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大数据是建立在全数据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事物的相关关系,再运用发现的相关关系对事物发展趋势做出预测的数据分析理念和分析方法。依托案件管理系统,对各类案件进行大数据分析,可以发现特征证据要素与证成(证伪)犯罪之间具有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零相关关系。运用这些相关关系可以发现某类案件的证据状况,从而预警正在办理的案件可能发生的问题;判断证据发展的趋势,为证据结构调整做好准备;结合自由心证理念,增强审查定案的信心;根据证据缺陷,及时寻找弥补措施。由于在理论和实践上面临的困境,当前利用大数据审查认定案件主要局限于预测案件走向。不过,伴随大数据查询使用机制的建立,特征证据认定标准体系的确立,大数据网络共享机制的建立,大数据价值预测转向适用不无可能。

  • 标签: 大数据 相关关系 分析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颈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之间的平行关系,探讨颈动脉超声对于冠状动脉硬化是否具有可预见性。方法对于心内科准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的150例病人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将CAG结果与超声检测结果比对分析。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的IMTT≧1.0mm以及斑块形成的比例要高于无病变组,其中多支病变组要高于单支病变组,差异经统计学分析有意义(P<0.05);冠脉病变组的颈动脉评分系数和斑块数量要高于无病变组,其中多支病变组要高于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别在统计学上均有意义(P<0.05);动脉斑块者与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为94.2%(81/86),特异性为57.8%(37/64),阳性预测值是75%,阴性预测值是88.1%。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与冠状动脉硬化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可以作为对其进行预见的有效的诊断方式。

  • 标签: 颈动脉 冠状动脉 超声 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对凝血检验危急值在重症新生儿病情预测中的价值进行研究、讨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6月-2016年8月间55例重症新生儿患者的病情,对其凝血检验结果以及检验值进行调查。结果55例重症新生儿患者中凝血检验危急值20例,占比例的36.4%。纤维蛋白定量低值10例、凝血酶原时间高值15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高值20例、纤维蛋白定量低值合并凝血酶原高值10例、纤维蛋白定量低值合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高值15例、凝血酶原时间高值合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高值12例。结论凝血检验危急值能够针对重症新生儿患者病情进行预判,并能够对患儿病情变化进行预测,降低患儿死亡率。

  • 标签: 凝血检验危急值 重症新生儿 病情预测
  • 简介:左主干和/或三支血管病变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高危类型,血运重建是治疗这类复杂病变的有效手段。SYNTAX评分对血运重建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已有多项研究对其应用价值进行了评价。本文将对SYNTAX评分对复杂冠状动脉病变血运重建治疗的预测价值进行综述。

  • 标签: SYNTAX积分 复杂冠状动脉病变 血运重建
  • 简介: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生率为0.15%~1%,是以无序的心房激动伴随其后发生的心房机械功能退化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心房节律紊乱。本病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导致患者残疾或病死率增加。目前我国房颤人群发病率约为0.61%,按13亿人口计算,推测我国目前房颤患者数近800万~([1])。房颤因其不易转复为窦性心律,易复发,转复后难维持窦性心律,血栓形成等危险成为临床的棘手问题,也是研究热点。

  • 标签: 心房颤动 术后复发 相关危险因素 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预测价值 射频消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术前BNP水平对预测肺手术后房颤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我院于2009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肺手术患者92例,分为术后产生房颤的患者(试验组)和不产生房颤的患者(对照组),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术前BNP水平对预测术后产生房颤的影响。结果92例肺癌手术患者中,术后发生房颤的患者为15例,占16.3%,术前BNP≥30pg/mL的患者术后发生房颤的几率为36%,术前BNP<30pg/mL的患者术后发生房颤的几率为6%,且房颤组患者血浆BNP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浆BNP水平。结论术前BNP水平对肺手术患者术后房颤的发生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预测值,通过预测能够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临床应用价值高。

