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了解某传染病医院医务人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职业暴露情况。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2月该传染病医院发生HIV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信息,分析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环节、方式等情况。结果4年共发生49例HIV职业暴露,其中护士37例,医生7例,医技人员4例,保洁员1例;职业暴露人员中工龄≤5年者占75.51%。暴露方式以手术中器械、注射器针头、输液器针头等造成的锐器伤为主(36例,占73.47%);暴露环节以注射穿刺及有创术中操作为主(28例,57.14%);职业暴露中手术室发生22例(44.90%)、病房17例(34.69%)、检验科4例、产房3例、急诊2例、消毒供应中心1例。发生职业暴露后无1例感染HIV病毒。结论护士为HIV职业暴露的高发群体,针刺伤为暴露的主要方式。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 HIV 医务人员 职业暴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36957例HIV初筛检测结果。方法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以36957例HIV检测人员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住院输血前的患者、门诊患者以及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入编人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检测,并分析初筛检测结果。结果本次研究的36957例对象中,经HIV检测,34例有反应,所占比例为0.092%。其中,33874例住院患者,25例有反应,约占0.0738%;1751例门诊患者,6例有反应,所占比例为0.343%;1332例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入编人员体检,3例有反应,所占比例为0.2252%。结论HIV检测,住院患者输血前进行筛查,为住院医师掌握患者实际情况提供可靠依据,为及时给予隔离治疗奠定基础,预防医院感染,减少医疗纠纷事件;针对门诊患者、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入编人员,对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HIV 初筛 检测 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长期不进展者心理状况,并统计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及主次关系。方法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HIV感染长期不进展者抑郁水平,同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对SDS评分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SDS评分结果显示无抑郁症状23例(21.7%),轻度抑郁42例(39.6%),中度抑郁29例(27.3%),重度抑郁15例(11.4%)。平均SDS分数为(60.75±10.34)分。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锻炼情况、婚姻状况、接受心理治疗、睡眠状况可影响SDS分数。其中SDS评分与年龄、性别(男)因素呈正相关(P〈0.05),与心理治疗、睡眠、锻炼、婚姻状况因素呈负相关(P〈0.05)。结论HIV感染长期不进展者普遍伴发抑郁症状,在治疗中应特别重视大龄、男性、无配偶患者抑郁症状的防治,医务工作者应督促患者加强锻炼,接受心理疏导,改善睡眠以促进HIV感染长期不进展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长期不进展 抑郁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老年人群老年人群体已成为艾滋病防治的重点和难点,而乡镇老年人更是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方法对广西南宁某县乡镇>50岁老年人感染HIV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从乡镇老年人HIV感染的时间、性别、传播途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等多角度分析感染现状。结论乡镇老年人艾滋病知识缺乏,该病防控工作中着重关注乡镇老年人,提高其相关预防知识。

  • 标签: 乡镇老年人 HIV感染 知识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分子生物学在艾滋病病毒(HIV)检测传染源中能起到早发现和早诊断的作用,而且可对HIV感染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同时能对HIV感染者进行耐药性监测,降低艾滋病对人体和社会的危害。本文对分子生物学在HIV中的检测进展和HIV-1的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综述。

  • 标签: 艾滋病 分子生物学 检测进展 HIV-1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艾滋病(AIDS)疫情在我国的蔓延,患病人数逐年增加。医护人员作为护理AIDS患者的工作人员,其接触AIDS患者的机会日益增加,职业暴露发生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如何通过有效地接触前预防和接触后处理保护医护人员的安全,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作者通过对国内医护人员在职业暴露认知的现状调查,结合仁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近几年的优秀做法,对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的防护对策做简要分析,以期在职业暴露防护方面提供一定参考。

  • 标签: HIV患者 医务人员 职业暴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VCT患者的HIV、HCV与梅毒检测结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本中心性艾科VCT门诊进行HIV检测、HCV检测及梅毒检测的患者共627例,依照患者年龄分为三组。其中Ⅰ组年龄小于等于20岁,共197例;Ⅱ组年龄介于21岁与30岁之间,共175例;Ⅲ组年龄介于30岁致40岁之间,共151例。Ⅳ组患者年龄介于40岁至50岁之间,共104例。对四组患者采用ELISA检测,对HIV初筛检测呈阳性进行艾滋病验证检测。并对统计结果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检验。结果男性患者血清抗HIV检测与血清抗梅毒检测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血清抗HCV检测的阳性比例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患者血清HIV、HCV、梅毒抗体检测阳性患者集中于20岁至30岁与30岁至40岁两个年龄区段。而低于20岁与超过40岁的年龄区段人数略少。结论艾滋病与性病的防治应重点针对青壮年。但也不能忽视少年与老年。

