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时序预测模型中的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ARIMA)和自回归(AR)模型在预测广州市急救调度日出车数量方面的价值。方法采用Matlab仿真软件对广州市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的急救调度出车记录分析计算日出车数量时间序列,对该序列进行时序预测模型辨识,得到ARIMA(1,1,1)、AR(4)以及AR(7)模型,利用这些模型对日出车数量做出预测拟合。ARIMA(1,1,1)模型将数据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参数运算采用Prony方法,预测拟合未来的出车数量;AR(4)和AR(7)模型采用均匀系数,预测当天出车数量。结果ARIMA(1,1,1)、AR(4)以及AR(7)都可以实现对日出车数量的有效预测,ARIMA(1,1,1)的预测拟合误差随着预测时间的延长下降。两个月内的急救调度日出车量预测拟合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低于6%,结果基本都位于95%置信区间内,利用模型的残差分析验证了模型显著有效。结论ARIMA模型可以对两个月内的急救调度日出车量做长期预测拟合,AR模型可以对急救调度日出车量做短期有效预测

  • 标签: 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 自回归模型 预测 急救调度 Matlab仿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脏器超声对机械通气患者脱机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6月邯郸市第一医院ICU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62例。成功通过自主呼吸试验(SBT)后进行多脏器超声检查,记录肺部超声评分(LUS)、舒张早期左心房室瓣血流速度/舒张早期左心房室瓣环运动速度(E/e′)、膈肌呼吸浅快指数(DRSBI)。根据能否成功脱机,分成成功组和失败组。比较2组患者SBT后多脏器超声检测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多脏器超声对脱机失败的预测价值。结果成功通过SBT的49例患者中脱机成功的37例为成功组,通过SBT后脱机失败的12例为失败组。失败组的LUS、E/e′和DRSBI均高于成功组,分别为LUS(6.83±2.82)分比(3.59±2.23)分,E/e′(16.06±2.39比12.44±2.41),DRSBI(1.67±0.28)次·min-1·mm-1比(1.31±0.19)次·min-1·mm-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OC曲线显示,多脏器超声联合预测脱机失败的AUC为0.95,敏感度91.0%,特异度98.0%,高于3个指标的单独预测结果。结论多脏器超声联合可有效预测脱机失败,并找到失败原因。

