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全肠内营养(EEN)诱导缓解后嘌呤类药物维持治疗儿童克罗恩病(CD)的疗效,并分析疾病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纳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13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儿童CD,患儿均采用EEN诱导缓解+嘌呤类药物维持缓解方法。收集患儿治疗前的一般资料、巴黎分型、儿童克罗恩病活动指数(PCDAI)、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以及血清白蛋白。根据随访1年时有无疾病复发,将患儿分为缓解组和复发组,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实验室检查指标及疾病活动度差异,分析疾病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35例患儿,其中男性25例(71.4%),女性10例(28.6%);确诊年龄(11.2 ± 3.1)岁;起病至EEN治疗时的病程3.5(2.2,6.9)个月。随访1年,15例患儿出现至少1次复发,纳入复发组;20例患儿持续维持6-巯基嘌呤(6-MP)单药治疗,占57.1%,纳入缓解组。两组患儿的性别、诊断年龄以及治疗前CRP、ESR、血清白蛋白、PCDA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发组EEN治疗前病程>1年患儿比例高于缓解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26)。结论对于治疗前病程长于1年的CD患儿,采用EEN诱导缓解后嘌呤类药物维持缓解的治疗模式可能存在高复发风险。

  • 标签: 克罗恩病 全肠内营养 嘌呤类药物 临床缓解 儿童
  • 简介:摘要肝切除术和肝移植是肝细胞癌患者最有效的根治性手段,但术后的高复发率不容忽视,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微血管侵犯(MVI)是肝细胞癌患者术后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因素。对于肝细胞癌伴MVI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国内外尚无共识或指南推荐,选择合适的术后辅助治疗值得深入探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肝细胞癌伴MVI术后辅助治疗的相关研究,包括局部抗肿瘤治疗、全身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以及联合治疗等,以期为患者术后辅助治疗提供帮助和参考。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切除术 肿瘤辅助疗法 微血管侵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的颈动脉血运重建方法在同期颈动脉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进行颈动脉和冠状动脉同期血运重建的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颈动脉血运重建方式的不同,分为颈动脉内膜剥脱组(CEA组)及颈动脉支架组(CAS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并对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疗效进行比较。结果CEA组42例,平均手术时间(288.81±43.28)min,出血(419.05±127.33)ml;CAS组11例,平均手术时间(251.82±23.16)min,出血(318.18±98.16)ml;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0 d内CEA组出现小卒中4例、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4例、围手术期肺部感染2例、4例出现喉返神经损伤表现,无心肌梗死及死亡病例;CAS组出现TIA 2例、再次开胸止血1例。结论在同期颈动脉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术均可取得较好效果,应根据病变特点及术者经验选择适合的颈动脉血运重建方法。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颈动脉狭窄 冠心病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治疗股腘动脉段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的一部分,该研究纳入了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期间252例接受Orchid DCB治疗股腘段动脉狭窄的患者。本研究对此队列研究中49例因股腘段ISR接受DCB治疗的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9例患者慢性完全闭塞29例(59.2%),血栓形成7例(14.3%),中、重度钙化14例(28.6%)。病变平均长度为(215.9±97.1)mm。69.4%的病变为闭塞性病变(Tosaka Ⅲ级)。仅植入1枚补救支架。98%的患者有严重的跛行(RC 3级)或静息痛甚至组织缺损(RC>3级)。治疗后34例(73.9%)表现出RC的改善,11例(23.9%)没有改变,仅1例(2.2%)在随访终点观察到损害(RC分级升高)。术前踝肱指数(ABI)平均值为0.478±0.264,术后随访终点时为0.907±0.207,RC和ABI均有显著改善(均P<0.01)。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为80.4%。随访期间,全因死亡及主要肢体截肢均未发生。结论此多中心研究的1年跟踪随访结果显示DCB治疗复杂股腘动脉段ISR病变是有效的。

  • 标签: 血管成形术,气囊 外周动脉疾病 支架内再狭窄 多中心研究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缺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罗沙司他治疗肾性贫血导致的可逆性血清低促甲状腺激素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88岁,因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肾性贫血接受罗沙司他口服治疗,用药3个月后偶查甲状腺功能发现血清促甲状腺激素低下和游离甲状腺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低下,停用罗沙司他1周后甲状腺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建议对接受罗沙司他治疗的患者,用药后关注患者的甲状腺功能。

