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经DSA动脉瘤栓塞术中,应用瑞芬太尼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98-20207月间,我院收治的86例经DSA动脉瘤栓塞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采取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芬太尼)、研究组(采取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瑞芬太尼),各43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拔管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但研究组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相较于对照组均有明显缩短(P<0.05)。结论:在经DSA动脉瘤栓塞术患者麻醉中,使用瑞芬太尼效果显著,有良好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瑞芬太尼用于经DSA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麻醉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 : 目的: 观察桃红四物汤治疗症状性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作者简介张晓霞(1979-),女,湖南长沙人,本科,护士,主要从事神经外科的临床工作。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6月期间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行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将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护理情况进行总结。结果通过合适专业的护理,本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非常理想,治疗情况也满足临床要求。结论患者在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要给予正确规范的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在的发生,通过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可操纵电解脱铂微弹簧圈(GDC) 介入治疗Observation and nursing care of complications afte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比较CT与MR血管造影诊断动脉瘤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动脉瘤患者作为对象,分别给予CT血管造影检查和MR血管造影检查,观察比较检查结果。结果①CT检查符合率为85.8%,MR血管造影符合率为83.6%,数据分析,两种方法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比较瘤体直径和瘤颈宽度,两种检查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MR血管造影都是诊断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临床上,需综合分析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

  • 标签: CT MR 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介入治疗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动脉重度狭窄患者26例作为研究对象,全身麻醉后,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利用导丝导管技术将支架置入病变位置。结果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26/26),病变血管的平均狭窄率从治疗前的81.21%下降到10.23%,对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随访后发现3(11.53%)例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血肿等不良反应,但经过多巴胺和阿托品治疗一段时间后,上述不良反应均消失。结论对动脉重度狭窄患者采用介入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重度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瘤实施血管介入栓塞治疗的干预化护理方式及效果。方法将脑外科实施血管介入栓塞治疗的动脉瘤100例患者(2017年1月到2019年1月间)用计算机随机分组基础组(n=50,基础护理)、干预组(n=50,干预化护理),分析并发症及预后状况。结果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基础组,护理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基础组(P<0.05)。结论动脉瘤实施血管介入栓塞治疗时运用干预化护理可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介入栓塞 干预化护理 并发症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围术期康复护理措施对动脉瘤患者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接诊的68例动脉瘤患者展开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围术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在患者出院前一天,调查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4.7%)明显低于对照组(35.3%),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94.11%),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79.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结论围术期康复护理措施对动脉瘤患者的应用效果非常良好,能显著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患者康复,是目前临床上非常有效的治疗方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此研究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本院就诊治疗的动脉瘤患者74例,通过患者入院治疗时间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n=37例)和比对组(n=37例),比对组患者在围术期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对两组护理后的GCS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对。结果实验组患者的GCS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比对组,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41%,相较于比对组的29.73%来说较低,P<0.05。结论在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实施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效果较好,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开展应用推广。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介入手术治疗 围术期护理 护理效果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出血的防治办法。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患有动脉瘤130例,130例动脉瘤患者全部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治疗过程中有5例患者动脉瘤破损导致再次出血。临床对动脉瘤栓塞过程中的破裂进行及时处理,分析其原因既防治手段。结果收缩压上升至220mmHg后,5例动脉瘤破损时间为1例瞳孔出现放大时、2例导丝随导管导入时、1例血管内介入栓塞时、1例弹簧圈掉落时;术后死亡1例,在良好的状态下恢复1-4患者预后,为期一年的随访,4例DSA复查,4例患者无一例发生动脉瘤的治疗。结论合理的治疗方案、规范的操作及适当的致密填塞能大大降低脑出血的并发症,提高脑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成功率。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 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药与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择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区2018年6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以及动脉瘤特征基线资料。通过单变量分析以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抗血小板药与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独立相关性。结果共纳入90例动脉瘤患者。男性31例(34.44%),女性59例(65.56%),最大动脉瘤直径中位数为4 mm。有46例患者在诊断动脉瘤前服用抗血小板药,其中36例服用阿司匹林,3例服用氯吡格雷,7例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破裂动脉瘤共31例(34.44%),未破裂动脉瘤共59例(65.56%)。破裂组年龄<60岁(P<0.05)、糖尿病(P<0.1)、缺血性心脏病(P<0.05)、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P<0.1)、颈内动脉动脉瘤(P<0.01)、前交通动脉动脉瘤(P<0.05)、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0.01)以及诊断前服用抗血小板药(P<0.1)的患者比例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优势比(odds ratio, OR)4.11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337~12.673;P=0.014)、前交通动脉动脉瘤(OR 5.015,95% CI 1.155~22.559;P=0.032)和后交通动脉动脉瘤(OR 68.796,95% CI 6.762~699.951;P<0.001)是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服用抗血小板药是动脉瘤破裂的独立保护因素(OR 0.320,95% CI 0.104~0.992;P=0.048)。结论服用抗血小板药尤其是阿司匹林不会增高动脉瘤破裂风险,而可能是动脉瘤破裂的保护因素。对于具有明确适应证的患者,未破裂动脉瘤并非抗血小板治疗的禁忌证。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破裂 抗血小板聚集药 阿司匹林 危险因素
  • 简介:病例患者,男,68岁。2011年7月10日16:00左右在马路上骑电动车不慎摔倒,被一棒状硬物从右眼的眶上缘刺入,当即昏迷,急诊送来我院。检查:神志昏迷,GCS评分5分,血压137/85mmHg,呼吸25次/分,脉搏90次/分,双眼上眼睑皮肤挫伤,右眼眶上缘有木质棒状异物外露,右眼结合膜、球结膜外露,眼球外突,右侧瞳孔直径2.5mm,无光反射,左侧瞳孔直径2.5mm,光反射迟钝。鼻腔及外耳道无出血。