  • 标签: 呼吸功能不全 通气机,机械 超声检查 脱机 肺部超声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超声对自发性早产的预测价值,指导临床早干预、早治疗,保障母婴安全。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2月在本院产检顺利分娩的122例晚期妊娠孕妇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孕妇的妊娠分娩结局进行分组对照,其中101例足月分娩的孕妇纳入常规组,另21例自发性早产孕妇纳入研究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并超声检查宫颈长度、宫颈前角,比较宫颈长度、宫颈前角、宫颈长度与宫颈前角联合预测自发性早产的效能。结果:研究组自发性早产孕妇分娩孕周、宫颈长度更小,宫颈前角更大,与常规组足月分娩的孕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宫颈长度 宫颈前角 超声检查 自发性早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肿瘤间质比(TSR)对肿瘤免疫治疗疗效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ⅢB~Ⅳ期NSCLC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资料,以50%为TSR界值,将患者分为低TSR组(≤50%)和高TSR组(>50%),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4周期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6周期ORR和DCR以及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与PFS相关的预后因素。结果共纳入患者50例,其中低TSR组27例,高TSR组23例。两组年龄(χ2=0.59,P=0.441)、性别(P=0.578)、吸烟史(χ2=0.12,P=0.730)、组织类型(χ2=2.33,P=0.313)、TNM分期(χ2=0.22,P=0.636)、4周期ORR(χ2=0.48,P=0.487)和DCR(P=0.593)、6周期ORR(χ2=0.05,P=0.818)和DCR(P=0.64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TSR组较低TSR组脑转移发生率更高[34.8%(8/23)vs. 7.4%(2/27),χ2=4.23,P=0.040]。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与高TSR组相比,低TSR组的PFS明显更长(15.6个月vs. 10.2个月,χ2=13.84,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SR值(HR=0.29,95%CI为0.14~0.58,P<0.001)、脑转移(HR=2.38,95%CI为1.12~5.05,P=0.024)均与NSCLC患者更差的预后存在相关性。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TSR值是影响NSCLC免疫治疗的独立预后因素(HR=0.32,95%CI为0.14~0.70,P=0.004)。结论TSR是NSCLC免疫治疗的独立预后因素,但是否可预测晚期NSCLC免疫治疗的近期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肿瘤间质比 免疫疗法 疗效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环肿瘤细胞(CTC)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分析181例结直肠癌患者的CTC和临床病理资料,并分析患者的预后。结果181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和术后CTC阳性率分别为66.3%和6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2,P=0.912);Ⅱ期结直肠癌复发与未复发患者术后CTC阳性率分别为29.2%和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3,P=0.038);Ⅱ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CTC阳性和CTC阴性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28.7个月和34.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6,P=0.043)。结论术后CTC对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有预测价值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肿瘤细胞,循环 预后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影响不同亚型肝衰竭结局预判指标及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的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12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112例乙型肝炎(乙肝)和非乙肝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慢加亚急性、慢性肝衰竭各亚型的相关病因,并比较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各型肝衰竭的疗效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各危险因素对肝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12例肝衰竭患者中由乙肝引起者63例,由非乙肝引起者49例;乙肝肝衰竭组男性是女性的6倍,高于非乙肝肝衰竭组(1.33倍)。乙肝肝衰竭组亚急性肝衰竭患者抗凝血酶Ⅲ(ATⅢ)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高于肝衰竭前期〔ATⅢ:(59.33±14.57)%比(35.66±20.72)%,TBil(μmol/L):399.21±112.94比206.08±126.96,均P<0.05〕;非乙肝肝衰竭组肝衰竭前期、慢性肝衰竭患者ATⅢ均明显高于急性肝衰竭患者〔(58.33±15.28)%、(44.00±19.10)%比(31.33±7.57)%,均P<0.05〕,急性肝衰竭患者TBil明显低于肝衰竭前期(μmol/L:107.83±49.73比286.20±128.92,P<0.05),亚急性和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TBil水平也明显高于肝衰竭前期(μmol/L:417.27±118.60、373.00±187.00比286.20±128.92,均P<0.05)。非乙肝肝衰竭组中亚急性肝衰竭、慢加亚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患者住院时间均较急性肝衰竭患者明显延长(d:36.00±8.31、27.52±11.71、27.72±22.71比11.00±1.41,均P<0.05)。乙肝肝衰竭组和非乙肝肝衰竭组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6%比50.0%,P>0.05),两组存活患者ATⅢ水平均较死亡者明显升高〔乙肝肝衰竭组:(36.20±6.26)%比(27.33±8.87)%,非乙肝肝衰竭组:(41.06±4.16)%比(28.71±12.35)%,均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乙肝肝衰竭组死亡患者和非乙肝肝衰竭组存活、死亡患者ATⅢ与TBil均呈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069、0.341、0.064,P值分别为0.723、1.196、0.761);乙肝肝衰竭组存活患者ATⅢ与TBil呈明显负相关(r=-0.105,P=0.74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TⅢ是影响非乙肝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1.023,95%可信区间(95%CI)为-0.001~0.001,P=0.007〕;TBil是影响乙肝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5,95%CI为-0.002~-7.543,P=0.033〕。ROC曲线分析显示:ATⅢ对非乙肝肝衰竭患者的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0.747,95%CI为0.592~0.902,P=0.009;当最佳截断值为39.5%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3%和56.25%。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仍难以有效降低肝衰竭晚期患者的病死率;除ATⅢ外,入院时TBil也可以作为评估急性肝衰竭患者肝脏代偿能力及预测预后的指标。

  • 标签: 肝衰竭 人工肝支持系统 乙型肝炎 总胆红素 抗凝血酶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MRI特征能否区分脑膜瘤孕酮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的表达状态,为PR表达阳性的脑膜瘤提供术前预测依据。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进行PR表达状态测定的210例脑膜瘤患者的术前MRI资料,依据PR表达情况,分为PR阳性(+)组与PR阴性(-)组。对两组患者术前MRI影像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脑膜瘤PR阳性表达的独立预测因子,针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评估其预测PR表达状态的效能。结果210例脑膜瘤中,PR(+)79例,PR(-)13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在脑膜瘤部位、囊变、强化方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瘤脑界面、瘤周水肿、硬膜尾征、ADC值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部位、强化方式是脑膜瘤PR阳性表达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肿瘤部位及强化方式预测PR阳性表达的AUC值分别为61.9%、62.4%。结论MRI特征能够术前预测脑膜瘤PR表达状态;脑膜瘤位于颅底、肿瘤均匀强化可以间接表达PR为阳性。

