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素结合蛋白(HBP)对脓毒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1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脓毒症3.0标准将患者分为非脓毒症组(87例)和脓毒症组(101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HBP、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快速SOFA评分(qSOFA)、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以及患者近期用药史等资料,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HBP、PCT、CRP与SOFA评分的相关性,评估HBP、PCT和CRP对脓毒症器官衰竭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HBP、PCT和CRP对脓毒症的预测价值。结果与非脓毒症组比较,脓毒症组HBP、PCT、CRP、WBC、SOFA评分、qSOFA评分、MEWS均明显升高〔HBP(μg/L):55.46(24.57,78.49)比5.90(5.90,9.01),PCT(μg/L):6.83(1.75,30.64)比0.23(0.12,0.75),CRP(mg/L):67.35(26.23,123.23)比4.45(2.62,47.22),WBC(×109/L):11.84(7.18,16.06)比6.58(5.47,8.99),SOFA评分(分):6(4,8)比0(0,0),qSOFA评分(分):2(1,3)比0(0,1),MEWS(分):4(3,6)比1(0,2)〕,住院时间明显延长〔d:10(4,17)比0(0,7)〕,病死率明显升高〔29.7%(30/101)比4.6%(4/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HBP、PCT、CRP与SOFA评分均呈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60、0.33和0.38,均P<0.01),其中以HBP相关性最强、CRP次之、PCT最弱。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P、PCT和CRP均是影响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分别为1.015、1.094、1.067,95%可信区间(95%CI)为1.007~1.022、1.041~1.150、1.043~1.093,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HBP、PCT和CRP对脓毒症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2、0.87、0.80,95%CI分别为0.88~0.97、0.82~0.92、0.74~0.87,均P<0.01〕,其中以HBP的诊断效能更高;当HBP临界值≥15.11 μg/L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14%、89.66%,高于PCT临界值≥1.17 μg/L时的敏感度(81.19%)和特异度(80.46%)。但CRP预测脓毒症的敏感度最高,为94.06%,而特异度较低,为63.22%。结论HBP可以作为预测脓毒症的生物指标,是预测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能评估脓毒症患者的器官衰竭严重程度。

  • 标签: 肝素结合蛋白 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脓毒症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由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联合乳酸脱氢酶(LDH)得出的新型肺癌免疫治疗预测指标(IOPI)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来自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共5个科室的88例使用PD-1/PD-L1抑制剂的NSCLC患者进行多中心回顾性研究,随访截至2020年7月。收集免疫治疗前的血常规和LDH指标。绘制NLR、LDH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得出NLR、LDH的截断值,根据NLR和LDH的截断值分为低风险IOPI组(0或1个因素)和高风险IOPI组(2个因素),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和生存分析探索IOPI的预测价值。结果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AUC值计算得出NLR截断值为3.4,LDH截断值为185 IU/L。在88例接受免疫治疗的NSCLC患者中,LDH≥185 IU/L组比LDH<185 IU/L组疾病进展风险和死亡风险显著增加(HR=2.48,95% CI:1.30~4.70,P=0.006;HR=3.28,95% CI:1.15~9.33,P=0.026);高风险IOPI组比低风险IOPI组疾病进展风险和死亡风险显著增加(HR=1.95,95%CI:1.08~3.53,P=0.026;HR=3.22,95% CI:1.29~8.06,P=0.012);鳞癌患者比非鳞癌患者死亡风险明显增加(HR=3.12,95% CI:1.17~8.35,P=0.023)。高风险IOPI组比低风险IOPI组的PFS[7.6(8.0)个月比11.2(7.1)个月]及1年的生存率(42.9%比77.7%)低。结论本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IOPI,IOPI可能与NSCLC患者免疫治疗的不良预后相关,有望帮助临床医师筛选出无法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患者。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生物学标记 乳酸脱氢酶类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特重度烧伤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构建该类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早期预测模型并分析其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2010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灼伤整形科收治30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特重度烧伤患者,其中男251例、女56例,年龄33~55岁。