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体外循环是用人工心及人工肺维持人体血流及氧供应,体外循环过程是非生理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体外循环对中枢神经的危害要大于心脏。体外循环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却居高不下,我院在近期体外循环手术后,有三例发生脑栓塞,经过对三例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肢体的活动情况的观察,及时通知医师进行诊断,做出相应的处理,运用整体护理的观念,制定护理措施,患者康复出院。

  • 标签: 体温循环 脑栓塞 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ss,CPB)下心内直视手术引起的各脏器功能损伤已逐渐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深入研究CPB围术期病理生理改变机制,探讨各脏器功能保护策略是目前麻醉科及心脏外科医师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CPB后心、肺功能损伤,而CPB后脑损伤的发生率仍较高。

  • 标签: 体外循环 炎性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时间长,要求严格,患者要经过保温、降温、复温三个过程,所以体温的护理在手术中显得尤为重要方法手术过程中留意手术进程,进行准确及时的体温护理结果患者保温、降温、复温顺利,未发生冻伤等不良事件,及时复温保护心脏功能结论合理的术中体温护理能减少对患者的损伤,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 标签: 体外循环 心脏瓣膜置换 体温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左室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行左室瓣膜置换术的170例大左心室瓣膜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术后早期死亡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的超声心动图指标和心功能分级。结果患者行体外循环下左室瓣膜置换术术后死亡率为5.29%(9/170)。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LVEDD、TRPG明显降低,LVEF、LVFS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NYHA III级、IV级患者明显减少,NYHA I级、II级患者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大左心室瓣膜病患者行体外循环下左室瓣膜置换术的近期疗效满意,围术期死亡率低,且术后左室重构、心功能明显改善。

  • 标签: 体外循环 左室瓣膜置换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一直是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它的发生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低灌注、炎症反应、脑水肿、脑栓塞等。本文主要综述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微栓子颗粒与脑损伤的研究现状。

  • 标签: 微栓子 体外循环 心脏手术 脑损伤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益生菌对CPB老年大鼠围手术期认知功能障碍(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PND)的影响。方法清洁级老年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400~45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S组)、益生菌+假手术组(P组)、CPB组(C组)和益生菌+CPB组(H组)。各组又分为术后7 d和术后28 d两个亚组,每组6只。各组大鼠于术后7 d和术后28 d行水迷宫测试后,麻醉下处死大鼠,取右侧海马组织。H-E染色光镜下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PND相关蛋白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 Aβ)及Tau蛋白的变化。结果与S组比较(同时点亚组比较,下同):P组术后7 d和术后28 d的平均潜伏期明显缩短,总路程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增加,停留时间也延长(P<0.05);C组、H组在术后7 d和术后28 d的平均潜伏期均明显延长,总路程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减少,停留时间也缩短(P<0.05)。与P组比较,C组和H组术后7 d和术后28 d的平均潜伏期明显延长,总路程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减少,停留时间也缩短(P<0.05)。与C组比较,H组术后7 d和术后28 d的平均潜伏期明显缩短,总路程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增加,停留时间也延长(P<0.05)。H-E染色显示S组和P组大鼠术后7 d和28 d海马CA1区未见明显神经元受损,C组大鼠术后7 d和28 d海马CA1区神经元变性明显,H组大鼠术后7 d和28 d海马CA1区受损较C组减轻。与S组比较,P组大鼠术后7 d和术后28 d海马Aβ和Tau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C组、H组大鼠术后7 d和术后28 d海马Aβ和Tau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H组大鼠术后7 d和术后28 d海马Aβ和Tau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益生菌可降低Aβ及Tau蛋白的表达,从而改善CPB老年大鼠PND。

  • 标签: 体外循环 围手术期认知功能障碍 益生菌 脑-肠轴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先心病体外循环术术中护理配合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5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体外循环术进行治疗,术中护理人员进行病情监测、器械、巡回等相关术中配合,观察患者围术期不同时间点的心博指数、心脏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心功能指标情况,并统计患者治愈例数与并发症例数,评价术中护理配合的临床价值。结果所有患儿检测时间点心搏指数、心脏指数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均维持在正常水平;治愈率为100%,术中无意外状况,术后有仅有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并发症。结论对行体外循环术的小儿先心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术中护理配合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患者因意外带来的损伤。

  • 标签: 儿童 先天性心脏病 体外循环术 术中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及术后的应用对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3年6月心脏体外循环手术中及术后应用去甲肾上腺素的病例217例,积极补充血容量,循环仍难维持等情况,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前后对心率、平均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血清肌酐值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应用后心率较应用前有显著性下降(P<0.01),应用后血压较前有显著性升高(P<0.01),中心静脉压和平均每小时尿量在应用前后均无显著性变化(P=0.437>0.05;P=0.063>0.05),血清肌酐浓度在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后较前有显著性升高(P<0O1)。结论在成人心脏手术中及术后早期出现血管扩张性(或麻痹性)休克,应用去甲肾上腺素能支持循环功能,保证肾灌注,是可行和安全的。