  • 标签: 脑膜瘤 孕酮受体 孕酮受体表达 磁共振成像 成像特征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稳定期生长分化因子-15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上饶市人民医院接受PCI手术且为NTEMI的92例患者,出院后每隔12周检测一次患者的GDF-15水平,观察患者GDF-15水平变化,并记录随访期间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情况。比较发生MACE事件患者与未发生该事件患者GDF-15水平的差异性。结果:发生MACE事件患者稳定期的GDF-15平均值较未发生该事件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STEMI患者稳定期GDF-15水平对患者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生长分化因子-15,预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在为电力市场参与者创造更多获利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价格波动风险。电能不能大规模有效存储和供需的实时平衡性约束,使得电力价格比传统商品的价格波动更加剧烈。如果不能有效地评估、管理电价波动风险,可能会给电力市场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如美国加州电力市场的失败直接导致了当地两大电力公司出现高达200亿美元的巨额损失。电力市场一旦发生金融风险,将对社会、经济产生比金融市场风险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何有效地识别、评估、控制电力市场金融风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 标签: 电力市场价格 风险价值 波动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胰腺炎的CT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判断其临床诊断与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1月在本院进行临床检查并确诊为急性胰腺炎的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归性分析,与BalthagerCT评级结果进行对比。结果:4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A级5例、B级9例、C级5例、D级7例、E级20例,对应急性间质性胰腺炎19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27例。以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急性间质性胰腺炎17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29例。通过CT检查确诊急性胰腺炎准确41例,漏诊5例,准确率89.13%(41/46)。通过CT检查对急性间质性胰腺炎和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分型诊断准确率为82.35%、93.10%。结论:综上所述,CT检查准确性较高,对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能相对准确的判断急性胰腺炎的病理分型,为临床评估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标签: 早期CT诊断 急性胰腺炎 急性水肿型胰腺炎 急性坏死型胰腺炎 预测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CT的影像组学预测早期急性胰腺炎(AP)进展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21年2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109例根据新修订的亚特兰大分类诊断为AP的患者,根据随诊结果分为进展组(40例)和非进展组(69例)。所有患者初次发病1周内行腹部平扫及增强CT扫描。采用计算机完全随机方法将患者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77例,进展组28例,非进展组49例)和验证集(32例,进展组12例,非进展组20例)。在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图像上,对胰腺实质全部层面沿胰腺边缘手动勾画感兴趣区并进行三维融合,采用AK软件提取纹理特征,使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分析对纹理特征降维,建立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和4个序列联合的影像组学标签。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联合临床特征和CT特征建立临床模型,联合临床、CT特征和影像组学标签建立综合模型。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模型预测早期AP进展的效能,应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在训练集中,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边缘是AP进展的独立预测因子(OR=0.16,P=0.033),联合血钙建立临床模型,其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0.70。在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和联合序列图像中分别提取了14、11、13、13、9个最优纹理特征,其中延迟期影像组学标签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均有相对更好的预测效能,ROC曲线下面积(AUC)均为0.85。基于延迟期影像组学标签(OR=2.22,P<0.001)及边缘(OR=0.02,P=0.042)建立综合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AUC分别为0.90、0.86。DCA显示综合模型和延迟期影像组学标签均具有较好的净收益。结论基于CT影像组学模型预测早期AP患者病情进展具有较高的价值,明显优于临床模型。

