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发病前后心电图动脉变化情况。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5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所有患者均经胸部X线、螺旋CT和肺动脉造影确诊,对患者发病前后心电图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2例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中,出现心电图动态变化患者49例(94.23%)。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律失常、S1QmTm、QmTm、Tv1-v3发生情况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心电图动态变化情况多样复杂,通过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动态变化情况,并结合临床症状,可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 心电图 动态变化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危肺血栓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旨在提高中危肺血栓栓塞患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到2015年12月收治的53例中危肺血栓栓塞患者的基本资料、首发症状及体征、检查结果诊断符合率、基础疾病及危险因素、以及单纯抗凝与抗凝加溶栓的疗效对比。结果肺血栓栓塞常见的首发症状和体征分别为呼吸困难(90.6%)和呼吸急促(71.7%),主要的危险因素和合并的基础疾病分别为下肢静脉血栓(37.7%)和慢性阻塞性肺病(45.3%),但其临床表现和除CTPA外的检查结果均缺乏特异性。单纯抗凝与抗凝加溶栓在治疗后一周各监测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溶栓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抗凝组(P<0.05),两周后组间各指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一周两组间有效率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两周后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肺血栓栓塞的临床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诊断需要根据临床症状和多项检查指标综合判断。ECG和SpO2操作便捷、快速、无创,提示当老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急促而又与本身的心肺疾病不相称且同时伴有ECG和SpO2改变时,结合其它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肺血栓栓塞应作为首先要确诊或排除的疾病之一。溶栓加抗凝与单纯抗凝对中危肺血栓栓塞均有较理想的临床效果,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无明显差异。溶栓能明显提高中危患者的早期治疗有效率,而对于基础疾病较多手术耐受性差的老年中危肺血栓栓塞患者,早期抗凝治疗则更安全可靠。

  • 标签: 中危肺血栓栓塞 临床诊疗
  • 简介:摘要抗凝是目前临床面临的重要问题,传统抗凝药物临床应用的局限性,决定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不断出现,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具有起效快,消除快,抗凝效果具有可预测性,无需常规监测等优点,本文对新型口服抗凝药物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血栓栓塞性疾病 达比加群 利伐沙班 阿哌沙班
  • 简介: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多层螺旋CT(MSCT)在诊断肺血栓栓塞-深静脉血栓(PTEDVT)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30例疑似PTE-DVT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PTE患者行MSCT以及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轴位图像等三维重建;对DVT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查;观察患者血管内栓子的形态、大小及位置,分析两种方法检查出的肺动脉栓塞状况和深静脉栓塞征象。结果:30例患者诊断出阳性患者15例,其中DVT占66.7%(10/15),PTE占86.7%(13/15),诊断为PTE-DVT的患者8例,占53.3%(8/15)。MSCT检查发现肺动脉发生血栓栓塞情况的患者有10例,共诊断出发生血栓栓塞的肺动脉有50支;CDFI检查发现深静脉发生栓塞情况以及静脉壁波动消失的患者有12例,共诊断出发生血栓栓塞的深静脉有16支。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与MSCT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互相结合、借鉴,方能更加快捷、简便、安全和准确地在临床中诊断出PTE-DVT,为临床治疗PTEDVT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多层螺旋CT 肺血栓栓塞症 深静脉血栓 肺动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疾病特征、临床治疗手段与妊娠结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1月期间于我院确诊的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30例,对所有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表征、治疗手段与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例患者产生深静脉血栓(DVT)有28例(93.4%),肺动脉栓塞(PE)1例(3.3%),DVT合并PE1例(3.3%);VTE位置左下肢22例(73.3%),右下肢8例(26.7%);29例合并下肢DVT患者经治疗以后,下肢平均周径差值与治疗前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接受抗凝医疗15d以后,在孕第23周流产,其他29例患者成功,并顺利分娩胎儿,新生儿各项指标正常。结论低分子肝素应用于妊娠合并VTE临床治疗期间,能够获得较为可观的妊娠结果。妊娠合并VTE并不是妊娠停止的有效指标,应对患者体质情况严格监察,以维护与强化临床治疗效果,优化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妊娠期 静脉血栓 疾病特征 治疗手段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预防抗凝治疗。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确诊为房颤的住院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非抗凝治疗组和抗凝组,对两组血栓栓塞发生率进行分析。结论非抗凝组发生血栓栓塞14例,发生率70%;抗凝组发生血栓栓塞3例,发生率15%。两组血栓栓塞发生率有显著差异,抗凝组发现出血1例,两组均无出血性死亡发生。结论采用安全有效的抗凝治疗更好地促进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预防,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效益和安全性取决于抗凝治疗的强度和稳定性。

