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应用人性化护理干预改善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3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人性化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好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采取人性化护理干预有助于提升患者的预后质量。

  • 标签: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 人性化护理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深低温体外循环术温度管理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将我院2009年5月~2012年1月收治的体外循环行深低温循环技术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采用系统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停循环时间、手术中最低鼻咽温度以及最低肛温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自动复苏率更好,并发症更少,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体外循环术中温度管理时给予系统护理干预有助于促进患者早期复苏,降低患者并发症,使深低温技术更加有效。

  • 标签: 体外循环 温度管理 护理 深低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儿童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实施过程中采用不同麻醉方法所发挥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1年1月~2021年12月之一时段内的患儿收入研究中,患儿共计60例。采用随机的方式将患儿分成两个麻醉小组,静脉注射麻醉的视为对照组,吸入麻醉的视为观察组。收集麻醉期间患儿心率、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以及皮质醇和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水平,通过对比数据的方式分析不同麻醉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经比较发现,观察组患儿机体各项指标的水平均表现优异,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治疗期间采用吸入麻醉的方式,对于患儿心率、中心静脉压、血压、皮质              醇等影响较小,从而表示该麻醉方法安全性高。

  • 标签: 不同麻醉方法 体外循环 心内直视术 临床研究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贺源 徐红党 林洪启 黑飞龙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28
  • 出处:《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1年第09期
  • 机构: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 450003,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 郑州大学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麻醉科 450003,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阜外医院体外循环中心 100037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1 426例择期OPCABG患者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病史、COPD病史、脑血管疾病史、心肌梗死病史、NYHA心功能分级、Killip分级;术前最近1次的经胸超声左室射血分数、糖化血红蛋白、葡萄糖、血清肌酐测量值;手术持续时间、术中红细胞输注、晶体液、胶体液、自体血、失血量、尿量等液体出入量;术中低血压、围术期血糖最大差值(MGD)、术后48 h和7 d内血清肌酐浓度。依据KDIGO标准定义术后AKI,以患者术后是否发生AKI分为2组:AKI组和非AKI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OPCABG后AKI的危险因素。结果最终纳入分析1 203例,OPCABG后AKI发生率为28.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高血压病史、围术期血糖MGD是OPCABG后AKI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BMI、高血压病史、围术期血糖MGD是OPCABG后AKI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 急性肾损伤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手术患者中应用规范手术配合及护理对手术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2020年5月-2022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8例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手术患者作为实验探究对象,应用奇偶数分类的方法进行分组,均有29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应用手术室常规配合及护理,观察组患者应用规范手术室配合及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概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概率低于对照组,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手术患者中应用规范手术配合及护理方法能够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概率,同时还能改善患者的术后各项指标,应用效果显著,可在临床推广。

  • 标签: 规范手术 护理 心脏外科 体外循环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肠道屏障功能损伤、细菌DNA移位及其与术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61例先天性心脏病行体外循环手术患儿,其中男29例,女32例;年龄为(744.8±947.8)d,年龄范围为2 d~14岁。按术后是否发生SIRS分为SIRS组及无SIRS组。术前和术后2 h、24 h采集静脉血,利用PCR技术进行细菌DNA检测,同时检测肠道损伤标志物二胺氧化酶及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并观察术后是否发生SIRS。结果①所有患儿术前细菌PCR均为阴性,术后2 h(322.4±279.6 copies/μl)、术后24 h(366.6±294.9 copies/μl)细菌DNA拷贝数明显较术前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②体外循环术后2 h血清二胺氧化酶(148.5±93.2 mIU/ml)、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7.8±7.2 ng/ml)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24 h后开始下降,术后2 h、24 h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2、P=0.0089);③SIRS组术后24 h二胺氧化酶、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与非SIRS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308、P=0.0282)。结论体外循环术后早期即可发生肠道细菌DNA移位,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SIRS与肠道细菌DNA移位有相关性。

