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内出术后引流管的临床护理对策。方法:将我院收集 2017.1至 2018.5的 78例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内出术后引流管留置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用护理常规,整体组用整体护理服务。比较效果。结果:整体组满意度、血肿量水平、格拉斯哥晕迷评分、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内出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引流管留置并发症概率方面相较对照组更好, P< 0.05。结论: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内出术后引流管留置患者实施整体护理服务效果理想。

  • 标签: 侧脑室外引流术 脑室内出血术后引流管 临床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颅内出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自2015年10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行机械取栓治疗的116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有无颅内出分为颅内出组(n=31)和无颅内出组(n=85),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机械取栓术后颅内出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颅内出组在术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基线收缩压、术前血糖水平等方面与无颅内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基线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后,术前ASPECT评分(OR=0.770,95%CI:0.610~0.971,P=0.027)、基线收缩压(OR=1.029,95%CI:1.005~1.054,P=0.017)、术前血糖水平(OR=1.177,95%CI:1.010~1.372,P=0.036)是机械取栓术后颅内出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术前ASPECT评分较低、基线收缩压较高、术前血糖水平较高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易发生颅内出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机械取栓 颅内出血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颅内出护理中采用预见性护理对提高护理质量及促进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研究时间:2021年1月--2022年2月;研究对象:我院收治的颅内出患者74例。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平均每组37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和护理质量。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颅内出血 预见性护理 护理质量 康复效果
  • 简介:摘 要:目的:观察在外伤性颅内出血肿清除术后患者护理中实施综合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3月-2021年12月间在我院行血肿清除术的60例外伤性颅内出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就诊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即参照组(n=30)与综合组(n=30)。参照组患者术后实施常规护理模式,综合组患者术后实施综合护理模式。统计两组患者护理后的NIHSS评分、精神状态评分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与参照组患者相比,综合组患者护理后NIHSS评分的数值明显更低(P

  • 标签: 血肿清除术 外伤性颅内出血 综合护理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患者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对腹腔内出和门静脉系统血栓产生的效果。方法:选取于本院接受治疗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9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门奇静脉断流术,术后,随机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48例,应用循证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及腹腔内出状况以及并发症发现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及腹腔内出发生率6.25%,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及腹腔内出发生率25.00%(P

  • 标签: 门静脉高压症 腹腔内出血 门静脉系统血栓 循证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经颅微创穿刺治疗维生素K导致的颅内出的疗效,并对其远期随访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期间,来自榆林市儿童医院确诊新生儿VKDB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均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其中研究组患儿采用经颅微创穿刺治疗,而参照组患儿采取保守治疗方案。研究记录了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并对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经颅微创穿刺治疗的成功率为100.00%。治疗后颅内出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其中38名患儿出院时症状完全缓解。随访6个月后,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在12个月的远期随访中,有1名患者出现轻度认知障碍,但其他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结论 经颅微创穿刺治疗维生素K导致的颅内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改善患儿的症状。然而,需要长期随访以监测潜在的并发症。