  • 标签: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贫血 罗沙司他 肾性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大肠息肉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治疗术后出血、息肉复发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0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治疗大肠息肉1 82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收集患儿人口学信息、内镜下息肉表现、病理类型、临床诊断、术后出血及息肉复发等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息肉切除术后出血及息肉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1 826例患儿接受1 967例次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术,男1 191例(65.2%),女635例(34.8%),初次确诊大肠息肉的年龄为4.6(3.2,6.4)岁。首次结肠镜下发现单发息肉1 611例(88.2%),有蒂息肉1 707例(93.5%),直肠累及1 151例(63.0%),病理类型为错构瘤性1 757例(96.2%)。诊断息肉综合征73例(4.0%)。息肉切除术后出血发生率为3.8%(75/1 967)。息肉复发88例(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女童(OR=2.01,95%CI 1.26~3.23)及无蒂息肉(OR=2.28,95%CI 1.15~4.49)均为息肉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发息肉(OR=17.49,95%CI 9.82~31.18)、右侧结肠累及(OR=3.44,95%CI 1.89~6.26)以及非错构瘤性息肉(OR=2.51,95%CI 1.04~6.07)均为息肉复发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儿童大肠息肉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术后出血发生率低,息肉复发率低。女童、无蒂息肉切除术后出血风险增高,而多发、右侧结肠累及和非错构瘤性息肉术后息肉复发风险增高。

  • 标签: 肠息肉 手术后出血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儿服药依从性现状及其风险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112例IBD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形式,收集患儿的一般资料、服药依从性评分资料及其父母疾病相关知识得分资料,根据服药依从性评分结果分为依从性良好组(评分6~8分)和依从性不良组(评分<6分),比较两组患儿的人口统计学与临床特征,并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患儿服药依从性的风险因素。结果112例IBD患儿中男76例、女36例,年龄12.9(9.5,14.0)岁。服药依从性不良组与依从性良好组的患儿分别为50例(44.6%)和62例(55.4%)。患儿服药频率及其父母的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知识问卷得分均与患儿服药依从性不良有关(均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0~6岁患儿相比,7~12岁患儿(OR=9.30,95%CI 1.58~54.87,P=0.014)与13~18岁患儿(OR=8.26,95%CI 1.49~45.85,P=0.016)服药依从性不良风险较高;与每日服药次数≤1次患儿相比,每日服药次数≥2次患儿(OR=12.88,95%CI 2.77~59.80,P=0.001)的依从性风险更高;患儿父母的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知识问卷得分(OR=0.76,95%CI 0.66~0.89,P<0.001)也是其显著影响因素。结论IBD患儿服药依从性不良现象较为普遍。患儿年龄较大(≥7岁)、每日服药频率较高(≥2次)及其家长疾病相关知识掌握不佳是患儿服药依从性不良的独立风险因素,临床应重点关注、及时干预以促进其服药依从性,改善临床结局。

  • 标签: 炎性肠疾病 儿童 问卷调查
  • 简介:摘要4例男性患儿均表现为缺铁性贫血,其中2例伴有腹痛。胃镜组织活检病理诊断均符合胶原性胃炎表现,2例累及十二指肠。4例患儿均口服铁剂补铁,2例加用泼尼松口服治疗。1例患儿失访,另3例贫血症状均有改善,其中使用激素治疗的患儿胶原沉积减轻。

  • 标签:
  • 简介:摘要胃肠胰是神经内分泌肿瘤最好发的部位。2019年WHO重新发布了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级标准,将细胞分化好、Ki67增殖指数>20%的肿瘤从原来的G3级神经内分泌癌(G3 NEC)分离出来,定义为G3级神经内分泌瘤(G3 NET)。G3 NET做为一个新的分级,在分子学、影像学以及预后方面均与NEC和G1/G2 NET表现不同,并且在诊治上仍有待探索。2021年神经内分泌肿瘤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也首次单独对G3 NET的诊治进行了推荐。在此,我们结合新版NCCN指南对G3 NET的诊治进行了总结。

