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骨科病房建立预防下肢静脉形成护理模式。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到2016年12月期间接受治疗的60例骨科下肢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60例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以此为基础引入预防下肢静脉形成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下肢静脉形成几率与术后下肢周径差值。结果根据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比较分析发现,实验组下肢静脉形成几率和术后下肢周径差值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病房预防下肢静脉形成护理模式的构建,能够有效地降低下肢静脉形成几率,为临床护理工作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进一步优化了专科护理的质量。

  • 标签: 骨科病房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模式 构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静脉发生率的影响。方法100例行妇科盆腔手术的患者,根据护理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预防性护理。观察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下肢静脉发生率为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实施妇科盆腔手术的患者给予预防性护理,可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降低下肢静脉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妇产科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骨科患者术后预防下肢静脉形成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94老年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常规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全方位的护理。结果两组在护理后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护理后总满意例数上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预防下肢静脉形成的护理过程中,实施全方位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下肢静脉形成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老年骨科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探讨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后预防静脉形成( DVT)的有效护理措施,尽量减少并发症。方法:选取 2015年 3月 -2016年 3月我科收治的 96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系统性观察其整个身心反应,重点关注下肢骨折手术部位静脉管症状变化,为预防血栓形成而采用的有效措施。结果:经过早期健康宣教及评估干预,加上术后护理及时、措施得当,大大降低了 DVT的发生率,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结论:重视术前、术中、术后预防和护理,可有效减少下肢骨折患者静脉形成,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标签: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预防和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溶栓治疗妊娠及产褥期下肢静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确诊的16例下肢静脉形成1周内孕产妇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肝素抗凝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统计分析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溶栓治疗前后下肢阻抗溶剂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果显示,所有患者中治愈12例,好转4例,无效0,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且溶栓治疗后所有患者的下肢阻抗容积波图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治疗妊娠及产褥期下肢静脉形成的时候,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的同时,结合肝素抗凝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且安全性相对较高。

  • 标签: 妊娠 产褥期 下肢静脉血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科病人急性下肢静脉形成取栓术的护理效果及预防。方法对17例骨科急性下肢静脉形成患者进行优质护理,观察血栓再通及肢体血运情况,术后经3-12个月随访,14例症状完全消失,1例下肢轻度肿胀,无静脉曲张及皮肤色素沉着,2例有明显的静脉后综合症。结论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可以减少骨科病人急性下肢静脉形成手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骨科病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取栓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疾病术后预防下肢静脉形成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我科55例妇科手术,234例剖宫产术患者实施术前评估宣教,术中积极保护下肢,术后重视被动、主动下肢活动,促进血液循环等综合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对289例妇产科术后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无一例下肢静脉形成。结论积极、正确、及时的护理干预,可减少甚至防止妇产科疾病术后下肢静脉形成。应提高妇产科全体医护人员的认识,尤其是护理人员的积极预防意识,加强责任心,将正确良好的预防护理措施切实落实到每一位患者的护理过程中。

  • 标签: 妇产科 手术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脉络舒通丸在下肢静脉形成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 2018年 10月 ~2019年 10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下肢静脉形成患者 9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5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采用脉络舒通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脉络舒通丸在下肢静脉形成中的应用有着较好的效果,且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脉络舒通丸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剖析脑梗死用循证护理在预防下肢静脉中的作用。方法择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5月,接收的脑梗死者共84例。按照电脑随机盲法,将84例患者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应用循证护理。观察两组下肢静脉形成情况,比较深静脉发生率与患者满意率。结果试验组的下肢静脉发生率(0.0%)明显低于对照组(9.52%),P<0.05。试验组患者满意率为97.62%,对照组为83.33%。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者用循证护理,可降低下肢静脉发生风险,有利于护患良好关系的维持。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循证护理 预防效果 脑梗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DVT(下肢静脉形成的超声诊断价值与征象特征。方法:选定本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住院治疗的65例DVT患者作为研究组,以及同期门诊体检的65例健康人员作为正常组,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比较两组下肢静脉CDFI值、内径值,分析超声图像特征。结果:研究组腘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CDFI值均低于正常组,P<0.05(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腘静脉、股浅静脉、肌间静脉、股总静脉内径值均高于正常组,P<0.05(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在DVT形成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超声 征象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下肢静脉形成溶栓治疗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03月~2014年11月收治的78例下肢静脉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下肢静脉形成溶栓患者采用整体护理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 标签: 常规护理 整体护理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围产期急性下肢静脉形成的临床诊治效果。方法从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期间在本院诊治的所有围产期急性下肢静脉患者中随机选取其中的30例作为本次的观察研究对象,对这30例围产期急性下肢静脉的诊治方法和效果进行简要的探究和分析。结果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和静脉管造影能够确诊围产期急性下肢静脉的具体情况,对本次的30例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后,这30例患者均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在本次的治疗当中,出现1例肺栓塞致死亡的现象。结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或者静脉管造影进行围产期急性下肢静脉的诊检查,能够显著提高急性下肢静脉的确诊率,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能够显著提高围产期急性下肢静脉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围产期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中医药疗法可降低下肢骨折手术后或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以及颅脑或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形成发病率,且可减轻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预防作用较显著,且预防方式多样,涵盖了内治、外治及内外合治法,充分发挥了"治未病"优势。相关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小等局限性,今后应针对性加以改进。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中医预防医学 治未病 中医药疗法 综述
  • 简介:摘要统计我科2009年12月—2010年3月,收治脑卒中后肌力为0—3的偏瘫患者243例,偏瘫下肢发生静脉6例,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实施了一系列的护理干预,2010年5月—2011年8月,收治脑卒中后肌力同为0—3级的偏瘫患者259例,偏瘫下肢无一例发生静脉

  • 标签: 偏瘫 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