  • 标签: 颅内损伤 大脑中动脉 刺入 树枝 瞳孔直径 GCS评分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症状性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动脉狭窄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或家属意愿分为血管内治疗组72例和药物治疗组73例,分别行血管内治疗手术(使用Gateway球囊、Wingspan支架、Apollo支架)或药物治疗(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阿托伐他汀2040mg/d),随访观察1、3、6、9、12个月的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率、再狭窄率(以狭窄率〉50%为标准),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1)血管内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成功置入支架70枚,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8.6%(70/71);血管内治疗组共发生并发症7例(9.9%),其中合并出血2例,饮水呛咳、声音嘶哑、眩晕、头痛、兴奋各1例;1例脑出血病情恶化死亡,其他患者经积极内科治疗均痊愈出院,未遗留严重后遗症。(2)血管内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卒中复发率为8.4%(6例,均为TIA),药物治疗组为26.0%[19例,其中16例(占84.2%)为小卒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52,P〈0.01);治疗后12个月两组再狭窄发生率或狭窄加重发生率分别为5.6%(4例)和6.8%(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1,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症状性动脉狭窄与药物治疗比较,疗效更显著,改善患者临床预后优于药物治疗。

  • 标签: 颅内动脉疾病 血管内操作 支架 多种药物疗法 再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动脉瘤的诊断中采用CT血管造影与MR血管造影的应用价值对比。方法:从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动脉瘤患者中选取54例参与到此次研究中,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前者采用CT血管造影诊断,后者采用MR血管造影诊断,对比两组的诊断效果以及图像质量。结果:观察组在动脉瘤诊断中的准确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图像质量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T血管造影在动脉瘤的诊断中有较高的优越性,但在图像质量上无明显的影响。

  • 标签: CT血管造影 MR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造成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探讨紧急应对措施。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在进行动脉瘤手术过程中发生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造成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探讨相应的紧急应对措施。结果高血压病史、HuntHess分级、动脉瘤大小、手术时机、阻断夹的使用是造成动脉瘤术中破裂的主要危险因素,给予紧急处理,17例患儿预后良好(轻中度残疾),其中有3例有眼神经麻痹症状,3例肢体运动障碍。2例患者肢体完全瘫痪,1例患者死亡。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5个月内,重度残疾的2例患者中,有1例死亡。结论对于动脉瘤术中破裂,应根据手术时机和破裂原因选择合适的方式处理。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危险因素 紧急应对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未破裂动脉瘤病人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6例未破裂动脉瘤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病人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病人给予血压监控,对不良生活习惯、心理情绪、疾病认知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病人对未破裂动脉瘤的破裂高危因素、疾病认知及血压控制、心理情绪、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变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提高未破裂动脉瘤病人的健康意识,改变病人的不良生活习惯,提高病人的遵医行为,能对未破裂动脉瘤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

  • 标签: 护理干预 未破裂 颅内动脉瘤 病人管理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