  • 标签: 经颅微创穿刺 维生素K 颅内出血 疗效分析 远期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美洛培南治疗新生儿颅内出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3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54例颅内出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的新生儿纳入到本组研究中,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美洛培南组与对照组,均为27例,对照组采用药物与穿刺放液相结合的治疗方式,美洛培南组加用美洛培南,根据患儿症状调整剂量,对比两组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美洛培南组治疗有效率为92.6%,高于对照组的66.7%,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上,两组新生儿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美洛培南组2例皮疹、1例呕吐,对照组中3例恶心呕吐、1例皮疹,停药后恢复,未影响治疗效果,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对新生儿颅内出合并化脓性脑膜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美洛培南安全有效,不会出现胃肠道与中枢神经反应,有着良好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 标签: 美洛培南 新生儿颅内出血合并化脓性脑膜炎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并归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并发椎管内出疾病的临床护理措施以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66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并发椎管内出患者,以抽签法将其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护理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措施,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以及患者椎管内出的发生率。结果护理组有效率为96.97%(32/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73%(24/33);护理组患者椎管内出发生率为6.06%(2/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11/3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并发椎管内出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利于降低患者椎管内出的发生率,可以被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 椎管内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依洛尤单抗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早期颅内出风险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在发病48 h内收住天津市环湖医院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当日均开始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空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37 mmol/L者联用依洛尤单抗。单独应用他汀类药物者纳入他汀组,联合应用依洛尤单抗者纳入联合组,比较2组患者入院第2周降脂治疗达标(LDL-c<1.70 mmol/L)情况和入院后2周内颅内出事件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颅内出将患者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比较2组患者基本情况,合并疾病情况,脑梗死病因分型,降脂方案,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压、血脂水平以及降脂治疗第2周血脂水平等临床特征,将组间比较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分析颅内出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437例,他汀组358例(81.9%),联合组79例(18.1%);2组患者基本情况、合并疾病情况、脑梗死病因分型、降脂方案、入院时NIHSS评分、血压等临床特征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他汀组基线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低于联合组(TC:P<0.001,TG:P<0.001,LDL-c:P=0.004,HDL-c:P=0.024)。降脂治疗第2周,他汀组和联合组患者LDL-c、TC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但他汀组治疗前、后LDL-c和TC水平的差值均明显低于联合组[LDL-c:(0.66±0.91)mmol/L比(2.58±0.38)mmol/L,P<0.001;TC:(0.37±0.18)mmol/L比(1.94±0.44)mmol/L,P<0.001]。联合组降脂治疗达标率明显高于他汀组[87.3%(69/79)比9.7%(37/358),P<0.001]。入院后2周内他汀组和联合组患者颅内出发生率分别为12.0%(43/358)和13.9%(11/7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心房颤动(OR=3.054,95%CI:1.402~6.651,P=0.005)、入院时NIHSS评分较高(OR=3.431,95%CI:1.554~7.573,P=0.002)和脑梗死病因分型为心源性栓塞(OR=1.544,95%CI:1.047~2.278,P=0.028)为早期颅内出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联合应用他汀类药物和依洛尤单抗降脂疗效更佳,未发现依洛尤单抗与早期颅内出有关。

  • 标签: 脑梗死 血脂异常 颅内出血 他汀类 依洛尤单抗
  • 简介:目的探讨脑室外引流加尿激酶灌洗治疗自发性脑室内出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6例自发性脑室内出经脑室外引流加尿激酶灌洗的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生存病例中优良12例,轻残4例,中残4例,重残2例,死亡4例,死亡率为15.38%。结论早期脑室外引流加尿激酶灌洗治疗自发性脑室内出,具有微创、显效、死残率低、提高生存质量,减轻临床症状等特点。

  • 标签: 自发性脑室内出血 脑室外引流 灌洗治疗 临床分析 早期 尿激酶灌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交通性脑积水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发生的迟发性颅内出(DICH)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龙岩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176例因颅脑外伤、高血压脑出血、脑肿瘤或颅内动脉破裂出血治疗后继发交通性脑积水而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患者,按术后有无发生DICH分为发生DICH组和未发生DICH组。分析DICH患者的基本临床特点,包括发生率、发生时间及出血部位等,并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2组间年龄、性别、住院时间、伴发疾病、既往手术史、术后硬膜下积液及穿刺道水肿发生率、2周内下调分流管阀门压力史等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DIC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76例患者中术后发生DICH者共23例(13.07%),发生时间为术后2~11 d,表现为硬膜下、分流管脑室端穿刺道和(或)脑室内的1个或多个部位出血。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生DICH组与未发生DICH组间在术后硬膜下积液发生率、2周内下调分流管阀门压力史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硬膜下积液、2周内下调分流管阀门压力史是DICH的独立危险因素(OR=4.516,95%CI:1.555~13.110,P=0.006;OR=5.352,95%CI:1.987~14.414,P=0.001)。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后2周内是DICH高发期,对于伴有术后硬膜下积液、2周内下调分流管阀门压力的患者应密切监护以预防DICH的发生。

  • 标签: 迟发性颅内出血 交通性脑积水 脑室腹腔分流术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针对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患者颅内出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其实施护理对策。方法:以抽样的方式在我院从2021年2月份至2022年2月份接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患者中抽取7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患者通过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患者颅内发生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本次70例研究对象当中,共7例患者颅内有出血的症状发生。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结论,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患者颅内出的危险因素有溶栓前头颅CT有早期缺血改变、溶栓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糖尿病、年龄等,P<0.05。结论:由于多种因素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患者颅内发生出血的情况,对其使用针对性护理方案,可以有效预防患者颅内出的情况发生。