  • 标签: 神经内分泌瘤 G3级神经内分泌瘤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 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胃肠间质瘤(pGIST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9年10月间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的3例pGISTs。通过PubMed、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数据库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文献复习。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肿瘤囊实性、治疗方式、核分裂象、基因突变、生存状态和生存时间等,分析肿瘤囊实性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总体生存率和无疾病生存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pGIST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组3例合并文献报道71例,总共纳入74例pGISTs。其中男性36例,女性38例,发病年龄55(19~84)岁,肿瘤长径为8 cm(2~35 cm);71例患者记录了肿瘤部位,30例(42.3%)位于胰头部;63例记录了肿瘤的囊实性,33例(52.4%)为实性;74例记录了治疗方式,60例(81.1%)为根治性手术切除;59例记录肿瘤组织有核分裂象,33例(55.9%)为<5个/50高倍镜视野(HPF);14例行基因突变检测,11例(78.6%)为c-kit外显子基因突变。相关性分析显示,肿瘤的囊实性特征与肿瘤部位、肿瘤长径和核分裂象有显著相关性,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型、Ki-67指数及改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mNIH)风险度分级无显著相关性。51例根治术后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88.8%,5年无病生存率为60.3%;接受姑息治疗患者1年总生存率为51.9%, 1年病死率为33.3%。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P=0.083)、核分裂象>5个/50HPF(P=0.008)、CD34阴性(P=0.055)是pGISTs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核分裂象>5个/50HPF是pGIST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3)。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核分裂象≤5个/50HPF(P=0.3075)患者有更高的生存率(P=0.0003),而≤10个/50HPF的患者与>10个/50HPF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GISTs好发于胰头,通常发现时肿瘤体积较大,主要治疗方式为根治性手术,突变类型以c-kit基因外显子突变为主。核分裂象>5个/50HPF是其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胰腺 胃肠间质瘤 突变 危险性评估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US)对胰腺囊性病变(PCL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11例行至少1次EUS检查且病理诊断明确的PCLs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EUS影像特征、囊液生物化学检验结果以及病理诊断结果。将病变归纳为黏液性病变(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黏液性囊腺瘤)和非黏液性病变(胰腺假性囊肿、浆液性囊腺瘤、实性假乳头状瘤、胰腺内分泌肿瘤);恶性病变(胰腺导管腺癌或发现异型细胞及癌细胞者)和良性病变。根据黏液性与非黏液性病变囊液CEA水平、良恶性病变囊液淀粉酶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囊液CEA及淀粉酶的鉴别诊断效能;比较良、恶性病变患者EUS影像特征及EUS联合液基细胞学、组织病理学的诊断效能。结果211例PCLs患者中,201例次穿刺获得囊液,其中188例(93.5%)行细胞学检查,确诊33例,确诊率17.6%;41例次穿刺获取组织条行组织学检查,确诊23例,确诊率56.1%。良性病变45例,其中黏液性病变22例,非黏液性病变23例,CEA水平分别为1458.16(19.80,1500.00)、4.40(0.50,341.1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囊液CEA<10.15 ng/ml诊断非黏液性病变的灵敏度为89.5%(95%CI0.686~0.981),特异度为66.7%(95%CI0.438~0.837)。胰腺囊性良、恶性病变的囊液淀粉酶水平分别为379.00(50.00,18405.50)、42.0(13.50,340.00)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囊液淀粉酶>747.50 U/L诊断良性病变的灵敏度为91.7%(95%CI0.646~0.996),特异度为48.0%(95%CI0.300~0.665)。EUS显示,恶性病变患者病灶囊壁增厚、主胰管扩张及囊内含实性成分的占比显著高于良性病变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病灶囊壁结节和囊腔内分隔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US联合液基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对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达80%。结论PCLs囊液CEA水平有助于鉴别诊断黏液性与非黏液性病变,囊液淀粉酶水平可辅助鉴别病变良恶性。EUS联合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对恶性或潜在恶性PCLs的诊断价值高,存在高危因素者建议尽早行EUS-FNA检查。

  • 标签: 胰腺 囊性肿瘤 腔内超声检查 内镜超声引导细针穿刺 癌胚抗原 淀粉酶
  • 简介:摘要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类起源于消化道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通常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本文报道1例影像学以胰头占位为首要表现的经EUS-FNA病理诊断为GIST的诊治经验,以供临床参考。

  • 标签: 胰腺 胃肠间质瘤 肿瘤转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电生理技术早期干预恢复控尿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12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5例前列腺癌患者接受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术后3 d采用电生理技术早期干预,年龄(63.20±6.14)岁。术式均为筋膜间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术中膀胱尿道无张力吻合后,行膀胱颈前壁与耻骨前列腺韧带缝合。术后第3天进行可视化电生理诊断与治疗。治疗后对5例患者进行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分及24 h尿垫使用量。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92±1.35)h,出血(42.00±10.95)ml,盆腔引流管拔除时间(4.20±1.10)d,1例术后出现发热,对症处理后好转。术后2周拔除尿管,5例患者均大力咳嗽时出现少许漏尿,1例患者拔尿管当天使用了1片尿垫,24 h尿垫使用量≤1片,4例未使用尿垫,评估为术后早期恢复控尿功能。治疗周期(7.40±1.52)d,治疗后ICI-Q-SF评分(2.80±1.64)分,I-QOL评分(94.00±3.08)分。结论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电生理技术早期干预恢复控尿功能安全有效,有望在未来对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早期恢复控尿功能治疗中成为标准的辅助疗法。