  • 标签: 胰腺炎,急性坏死性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75岁及以上老年住院患者步速和握力与出院后死亡的关系,并比较两者对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入选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全科及老年医学科住院且年龄≥75岁的老年患者,采用6 m步行试验和握力计测量步速(m/s)和握力(kg),出院随访1年以上并记录患者的全因死亡时间,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步速、握力和步速联合握力与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步速与握力的ROC曲线采用DeLong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共入选患者704例,年龄(83.8±6.3)岁;中位随访时间33(24,42)月,随访期间共131例(18.6%)发生全因死亡。与步速未减慢及握力未下降组比较,步速减慢及握力下降组的全因死亡发生率更高(均P<0.05)。采用Cox回归模型对步速和握力与全因死亡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了相关因素后,步速(HR=2.255,95%CI:1.462~3.477,P<0.001)和握力(HR=1.815,95%CI:1.232~2.673,P<0.001)均与全因死亡风险相关,且与步速未减慢合并握力未下降组比较,当步速减慢同时握力下降时死亡风险最大(HR=3.156,95%CI:1.829~5.445,P<0.001)。采用Delong检验对步速及握力的ROC曲线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步速的曲线下面积(AUC)(0.703,95%CI:0.667~0.736)大于握力的AUC(0.648,95%CI:0.611~0.683),面积间差异为0.055(95%CI:0.006~0.103,P=0.026)。结论步速减慢或握力下降均与死亡风险增加有关,当患者同时存在步速减慢和握力下降时,死亡风险最高;步速对死亡的预测价值优于握力,两者可以作为简便、快捷、有效的预测老年人群全因死亡的工具。

  • 标签: 住院病人 步速 握力 死亡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细胞参数对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预测价值。方法病例对照研究。以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以不明原因晕厥或晕厥先兆为主诉、经直立倾斜试验确诊为VVS的患儿111例为VVS组;收集同期在该院儿童保健专科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儿童111名为对照组;采用t检验和U检验比较两组间血细胞参数,利用多变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VVS发病的独立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细胞参数对诊断VVS的预测价值。结果VVS组与对照组性别构成比一致(男女均为51比60例),VVS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11.0(8.0,12.5)比8.0(7.0,11.0)岁,Z=4.39,P<0.001]。VVS组白细胞计数(WBC)[6.0(5.3,7.1)×109比8.6(6.7,10.1)×109/L,Z=-7.96,P<0.001]、淋巴细胞计数(LY)[2.3(1.9,2.7)×109比4.0(2.8,6.3)×109/L,Z=-8.49,P<0.001]和淋巴细胞比值[0.39(0.33,0.44)比 0.52(0.37,0.69),Z=-5.59,P<0.001]、单核细胞计数[0.3(0.3,0.4)×109比0.4(0.3,0.6)×109/L,Z=-6.19,P<0.001]、嗜酸粒细胞计数[0.1(0.1,0.2)×109比0.2(0.2,0.4)×109/L,Z=-5.75,P<0.001]、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8±12)比(333±11)g/L,t=-3.27,P<0.001]、血小板计数[263(235,313)×109比341(295,409)×109/L,Z=-2.69,P<0.0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中性粒细胞比值[0.53(0.48,0.58)比0.37(0.22,0.54),Z=5.86,P<0.001]、红细胞压积(0.39±0.04比0.37±0.04,t=2.75,P=0.006)、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5(82,88)比 81(78,84)fl,Z=5.56,P<0.001]、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28(27,29)比 27(26,28)pg,Z=3.39,P=0.001]、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39(37,41)比 37(36,40)fl,Z=4.02,P<0.001]和平均血小板体积[11(10,11)比10(9,11)fl,Z=2.81,P=0.00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校准性别、年龄等混杂因素后,LY(OR=0.42,95%CI 0.29~0.62,P<0.001)、WBC(OR=0.75,95%CI 0.59~0.95,P=0.015)、MCHC(OR=0.94,95%CI 0.91~0.97,P<0.001)与VVS呈显著负相关,而MCV与VVS呈显著正相关(OR=1.08,95%CI 1.01~1.15,P=0.021)。ROC曲线显示联合运用LY、WBC、MCV和MCHC对VVS诊断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88,灵敏度0.80,特异度0.83,约登指数0.63。结论VVS患儿血细胞相关参数发生变化;在临床以晕厥或晕厥先兆为表现的患儿中,LY、WBC、MCHC、MCV指标联合预测可以作为辅助VVS的诊断参考。