  • 标签: 急诊静脉溶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颅内出血 护理方案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早产儿脑室内出的危险因素及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参数的预测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61例脑室内出超早产儿作为脑室内出组,并以1∶1配比抽取同期收治的61例无脑室内出超早产儿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分析超早产儿发生脑室内出的影响因素,并对比两组超早产儿出生后不同时间MCA血流参数[舒张期最高血流速度(Vd)、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Vs)、阻力指数(RI)]和观察组不同病情程度患儿出生后不同时间MCA Vd、Vs、RI的变化情况,分析相关性。结果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有无胎儿宫内窘迫、有无机械通气、是否母体贫血、有无重度窒息史、有无新生儿糖代谢紊乱是超早产儿发生脑室内出的影响因素(P<0.05)。出生后3、7 d,脑室内出组Vd值较出生后1 d增高,但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3、7 d,两组Vs值均较出生后1 d增高,且脑室内出组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7 d内,脑室内出组患儿Vd、Vs值随出生时间增加而增高,且Ⅱ级患儿Vd、Vs值高于Ⅲ、Ⅳ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Vd、Vs和超早产儿脑室内出患儿出生时间呈正相关(r=0.649、0.705,P<0.05),Vd、Vs和病情程度呈负相关(r=-0.571、-0.613,P<0.05)。结论男性、胎龄小、出生体质量低、胎儿宫内窘迫、阴道分娩、机械通气、母亲贫血、重度窒息史、新生儿糖代谢紊乱是超早产儿发生脑室内出的危险因素,且MCA的Vd、Vs参数和超早产儿脑室内出病情程度具有相关性。

  • 标签: 早产儿 脑室内出血 危险因素 大脑中动脉 血流参数 相关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进展性颅内出(PHI)与D-二聚体、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96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发生进展性颅内出45例,设为PHI组,未发生进展性颅内出151例,设为对照组,分析比较血清D-二聚体、C-反应蛋白浓度与PHI的关联性。结果PHI组D-二聚体的平均浓度为(8.39±3.35)mg/L,对照组为(6.06±3.05)mg/L;PHI组C-反应蛋白平均浓度为(6.79±1.65)mg/L,对照组为(4.36±1.03)mg/L,PHI组的D-二聚体、C-反应蛋白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为标准,PHI组的恢复良好、轻残、重残、植物生存、死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浓度可作为预测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发生的重要依据。

  • 标签: 重型颅脑外伤 进展性颅内出血 D-二聚体 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各种穿刺术治疗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症并颅内出疗效。方法28例颅内出患儿其中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及7例侧脑室出血、脑实质出血患儿均实行反复腰椎穿刺术;4例硬膜下血肿患儿采取硬膜下血肿穿刺术;5例脑室内出患儿行侧脑室引流术。结果28例有2例死亡;有1例放弃治疗;余25例病情好转痊愈出院。结论各种穿刺术治疗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症并颅内出操作方便,价格便宜,要求条件易于满足,疗效高。

  • 标签: 穿刺术 颅内出血 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症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脑室外引流术加尿激酶灌注治疗重症脑室内出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0例重症脑室内出的病人行微创穿刺脑室外引流术,同时经引流管灌注尿激酶进行纤溶治疗。结果40例中治愈5例,好转22例,有效率67.5%.结论早期脑室外引流术加尿激酶灌注治疗重症脑室内出效果良好。

  • 标签: 脑室外引流术 脑室内出血 灌注治疗 尿激酶 重症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综合护理干预在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ML)合并颅内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其与标准治疗的差异。方法:我们在我院选取了100名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患者接受了个性化的综合护理干预,包括颅内出治疗、AML治疗、抗感染措施、疼痛管理、补充营养和心理支持。对照组则接受标准AML治疗,但不接受额外的综合护理干预。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多个观察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的平均疾病进展时间明显延长(89.2天对比93.8天,p = 0.032*),1年生存率显著提高(67.4%对比63.9%,p = 0.019*),AML治疗反应率明显增加(85.6%对比82.3%,p = 0.043*)。此外,血小板计数略有增加但差异不大,而血红蛋白水平略有下降但仍在正常范围内。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在初发AML合并颅内出患者中表现出积极的效果,包括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存率和增强AML治疗反应。

  • 标签: 综合护理 白血病 颅内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产科手术中腹腔内出患者运用回收式自体输血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2018年1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130例产科手术中腹腔内出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回收式自体输血治疗)和对照组(异体输血治疗)各65人。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输血反应发生率(6.15%)较低(P

  • 标签: 回收式自体输血 产科手术 腹腔内出血 临床疗效 可行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血压性颅内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护理方法及对并发症发生率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时间:2020.1-2023.1;选择例数:98例;分组方式:随机分组;组别:对照组,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常规护理+综合护理。分析患者护理满意度与并发症占比。结果:观察组总满意度占比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出现并发症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优质护理方案,效果显著,有利于提升患者满意度,降低并发症概率。

  • 标签: 高血压性颅内出血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