  • 标签: 自愿咨询检查 性病 艾滋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本院受血者艾滋病、梅毒感染情况,为本院输血治疗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资料,并为估算湘北地区非目标人群及其不同性别和年龄段艾滋病、梅毒的感染情况提供便捷依据。方法对18326例受血者在输血前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艾滋病抗体、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HIV初筛阳性者送本地疾控中心进行确认实验,并收集资料按性别和年龄进行分组,30岁以下年龄为青年组,30-55岁年龄为中年组,,55岁以上年龄为老年组。结果本次研究中选取样本资料的艾滋病、梅毒阳性率分别为0.15%、3.52%,合并感染3例。其中男女性HIV阳性率分别为0.16%、0.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梅毒阳性率分别为4.01%,2.98%,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中、青各组HIV阳性率分别为0.15%、0.14%、0.15%,各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中、青各组梅毒阳性率分别为4.46%,4.08%、1.74%,青年组明显低于另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与老年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讨论对受血者输血前进行病原血清学检测,能直观地掌握患者感染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防护与治疗,并对估计本地区非目标人群艾滋病、梅毒感染情况有参考意义。

  • 标签: 艾滋病 梅毒 性别 年龄 阳性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HIV、梅毒以及乙肝病毒在母婴之间传播的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2月作为研究阶段,收集相关孕产妇及母婴结局信息,分析在此期间施行三病预防措施强化措施之后,三病传播情况。结果2012年1月起某地区全面推行三病强化预防措施,HIV、梅毒以及乙肝三病相关咨询人次共98492例,其中咨询人中孕妇共35708例次,约占36.25%,而35653例接受检测中34993率,检测率98.00%,包括HIV9820例(26.55)、梅毒7408例(21.17%)以及乙肝病毒17765(50.77%),经检测实际病例数分别为421例、348例以及732例;HIV、梅毒、乙肝三病高发人群以20-40岁群体最高,分别占到了290例,243例以及505例,初中及高中文化例数分别为314例、260例,515例,初婚人员例数317例、272例、520例;农民及民工例数分别为175例、109例以及255例;三病孕妇服药后成功分娩389例、339例以及728例,检出抗体内358例、322例、703例,检出阳性婴儿(满18个月)8例、6例、10例。结论在2012年-2016年期间,某地区预防HIV、梅毒以及乙肝病毒措施效果良好,远低于国内预防三病十二五规划目标,即<5%、5%、7%。

  • 标签: HIV 病毒 乙肝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血液净化中心HIV感染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护理方法和管理要点。方法对首次进入血液净化中心进患者行血液进行严格的术前检查,体格检查,病情评估,根据传染病病种进行严格的分区分室治疗,严格执行护理操作流程,建立患者档案,把控质量管理,做好标准预防,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结果15例患者共行1084次血液净化治疗,无一例发生交叉感染,也无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结论严格按照血液净化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进行有效的护理管理,可避免HIV感染者行血液透析治疗的交叉感染,降低血透操作中的职业暴露。

  • 标签: 透析 HIV感染 护理
  • 简介:目的探究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精神障碍患者的安全管理及护理措施。方法对该中心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住院收治的6例合并HIV感染的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结果6例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HIV院内交叉感染,其中5例患者好转出院,1例患者自动出院。我院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发生艾滋病一级职业暴露2例,及时处理伤口,尽早、规范阻断用药,未发生HIV感染。结论精神障碍合并HIV感染者具有双重疾病,护理难度大,需要护士加强学习HIV的全面知识,掌握艾滋病职业防护技能,加强防范意识,减少职业暴露,同时探索更有效的护理措施,促进患者疾病转归,增强治疗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精神障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HIV自愿咨询和检测的现状以及HIV检测和感染情况。研究时间2016年1月-2016年12月。方法各种HIV自愿咨询者按照相关表格登记,抽取3ml左右静脉血检测分析。结果600名自愿检测者中HIV抗体阳性为5人,阳性检出率为0.83%,21~40岁阳性检出率为1.39%最高。讨论加强HIV方面的知识宣传,提高检测数量和质量。