  • 标签: 晕厥,血管迷走神经性 儿童 血细胞计数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及血脂指标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10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年龄≥18岁且符合脓毒症3.0诊断标准的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于确诊1、3、5 d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PCSK9水平,同时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脂蛋白a水平。比较脓毒症组与健康对照组各指标的差异;同时比较脓毒症组中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及不同28 d预后患者各指标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PCSK9、血脂指标对脓毒症患者28 d预后的预测价值,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并绘制28 d 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脓毒症组共50例(其中脓毒症19例、脓毒性休克31例),健康对照组27例;脓毒症组中28 d死亡19例,存活31例。脓毒症组血清PCSK9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μg/L:223.09(198.47,250.82)比188.00(165.27,214.90),P<0.01〕,HDL-C、LDL-C、TC、脂蛋白a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HDL-C(mmol/L):0.82±0.35比1.45±0.24,LDL-C(mmol/L):1.53(1.14,2.47)比2.89(2.55,3.19),TC(mmol/L):2.03(1.39,2.84)比4.24(3.90,4.71),脂蛋白a(g/L):8.80(5.66,17.56)比27.03(14.79,27.03),均P<0.01〕;脓毒症死亡组PCSK9较存活组明显升高〔μg/L:249.58(214.90,315.77)比207.01(181.50,244.95),P<0.01〕,HDL-C、LDL-C、TC较存活组明显降低〔HDL-C(mmol/L):0.64±0.35比0.93±0.30,LDL-C(mmol/L):1.32±0.64比2.08±0.94,TC(mmol/L):1.39(1.01,2.23)比2.69(1.72,3.81),均P<0.01〕。随疾病进展,脓毒症死亡组与存活组PCSK9均较确诊1 d时明显下降(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CSK9对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高于HDL-C、LDL-C和TC〔ROC曲线下面积(AUC)和95%可信区间(95%CI):0.748(0.611~0.885)比0.710(0.552~0.868)、0.721(0.575~0.867)、0.702(0.550~0.8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SK9是影响脓毒症患者28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β值为1.014,P=0.020)。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当PCSK9≥208.97 μg/L时,随着PCSK9升高,脓毒症患者28 d生存率明显下降。结论PCSK9、HDL-C、LDL-C、TC均可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预后,PCSK9预测预后价值高于HDL-C、LDL-C和TC;PCSK9是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在疾病早期,PCSK9可能对脓毒症预后有较好预测价值,当PCSK9≥208.97 μg/L时,28 d生存率明显下降。

  • 标签: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血脂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 28 d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版危重症营养风险(the modified NUTrition Risk in the Critically ill, mNUTRIC)评分对老年脓毒症患者发生慢重症(chronic critical illness, CCI)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2019年8月至2021年1月南部战区总医院重症监护室内科病区(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MICU)连续收治的住院时间大于24 h的老年脓毒症患者。统计患者入院时的年龄、性别、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 APACHE 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急性胃肠功能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 AGI)分级、临床衰弱评分(clinical frailty score, CFS)、mNUTRIC评分以及ICU住院时间、脏器支持情况。根据有无发生CCI将患者分为CCI组与快速康复(rapid recovery, RAP)组,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采用log-binomial回归分析老年脓毒症患者发生CCI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mNUTRIC评分对老年脓毒症患者发生CCI的预测价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患者91例,其中14例(15%)在入住ICU一周内死亡,37例(41%)快速康复,40例(44%)发展为CCI。CCI组年龄、APACHE Ⅱ评分、mNUTRIC评分、CFS评分、机械通气与血液滤过比例显著高于RAP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mNUTRIC评分是老年脓毒症患者发生CCI独立危险因素,现患比为1.503(95%CI:1.007~2.244),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06(95%CI:0.592~0.805)。结论mNUTRIC评分对老年脓毒症患者CCI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

  • 标签: 改良版危重症营养风险评分 老年 脓毒症 慢重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在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等方面的相关性以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期间于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急诊ICU及急诊内科病房收治的147例脓毒症患者,入院24 h内行炎症指标及血栓弹力图检测,同时行APECHEⅡ评分,根据APACHE Ⅱ评分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观察不同组间血栓弹力图的差异;在脓毒症患者中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评价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重度的脓毒症较轻度的脓毒症其α角减小(P=0.015)、K时间延长(P=0.015),最大血块强度增强(P=0.045)。脓毒症死亡组的K时间明显大于存活组的K时间。当K时间≥2.2 min时(敏感度为77.27%,特异度为95.20%)脓毒症发生死亡的风险最大(P<0.01);结论重度脓毒症患者表现明显的低凝状态,K时间对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具有预判价值

