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电视胸腔镜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动静脉插管的选择方法及对体外循环灌注过程的影响。方法205例心脏病手术患者,其中男性87例,女性118例;年龄3~46岁,平均年龄16.2岁;体质量13~84kg,平均体质量38.2kg。对其采用胸腔镜建立体外循环,分析股动脉、股静脉及上腔静脉插管型号与患者体质量关系及插管型号对体外循环灌注过程中灌注流量及动脉灌注管阻力的影响。结果114患者例采用股动脉、股静脉插管,91例采用股动脉、股静脉/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205例患者中有15例在高于2.2L/min流量灌注过程中动脉灌注管阻力高于40kPa(300mmHg),其他患者灌注流量与动脉灌注管阻力均能达到临床要求。结论全胸腔镜体外循环下实施心脏手术选择合适的股动静脉插管可以保证体外循环灌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 标签: 胸腔镜 心脏手术 体外循环 动静脉插管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心理特征,总结心理护理经验。方法2016年1月~2017年9月,医院执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44例,落实围术期心理护理。结果心理护理后,心理状态有所好转,术前出现2例睡眠障碍、4例哭泣者,术后出现1例心理应激引起的心动过速。全程未见严重的心理应激相关不良事件。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围术期特别是术前有明显的焦虑、恐惧情绪。

  • 标签: 围术期 心理护理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
  • 简介:摘要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正确的呼吸道管理是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 标签: 婴幼儿 体外循环 呼吸道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预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6年7月我院本组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411例,其中合并瓣膜疾病26例,高血压80例,糖尿病121例,慢阻肺75例,心律失常21例,脑血管意外14例。411例全部采胸骨正中切口,使用乳内动脉及大隐静脉为桥血管,连续缝合桥血管共1623支,平均(3.9±0.8)支。结果400例患者于术后8~20小时顺利拔出气管插管,早期死亡(术后30天)13例,早期心梗1例,低心排综合征6例,脑血栓形成2例,2次开胸止血3例,房颤3例,消化道出血1例,刀口愈合不良2例。术后398例患者随访3~24个月,心绞痛症状消失。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安全可行,创伤小,并发症少,预后效果满意。但其影响因素很多,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非体外循环 冠心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预后 影响因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低心排血量 并发症 房颤
  • 简介:摘要:目的: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但在CRRT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体外循环凝血情况,一旦发生体外凝血则无法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并增加了工作量。探讨其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从而指导我们更好的护理患者。方法:本文选取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后心脏复苏及药物的应用情况,进一步提高心脏复苏水平。方法120例患者均在全麻、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实施心内直视术,体外循环后分析心脏复苏情况及应用药物辅助心脏复苏(恢复心脏跳动、调整心脏跳动的节律和频率)。结果心脏自动复跳52例(43.3%),电击除颤复跳68例(56.7%),复跳困难(除颤3次以上)3例(2.5%)。全组病例心脏复苏后0.5~2.0h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趋于稳定,送ICU继续观察治疗。共死亡3例(2.5%),其中2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余均治愈或好转出院。结论合理分析心脏复苏情况及有效应用心脏复苏药物有助于提高心脏手术成功率。

  • 标签: 心脏外科手术 体外循环 心肺复苏术
  • 简介:摘要:心脏瓣膜置换术是当前进行心脏瓣膜病治疗的主要措施之一,在该手术过程中,需要采取合成材料制成的人工机械瓣膜进行替换,在相关治疗之后,可以实现对患者健康状况的一定程度改善。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过程中,为了确保手术的正常进行,需要对患者采取体外循环措施,该过程对于患者心肌的保护和术后功能恢复具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针对当前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措施进行了综述,以期对后续的相关工作开展形成帮助。

  • 标签: 心脏瓣膜置换术 体外循环管理 心肌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体外循环并联法应急处理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在本院行MHD体外循环抗凝治疗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体外循环并联法应急处理,比较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凝血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16.67%(P

  • 标签: 体外循环并联法 应急处理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体会。方法 将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本院胸心外科60例拟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分别于手术前后1~2周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结果 手术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程度及心理韧性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SAS、SDS及CD-RISC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对照组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患者焦虑、抑郁程度改善比大学以下文化程度患者更明显(P<0.05),而观察组不同文化程度患者SAS、SDS及CD-RISC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手术期进行心理护理,改善了患者尤其是低文化程度患者的负性情绪,有利于患者恢复。

  • 标签: 心理护理 体外循环 心脏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体会。方法 将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本院胸心外科60例拟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分别于手术前后1~2周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结果 手术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程度及心理韧性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SAS、SDS及CD-RISC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对照组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患者焦虑、抑郁程度改善比大学以下文化程度患者更明显(P<0.05),而观察组不同文化程度患者SAS、SDS及CD-RISC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手术期进行心理护理,改善了患者尤其是低文化程度患者的负性情绪,有利于患者恢复。