根据是否发生血流感染,将患者分为未血流感染组(221例)和血流感染组(86例),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转归、住院天数,统计血流感染组患者血微生物培养中细菌检出情况。将纳入的307例患者按照大约7∶3的比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建模组(219例)和验证组(88例),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是否合并吸入性损伤、是否行机械通气、机械通气天数、住重症监护病房(ICU)天数、转归、住院天数、是否并发血流感染。根据是否发生血流感染,将建模组患者分为血流感染亚组(154例)和未血流感染亚组(165例),比较2个亚组患者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是否合并吸入性损伤、是否行机械通气、机械通气天数、住ICU天数。对前述2组间数据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等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建模组的亚组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以其作为自变量进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特重度烧伤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以此构建建模组特重度烧伤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预测模型。绘制预测模型对建模组患者血流感染风险预测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根据约登指数计算敏感度、特异度、最佳预测概率。根据是否发生血流感染,将验证组患者分为血流感染亚组(21例)和未血流感染亚组(67例),以预测概率>模型最佳预测概率为血流感染判定标准,采用预测模型预测验证组中2个亚组患者血流感染发生情况,计算预测血流感染发生率及特异度与敏感度,另绘制预测模型对验证组患者血流感染风险预测的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结果与未血流感染组比较,血流感染组患者病死率明显增高(χ2=8.485,P<0.01),住院天数明显增加(Z=-3.003,P<0.01),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无明显变化(P>0.05)。血流感染组患者血微生物培养中检出110株细菌,其中菌株数排前3位的细菌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分别占35.45%(39/110)、26.36%(29/110)、13.64%(15/110)。建模组与验证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合并吸入性损伤比例、行机械通气比例、机械通气天数、住ICU天数、转归、住院天数、并发血流感染比例相近(P>0.05)。与建模组中的未血流感染亚组比较,血流感染亚组患者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合并吸入性损伤比例与行机械通气比例明显增大(Z=-4.429,t=-4.045,χ2=7.845、8.845,P<0.01),机械通气天数与住ICU天数明显增加(Z=-3.904、-4.134,P<0.01)。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烧伤总面积、住ICU天数、合并吸入性损伤是建模组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1.031、1.018、2.871,95%置信区间=1.004~1.059、1.006~1.030、1.345~6.128,P<0.05或P<0.01)。建模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3(95%置信区间=0.708~0.838);当约登指数为0.425时,该预测模型的敏感度为64.6%,特异度为77.9%,最佳预测概率为0.335。预测模型预测验证组患者血流感染发生率为27.27%(24/88),特异度为82.09%(55/67),敏感度为57.14%(12/21);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9(95%置信区间=0.637~0.882)。结论烧伤总面积、住ICU天数、合并吸入性损伤是特重度烧伤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基于这些因素构建的特重度烧伤患者血流感染风险早期预测模型对于治疗方法和细菌流行病学相对稳定的烧伤中心而言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 标签: 烧伤 感染 危险因素 早期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脊液(CSF)α-突触核蛋白(α-syn)浓度预测术后谵妄(POD)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择期硬膜外-脊椎联合麻醉手术患者1 000例,选择L3,4间隙进行穿刺,到达蛛网膜下腔后,取CSF 2 ml,采用ELISA法测定CSF α-syn、β-淀粉样蛋白(Aβ)40、Aβ42、总tau蛋白(T-tau)、磷酸化tau蛋白(P-tau)浓度。记录不同年龄段患者CSF α-syn浓度和POD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POD分为POD组和非POD组,并以年龄、ASA分级、受教育程度、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5个匹配变量进行频率匹配(1∶1)。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841例患者,POD发生率为15.0%。匹配后POD组126例,非POD组126例。随着年龄增长,CSF α-syn浓度及POD发生率逐渐升高(P<0.05)。与非POD组比较,POD组CSF α-syn、T-tau、P-tau浓度升高,Aβ40、Aβ42浓度降低,Aβ40/P-tau、Aβ42/P-tau、Aβ42/Aβ40、P-tau/T-tau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CSF α-syn、p-tau、T-tau浓度升高为POD的危险因素,CSF Aβ40、Aβ42浓度升高,Aβ40/P-tau、Aβ42/P-tau升高为POD的保护因素(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CSF α-syn浓度与Aβ40、Aβ42浓度呈负相关,与P-tau、T-tau浓度呈正相关(P<0.05)。CSF α-syn浓度预测POD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95,Youden指数为0.664,灵敏度为80.00%,特异度为86.36%(P<0.001)。结论CSF α-syn浓度与POD发生相关,其预测POD的准确性较高。

