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是各种不同的栓子栓塞肺动脉引起的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病理生理特征和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发病率较高,容易误诊,漏诊,目前病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近年来,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thromboembolism,PTE)是一种多因素、多基因疾病,收到遗传因素和获得性因素的共同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PTE病人大多数为不完全恢复,但无临床症状;少数解剖、血流动力学完全恢复正常;极少数发展为肺动脉高压。除血流动力学完全恢复病人,其余均伴有肺血管重建,但目前其发病机理仍不十分明了,深入研究对于临床的诊疗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肺血栓栓塞症 病理生理学 病因 血管重构
  • 简介:目的总结AngioJet机械血栓抽吸+喷药溶栓治疗急性动脉栓塞(AE)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4月上海长海医院收治急性期AE患者行AngioJet机械血栓抽吸39例(锁骨下动脉3例,腹主动脉2例,肱动脉1例,下肢动脉33例)临床资料,通过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术中造影结果来评价动脉复通效果。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体征的评估和下肢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39例患者均完成溶栓和吸栓,平均住院日(4.3±1.5)天,平均手术时间(1.3±0.4)小时,喷药溶栓33例,后续置管溶栓6例,动脉切开取栓2例。即时技术成功31例(79.5%),配合置管溶栓及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成形术后技术成功37例(94.9%)。并发症包括足趾端发黑6例,穿刺点渗血5例。34例患者术后血色素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平均降低(7.6±2.7)g/L,1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肌红蛋白尿。随访至少1年提示下肢动脉通畅32例,3例患者再次出现肢体缺血症状。结论AngioJe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机械血栓抽吸装置,较传统动脉置管溶栓有部分优势,但需配合传统置管溶栓和支架成形术。短期疗效较满意,但远期效果待研究。

  • 标签: 动脉栓塞 急性 吸栓 溶栓 血管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方法与相关评价展开探讨。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时间段我院收治的40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对他们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受检对象中,死亡10例(25.0%),猝死2例,其他死亡原因为肺真菌感染、肿瘤、丘脑出血。15例(37.5%)接受了r-tPA、尿激酶静脉荣溶栓,体征症状获取各种程度的缓解,10例(66.7%)复查CT呈现血管通畅。结论为了尽可能防止PTE误诊、漏诊情况,应当有效提升医务人员诊断意识及方法,增强CT系最佳检测,D-二聚体测定、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操作简便,对PTE诊断具备重要价值。

  • 标签: 肺血栓 栓塞症 评价
  • 简介:摘要血栓栓塞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目前提出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的升高与其相关,但其导致该病发生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血管内皮损伤,平滑肌细胞增殖,增加血小板活性,炎症反应及改变凝血功能等途径均发挥重要作用。笔者就HCY致血栓栓塞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预防和减少血栓栓塞的发生。

  • 标签: 血栓 栓塞 同型半胱氨酸 发病机制
  • 简介:血栓栓塞症并发大量胸腔积液的发病不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漏诊,该病胸水特点多是渗出性的,间皮细胞明显升高,认识肺栓塞并发胸腔积液的特点则有助于及早诊断。

  • 标签: 肺血栓栓塞症 胸腔积液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剖析急诊重症肺血栓栓塞症的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择取我院2014年1月至次年12月,接收的急诊重症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共计80例。分组按随机数字表法,实验与对照各40例。实验组行“抗凝+溶栓”治疗,对照组行抗凝治疗。全面观察两组疗效,比较总有效率。结果实验组显效与有效者,共38例,所占百分比为95.0%;对照组显效与有效者,共32例,所占百分比为80.0%。实验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急诊重症肺血栓栓塞症中积极运用“抗凝+溶栓”疗法,可增强疗效,加快患者病情治愈的速度。

  • 标签: 抗凝治疗 溶栓 肺血栓栓塞症 疗效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恶性肿瘤患者的原发肿瘤种类、分期、分化程度等,以识别高危患者,提高防治意识,减少VTE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恶性肿瘤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原发肿瘤种类、病理类型、分化程度、TNM分期、化疗方案及预后等临床信息。结果在所有18531例恶性肿瘤患者中,280例并发VTE,其中男性157例,女性123例,年龄(66.60±12.60)岁。包括单纯肺栓塞(PTE)41例,单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189例,PTE合并DVT50例。肺癌82例,消化道肿瘤78例,泌尿系肿瘤32例,妇科肿瘤27例,血液科肿瘤27例,乳腺癌12例,其他部位肿瘤22例。相比未并发VTE肿瘤患者,并发VTE多见于肺癌、妇科肿瘤和其他肿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1例(53.9%)并发VTE肿瘤患者病理类型为腺癌;206例(73.6%)患者发生VTE时,肿瘤处于进展期;247例有明确TNM分期患者中Ⅲ~Ⅳ期患者187例(66.8%);144例有明确病理组织分化程度报告,中、低度分化程度者120例(85.4%)。至随访结束,共有130例患者死亡,中位生存时间为(24.0±7.8)个月,明确诊断VTE后3,6,9,12个月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46.9%、69.2%、80.0%和82.3%。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肿瘤本身、肺栓塞和感染。结论肿瘤与VTE密切相关,腺癌、进展期肿瘤、分化程度低的肿瘤患者和化疗方案中含铂类药物者更易发生VTE,临床医师应注意对这部分患者进行VTE风险评估,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减少VTE的发生。