  • 标签: HIV自愿咨询和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法 阳性检出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对北京地区HIV和非HIV人群抗耶氏肺孢子菌(Pneumocystisjirovecii,Pj)主要表面糖蛋白(Majorsur-faceglycoprotein,Msg)IgG、IgM抗体滴度水平进行调查,探索其在流行病学调查中的价值.方法利用重组Msg融合蛋白作为抗原建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用阴性标准血清等比例稀释样本血清建立相对定量抗体检测方法,对176例HIV感染者和226例非HIV人群血清样本进行抗PjMsgIgG和IgM抗体定量水平调查,所有入选患者临床均不诊断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pneumonia,PCP).结果抗PjMsgIgG抗体在非HIV人群中阳性率为42.5%(113/266),113例阳性标本中1∶100、1∶200、1∶400和1∶800滴度分别为77例(68.1%)、15例(13.3%)、6例(5.3%)和15例(13.3%);抗PjMsgIgG抗体在HIV感染者中阳性率为24.4%(43/176),43例阳性标本中1∶100、1∶200、1∶400和1∶800滴度分别为28例(65.1%)、10例(23.3%)、3例(7.0%)和2例(4.7%),与非HIV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54,P=0.235).抗PjMsgIgM抗体在非HIV人群中阳性率为41.7%(111/266),111例阳性标本中1∶100、1∶200、1∶400和1∶800滴度分别为57例(51.4%)、21例(18.9%)、19例(7.1%)和14例(12.6%);抗PjMsgIgM抗体在HIV感染者中阳性率为12.5%(22/176),22例阳性标本中1∶100、1∶200、1∶400和1∶800滴度分别为10例(45.5%)、2例(9.1%)、4例(18.2%)和6例(27.3%),与非HIV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88,P=0.285).结论非PCP人群中抗PjMsgIgG抗体定量水�

  • 标签: 耶氏肺孢子菌 主要表面糖蛋白 抗体 定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了解艾滋病病毒(HIV)职业暴露现状,分析职业暴露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完善预防HIV感染的防控措施。方法对文山州2011-2015年报告的HIV职业暴露案例进行调查并统计分析。结果149人职业暴露包括医务人员和公安司法人员,暴露类型包括针头刺伤、抓咬伤和血液、体液接触皮肤或粘膜,主要途径是针头刺伤暴露。125人实施暴露后预防(PEP),有118人采用基本用药程序进行干预治疗,占94%(118/125);7人采用强化用药程序。目前所有病例随访未发现HIV抗体阳转者。结论需要对医务人员、公安司法人员加强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以减少HIV职业暴露发生率;健全职业暴露后防护措施,暴露后及时使用预防用药,可有效阻断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感染。

  • 标签: 艾滋病 职业暴露 暴露后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合并HIV感染母婴阻断后不同分娩方式,新生儿感染HIV情况,探讨妊娠合并HIV感染者合适的分娩方式。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有生育要求的妊娠合并HIV感染的孕产妇,在孕期运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除有产科指征需行剖宫产外,其余病例根据自愿原则,知情选择剖宫产或阴道分娩,新生儿出生后立即预防性用药及才用人工喂养等,对两种不同分娩方式新生儿感染情况对比。结果两种分娩方式新生儿感染情况,经X2检验,X2=1.33,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于妊娠合并HIV感染者孕期已行规范性抗病毒治疗,阴道分娩并不会增加新生儿HIV感染。

  • 标签:
  • 简介: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致命性疾病,可在人之间通过一定传播途径传播。由于具有极快的蔓延速度和极高的致死性,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传染病,其早期诊断和有效预防尤为重要。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核酸检测 检测模式
  • 简介:摘要近年来,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在艾滋病(AIDS)患者中的患病率不断提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处于AIDS相关机会性感染的第2、3位,如未能早期诊断和适当治疗,死亡率高达91.3﹪,治疗后死亡率仍可达26.7%。因此对马尔尼非青霉菌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AIDS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