  • 标签: α-突触核蛋白 谵妄 脑脊髓液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冠心病应用颈动脉超声的诊断效果进行讨论。方法 回顾本院94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心脏彩超联合心电图以及颈动脉超声诊断,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并以9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比冠心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血流动力学之间的差异。结果 颈动脉超声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显著高于心脏彩超联合心电图(P<0.05);冠心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各血流动力学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颈动脉超声针对冠心病的诊断效果十分显著,可保证较高准确率,应进一步推广。

  • 标签: 颈动脉超声 冠心病 准确率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危重烧伤患者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构建危重烧伤患者发生ARDS的预测模型并分析其预测价值。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烧伤科收治13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危重烧伤患者(男101例、女30例,年龄18~84岁),对其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是否发生ARDS,将患者分为ARDS组(54例)和非ARDS组(77例)。统计2组患者性别、年龄、烧伤指数、合并吸入性损伤情况、吸烟史、延迟复苏情况、留置鼻胃管情况和并发脓毒症情况,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对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重烧伤患者发生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据此构建危重烧伤患者发生ARDS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根据前述列线图得到患者发生ARDS的风险评分,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采用Bootstrap法对前述ARDS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分别计算建模组(79例)和验证组(52例)的ROC曲线下面积;绘制校准曲线评估前述ARDS预测模型对危重烧伤患者发生ARDS的预测符合度。结果ARDS组患者烧伤指数、合并吸入性损伤比例和并发脓毒症比例均显著高于非ARDS组(t=0.36,χ2=33.78、49.92,P<0.01),性别、年龄、吸烟史、延迟复苏情况、留置鼻胃管情况与非ARDS组相近(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烧伤指数、合并吸入性损伤、并发脓毒症是危重烧伤患者发生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1.05、15.33、5.02,95%置信区间=1.01~1.10、2.65~88.42、1.28~19.71,P<0.05或P<0.01)。前述ARDS预测模型的总体ROC曲线下面积为0.92(95%置信区间=0.88~0.97),验证组和建模组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和0.91(95%置信区间=0.90~1.00、0.86~0.97)。应用前述ARDS预测模型进行ARDS发生率预测中,当预测概率<35.0%或>85.0%时,可能存在一定的高估ARDS发生率的风险;当预测概率为35.0%~85.0%时,可能存在一定的低估ARDS发生率的风险。结论烧伤指数、吸入性损伤和脓毒症是危重烧伤患者发生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3个指标建立的ARDS风险预测模型对危重烧伤患者发生ARDS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 标签: 烧伤 呼吸窘迫综合征,成人 危险因素 回归分析 列线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输尿管壁面积对嵌顿性输尿管结石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至12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因输尿管结石行输尿管镜碎石术197例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术前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结石侧别、结石部位、结石最大径、结石CT值、C反应蛋白(CRP)、肌酐、肾盂直径、输尿管壁厚度和输尿管壁面积等指标。根据术中结石是否嵌顿将患者分为嵌顿组和非嵌顿组。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差异,对有差异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嵌顿性结石的独立预测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独立预测因素的预测效能,Delong检验分析各独立预测因素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9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年龄的M(Q1,Q3)为51(36,56)岁;男137例,女60例;根据输尿管镜下结果分为嵌顿性输尿管结石82例,非嵌顿性输尿管结石11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结石最大径、结石CT值、肾盂直径、输尿管壁厚度、输尿管壁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性别、BMI、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结石侧别、结石部位、CRP、肌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石CT值(P<0.01)、输尿管壁厚度(P<0.001)、输尿管壁面积均为嵌顿性输尿管结石的独立预测因素(P<0.001)。采用ROC曲线比较结石CT值、输尿管壁厚度、输尿管壁面积独立预测因素预测效能,输尿管壁面积AUC最大(AUC=0.901,95%CI:0.859~0.943,P<0.001),其次为输尿管壁厚度(AUC=0.799,95%CI:0.736~0.862,P<0.001)、结石CT值(AUC=0.700,95%CI:0.626~0.775,P<0.001)。经Delong检验,输尿管壁面积与结石CT值(Z= 4.527,P<0.001)和输尿管壁厚度(Z=3.407,P<0.001)AU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输尿管壁面积的最佳预测值为79.6 mm2,该临界值预测输尿管嵌顿性结石敏感度为80.1%,特异度为89.5%。结论输尿管壁面积、输尿管壁厚度以及结石CT值均是嵌顿性输尿管结石的独立预测因素,且输尿管壁面积的预测价值更高。