  • 标签: 电生理适宜技术 可视化个体化治疗 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 早期尿控
  • 简介:摘要目的优选头顶一颗珠总皂苷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星点设计,以头顶一颗珠中的3种主要皂苷成分(重楼皂苷Ⅵ、重楼皂苷Ⅶ和偏诺皂苷元-3-O-α-L-鼠李糖基(1→4)-[O-α-L-鼠李糖基(1→2)]-O-β-D-葡萄糖苷(PRRG)的总提取率为评价指标,以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为主要影响因素,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拟合,采用效应面优化法选择头顶一颗珠总皂苷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头顶一颗珠总皂苷的最优提取工艺为:69%乙醇回流提取2次,料液比为1∶9.7,提取时间为1.9 h,二项式拟合复相关系数r=0.966 1,提取预测值与实际值偏差4.68%。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可用于头顶一颗珠总皂苷提取工艺的优化,精密度较高,可预测性好,该法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下提取率较高。

  • 标签: 质量控制 头顶一颗珠 星点设计 效应面法 提取工艺
  •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微课程与翻转课堂,融合网络微信群与教学视频的运用,构建新的教学框架,寻求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在医学生气管插管临床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鼓楼医院2015级与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学生共82名作为研究对象,完成实习(为期2周)。教改组(n=44)采用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传统组(n=38)采用传统教学。由本科教研室统一组织,记录实习学生2周麻醉专科实习期间气管插管操作例数与评分优秀例数,分析两组学生气管插管操作例数、评分优秀例数的变化特点。在轮转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自评气管插管操作的掌握程度及对科室安排的教学培训的满意情况。采用SPSS 23.0进行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结果教改组学生气管插管优秀例数高于传统组,女生气管插管优秀例数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改组学生对气管插管操作的掌握程度自评与临床实践培训满意度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教学,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在医学生气管插管临床技能培训中更具优势。

  • 标签: 微课程 翻转课堂 医学生 气管插管 临床技能培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多学科联合教学查房在泌尿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与初步评价。方法选取20名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方向实习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单一科室教学查房。以同年级20名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学生为实验组,采用多学科联合教学查房,即泌尿外科教学干事担任总查房教师,联合肾脏内科以及影像超声科医师开展床边教学查房。两组每次查房时长都为60~90 min。对两组学生均行疾病知识理论测试,并让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查房方式进行评价。采用SPSS 21.0统计考评数据,组间比较行非配对t检验。结果理论测试方面,实验组学生平均得分为(92.15±0.60),高于对照组的(90.05±0.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实验组中95.0%(19/20)的学生认同多学科联合教学查房,全部学生都认为在临床教学中很有必要引入该查房方式。结论多学科联合教学查房以患者为中心,强调学科间合作,具有可操作性;可加深医学生对泌尿外科疾病的了解,可促进泌尿外科与交叉学科之间对临床教学经验的交流,并提升教学质量。

  • 标签: 多学科联合查房 临床教学 泌尿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术中低体温护理现状与专业认知、安全文化态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泰州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职的手术室护士78名,采用一般资料量表调查护士基础信息,通过自制的手术室术中低体温护理行为量表评价术中低体温护理现状,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手术室护士术后低体温护理与专业认知、安全文化态度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术中低体温护理现状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手术室术中低体温护理行为量表术中低体温护理行为评分为(30.59±4.27)分,其中良好组57名,一般组21名;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手术室护士术中低体温护理现状与专业认知、安全文化态度呈正相关性(P=0.015,P=0.0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室护士术中低体温护理现状的相关影响因素有工作年限、专业认知、安全文化态度、规范化培训、护理管理、职业倦怠感(均P<0.05)。结论部分手术室护士术中低体温护理行为表现一般,其与专业认知、安全文化态度呈正相关性,且其影响因素复杂,需加强术中低体温护理规范培训,提升手术室护士的认知、信念、行为水平。

  • 标签: 手术室护士 术中低体温 专业认知 安全文化态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云南省安宁市60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于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间,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云南省安宁市57个自然村的60岁及以上人群,记录研究对象的年龄、民族、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记录其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检测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计算血脂异常检出率。依据糖代谢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糖尿病组(FPG≥7.0 mmol/L或既往诊断为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组(6.1 mmol/L≤FPG<7.0 mmol/L)和血糖正常组(FPG<6.1 mmol/L)。采用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χ²检验或Cochran-Armitage趋势χ²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法分析糖尿病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9 447例。其中,糖尿病组1 630例,空腹血糖受损组1 267例,血糖正常组6 550名。糖尿病患病率为17.25%(1 630/9 447)。汉族人群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少数民族,经济水平较高地区人群患病率高于经济发展中等地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和少数民族对安宁市60岁及以上糖尿病患病率有跨层交互作用(OR=0.307,95%CI 0.190~0.494,P<0.001),血脂异常(OR=1.822,95%CI 1.612~4.687,P=0.042)、超重(OR=2.749,95%CI 1.099~3.023,P=0.004)、年龄(OR=1.562,95%CI 0.705~1.977,P=0.032)均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结论云南省安宁市60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7.25%。经济发展水平和少数民族对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有跨层交互作用,血脂异常、超重和年龄是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标签: 糖尿病 患病率 安宁市 多因素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