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初步评价脑供血动脉闭塞与动脉瘤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分析了8例脑供血动脉闭塞伴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中单侧颈内动脉闭塞7例,双侧颈内动脉及一侧椎动脉同时闭塞1例。8例患者共检出动脉瘤11枚,多发动脉瘤患者3例,所有动脉瘤均位于Willis环,其中9枚动脉瘤采用了血管内栓塞治疗,致密栓塞5例,本组病例未发生技术相关并发症。I临床随访9个月~14年,提示所有患者出院后病情稳定,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结论脑供血动脉闭塞后代偿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动脉瘤的生成密切相关。

  • 标签: 脑供血动脉闭塞 血流动力学 颅内动脉瘤
  • 简介:目的比较动脉与基底动脉血管钙化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CTA)上的发生率和分布特点。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2月-2017年10月在本院住院并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资料,通过综合分析CTA影像资料,比较血管钙化在动脉和基底动脉发生率的差异及其在近、远段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共收集患者93例,其中男64例,女29例,平均年龄(62.8±12.9)岁。血管钙化组的平均年龄(68.8±10.4)岁,明显高于无血管钙化组的(59.8±13.0)岁(P=0.002)。31例(33.3%)动脉血管钙化患者中,5例(5.4%)同时发现有基底动脉血管钙化,而未见基底动脉单独发生血管钙化。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动脉血管钙化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基底动脉(P=0.003),且左、右两侧动脉血管钙化在近段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远段(P=0.000);左、右两侧动脉之间血管钙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血管钙化显著多于基底动脉,且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管钙化均更常见于近段。

  • 标签: 血管钙化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颅内椎动脉 基底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瘤施行早期动脉瘤夹闭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12月本院就诊动脉瘤患者85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夹闭组40例(39个动脉瘤)及栓塞组45例(47个动脉瘤)。观察两者患者的效果评价、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完全闭塞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GOS、mRS评分中良好率与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夹闭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均少于栓塞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夹闭组完全闭塞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术中脑血管瘤破裂率高于栓塞组(P<0.05)。夹闭组患者的出血破入脑室、术后短暂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皆明显低于栓塞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显微手术夹闭可作为治疗动脉瘤的首选方法,其疗效显著,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早期动脉瘤夹闭术 效果
  • 简介:目的对闭塞载瘤动脉治疗大、巨大型动脉瘤效果进行评价.方法用可脱性球囊或弹簧圈闭塞近端载瘤动脉治疗27例大、巨大动脉瘤.结果血管内闭塞近端载瘤动脉可使动脉瘤完全闭塞,神经受压和占位症状逐步改善、消失.结论血管内闭塞载瘤动脉是治疗大、巨大型动脉瘤有效、安全的方法之一.

  • 标签: 血管内闭塞 载瘤动脉 颅内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对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未破裂动脉瘤病人进行临床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为20例颈动脉狭窄合并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患者均通过手术治疗啊,并根据随机数表随机平均成A组和B组,每组10例。A组行血管成形术,B组在此基础上行动脉瘤夹闭,电话或者门诊随访,对比治疗疗效。结果A组出现,统计两组患者出现再狭窄、出血以及死亡的人数均多于B组。结论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未破裂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成形术联合动脉瘤夹闭术效果更佳,推荐使用。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 血管成形术 动脉瘤夹闭
  • 简介:目的探讨-外动脉吻合术在治疗复杂颈内动脉瘤中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008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外吻合术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高流量吻合术3例,中流量吻合术6例,低流量吻合术7例。观察术后并发症及以DSA随访患者的情况;分析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手术效果的情况。结果16例患者中,施行高流量吻合术3例,1例术后出现偏瘫和大隐静脉血栓形成,立即行取栓术,1个月后偏瘫完全恢复;1例术后过度灌注,去骨瓣减压后症状缓解。中流量吻合术6例,2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梗死、失语、偏瘫,经扩容及康复理疗后好转。低流量吻合术7例,4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也经扩容及康复理疗后好转。所有患者术后1~2周复查DSA,均显示载瘤动脉闭塞完全。所吻合的血管除一例单支闭塞外,其余血流均畅通,吻合口远端血管充盈良好,动脉瘤不再充盈显影。16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5年,随访期间均未见动脉瘤复发和破裂出血。结论-外动脉吻合术是治疗复杂颈内外动脉瘤的一种有效手段。选择适合的手术术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及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处理,就可以避免出现新发生的神经系统损伤症状。