  • 标签: 泌尿系疾病 嵌顿性输尿管结石 输尿管壁面积 预测 诊断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征象预测胎盘植入谱系疾病评分表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02名怀疑胎盘种植异常的孕妇资料。选取MRI征象及临床危险因素共9项内容制订MRI征象预测胎盘植入谱系疾病评分表并进行评分,计算各型胎盘植入的平均总得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最小显著性差异法进行组间比较,绘制ROC曲线计算各型胎盘植入的评分界值。结果102例孕妇中,非植入性35例,总分(2.94±1.28)分;粘连性28例,总分(5.54±1.75)分;植入性32例,总分(9.88±2.37)分;穿透性7例,总分(13.57±1.90)分。各组间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5.688,P<0.05)。ROC曲线显示,非植入性与粘连性胎盘植入间、粘连性胎盘植入与植入性胎盘植入间及植入性胎盘植入与穿透性胎盘植入间评分的平均界值分别为3.5分、7.5分及10.5分。结论MRI征象评分表对胎盘植入谱系疾病及胎盘植入深度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胎盘植入谱系疾病 胎盘植入深度 磁共振成像 评分系统: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温、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肾上腺髓质素前体(pro-ADM)对预测PICU医院感染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收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PICU的急危重症患儿,依据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分为院感组和非院感组;连续记录4个时点[T1为入PICU后4 h内,T2~T4分别为T1后(48±1) h、(120±1) h和(192±1) h]的体温、PCIS、WBC、CRP、PCT及pro-ADM,分析发生医院感染时,距离其发生前最近时点(Th)的各指标对医院感染的预测价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85例患儿,院感组27例,非院感组58例。入PICU时,两组患儿在年龄、体重、体温、WBC、PCT、pro-ADM、原发疾病、侵袭性操作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性别、PCIS、CRP、气管插管率和中心静脉置管率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h时,院感组与非院感组间体温、PCIS、CRP、PCT及pro-ADM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UC分别为0.787、0.755、0.709、0.704和0.809,预测医院感染的最佳界值依次分别为38.0 ℃、87分、14.5 mg/L、0.28 ng/mL和0.67 nmol/L;WBC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PCIS和pro-ADM的敏感度较高,pro-ADM和PCIS特异度较高。PCIS可能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78,95%CI 95.9~99.9,P<0.05)。结论pro-ADM对医院感染的预测具备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PCIS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体温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 白细胞计数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肾上腺髓质素前体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医院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温、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肾上腺髓质素前体(pro-ADM)对预测PICU医院感染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收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PICU的急危重症患儿,依据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分为院感组和非院感组;连续记录4个时点[T1为入PICU后4 h内,T2~T4分别为T1后(48±1) h、(120±1) h和(192±1) h]的体温、PCIS、WBC、CRP、PCT及pro-ADM,分析发生医院感染时,距离其发生前最近时点(Th)的各指标对医院感染的预测价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85例患儿,院感组27例,非院感组58例。入PICU时,两组患儿在年龄、体重、体温、WBC、PCT、pro-ADM、原发疾病、侵袭性操作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性别、PCIS、CRP、气管插管率和中心静脉置管率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h时,院感组与非院感组间体温、PCIS、CRP、PCT及pro-ADM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UC分别为0.787、0.755、0.709、0.704和0.809,预测医院感染的最佳界值依次分别为38.0 ℃、87分、14.5 mg/L、0.28 ng/mL和0.67 nmol/L;WBC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PCIS和pro-ADM的敏感度较高,pro-ADM和PCIS特异度较高。