  • 标签: 心肺转流术 先天性心脏病 细菌移位 聚合酶链式反应 脂肪酸结合蛋白
  • 简介:摘要探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术后护理特点及措施。分析208例OPCABG患者术后在血流动力学监测、循环与呼吸系统监护、电解质、血糖、泌尿系统等方面的护理情况。术后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7-10个月,心绞痛显著改善、心功能恢复良好。术后严密监测及高质量护理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

  • 标签: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搭桥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手术配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进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72例患者在手术中的配合措施。结果该72例患者的手术在术中配合默契、流畅,对于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患者术后康复率有极大的帮助,目前72例患者均已康复出院。结论护理人员是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重要环节,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地配合医师,重视手术流程和细节,为患者的术后康复做好一切准备。

  • 标签: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搭桥术 手术配合 心得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加强体外循环管理安全防范意识与措施的重要性。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接受体外循环的心脏手术患者517例为研究对象,在患者手术过程中全面加强体外循环管理安全防范意识与措施,分析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体体外循环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恢复情况良好。3例患者因手术需要接受二次转流,且体外循环顺利,患者均安全停机。体外循环手术时发生7起意外事故,3例为转机中电源脱落,事故几率为1.35%。经过紧急处理后,7例意外事件均未出现不良后果。结论体外循环实施者加强体外循环管理安全防范意识和做好体外循环术前准备、术中规范操作及术后学习,可以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提高防范安全风险的能力,避免和杜绝体外循环事故引起的不良后果。

  • 标签: 体外循环 安全防范意识 安全防范措施
  • 简介:血管麻痹综合征(vasoplegicsyndrome,VS)是指患者在心脏外科术中或术后早期出现低血压并伴随正常或增高的心输出量,全身血管阻力、右心充盈压、肺毛细血管楔压降低,补充液体后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需要大剂量的缩血管药物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综合征,又称血管扩张性休克。体外循环术后多见,其发病率为0.4%~8.0%,死亡率2.8%~25.0%。非体外循环下术后并发血管麻痹综合征相关护理报道不多见,我院近年来开展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发生血管麻痹综合征3例,经积极治疗均好转出院,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管麻痹综合征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总结经食道超声引导下微创经胸非体外循环下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的临床应用经验,分析、探讨在ASD封堵术中TEE的作用。方法患者术前均TTE粗筛,术前,TEE准确定位和测量ASD,选择合适的封堵器,监测整个封堵过程,引导导管鞘管通过房缺及封堵伞的释放、评价即刻封堵效果,确认是否有残余分流或并发症。结果3例TEE发现不符合封堵条件,改体外循环下手术。12例封堵成功,心内操作时间15~50min,平均(26±13)min,术后复查均无残余分流。结论TEE对于选择适合ASD封堵器封堵的患者、指导封堵器器的释放具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经食道超声 房间隔缺损 经胸封堵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体外循环心脏病患者术中有创血压的监测与护理。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180例心脏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对照组的90例患者采取一般的护理方式进行治疗,对观察组的90例患者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有创血压的监测与护理。结果观察组中总的有效治疗率为95.6%明显高于对照组中的总有效治疗率74.5%;观察组中有87名患者满意,满意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6%。结论通过对体外循环心脏病患者围术期中采用有创血压的监测与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具有很大的医学价值,同时获得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

  • 标签: 心脏病患者 有创血压 监测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前后的临床资料和护理要点。方法对69例成人房间隔缺损患者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前加强心理护理,纠正心率失常,控制肺动脉高压。术后严密观察心率与心律的变化,及早发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观察气道压力(呼吸机)、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早发现肺动脉高压危象并发症及时处理;加强各种管道管理与术后心理护理,做好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结果69例成人房间隔缺损全部康复出院,无死亡病例。术后早期二次开胸止血3例,心律失常8例,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2例,切口脂肪液化2例。结论完善的术前、术后护理保证手术疗效,术后充分评估病情,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能有效预防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顺利度过围手术期使患者早日康复出院。

  • 标签: 体外循环 房间隔缺损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02年2月-2006年12月66例冠心病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制定科学的术前和术后护理计划。结果66例冠心病手术患者通过心理护理、管道护理、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的监测,临床效果良好,均痊愈出院。结论围手术期护理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搭桥术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