  • 标签: 恶性肿瘤 静脉血栓栓塞症 肺血栓栓塞症 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危险因素并探讨护理方法。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7月~2016年2月期间患静脉血栓栓塞症的50例患者归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住院未发生VTE的患者归为对照组,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总结VTE预防及护理要点。结果年龄>65岁、手术时间>120min、中心静脉通路、卧床超过1周、血清白蛋白<35g/l、D-二聚体>150ug/L、肌钙蛋白≥0.014ng/ml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对住院患者应了解其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是否具备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之后做好针对性护理以减少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并缓解病情。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 危险因素 护理
  • 简介:摘要患者女性,43岁,电机厂工人(近10年平均每日累计坐位工作8小时),因“反复头晕4天、突发晕厥半天”于2015年5月19日入院。既往史及家族史否认特殊。

  • 标签: 头晕 脑梗死 肺血栓栓塞
  • 简介:目的分析晚期肺癌化疗患者伴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晚期肺癌化疗伴静脉血栓栓塞症的53例患者(栓塞组)和晚期肺癌化疗未伴有静脉血栓栓塞症的60例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并对晚期肺癌化疗患者伴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两组患者的性别、病理分型、高脂血症、高血压、肥胖、糖尿病及血小板计数上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吸烟史、D-二聚体上升及血黏稠度升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筛选出的影响因素予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吸烟史、临床分期为Ⅳ期、D-二聚体上升及血黏稠度升高属于晚期肺癌化疗患者伴有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0岁、吸烟史、临床分期为Ⅳ期、D-二聚体上升及血黏稠度升高作为晚期肺癌化疗患者伴有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在临床中,应加以重视。

  • 标签: 晚期肺癌 静脉血栓栓塞症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的病因、临床特点、全科诊室诊断及治疗方法。总结社区医院诊治肺血栓栓塞的经验,分析社区全科医生接诊并及时转诊肺栓塞患者的体会,明确肺栓塞的诊断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近期我门诊确诊的1例PTE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特点。结果经紧急救治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并予及时转院治疗。经过后期随访,患者病情得到控制。结论目前对于肺血栓栓塞患者,社区全科诊室主要治疗方式包括血流动力学支持、呼吸支持等。要根据自身建设条件以及患者病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避免延误治疗时机导致患者病情恶化。

  • 标签: 肺栓塞 诊断 全科诊室
  • 简介:临床上急性血栓性肺动脉栓塞主要表现为右心功能障碍和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有着很高的病死率,其目前主要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3层。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急性血栓性肺动脉栓塞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仅次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高血压。全球每年确诊的病例数约数百万人,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胸痛和呼吸困难,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缺乏特异性,发生部位可以单一也可以是多个部位,临床上误诊及漏诊率极高。

  • 标签: 肺栓塞 心室功能障碍 血流动力学 抗凝药 肌钙蛋白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简介:目的探讨双下腔静脉(IVC)畸形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4年7月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5例双IVC畸形合并VTE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28~76岁,平均49岁。患者均采用可回收IVC滤器置入联合经导管溶栓治疗。术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定期随访,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IVC及下肢静脉通畅情况。结果本组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共置入滤器5枚,其中2例滤器置于总IVC,2例置于左IVC,1例置于右IVC。术中出现IVC血栓脱落致肺栓塞1例,经溶栓治疗后治愈。术后5例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经导管溶栓治疗5~12d(平均7d)血栓均完全溶解,滤器留置6—14d后成功取出。无出血、滤器倾斜或移位等并发症。5例患者均获随访3~60个月。随访期间,1例患者术后3个月死于胃癌复发;其余患者无血栓复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IVC及下肢深静脉血流均通畅。结论对于双IVC畸形合并VTE患者,根据血栓部位、双IVC走行及交通血管情况,采用可回收滤器置入联合经导管溶栓治疗,方法安全,效果可靠。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 双下腔静脉 腔静脉滤器 经导管溶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