PCIS可能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78,95%CI 95.9~99.9,P<0.05)。结论pro-ADM对医院感染的预测具备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PCIS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体温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 白细胞计数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肾上腺髓质素前体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医院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内并发1型心肾综合征(CRS1)的危险因素,同时联合相关危险因素构建联合预测因子并评价其的预测价值。方法该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住院的AMI患者,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并发CRS1分为CRS1组和无CRS1组。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最邻近匹配法对CRS1组和无CRS1组患者进行1∶1匹配,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评分值。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MI患者并发CRS1的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的模型方程进行转换构建联合预测因子,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联合预测因子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及最佳截断值。采用Python 3.8软件对建模样本进行十折交叉验证。结果该研究共纳入942例AMI患者,其中并发CRS1者113例(CRS1组),未发生CRS1者829例(无CRS1组)。将CRS1组和无CRS1组患者进行1∶1匹配后,最终匹配成功的患者两组各99例。倾向性匹配后两组患者的基线年龄、性别、心率、平均动脉压、有糖尿病史者占比、有高血压病史者占比、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者占比、心肌缺血时间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及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RS1组患者对比剂用量与无CRS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6),两组患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峰值、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白细胞计数、基础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基线eGFR降低以及NT-proBNP、cTnI峰值和白细胞计数升高是AMI患者并发CRS1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通过对logistic的模型方程进行转换得到联合预测因子的计算公式,即L联合= 0.031×cTnI+0.000 2×NT-proBNP-0.024×eGFR+0.254×白细胞计数,其中L联合表示联合预测因子。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TnI峰值、NT-proBNP、基础eGFR、白细胞计数、联合预测因子的AUC分别为0.76、0.85、0.79、0.81、0.92(P均<0.05),联合预测因子的截断值为2.6。模型十折交叉验证后ROC曲线AUC为0.89。结论基线eGFR降低以及NT-proBNP、cTnI峰值、白细胞计数升高是AMI患者院内并发CRS1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这4种生物标志物构建的联合预测因子对AMI患者并发CRS1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心肌梗死 预测 心肾综合征,1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氧化三甲胺(TMAO)水平对脓毒症患者危重程度及近期临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组患者收集于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普陀区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单元住院,符合2016年脓毒症3.0诊断标准的脓毒症患者45例,根据是否存在休克将脓毒症患者分为脓毒症无休克组(33例)与脓毒症休克组(12例),根据28 d转归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30例)。比较各组患者CRP、PCT、IL-6、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和序贯脏器衰竭评分(SOFA)及血清TMAO水平。分析TMAO与脓毒症危重程度及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脓毒性休克组IL-6、CRP、PCT、SOFA评分和APACHE Ⅱ评分均明显高于普通脓毒症组(P<0.01)。脓毒症患者死亡组IL-6、PCT、SOFA评分和APACHE Ⅱ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脓毒症组第1天血清TMAO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脓毒性休克组第1、3、7天TMAO水平均高于普通脓毒症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组内第1、3天TMAO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第1、3、7天TMAO水平均高于存活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第1、3天TMAO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脓毒症患者血清TMAO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848,P<0.01);TMAO水平与IL-6水平呈正相关(r=0.956,P<0.01)。