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活动矫治是一种常用正畸矫治,只有固位良好,才能发挥作用。目前活动矫治常用单臂环、箭头卡和邻间钩固位,这在临床应用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单臂环对于乳牙或者倒凹不足的牙齿固位效果欠佳;采用邻问钩或箭头卡虽然能够获得较好的固位效果,但这容易压迫牙龈乳头,造成患者不适。

  • 标签: 活动矫治器 固位装置 设计方法 固位效果 正畸矫治器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固定矫治治疗牙周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70例牙周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为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经随机分组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对照组给予钢丝结扎与光固化复合树脂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固定矫治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龈沟出血指数及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LI、GI、SBI及疼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固定矫治治疗牙周病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实施。

  • 标签: 固定矫治器 牙周病 临床疗效
  • 简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hypopneasyndrome,OSAHS)是一种对人类健康有重大威胁的疾病。患者因睡眠时反复上气道塌陷、通气不畅导致睡眠结构紊乱、生活质量下降。长期间断性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将影响心血管系统、内分泌和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使各脏器功能失调,产生一系列的并发症。

  • 标签: 下颌前移矫治器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HS 口颌系统 患者 睡眠结构紊乱
  • 简介:摘要:错牙合 畸形是口腔科的常见病之一,国内外诸多研究【1】显示青少年的错牙合 畸形患病率逐年增高,随着人们对牙齿美观要求的提高,以及口腔健康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选择正畸治疗,而正畸治疗中患者的牙周健康也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本文就固定矫治对青少年牙周状况的影响做一综述。

  • 标签: 固定矫治 青少年 牙周状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正畸固定矫治护理配合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 2019年 1月至 2020年 1月在我院进行固定矫治治疗的 100例口腔正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n=50),观察组进行常规护理,对照组进行综合护理,观察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牙龈炎,托槽脱落,釉质脱矿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观察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口腔正畸患者应用固定矫治具有良好的效果,并且综合护理对患者具有积极的影响,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口腔正畸 固定矫治器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Myobrace矫治在混合牙列期前牙反牙合矫治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前牙反牙合患者26人,其中男12人,女14人,年龄6~11岁,平均8.6岁。初始时分别佩戴合适型号的软质Myobrace矫治,然后更换硬质矫治。结果26个儿童中有19人反牙合解除,前牙有浅覆牙合、浅覆盖(平均9.2月)。有7名较之前有明显改善。结论Myobrace矫治对混合牙列期反牙合的矫治有效,值得推广。

  • 标签: Myobrace矫治器 混合牙列期 前牙反牙合 矫治
  • 简介:目的探讨Damon自锁矫治非拔牙矫治后牙列拥挤的软组织变化,为预测矫治后的软组织侧貌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门诊因错畸形就诊的牙列拥挤患者15例,采用DamonMX或DamonⅢ自锁矫治进行非拔牙矫治,矫治前后进行X线头影测量,比较矫治前后上唇倾角、颏唇沟角、面角、Z角和面突角的变化。结果15例患者经过平均16个月的矫治后,牙弓内无间隙或拥挤存在;上下颌牙列排齐整平;磨牙关系及前牙覆覆盖关系正常;牙齿位置及咬合关系精细调整至正常。矫治后上唇倾角和面突角均较矫治前略增大,而颏唇沟角、面角和Z角均较矫治前略减小,但各测量指标矫治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Damon自锁矫治技术进行非拔牙矫治,不会使患者面部软组织发生明显的前突。

  • 标签: Damon自锁托槽 非拔牙 头影测量 软组织
  • 简介:目的探讨替牙期上颌发育不足所致反[牙合]的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对10例替牙期上颌发育不足的反[牙合]儿童采用后牙平面式[牙合]垫配合双杆可调式前方牵引进行矫治。结果经3个月至半年,10例反[牙合]均得到矫正,2年以上观察未见错位复发。结论采用后牙平面式[牙合]垫配合双杆可调式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反[牙合],方法简便,操作容易掌握,效果稳定。

  • 标签: 活动矫治器 前方牵引 替牙期 |
  • 简介:对我院上颌前牵引矫治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8例失败原因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5例、女3例,年龄4.8~14(平均9.6)岁。乳牙期2例,替牙期3例,恒牙期3例。临床均表现为磨牙近中关系,前牙反[牙合],凹面型。临床上均采用的是口内可摘矫治固位装置.配合口外面具式支架,前方牵引力采用500~800克/侧.每天不少于12h,平均用时6个月左右。

  • 标签: /治疗 正畸学 矫正 治疗失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儿童安氏Ⅱ1类错颌矫治中采用FRⅡ型功能矫治与肌激动的效果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18例安氏Ⅱ1类错颌畸形儿童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成A组(FRⅡ型功能矫治治疗)和B组(肌激动治疗),对比两组的矫治效果。结果两组矫治前后的SNA角无明显变化,P>0.05;矫治12个月后,两组患儿的SNB角均有明显增加,ANB角、U1-NA距、U1-NA角、U1-SN角、Overjet、Overbite和upperlip-Eplane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患儿的各指标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FRⅡ型功能矫治和肌激动在儿童安氏Ⅱ1类错颌畸形的矫治中均有显著效果,促进下颌生长,内收上颌切牙,减小前牙覆盖、覆颌,减小上唇部突度,改善患儿的侧貌,临床医师应结合患儿的错颌类型、生长型等合理选择矫治,提高矫治效果。

  • 标签: 肌激动器 FRⅡ型功能矫治器 儿童安氏Ⅱ1类错颌畸形
  • 简介:本文通过选用下切牙区下颌运动的描记,探讨用FRI矫治矫治安氏ⅡⅠ错,下颌运动的变化,发现型对下颌边缘运动具有引导作用,随着矫治后深覆的改善,运动轨迹随之改变;通过矫治使下颌运动轨迹重复性增加,说明下颌运动可作为一种功能监测手段,帮助分析、诊断、评价正畸疗效

  • 标签: 矫治器.功能 错 下颌运动
  • 简介:在正畸临床工作中,AngleⅡ类错是常见的畸形类型。据我科近两年临床资料统计约占门诊病人的35%。AngleⅡ类错矫治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咬合打开及颌间关系调整。作者采用上颌前牙平面导板(MaxilaryPlaneBitePlane,MPP)结...