  • 标签: 术前BNP水平 肺手术后房颤 预测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B检查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6月份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2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对于所有患者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和病理学检查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最终来判断腋窝淋巴结的转移状况以及B超检查的敏感度以及准确性。结果82例病理学诊断结果为35例为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率为51.61%;B超检查共67例出现淋巴结转移,检出率为81.71%,淋巴结转移阳性预测值为93.22%,阴性预测值为71%,病理学与B超诊断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采取B超检查措施,能够获得较高的敏感度和准确性,能够更是的识别淋巴结的转移状况,具备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 B超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周静脉压检测对起搏器术后实际产生的并发症出血的价值分析。方法选取入院治疗的100例患者,均实行可起搏器手术治疗。采用回访监控护理情况的分析方式,对右侧周静脉压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合并高血压、心衰的患者占外周静脉压高的65%,外周静脉压高的患者出血的阳性比例达到15%,P<0.01,结果显示符合医学临床统计学标准意义。结论合并高血压、心衰的患者外周静脉的静脉压较高,外周静脉压高的患者出血比例较高。对于合并高血压和心衰的患者,应当采取有效的测量标准,对患者的外周静脉压进行测量分析,确定外周静脉压高,分析出血的独立性危险因素问题。

  • 标签: 周静脉检测 起搏器 出血问题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ICU病房急性脑出血患者采用APACHEⅡ评分预测病情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ICU病房收治的12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APACHEⅡ评分预测患者的病情,并对比存活组、死亡组APACHEⅡ评分以及实际死亡率、评分系统的关系,用于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的有效评价评估。结果死亡组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的APACHEⅡ评分(P<0.05);相对于急性脑出血患者中,其实际病死率以正相关呈现(r=0.84,P<0.01)。结论ICU病房急性脑出血患者采用APACHEⅡ评分系统可有效判断其预测预后以及病情严重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APACHE Ⅱ评分 ICU病房 急性脑出血 预测价值
  • 简介:目的:评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Glasgow昏迷评定量表(GCS)评分在预测脑梗死急诊溶栓后出血的护理价值。方法:选择我院69例接受急诊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依据溶栓后有无脑出血将患者分为出血组24例和未出血组45例。两组均按照指南予以静脉溶栓,比较两组溶栓前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NIHSS评分和GCS评分。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与脑梗死急诊溶栓后出血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溶栓前相比,溶栓后两组的SBP、DBP、PT、INR及GCS评分均增加,NIHSS评分减少(P〈0.05),而HR及PLT均无显著变化(P〉0.05)。与未出血组相比,出血组患者溶栓前的SBP、DBP及NIHSS评分显著较高,GCS评分显著较低(P〈0.05),而HR,PT,INR及PLT均无显著差异(P〉0.05);出血组患者溶栓后的NIHSS评分较高、GCS评分较低(P〈0.05),但SBP,DBP,HR,PLT,PT及INR均无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及GCS评分是脑梗死急诊溶栓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NIHSS评分及GCS评分能有效预测脑梗死急诊溶栓后出血的危险性,为临床护理提供预警。

  • 标签: 脑梗死 急诊溶栓 NIHSS评分 GCS评分 护理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床边指数(BISAP)、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APACHEII)及Ranson评分对急性胰腺炎(AP)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以广西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58例AP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人院后及时行BISAP、APACHEII及Ranson评分,比较三种评分标准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及预后预测价值。结果轻度、重度AP患者BISAP评分[(1.48±0.76)vs(2.72±1.81)]分、APACHEII评分[(2.82±2.18)ra(10.71±2.87)]分、Ranson评分[(1.68±0.35)ra(4.56±2.3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01)。58例AP患者中预后不良8例,预后良好50例,两组三种评分比较差异显著(/><0.05)。BISAP评分对AP严重程度、持续器官功能不全、死亡预测敏感度分别为〇.76、0.65、0.64;APACHEII评分对AP严重程度、持续器官功能不全、死亡患者预测敏感度分别为0.72、0.78、0.94;Ranson评分对AP严重程度、持续器官功能不全、死亡患者预测敏感度分别为0.70、0.71、0.72。结论三种评分标准在预测AP严重程度上类似,但在持续器官功能不全、死亡上APACHEII评分预测价值最大,临床根据患者情况合理使用。