结论TMAO与脓毒症患者危重程度及近期临床预后密切相关,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脓毒症 休克,脓毒性 氧化三甲胺 白细胞介素6 APACHE Ⅱ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脑脊液神经损伤相关蛋白水平预测患者术后谵妄(POD)的价值。方法选取拟在脊椎-硬膜外麻醉下行膝/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 000例,性别不限,年龄40~9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术前1 d时的MMSE评分>24分。麻醉前抽取患者肘静脉血样,检测血浆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浓度。脊椎-硬膜外麻醉穿刺成功后,取脑脊液2 ml,采用ELISA法测定α-突触核蛋白(α-syn)、β淀粉样蛋白1-40(Aβ1-40)、Aβ1-42、总Tau蛋白(t-Tau)、磷酸化Tau蛋白(p-Tau)、颗粒蛋白前体(PGRN)和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sTREM2)的浓度。分别于术后1、3和7 d时,采用意识模糊评估法评估POD发生情况。依据是否发生POD分为POD组与非POD组。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OD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相关危险因素预测POD的准确性。结果共纳入964例患者,其中108例发生POD,发生率为11.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龄和脑脊液α-syn浓度升高是POD的危险因素,脑脊液PGRN浓度和Aβ1-42/p-Tau降低是POD的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脑脊液α-syn浓度(AUC 0.693,95%CI 0.634~0.748,灵敏度57.41%,特异度82.10%,约登指数0.3951)、PGRN浓度(AUC 0.695,95%CI 0.637~0.750,灵敏度59.26%,特异度80.86%,约登指数0.4012)和Aβ1-42/p-Tau(AUC 0.635,95%CI 0.574~0.692,灵敏度93.52%,特异度30.25%,约登指数0.2377)均可预测POD的发生。结论脑脊液PGRN、α-syn浓度和Aβ1-42/p-Tau均可预测患者POD的发生。

  • 标签: 谵妄 脑脊髓液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对急性消化道穿孔部位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考虑诊断急性消化道穿孔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8例,根据术中所见以及术后病理检查报告,将患者分为上消化道穿孔组(上消化道组,45例)以及下消化道穿孔组(下消化道组,43例)。分别比较两组消化道穿孔患者的术前降钙素原、血清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率(neutrophil rate, NEU-R)、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 CRP)、白蛋白(albumin, ALB)、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reactive protein to albumin ratio, CRP/ALB值),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下消化道组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上述预测标记物对上、下消化道穿孔部位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上消化道组相比较,下消化道组患者血清PCT、CRP、ALB、CRP/ALB值均显著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CT、CRP、CRP/ALB值是急性消化道穿孔诊断为下消化道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CT: OR=1.241, 95%CI: 1.098~1.403,P=0.001;CRP:OR=0.95,95%CI: 0.912~0.99, P = 0.014;CRP/ALB值: OR=35.104, 95%CI: 3.889~316.885, P = 0.002)。通过ROC曲线发现,PCT、CRP、CRP/ALB值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2(95%CI:0.879~0.985)、0.77(95%CI:0.667~0.872)、0.898(95%CI:0.827~0.969);PCT最佳截断值为16.595 ng/mL,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91.1%,CRP最佳截断值为55.4 mg/mL,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7%、80.0%,CRP/ALB最佳截断值为1.4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7%、88.9%。结论血清PCT、CRP、CRP/ALB值均有助于预测消化道穿孔部位,能提高穿孔部位诊断的正确率,且PCT诊断效能优于CRP、CRP/ALB比值,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 标签: 急性消化道穿孔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 预测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氧化三甲胺(TMAO)水平对脓毒症患者危重程度及近期临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组患者收集于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普陀区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单元住院,符合2016年脓毒症3.0诊断标准的脓毒症患者45例,根据是否存在休克将脓毒症患者分为脓毒症无休克组(33例)与脓毒症休克组(12例),根据28 d转归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30例)。