  • 标签: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血栓弹力图 凝血功能障碍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
  • 简介:【摘要】目的:查看CT影像组学在对早期急性胰腺炎进展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录入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07例开展分析研究,根据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作为依据行亚特兰大分类,依次为实验A组、实验B组。患者均采用腹部平扫及增强CT扫描,后经随机法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两组。结果:在训练集中,除血钙、胰腺边缘指标比较,实验A组与实验B组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其他指标特征均无显著对比,P>0.05;通过共线性检查后,训练集中血钙、胰腺边缘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胰腺边缘属于独立预测因子,P<0.05;尽管血钙并不能作为独立预测因子,但由于调查中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数据较少,同时相比较于单独编原模型,血钙加入后的模型明显提升,对此,将胰腺边缘与血钙两个变量均纳入临床模型的建立参考中。结论:以CT影像组学模型作为依据,来实施早期急性胰腺炎的病情进展预测效果较优,准确率明显高于临床模型,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CT影像组学 早期急性胰腺炎 预测诊断
  • 简介:摘要肿瘤相关全身炎症反应是肿瘤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血清中的炎性标志物,如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全身炎症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预后营养指数、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淋巴细胞与C-反应蛋白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均与结直肠癌(CRC)预后密切相关。进一步研究炎性相关标志物在CRC预后中的价值,将为CRC预后判断提供帮助。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预后 生物标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Slicer测算的血肿量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CVS)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岩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84例aSAH患者入院时的CT影像资料,利用3D-Slicer测算患者的血肿量(3D-Slicer血肿量),并将患者按有无发生术后sCVS分为有sCVS组与无sCVS组。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2组患者间3D-Slicer血肿量及Fisher量表、改良Fisher量表分级分布的差异,筛选影响aSAH后sCV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比较3D-Slicer血肿量在不同Fisher量表、改良Fisher量表分级患者间的差异。结果有sCVS组与无sCVS组患者在Fisher量表、改良Fisher量表分级分布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sCVS组患者的3D-Slicer血肿量明显高于无sCV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Slicer血肿量(OR=1.061,95%CI:1.004~1.120,P=0.034)是影响aSAH后sCV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Fisher量表、改良Fisher量表分级患者间的3D-Slicer血肿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Fisher量表、改良Fisher量表,3D-Slicer测算的血肿量在预测aSAH后sCVS发生方面更有优势。

  • 标签: 3D-Slicer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 Fisher量表 改良Fisher量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脏脂肪组织(VAT)在胃癌隐匿性腹膜转移(OPM)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3例胃癌患者,患者均无典型腹膜转移CT征象。根据腹腔镜探查结果将患者分为OPM组(31例)与非OPM组(62例)。记录患者临床、病理及CT征象。分别测量CT图像中胃癌病灶最大层面以下15、25 mm范围的脂肪组织参数,包括VAT和皮下脂肪组织的体积、平均CT值及标准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OPM与非OPM组间的临床、病理及CT图像参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胃癌OPM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联合模型,以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价各个指标及联合模型预测胃癌OPM的效能。结果OPM与非OPM组间年龄、病理类型、CA125、腹腔积液、cT分期、病灶最厚径、15 mm VAT平均CT值、25 mm VAT平均CT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腹腔积液、cT分期、25 mm VAT平均CT值是胃癌OPM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95%CI)分别为4.940(1.287~18.967)、4.284(1.270~14.455)、1.149(1.013~1.303),建立联合模型。腹腔积液、cT分期、25 mm VAT平均CT值、15 mm VAT平均CT值及联合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5、0.718、0.703、0.674和0.813,联合模型与上述4个单一指标比较AU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98、2.63、2.09、2.54,P=0.003、0.009、0.037、0.011)。结论腹腔积液、cT分期、25 mm VAT平均CT值是胃癌OPM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3个指标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胃癌OPM的效能最佳。

  • 标签: 胃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隐匿性腹膜转移 内脏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