  • 标签: 心房颤动 血栓栓塞 预防 抗凝治疗
  • 简介: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后两者是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不同部位的两种表现形式。该病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漏诊率,多发而少见。鉴于DVT临床症状常不典型,PTE发病急,病死率高,因此临床漏诊情况普遍,这些特点导致VTE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可能被低估。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 流行病学 尸体解剖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心脏超声联合下肢深静脉超声在肺血栓栓塞症(PT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60例接受超声检查明确诊断为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心脏超声及下肢深静脉超声诊断相关资料做回顾性研究分析,探究超声筛查对该病诊断明确的重要性。结果心脏彩超60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中右心增大52例,肺动脉的主干及左右支有增宽表现28例,肺动脉的主干内有等回声团2例,分叉位置存在高回声4例,肺动脉的右支内存在高回声4例,左支中存在等回声2例;三尖瓣返流60例伴中度或者重度肺动脉有高压42例;下肢深静脉彩超60例患者中均存在单侧或双侧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下肢深静脉超声及心脏超声联合应用可以准确显示疾病相关征象,十分有益于该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故在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过程中,有着较高的的临床及社会价值。

  • 标签: 心脏超声 下肢深静脉超声 肺血栓栓塞症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分析妊娠期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enousthromboembolism,VTE)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将1995~2015年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妊娠期合并VTE的患者48例作为VTE组,并将其根据发病孕周分为3个亚组(〈12周组14例,12周~28周组17例,〉28周组17例);采用1:2配比病例对照分析的方法,选择同期产检、住院分娩且无产科合并症与并发症的正常孕妇96例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比较两组产检及住院分娩的病历资料。结果(1)VTE组孕次多于对照组、体重增长幅度大于对照组,红细胞(erythrocyte,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红蛋白压积(hematocrit,HCT)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VTE亚组分析发现:随着孕周的增加,RBC、HB、HCT、PT、APTT等指标均有下降趋势,D-Dimer、FIB均有升高趋势,但不同亚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次,体重增长幅度,Hb、HCT、RBC低,稽留流产病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VTE形成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稽留流产病史是VTE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稽留流产病史是妊娠期合并VTE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而妊娠期的Hb、HCT、RBC减低对于VTE的发生可能具有早期预测价值。

  • 标签: 妊娠 深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进行溶栓以及抗凝治疗多中心的临床分析。方法从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病患中随机选取9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将其平均分为组1,组2和组3。对组1病患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并配合华法林以及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治疗;组2病患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并配合华法林进行治疗;而组3病患则使用低分子量肝素配合华法林进行治疗,对比三组病患治疗的效果。结果经过临床诊断和治疗发现,导致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最主要的因素为病患的深静脉发生血栓,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为病患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现象,组1病患治疗的有效率要明显高于组2和组3病患治疗的有效率(P<0.05);三组病患都出现不良反应的现象,但之间的并没有太大的差别(P>0.05);在病患发病的一个星期之内进行溶栓的治疗效果最好。结论在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病患进行溶栓以及抗凝的治疗中采用尿激酶联合华法林以及低分子量肝素的治疗效果最好,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急性肺血栓栓塞 溶栓 抗凝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肺血栓栓塞中血浆 D-二聚体检测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 2015年 10月到 2016年 10月的 PE患者 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另外选取其他肺部疾病患者 100例和健康体检人 100例,分析 DD与 PE的相关性。结果: PE组 D-二聚体水平( 3023.88±192.35) µg/L和阳性率( 100%)明显高于其他肺部疾病组和对照组 D-二聚体水平(( 621.34±54.23) µg/L、( 290.32±34.25) µg/L)和阳性率( 40.00%、 2.00%), D-二聚体> 550µg/L为阳性, PE组患者治疗后血浆 D-二聚体水平( 765.39±43.59) µg/L和阳性率( 52%)明显低于治疗前 D-二聚体水平( 3023.88±192.3) µg/L和阳性率( 1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浆 D-二聚体的检测在临床肺血栓栓塞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PE患者有效的溶栓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血浆 D-二聚体值。