比较各组患者CRP、PCT、IL-6、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和序贯脏器衰竭评分(SOFA)及血清TMAO水平。分析TMAO与脓毒症危重程度及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脓毒性休克组IL-6、CRP、PCT、SOFA评分和APACHE Ⅱ评分均明显高于普通脓毒症组(P<0.01)。脓毒症患者死亡组IL-6、PCT、SOFA评分和APACHE Ⅱ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脓毒症组第1天血清TMAO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脓毒性休克组第1、3、7天TMAO水平均高于普通脓毒症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组内第1、3天TMAO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第1、3、7天TMAO水平均高于存活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第1、3天TMAO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脓毒症患者血清TMAO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848,P<0.01);TMAO水平与IL-6水平呈正相关(r=0.956,P<0.01)。结论TMAO与脓毒症患者危重程度及近期临床预后密切相关,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脓毒症 休克,脓毒性 氧化三甲胺 白细胞介素6 APACHE 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脾脏密度在预测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外科收治并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的41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295例,女120例;年龄28~83岁,中位年龄59岁。根据CT扫描检测脾脏密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脾脏密度预测胃癌术后复发的最佳临界值。根据临界值,将患者分为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组(脾脏密度≤43.00 HU, n=118)和非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组(脾脏密度>43.00 HU, n=297),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脾脏密度预测胃癌术后复发的最佳临界值为43.00 HU,ROC曲线下面积为0.60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9%和40.4%。脾脏密度与患者的白蛋白、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以及肿瘤直径有关(均P<0.05)。全组415例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和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45.5%和50.1%。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年龄、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肿瘤部位、肿瘤直径、Lauren分型、TNM分期、神经侵犯、脉管侵犯、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和辅助化疗均与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有关(均P<0.05);年龄、NLR、肿瘤部位、肿瘤直径、Lauren分型、TNM分期、神经侵犯、脉管侵犯、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和辅助化疗均与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的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有关(均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NLR水平高(HR=1.501,95%CI:1.136~1.984)、TNM分期晚(HR=2.559,95%CI:1.850~3.539)、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HR=2.093,95%CI:1.571~2.788)和未行辅助化疗(HR=1.583,95%CI:1.204~2.083)是影响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TNM分期晚(HR=1.938,95%CI:1.395~2.692)、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HR=1.566,95%CI:1.180~2.078)和未行辅助化疗(HR=1.336,95%CI:1.016~1.758)是影响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对于Ⅰ期患者,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组和非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8.6%和83.7%,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85.7%和89.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Ⅱ期和Ⅲ期患者,两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15.4%和48.8%,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17.3%和5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作为一种影像学评估方法,脾脏密度可预测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胃肿瘤 脾脏密度 计算机断层扫描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肿瘤沉积(TD)的存在对ypⅢ期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及其对术后辅助化疗获益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7—2017年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接受多学科综合治疗的338例ypⅢ期直肠癌患者资料,将其分为TD(-)组(301例)和TD(+)组(37例)。