴有严重低氧血症;3例常规针对冠心病治疗无效。结论因胸痛、呼吸困难而被初诊为急性冠心病的患者当临床资料不支持该诊断时,尤其伴有严重低氧血症或常规冠心病治疗无效时,应该考虑急性肺栓塞可能并尽早行诊断性检查。

  • 标签: 急性肺血栓 栓塞症 误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肾病综合征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90例NS合并VT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统计病理类型、血栓部位及临床表现,以便总结NS合并VTE的临床特点。结果MsPGN26例、MCN21例,其余43例为MN;在栓塞部位方面,髂静脉7例、静脉8例、股静脉10例、下腔静脉12例、肾静脉23例、肺动脉30例。结论MsPGN、MCN及MN患者发生血栓的部位并不相同,临床表现也存在差异,为了能够及时确诊NS合并VTE及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则应把握好相应的临床特点。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症 肾病综合征 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在骨科围手术期中突发急性致死性肺血栓栓塞症的认识,探索积极有效的抢救治疗方法,减少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2年5月12例在骨科围手术期突发急性致死性肺血栓栓塞症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抢救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本组12例中,经抢救及溶栓治疗,其中9例复苏,预后良好,3例死亡。结论急性致死性肺血栓栓塞症死亡率极高,必须提高认识、不断总结,需求更加完善的抢救治疗方案,减少病死率。

  • 标签: 肺血栓栓塞 阿替普酶 心肺复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预防内科重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采用间歇充气加压治疗的临床体会。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到我院内科重症监护静脉血栓栓塞患者76例,按照数字随机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8例实施间歇充气加压预防,对照组38例常规预防,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为5.3%,对照组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为18.4%;两组差异(P<0.05)。观察组ICU病死率占7.9%;对照组ICU病死率占26.3%;两组差异(P<0.05)。观察组ICU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充气加压可有效预防内科重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疗效确切,安全有效,临床价值高,值得肯定使用。

  • 标签: 内科重症患者 静脉血栓栓塞 间歇充气加压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危险因素评分表,筛查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高危风险的术前、术后创伤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医疗护理干预,以减少和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入住创伤外科的300例患者,入院24h内及术后采用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危险因素评分表进行评估,对于≥4分的中高危风险患者,进行分级,给予医疗护理干预,统计VTE的发生率。结果300例患者中,VTE危险因素评分≥4分患者225人,经分级干预后,均未发生VTE。结论采用VTE危险因素评分表,筛查术前、术后的创伤患者,并进行分级干预措施,能有效的预防术前、术后VTE的发生。

  • 标签: 医疗护理干预 创伤患者 VTE 预防
  • 简介:目的总结腔静脉滤器(IVCF)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合并肺栓塞(PE)的临床经验。方法2008年9月~2012年9月,我科共收治60例下腔静脉和(或)下肢DVT患者,均经CT血管造影确诊,均行IVCF置入并置管溶栓,其中2例为永久性滤器,25例为临时性滤器,33例为可回收滤器。经大隐静脉穿刺置管50例,经腘静脉或小隐静脉穿刺5例,经胫后静脉穿刺4例,足背静脉穿刺1例。术后经溶栓导管泵入肝素和尿激酶,12例Cockett综合征患者行髂静脉血管成形术(PTA)。结果术后2~4(平均3)天,患肢肿胀开始减轻,患肢大腿(髌上15cm或14cm)较对侧粗(3±2.1)cm,小腿(髌下15cm或14cm)较对侧粗(2±1.2)cm。溶栓时间为5~9天,尿激酶总量150万~1000万U,平均772万U。1例合并红斑狼疮患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3例可回收滤器未取出,滤器取出率为91%。髂静脉PTA后通畅率50%。结论急性下肢DVT患者血栓位置高、病情危重,如果患者没有抗凝和溶栓禁忌证,行IVCF置入并CDT治疗效果好,Cockett综合征PTA术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腔静脉滤器 导管接触性溶栓 COCKETT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阿司匹林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内血栓脱落引起的脑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从2007年8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门诊就诊并由门诊医师收住入院的80例疗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内血栓脱落致脑栓塞患者,将8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其中40例采用阿司匹林治疗患者设置为实验组,另40例患者常规治疗不使用阿司匹林治疗设置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效果、肌力恢复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肌力恢复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均要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显著有效32例(80%),有效6例(15%),无效2例(5%);对照组显著有效27例(67.5%),有效8例(20%),无效5例(12.5%)。结论在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内血栓脱落引起的脑栓塞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压力。

  • 标签: 阿司匹林 风湿性心脏病 左心房内血栓脱落 脑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房纤颤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vWF及凝血酶一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水平,D-二聚体(D-D)及P-选择素(GMP-140)水平与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性研究。方法采集初发非瓣膜性心房纤颤的患者,测定其体内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vWF及凝血酶一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水平,D-二聚体(D-D)及P-选择素(GMP-140)水平,随诊720天观察这些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频率。把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患者分为A组,没有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分为B组,对比两组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二聚体(D-D)及P-选择素(GMP-140)水平,进行单因素分析;对血栓栓塞事件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两组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vWF、TAT、D-D水平,与B组比较均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GMP-14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是vWF、TAT、D-D浓度增高,且D-D浓度增高的危险因素高于其他因素,结合多个危险因素,可提高诊断房颤血栓栓塞的特异性,更可靠地分析血栓栓塞危险性。

  • 标签: 心房纤颤 血栓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前瞻性干预对防治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赛症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00例同类病患者为对照组,对其只进行常规护理。选取我院同时期610例同类病患者为观察组,对其进行常规治疗基础上并对其进行危险评估,根据评估进行适当的预防措施。对两组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对照组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的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两组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进行危险评估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能有效的减少对患者生命的威胁。

  • 标签: 前瞻性干预 静脉血栓栓塞症 危险评估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和转归,认为主要护理措施是抗凝治疗时严密监测凝血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皮肤改变,吸氧、加强呼吸道护理,循环功能的监护包括防治低血压、维持有效肾灌流,疼痛的护理,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肺栓塞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对高度疑诊或确诊肺血栓栓塞症的患者,应进行严密监护。对有低氧血症的患者,予吸氧。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