  • 标签: 肺血栓栓塞 血浆 D-二聚体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慢性肺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利用电脑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例。对照组行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肺功能及平均肺动脉压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肺功能及平均肺动脉压改善显著,且明显好于治疗前以及对照组,差异对比显著P<0.05。而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0.0%,与对照组70.0%相比显著较高,且差异对比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即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降低其肺动脉高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慢性肺血栓 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研究巴曲酶注射液对大鼠血栓栓塞性脑卒中急性超早期的保护作用。方法自体血凝块闭塞左侧大脑中动脉法制备大鼠血栓栓塞性脑卒中模型,32只造模成功大鼠按神经缺陷程度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及巴曲酶注射液低、高剂量(0.3、1.0BU/kg)组和阿替普酶(rt-PA,9mg/kg)组,每组8只,另设假手术组8只。造模1h后尾iv给药,给药后6h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核磁共振(MIR)技术进行大鼠脑SE-T2WI序列扫描,测量脑病变范围;给药后24h评分后取脑进行TTC染色,测量脑梗死范围;给药后6、24h取血浆,测纤维蛋白原(FIB)浓度。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巴曲酶注射液0.3BU/kg治疗24h(P〈0.05)、1BU/kg治疗6、24h(P〈0.05、0.01)显著改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给药后6hMRI结果显示,巴曲酶注射液0.3、1.0BU/kg显著缩小病变范围(P〈0.05、0.01);给药后24hTTC结果显示,巴曲酶注射液0.3、1.0BU/kg显著缩小梗死范围(P〈0.05);巴曲酶注射液0.3、1.0BU/kg于药后6、24h均可显著降低血浆FIB浓度(P〈0.05、0.01、0.001)。结论巴曲酶注射液能改善大鼠脑缺血急性期受损神经功能、缩小脑病变范围、降低血浆FIB浓度,具脑保护作用。

  • 标签: 巴曲酶注射液 大鼠 血栓栓塞性脑缺血 核磁共振 TTC染色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林对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26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每组各为42例,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为108例,采用1.5~3mg中低强度华法林抗凝进行治疗;观察组为105例,采用3~4mg高强度华法林抗凝进行治疗;治疗组为113例,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每组随机抽取42例,华法林用药剂量调整一次0.5mg,比较分析三组出血、栓塞及上腹部不适等情况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发生栓塞及上腹部不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治疗组(P<0.05);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组血栓栓塞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患者采用低强度华法林抗凝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有效降低非瓣膜病房颤血栓栓塞、出血等发生率,具有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 标签: 非瓣膜病 房颤 血栓栓塞 华法林抗凝 阿司匹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凝血功能检测项目在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诊治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来我院骨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80例,其中在围手术期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有40例,设为研究组,在围手术期未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4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测项目水平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1天的APTT、TT、PT值均明显比对照组的更低,FIB、D-D和FDP水平均明显比对照组的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功能检测项目在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诊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临床上对骨外科手术患者可以通过凝血功能检测来评估和判断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情况,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 标签: 凝血功能检测项目 围手术期 静脉血栓栓塞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