  • 标签: 床边指数 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 RANSON评分 急性胰腺炎
  • 简介: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对食管癌患者同步放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103例食管癌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于治疗前行磁共振的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检查,测量肿瘤平均、最低ADC值和最高ADC值;并于治疗前和治疗中第2、4、6周及第8周行MR检查,根据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将患者进行疗效分组,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两组的各项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curve,ROC)分析治疗前ADC值预测疗效的诊断效能。结果:103例食管癌患者吞咽困难症状于2周后逐渐缓解,治疗8周后得到明显改善,癌灶较治疗前明显缩小;DWI图显示在治疗8周后患者的瘤体在逐渐缩小,病灶信号逐渐降低,与同步放化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有效组与无效组病灶厚度、病灶长径、化疗后平均ADC、最低ADC、最高ADC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显示以肿瘤治疗前平均ADC值预测食管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是80.0%、69.7%、2.64、0.29;最低ADC值预测食管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是75.7%、78.8%、3.57、0.31;最高ADC值ROC曲线下面积0.759,临界点取2.20×10^-3mm^2/s,其预测食管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是94.3%、48.5%、1.83、0.12。结论:MR扩散加权成像能够较好的预测食管癌患者同步放化疗的治疗效果,有望为食管癌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DWI ADC ROC 食管癌 同步放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电图ST段改变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血管的预判意义。方法结合8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Ⅰ、Ⅱ、Ⅲ、aV、STaVL导联ST段偏移展开研究,将研究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RA为右冠状动脉(RCA)64例,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14例。(2)ST↑Ⅲ≤ST↑Ⅱ预示RA为LCX的敏感性为78%,阳性预测值(PPV)为85%,特异性为94%,阴性预测值(NPV)为90%(3)ST↑Ⅲ≥ST↑Ⅱ预示RA为RCA的敏感性为95%,PPV为97%,NPV为74%,特异性为91%。(4)STⅠ↓<STaVL↓(P<0.05)结论临床中ST段心电图偏移对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血管意义重大。

  • 标签: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ST段 心电图 左冠状动脉回旋支
  • 简介:目的:分析探讨年龄、基础卵泡刺激素(bFSH)及窦卵泡数量(AFC)对于卵巢反应性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6月-2015年5月收治的66例不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年龄、bFSH与外源性促性腺激素(Gn)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361、0.324,P〈0.05);年龄、bFSH与成熟卵泡数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r=-0.283、-0.297,P〈0.05);AFC和Gn呈负相关关系(r=-0.441,P〈0.05),与成熟卵泡数呈正相关关系(r=0.502,P〈0.05)。结论:年龄、bFSH及AFC对于卵巢反应性具有较好临床预测价值,且AFC的预测价值优于年龄和bFSH。

  • 标签: 基础卵泡刺激素 窦卵泡数量 外源性促性腺激素 卵巢反应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测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发展为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PHI)患者早期凝血-纤溶功能、血清hs-CRP值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2015.01~2015.12入住包头市第八医院神经外科89例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伤后6小时之内(入院2小时)抽取患者静脉血送检,监测入院患者伤后6小时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清hs-CRP指标的变化。并通过比较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连续头颅CT的影像学特征及变化,判断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PHI)是否发生。结果89例TBI患者中有25例发生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PHI),其中女性患者8例,男性患者17例;64例未发生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PHI),即非PHI,其中女19例,男45例。PHI组患者D-二聚体、FIB、PT、hs-CRPx-±s分别为4.52±1.81、1.73±0.41、13.30±2.55、6.78±2.76,非PHI组患者D-二聚体、FIB、PT、hs-CRPx-±s分别为0.40±0.27、3.28±0.68、12.50±0.90、2.56±0.73。与非PHI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D-D)、PT、FIB、血清hs-CRP的含量变化有显著性差异,两组统计学结果P<0.05,25例PHI患者预后情况患者治疗1个月进行病情评估,1例植物生存,2例遗留肢体活动障碍,1例认知、情感障碍。其中病情越重,其D-二聚体、hs-CRP值越高。结论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早期存在凝血-纤溶功能及血清hs-CRP指标的异常,发生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患者应及早行头颅CT检查,以便及早发现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PHI)的发生,决定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HBsAg定量检测对于干扰素治疗患有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过程中形成的远期疗效做以分析。方法随机选择2009年4月到2015年4月期间在我院当中接受诊治的患有HBeAg阳性慢性乙肝并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患者300名作为研究对象。在治疗完成之后对其进行24周的随访,并在随访期间检查患者的血清HBsAg变化以及HBVDNA变化情况。在治疗结束之后,按照24周内的血清HBsAg变化情况把全部患者分成持续性应答组、无显著应答组、复发组三组。结果治疗之后12周、24周、48周,复发组和持续性应答组在血清HBsAg变化情况上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明显要比无显著应答组低;在血清变化情况上,持续性应答组则要比复发组低,无显著应答组和复发组没有明显的差异。结论借助血清定量检测,可以预测到干扰素对于HBeAg阳性慢性乙肝起到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HBsAg定量检测 干扰素 慢性乙型肝炎 远期疗效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