  • 标签: 动脉瘤 颈内动脉 手术后并发症 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动脉狭窄经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方法抽取在我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定存在动脉狭窄的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46例,对其经多普勒超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老年缺血性卒中动脉狭窄患者的动脉呈异常流速,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前动脉(ACA)的峰值流速(Vp)及均值流速(Vm)呈减低趋势,而收缩—舒张期血流速度比值(S/D)、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呈增加趋势。结论经多普勒超声检查不仅能够发现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动脉狭窄及其脑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力依据,而且具有无创伤性、操作简便、检查迅速、可重复性好、费用低、易被患者接受等优势,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老年缺血性卒中 颅内动脉狭窄 颅多普勒超声
  • 简介:耳鸣、眩晕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症状。我们于1993年1~12月在门诊对71例患有耳鸣、眩晕的病人使用彩色经多普勒检查动脉血流变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71例病人中男31例,女40例,平均年龄44岁。主诉单纯耳鸣21例;耳鸣伴眩晕或听力减退伴眩晕41例,其中美尼尔病7例,渗出性中耳炎4例;单纯

  • 标签: 血流变化 颅内动脉 耳鸣 眩晕病 渗出性中耳炎 听力减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规体检中经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动脉狭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7-2021.7月在我院健康体检中心接受体检的2242例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经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经多普勒超声的检查结果。结果:2242例体检者,共检出110例动脉狭窄,发生率为4.91%,男性78例,女性32例,男性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在狭窄位置方面,主要以中动脉和前动脉为主。在年龄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狭窄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加。在危险因素方面,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与疾病发生关系密切。结论:常规体检采用经多普勒超声检查效果确切,能够充分反映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能够早期发现无症状的动脉狭窄,进而进行有效干预,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

  • 标签: 健康体检 多普勒超声 颅内动脉狭窄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分叉夹角、颈总动脉/颈内动脉(ICA/CCA)参数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抽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90例为研究组,同期选取5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并根据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将90例患者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比较各组患者颈动脉分叉夹角、ICA/CCA参数。结果研究组患者舒张期末期流速(EDV)、收缩期峰值流速(PSV)低于对照组,阻力指数(RI)、颈内动脉PSV/颈总动脉PSV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颈总动脉分叉角(CABA)、颈内动脉角(ICAA)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患者PSV、EDV低于中度组、轻度组,RI、颈内动脉PSV/颈总动脉PSV高于中度组、轻度组(P<0.05);中度组患者PSV、EDV低于轻度组,RI、PSV颈内动脉/PSV颈总动脉高于轻度组(P<0.05);重度组ICAA、CABA高于中度组、轻度组(P<0.05);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分叉夹角、RI、颈内动脉PSV/颈总动脉PSV呈负相关,与PSV、EDV呈正相关(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分叉夹角、RI、颈内动脉PSV/颈总动脉PSV呈负相关,与PSV、EDV呈正相关。

  • 标签: 颈动脉分叉夹角 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参数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通过护理一例动脉瘤栓塞术后发生假性动脉瘤患者总结的护理经验。由此总结的护理要点:病人手术后要遵医嘱延长腹股沟穿刺点压迫时间,观察有无皮下血肿形成;加强宣教;用药指导;心理护理;疼痛护理;功能锻炼;出院指导,让病人早日回到家庭,融入社会工作学习。通过近两个月的治疗护理病人病情稳定,伤口愈合出院,出院后病人来院复查数次,状况良好。

  • 标签: []股动脉,动脉穿刺,假性动脉瘤,抗凝剂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循证护理在动脉瘤栓塞介入治疗中得到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在我院2014-2015年收治的颅脑动脉瘤栓塞患者中随机抽取98例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本组患者分为采取临床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与实施循证护理的观察组,比较两组栓塞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栓塞治疗成功率为85.7%高于对照组69.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16.3%低于对照组28.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动脉瘤栓塞介入治疗中实施循证护理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栓塞治疗成功率,临床应用价值高。

