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肺血栓栓塞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29例肺血栓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29例肺血栓栓塞患者中,有显著效果的21例,好转8例。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对肺血栓栓塞患者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能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肺血栓栓塞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栓塞(PTE)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易患因素、临床特征、早期诊断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沙市中心医院住院诊断的44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PTE患者存在易患因素,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为最常见,其症状和体征是非特异性的。CT肺动脉造影(CTPA)等检查均有助于诊断。早期积极溶栓、抗凝治疗可降低病死率。结论提高对PTE的认识对及时准确诊断PTE具有重要意义;CTPA是主要的确诊手段,抗凝治疗安全有效,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应严格按指南进行。

  • 标签: 肺血栓栓塞症 深静脉血栓形成 诊断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发生肺血栓栓塞症的情况进行临床探讨分析。方法对2012年9月-2014年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200例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检查测定,其中10例患者被确定为肺血栓栓塞症,对这10例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检查。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发生肺血栓栓塞症的几率是5%,死亡率是20%,同时表明肺血栓栓塞症多在脑卒中发病后2-3周内出现。结论研究表明,肺血栓栓塞症在急性脑卒中后偏瘫的患者中发生和死亡的几率都较大,因此,在临床上应该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 标签: 急性脑卒中 偏瘫患者 肺血栓栓塞症
  • 简介:血栓栓塞症(pulmonarythromboembolism,PTE)是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特征[1].本研究是对自2008.5-2013.3本院收治的43例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PT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相关体会,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肺血栓栓塞症 抗凝治疗 华法林 病理生理特征 呼吸功能障碍 静脉系统
  • 简介:摘要本文研究探讨腹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临床问题,包括成因、诊断要点、护理措施等等,主要是通过回顾性分析了40例腹部术后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通过分析发现,20例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10例同时出现了下肢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并发症。通过对20例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患者临床治疗可以看出,20例患者均为单侧肢体患病。通过对其超声检查发现,早期性的抗凝治疗可以保障期顺利出院。10例同时出现了下肢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并发症的患者具有典型的胸部症状,心电图以及血气出现改变。另外,10例患者D-二聚体表现出阳性,7例超声检查肺动脉压呈现异常结果。在行肺栓塞溶栓以及抗凝治疗以后,9例患者顺利出院。

  • 标签: 腹部术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急性肺栓塞的肺内血栓分布特点及血管腔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例患者首先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以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再次脱落,在此基础上行肺动脉造影,观察肺动脉血栓分布情况,利用导丝导管迅速开通栓塞血管,恢复栓塞血管内血流,每24h给予50万U尿激酶,连续72h肺动脉小剂量置管溶栓,24h后行肺动脉造影,观察残留血栓分布,及时调整溶栓导管位置。72h时再行肺动脉造影,观察肺动脉血流恢复情况并拔管,根据DSA图像应用血管造影机自带容量测量软件工具计算血栓残留量;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有症状者利用导丝导管对栓塞血管迅速开通,观察血栓开通后下肢症状缓解变化。治疗期间每隔24h抽血行血凝分析1次,观察患者术后是否有渗血、出血增加的现象。结果对8例患者共栓塞肺动脉分支24支,其中双肺动脉4个大分支栓塞患者1例,双肺动脉3个大分支栓塞者6例,双肺动脉2个大分支栓塞者1例。治疗后72h肺动脉造影显示血栓残留量〈20%者20支,20%~50%者2支,〉50%者2支。患侧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血管腔内治疗后下肢肿胀、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72h后症状基本缓解。治疗期间8例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未出现渗血、出血增加的现象。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急性肺栓塞得到及时治疗的患者血栓分布以肺动脉3支分支血栓多见,血管腔内治疗及小剂量置管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下肢深静脉 血栓 急性肺栓塞 血管 腔内治疗
  • 简介:摘要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研究发现VTE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龄、机械通气障碍、侵入性操作、活动限制、下肢长骨骨折、药物因素等;根据患者具体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如弹力袜、间歇气动压迫装置等机械预防,机械预防,肝素、华法林等药物预防等措施可有效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静脉血栓栓塞症 危险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此类疾病已成为西方住院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尚缺少相关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抗凝治疗是VTE治疗的基石,也是目前公认的标准治疗措施。抗凝治疗主要包括肠道外抗凝和肠道内抗凝,前者主要包括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后者则是指口服抗凝药物,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主要是维生素K拮抗剂(VKA),如华法林。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症 抗凝药 肺栓塞 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1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发肺血栓栓塞症的主要原因为血清白蛋白降低、长期或大量应用激素、高脂血症、血小板功能异常等。护理重点为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呼吸道护理,做好抗凝治疗护理,重视饮食指导、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患者经精心治疗和护理,症状好转出院。