  • 标签: 心理护理 体外循环 心脏手术
  • 简介:目的了解某院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该院心血管外科2010年9月-2011年12月间的731例体外循环手术患者术后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731例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87例、103例次,医院感染率和例次感染率分别为11.90%、14.09%。不同心血管疾病医院感染率:先天性心脏病为9.74%,风湿性心脏病为10.69%,其他心血管疾病为3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54,P〈0.05)。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72.82%;其次为血液系统14.56%,泌尿系统7.77%,胸膜腔和胃肠道各1.94%,手术部位0.97%。病原学送检率为35.57%(260/731),检出病原菌11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9株(79.46%),革兰阳性菌18株(16.07%),真菌5株(4.46%);检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8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株,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均为产超广谱p内酰胺酶(ESBLs)株。结论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率高,分离的病原菌耐药性强,应加强监控,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率。

  • 标签: 体外循环手术 心血管手术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感染控制
  • 简介:摘要如今,机械通气技术在不断进步发展,其用途极为广泛,对医学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利用有创呼吸机能够治疗低压氧血症、高碳酸等疾病,使患儿的通气量有所增加,采用此种方法能够提升患儿的安全系数,降低并发症的产生率,并且治疗效果显著,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本文将探讨研究如何对体外循环术后的先心病患儿进行胃肠道管理,以期提升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效果。

  • 标签: 先心病 体外循环 通气 胃肠道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早期疗效和经验。方法本组80例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34例。冠脉造影提示左主干病变20例,单支病变4例,二支病变24例,三支病变36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56%,平均49.5%。手术在常温全麻下进行,取胸骨正中切口,备体外循环,在心脏不停跳下行CABG。术中使用固定器及冠状动脉塞子,连续缝合搭桥1~4支。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均顺利恢复,出院时心绞痛完全缓解,心功能Ⅰ~Ⅱ级。结论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CABG安全性好,减少了体外循环的并发症。CABG早期效果较好,再血管化充分,能解除心绞痛[1],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冠状动脉搭桥术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后的监测与护理。方法对288例入住ICU的60岁以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进行监测与护理。结果经过有效的术后监测与护理,288例患者中3例死于呼吸衰竭,6例死于顽固性心律失常,3例出现精神症状,其余患者病情稳定均转入普通病房。结论对老年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施行有效的术后监测与护理,提高OPCAB患者的护理水平,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 标签: 老年患者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搭桥术 监测护理
  • 简介: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renalreplacementtherapy,CRRT)是一种新型的血液净化技术,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缓慢持续清除溶质及水分、清除炎症介质、调节免疫等多项优势,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危重症的救治。CRRT的体外循环由血管通路、循环管路及滤器构成,其任何部位的功能障碍均可能导致整个体外循环的功能衰竭,

  • 标签: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体外循环 影响因素 寿命 血液净化技术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218例重症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CPB)管理。方法常规CPB方法。218例全部采用中度低温,中度血液稀释,部分病例术中血色素偏低,给予术中超滤,全部病例采用含血冷灌注液进行心肌保护。结果218例CPB总时间57~138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34~85min,死亡3例。结论对重症瓣膜病患者,要充分做好术前准备,选择膜肺氧合器,合理的血液稀释,并做好术中心肌保护及复跳后平稳过渡停止CPB。

  • 标签: 体外循环(CPB) 心脏瓣膜疾病 心脏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经验,研究其护理效果,为医学提供临床借鉴意义。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45例,对其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施行该手术前、后对患者采取有效护理,并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1例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护士术前了解病人病情并进行心理护理和宣教,让病人熟悉手术过程及步骤,术中配合技术娴熟,做好感染预防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 标签: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护理体会Nursing experience of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发生精神障碍的高危因素及临床护理。方法分析14例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出现精神障碍病人的临床表现和转归。结果本组14例中表现谵妄7例,抑郁5例,认知障碍2例,均治愈出院。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术后精神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进行精神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整体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体外循环 心脏术后 精神障碍 临床护理
  • 简介:目的:总结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新生儿期心内直视术的体外循环(CPB)管理经验。方法:对我院2009年度90例危重先心病患儿新生儿期行心内直视术的CPB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中深低温停循环(DHCA)1例,深低温低流量(DHLF)结合下半身DHCA2例,DHLF43例,中度低温中低流量CPB33例,浅低温中高流量CPB5例,常温不停跳CPB6例。2例术中给予平衡超滤(ZBUF)结合常规超滤(CUF)和改良超滤(MUF),其余均给予CUF联合MUF。结果:CPB转流时间37~380(118.9±66.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4~195(74.4±40.9)min。所有病例在开放主动脉后心脏均能自动复跳。86例成功脱离CPB。1例左心发育不良(HLHS)术后转为体外膜肺氧合支持160h后死亡。本组死亡共13例,病死率14.4%。结论:接近生理的CPB预充,良好的心肌保护,选用适宜的灌注方式,合理的血气管理,联合运用各种超滤方法是确保危重先心病患儿新生儿期心内直视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 标签: 先心病 新生儿 体外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