  • 标签: 循证护理 颅脑动脉瘤 栓塞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34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结果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4例,伤口及感染1例,癫痫大发作1例、脑积水3例。通过精心的护理,34例患者康复出院,出院时GOS评分13分—15分。结论有效的评估、专业的健康宣教和及时观察、护理可降低动脉瘤术后致死率和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颅内动脉瘤术后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湖南省宁乡市人民医院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疑似动脉瘤患者116例,分别进行CTA(62例)和MRA(54例)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计算CTA和MRA检查诊断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与准确率及病灶分级的符合率。结果116例患者中,共74例患者检出动脉瘤病灶,其中CTA检出42例、MRA检出32例。CTA检查与MRA检查特异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检查的灵敏度与准确率(95.24%与91.94%)高于MRA检查(75.00%与77.78%,P<0.05)。以DSA结果为基准,CTA检查的病灶分级结果与DSA的符合率为95.00%(38/40),MRA检查的病灶分级结果与DSA的符合率为83.33%(20/24)。两种检查方法对病灶分级符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8)。结论CTA与MRA在动脉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其中CTA对动脉瘤的灵敏度与准确率相对更高,但对于直径<3 mm的小动脉瘤也容易被漏诊。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 简介:目的总结Hunt-HessⅣ、Ⅴ级动脉瘤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2000年1月至2012年2月手术治疗216例Hunt-HessⅣ、Ⅴ级动脉瘤,其中Ⅳ级192例,Ⅴ级24例。手术夹闭动脉瘤,同时清除血肿,并酌情行去骨瓣减压术。结果术后6个月按GOS评分,Hunt-HessⅣ级192例患者中,预后良好38例,轻残56例,重残60例,植物生存15例,死亡23例;死亡率12.0%。Hunt-HessⅤ级24例患者中,重残5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15例;死亡率62.5%。结论对于合并血肿的Hunt-HessⅣ级动脉瘤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Hunt-HessⅤ级患者手术疗效极差,应该待临床症状稳定后再行治疗。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显微手术 高分级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清远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0例前循环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影像学及手术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开颅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治疗。结果预后按GOS评分分级:良好80例(80%);差13例(13%);死亡7例(7%)。死亡7例中4例为Hunt-HessⅣ级,3例Hunt-HessⅤ级。Ⅴ级存活2例中1例植物生存,1例生活部分自理;Ⅳ级存活23例中2例植物生存,2例生活部分自理,1例完全不能自理。结论采用开颅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可获得满意疗效。对高度怀疑动脉瘤破裂的自发性脑血肿术前3D-CTA检查可以明确出血原因并指导急诊开颅手术;已有脑疝形成,不具备行3D-CTA或DSA检查条件者,在开颅清除血肿术中对邻近血肿可疑动脉探查,可减少动脉瘤的漏诊率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前循环动脉瘤 显微手术 脑内血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神经外科手术配合质量。方法:针对本院近年来30例神经外科动脉瘤破裂出血手术护理配合难点,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除一名患者因大出血抢救无效死亡,其余29 例均动脉瘤夹闭成功,手术顺利度过难关。结论:熟练掌握神经外科动脉瘤手术配合,及时准确准备抢救物品及器械,手术时机的选择、操作者熟练程度,医护工作者默契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是病人安全的重要保证。

  • 标签: 神经外科 颅内动脉瘤 手术配合
  • 简介:摘要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具有很高的致死、致残率。未破裂的动脉瘤广泛存在于普通人群之中,筛选高危动脉瘤进行预防性干预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从动脉瘤的流行病学、病理学、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等方面,对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因素进行综述。在流行病学方面,吸烟史、高血压、年龄、性别、家族遗传都与动脉瘤破裂风险密切相关,在病理学方面,动脉瘤壁上的炎症可能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有关。在影像学方面,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动脉瘤壁的特征以及一些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作为评价破裂风险因素的指标,同时动脉瘤的生长情况也是高危指标之一,这些指标对于今后建立未破裂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因素评价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病理学 形态学 血液动力学 风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