  • 标签: 肾病综合征 肺栓塞 原因 护理
  • 简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是肺高血压(pulmonaryhypertension,PH)非常重要和常见的类型[1],是以反复性未溶解肺动脉栓子和(或)进行性肺动脉血栓形成及瘢痕形成,以及肺动脉重塑所致肺动脉阻塞为特征的进行性致命性疾病。右心导管(rightheartchatheterization,RHC)是诊断CTEPH的"金标准"[2],肺动脉(主干、叶段、节段、

  • 标签: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经皮腔肺动脉成形术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研究发现VTE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龄、机械通气障碍、侵入性操作、活动限制、下肢长骨骨折、药物因素等;根据患者具体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如弹力袜、间歇气动压迫装置等机械预防,机械预防,肝素、华法林等药物预防等措施可有效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静脉血栓栓塞症 危险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合并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将入住我院治疗的6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为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血栓栓塞症组。常规CT监测患者脉搏、呼吸、血压、心电、动脉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然后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就临床表现相比,呼吸困难、胸痛、咳血、咳嗽、咳痰、心悸、发热、胸腔积液等方面两组无差异,P>0.05。就顽固性右心衰、双下肢不对称水肿相比,观察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若出现顽固性右心衰或者双下肢不对称水肿时,应警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血栓栓塞症,进一步检查,从而明确诊断,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血栓栓塞症 CT诊断 相关性
  • 简介:目前,骨科大关节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预防常用药物为肝素类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磺达肝葵钠等)或维生素K拮抗剂等,通常膝或髋关节置换术后至少抗凝10d,髋关节置换术后延长抗凝35d可起到更好的预防效果。尽管目前的预防措施可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但髋关节置换术及膝关节置换术后仍有较高的VTE发生率,髋关节或膝关节手术后3个月内有2%~3%的病人出现症状性VTE.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症 口服抗凝药 预防效果 手术后 髋关节置换术后 骨科
  • 简介:患者:女,41岁,因"反复双下肢水肿5个月,胸闷、气促7d,晕厥2次"入院。入院5个月前患者乘长途飞机后出现双下肢水肿,伴头晕、胸闷,未予重视。1周前,患者再次乘长途飞机后出现脚肿,且活动时发生晕厥2次,伴胸闷、气促、咳嗽,于当地医院查CT示双侧肺栓塞,为进一步诊治转来我院。体格检查:血压95/60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呼吸急促,心率110次/min,心律齐,

  • 标签: 经皮肺动脉球囊成形术 肺栓塞 肺动脉高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总结急性肺栓塞心电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收治的例急性肺栓塞患者33例入院时、溶栓后及治疗2~4周后心电图的变化。结果33例肺栓塞患者中心电图异常者29例占(87.8%),正常4例占(12.2%)。结论心电图变化特征及在急性肺栓塞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急性肺栓塞 心电图 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并观察护理效果。方法对比分析法是对应用常规性护理方案效果与应用护理干预效果进行对比性分析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这种方法对我院自2011年9月~2013年8月收治的200例病患资料进行临床分析,按照随机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性护理,观察组患者予以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与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有利于提高其临床治疗有效率,且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脑血栓伴下肢静脉血栓 护理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