Kaplan-Meier法并log-rank检验差异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TD(-)组5年总生存、无远处转移生存、无进展生存均高于TD(+)组(59.3%∶42.0%,P=0.001;79.1%∶55.0%,P<0.001;55.6%∶38.0%,P<0.001),但局部无复发生存相近(96.7%∶85.5%,P=0.679)。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TD(+)组中TD个数与患者预后无关(P=0.923),术后辅助化疗对两组患者预后均无影响(P=0.103)。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TD与更差的总生存相关(HR=2.343,95%CI为1.257~4.363,P=0.007)。结论对于接受多学科综合治疗的ypⅢ期直肠癌患者,TD(+)者的预后更差,TD是总生存的独立预测因子;无论患者是否存在TD,均未能从术后辅助化疗中获益。

  • 标签: 肿瘤沉积 直肠肿瘤/综合疗法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超声诊断在孕妇胎儿十二指肠闭锁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本人接收的孕晚期接受检查的疑似孕妇胎儿十二指肠闭锁94例,其中要引产后尸体解剖为金标准,共有十二指肠闭锁80例,分析采用超声诊断后阳性率和特异度以及图像特征。结果 超声诊断阳性76例、阴性18例;超声诊断时灵敏度和特异度以及诊断符合率均较高,漏诊率较低。结论 超声诊断在孕妇胎儿十二指肠闭锁检查内有良好预测价值,也可有效区分正常胎儿和患病胎儿,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超声 十二指肠闭锁 孕妇 胎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与脓毒症休克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33例入住本院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 ICU)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入院24 h内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II(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status score, APACHE II)、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 T3)、甲状腺素(thyroxine, T4)、游离T3(free triiodothyronine, FT3)、游离T4(free thyroxine, FT4)及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TSH)水平,并计算T3/FT3比值,根据ICU住院期间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脓毒症休克患者ICU住院期间预后的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甲状腺激素水平对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血清FT3、T3及T3/FT3 [分别为1.32(0.94, 1.54) pmol/L, 0.33(0.25, 0.43) nmol/L, 250.00(192.31, 313.92)]均明显低于存活组[分别为1.73(1.54, 2.52) pmol/L, 0.70(0.56, 0.79) nmol/L, 318.18(299.44, 448.05)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相关性分析发现,以APACHE II评分为标准,T3、FT3的变化与脓毒症休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FT3: r = -0.25, P = 0.004; T3: r = - 0.24, P = 0.00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FT3、T3及T3/FT3均是影响脓毒症休克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FT3: 优势比(odds ratio, OR)=6.533,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 0.687 ~ 62.157,P = 0.012; T3: OR= 0.529,95%CI: 0.372 ~ 0.975, P = 0.000; T3/FT3: OR= 1.719, 95%CI: 1.007 ~ 1.931, P = 0.002]。ROC曲线分析显示,FT3、T3及T3/FT3均可用于诊断脓毒症休克患者ICU住院期间预后的评估,以T3的预测价值最大(AUC= 0.874,95%CI :0.794~0.954,P = 0.000)。T3预测脓毒症休克患者ICU期间病死率的截断值为0.535 nmol/L,对应的敏感度为83.9%,特异度为82.6%。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提示:T3≥0.535 nmol/L组的ICU期间病死率显著低于T3 < 0.535 nmol/L组(χ2=50.852,P = 0.000)。结论脓毒症休克患者伴有T3、FT3不同程度的下降,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T3是脓毒性休克患者ICU住院期间病死率的有效预测指标,优于FT3及T3/FT3。

  • 标签: 脓毒症休克 甲状腺激素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相关性 APACHEII评分 预后 病死率 重症监护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机械通气患者吸痰前后基础指标变异对撤机的预测价值。方法:从我科进行机械通气后ICU撤机成功与失败的患者中,分别随机选取39例,分别命名为脱机成功组和脱机失败组,比较两组病患进行吸痰试验前后的基础指标、各项指标的变化值及从峰值恢复至基础指标的时间。结果:脱机成功组HR、R、MAP低于脱机失败组,△HR、△R及△MAP低于脱机失败组;THR、TR、TMAP低于脱机失败组,P

  • 标签: 吸痰 基础指标 ICU撤机 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