  • 标签: 去甲肾上腺素 心脏手术 血管扩张性休克
  • 简介:目的:观察抑肽酶对体外循环炎性反应及心肌保护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ASAⅡ~Ⅲ级,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抑肽酶组(A组),每组10例。C组不用抑肽酶,A组将300万单位抑肽酶加入预冲液中。分别于切皮前(T1)、体外循环30min(T2)、体外循环结束后30min(T3)、术后4h(T4)及术后12h(T5)五个时点取动脉血测定下列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在T2、T3、T4、T5时点A组血浆IL-6、IL-8均明显低于C组(P<0.01);在T3、T4时点A组血浆IL-10明显高于C组(P<0.01);在T3、T4、T5时点A组血浆CK-MB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抑肽酶能有效抑制CPB诱发的炎性反应,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抑肽酶 体外循环 炎性反应 心肌保护 血浆 IL-8
  • 简介:为探讨不同剂量盐酸戊乙奎醚对大鼠体外循环(CPB)致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将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组)、体外循环组(C组)、盐酸戊乙奎醚低剂量组(PL组)、中剂量组(PM组)和高剂量组(PH组),每组8只。S组进行所有的麻醉和手术操作,但不连接转流管道进行CPB,其余4组进行CPB60min,并继续观察2h。PL、PM、PH组分别在预冲液中加入盐酸戊乙奎醚0.2mg/kg、0.6mg/kg、2mg/kg,C组给予相同容积的生理盐水。CPB结束后即刻(T1)、结束后2h(T2)采集血标本,用放免法检测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表明,与S组比较,C、PL、PM、PH组T1、12时刻血浆TNF-α、IL-6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PM、PH组T1、12时刻血浆TNF-α、IL-6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M组比较,PH组T1、他时血浆TNF-α、IL-6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高剂量的盐酸戊乙奎醚可减轻体外循环后的炎性反应,且高剂量组作用更显著。

  • 标签: 盐酸戊乙奎醚 体外循环 炎性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配合。方法总结我院近年来开展的156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配合过程。结果156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配合失误。结论手术护士必须做到术前了解病情,并熟悉手术程序和步骤,充分准备器械,熟悉掌握特殊器械的使用,术中主动迅速准确的传递器械,与术者密切配合,并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手术配合
  • 简介:婴幼儿,特别是体重在10kg以下先心病患儿因其本身的特殊性,外科治疗死亡率较高,术中体外循环管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一个关键部分.我院自1998年7月至2001年12月共施行体重在10kg以下的小儿心内直视手术34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现将术中体外循环管理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低体重婴幼儿 先心病 术中管理 体外循环管理
  • 简介:摘要1例7年前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现诊断为二尖瓣置换术后心内膜炎赘生物形成,在体外循环下行二次二尖瓣置换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效果满意。

  • 标签: 体外循环 再次二尖瓣置换 手术配合
  • 简介:目的:探封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麻醉处理。方法:16例OPCAB病人,在中剂量芬太尼静脉注射复合异氯醚低溃度间断吸入、异丙酚持镇静注、维库溴安间断追加的综合麻醉下施术。术中持镇静注硝酸甘油[0.2~2μg/(kg·min)];用多巴胺、苯肾上腺素、硝普钠、艾司洛尔调控病人的血压和心率,分别维持在14~12/10-9kPa和50~70bpm,并尽可能维持稳定。术中静注肝素1mg/kg,保持ACT>300秒;维持病人正常体温。结果:16例中,2例搭桥2支,11例搭桥3支,3例搭桥4支,无1例改用髓外循环。其中10例术中未输血,最大输血量为900ml。术后4h拔氯管道管者6例,6h内者6例、8h内者2例,最长1例为18h,无麻醉死亡。结论:术前必须了解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和心功能状况,术中根据病人情况和手术步骤调控病人的生理状态和麻醉深度,是保证OPCAB病人安全的关键。

  • 标签: 病人 术中 OPCAB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麻醉处理 静注
  •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临床实践,归纳总结出在ICU患者行CRRT体外循环中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随机从我院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乌丝他丁当中对体外循环手术当中对肝脏的保护作用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6月~2021年1月当中的50例体外循环手术,分为两组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儿在体外循环手术当中不同的药物进行肝脏的保护后,在T1、T2、T3时都是呈上升的趋势,但是在T4的时间两组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情况,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体外循环手术当中不同的药物进行肝脏的保护后,观察组的LI-8在T1、T2时间呈上升的趋势,在T2、T3、T4就逐渐趁下降的趋势,说明乌司他丁药物在患儿体内药效发挥时间在2h左右,但是对照组的IL-8指标只是呈现上升的趋势,经过表2的对比观察组对肝脏的保护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 标签: 乌司他丁 体外循环术 肺脏 保护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重症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术患者中整体护理干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20年2月~2021年2月我院采取重症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术患者80例为对象,按护理方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7.5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85.00%,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整体护理干预 重症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术患者 效果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