  • 标签: 固定矫治器 平面导板 上颌前牙 打开咬合 错 方丝弓矫治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上颌前方牵引联合固定矫治治疗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30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颌患者,对这30例患者实施上颌前方牵引与固定矫治联合治疗,对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颌患者治疗前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颌患者经上颌前方牵引与固定矫治联合治疗之后,其X线投影测量NA-PA(3.22±2.63)度、SNA(78.86±1.53)度、SNB(81.89±2.36)度、ANB(1.52±1.87)度、Y轴角(67.85±1.30)度、Mp-FH(35.49±2.51)度、U1-NA(6.01±1.82)毫米等情况与治疗前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P<0.05)。结论给予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颌患者上颌前方牵引与固定矫治联合治疗的效果较好,可以促进患者上颌骨的早期向前发育,对下颌骨的前生长进行抑制,对纠正患者的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颌有着积极的意义。

  • 标签: 上颌前方牵引器 固定矫治器 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颌
  • 简介:摘要目的下颌前移矫治(MADs)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的常用方法之一。成人下颌骨前突通常伴有面部侧貌不协调,配戴仿生口腔矫治(OA)是面部正畸治疗的有效方法,然而其对上颌窦的影响仍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分析口腔矫治治疗前后上颌窦相关测量数据,探讨配戴口腔矫治对上颌窦气化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16例韩国中面部发育不良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前采用锥形束CT扫描进行头面部三维图像重建,每天配戴仿生口腔矫治治疗12~16 h,每月测量颚骨宽度和上颌窦体积,治疗完成后拆除口腔矫治再次行CT扫描。治疗前后数据均采用相关软件进行测量,采用t 检验进行分析。结果纳入患者年龄(25.0±8.7)岁,治疗时间(15.5±5.2)月。治疗后颚骨宽度(38.5±2.0)mm高于治疗前(35.3±3.0)m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左侧上颌窦体积(20.0±6.0)cm3高于治疗前(18.8±6.5)cm3,P<0.05;治疗后右侧上颌窦体积(19.7±5.8)cm3高于治疗前(18.5±5.7)cm3,P<0.05。结论配戴仿生口腔矫治能够增加成人上颌窦体积,上颌窦体积增大对副鼻窦的功能以及睡眠相关指标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口腔正畸患者在进行正畸固定矫治过程中出现牙釉质脱矿现象的病人进行了临床观察,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病损的情况进行了了解。方法随机抽选了120例患有空腔正畸的患者,观察他们在进行固定矫治佩戴前后出现的牙釉质脱矿情况,并将矫正前后出现的牙釉质脱矿现象出现的几率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并对矫治之后产生牙釉质脱矿的部位进行了统计。结果患者在使用了固定矫治之后使牙釉质脱矿现象发生的几率提高了,由原来的5.83%提高到了现在的15.97%,对治疗前后的进行的比较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釉质脱矿现象集中在上颚侧的位置,且发生的几率在29.9%,发生该现象的位置大部分为正畸托槽龈的釉质上边,其次是在托槽近远以及边缘的位置。结论在对患者进行固定矫治进行正畸之后,会增加牙釉质脱矿产生的几率,因此需要患者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或者是对患者采取其它的措施进行预防。

  • 标签: 牙釉质脱矿 临床研究 正畸固定矫治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winBlock功能矫治治疗安氏II类I分类错颌畸形的疗效。方法12例处于生长发育期安氏II类I分类伴下颌后缩的患者采用双期矫治,治疗前后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牙、颌骨、牙槽骨的变化。结果矫治后患者SNB增加3.02°,ANB减小3.44°,覆牙合减小3.68mm,覆盖减小5.92mm,下颌骨明显向前生长,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winBlock是治疗安氏II类I分类患者非常有效的功能矫治,可以明显减小患者的前牙覆盖,纠正磨牙关系,改善面型,增强下颌骨的生长。

  • 标签: Twin Block功能矫治器 头影测量分析 安氏II类I分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Forsus矫治在治疗发育高峰后期人群中的治疗。方法选择发育高峰后期下颌后缩病人21例,应用Forsus矫治进行治疗。结果经过4~6个月的治疗,所有病例下颌后缩都得到矫正。结论Forsus矫治对于发育高峰后期下颌后缩的疗效肯定。

  • 标签: Forsus矫治器 下颌后缩 功能矫治器
  • 简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具有潜在致死危险的复杂疾病.此病的治疗方法较多,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点.口腔矫治与其它治疗方法相比,有其独特的优点,它作为一种保守治疗方法,已被成功地应用于此病治疗.本文综合国内外有关文献报道,对各种口腔矫治的分类及作用原理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口腔矫治器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作用机制 保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