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急诊心肺复苏病患采取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86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病患,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与集束化组每组43例,对对照组病患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对集束化组病患采取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病患的各项指标检查结果。结果比较两组病患的各项指标检查结果,集束化组病患均明显比对照组病患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结论对急诊心肺复苏病患采取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意义重大,值得广泛进行推广。

  • 标签: 心肺复苏病患 集束化护理 病患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作学习模式在心肺复苏(CPR)普及中的应用。方法对2017年5月—2017年12月心肺复苏普及活动人群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采取合作学习模式进行培训,对照组采取常规教学模式培训。结果比较两组人群的掌握操作标准需要的时间、操作考试分值。结论合作式学习模式用于心肺复苏普及中能提高培训对象掌握操作标准的准确性规范性,更好地掌握心肺复苏技术,提高培训效率。

  • 标签: 合作式学习模式 心肺复苏 普及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诊护理路径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年间收治的急诊心肺复苏患者52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6例)采用急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照组(26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就两组患者抢救时间、患者住院恢复时间、护理后各项相关指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发病情况均有好转,其中观察组的抢救时间和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观察组的相关指标改变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与常规护理方法相比较,急诊护理路径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的心肺复苏情况有着更为明显的提升作用,且相比之下,使用急诊护理路径后患者的抢救和恢复时间缩短,故认为急诊护理路径有着更好的效果,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急诊护理路径护理 急性心肺复苏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分析心肺复苏患者采取优化急救流程的抢救效果及预后效果。方法 将 2016年 05月 至 2019年 11 月 于本院就诊的 4 2例心肺复苏患者视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的顺序划入常规组与优化组 (n=2 1)。常规组实施常规急救,优化组按照急诊优化流程展开工作,比较患者的急救情况、急救效果及患者抢救前后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优化组患者接诊至完成分诊的时间、心电图检查的时间及胸外心脏按压的时间均短于常规组患者,差距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优化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 90.91%,常规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 63.64%,优化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较高 (P < 0.05)。抢救前两组患者的心率、血氧饱和度比较无显著差距,抢救后优化组患者的心率、血氧饱和度指标均优于常规组患者,差距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 优化急诊流程, 快速接诊且实施针对性急救处理,能够提升心肺复苏患者抢救的成功率,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

  • 标签: [ ] 心肺复苏患者 优化急救流程 抢救效果
  • 简介:目的比较在心肺复苏中常用的两种通气方式的差异。方法对43例采用球囊面罩通气的患者和35例采用气管插管通气的心肺复苏患者进行了观察,观察内容包括①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后得到及时供氧的时间。②抢救后血氧饱和度上升达到85%以上的例数及时间。③发生胃内容物返流的例数。④心肺复苏成功的例数。结果球囊组43例患者得到及时供氧的平均时间为1.884分钟,血氧饱和度达到85%以上者31例,血氧饱和度达到85%的平均时间为6.535分钟,6例发生胃内容物返流,心肺复苏成功8例。插管组35例患者得到及时供氧的平均时间为5分钟,血氧饱和度达到85%以上的为30例,血氧饱和度达到85%的平均时间为9.906分钟,1例发生胃内容物返流,心肺复苏成功6例。结论两种通气方式各有优缺点,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酌情使用。

  • 标签: 心肺复苏 人工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成功后病人再死亡的主要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探索出相应的应对措施,解决复苏成功率高而出院成功率低的问题。方法随机抽取123名心肺复苏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A组(对照组)抢救成功率约占18%,出院生存率3%;B组(治疗组)抢救成功率约占56%,出院生存率29%;抢救成功率B组是A组的3倍以上,出院生存率B组约是A组10倍,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结论应用ZoLLAutoPulse全自动心肺复苏机加胺碘酮、纳络酮等心肺复苏药物进行心肺复苏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及出院生存率,减少病人初期心肺复苏后再死亡的发生。

  • 标签: 心肺复苏 初期成功 再死亡 原因探讨 应对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对采用不同通气方式治疗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的具体情况予以探究并剖析。方法选取76例心肺复苏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均为我院急诊科自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所接收,将其按照不同的通气方式,均分为两组,就常规气管插管通气方式(对照组,n=38)与面罩口咽气管-气管插管方式(观察组,n=38)两种不同治疗方式对患者的生存情况展开探讨。结果从救治存活率方面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0.53%,5.26%,组间差异比较大,P<0.05。从生命体征方面分析,观察组患者的气道开放时间,心跳恢复用时,自主呼吸用时及意识改善用时显著优于对照组,实验差异经t检验,P<0.05。结论相比而言,面罩口咽气管-气管插管方式在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

  • 标签: 不同通气方式 心肺复苏 急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各因素对院前心肺复苏患者成功率的影响,为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上海市奉贤区医疗急救中心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486例,按照CPR成功与否分为心肺复苏成功组和心肺复苏失败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相关因素。结果心肺复苏成功组44例(9.1%),心肺复苏失败组442例(90.9%),年龄、发病原因、群众性CPR、心脏骤停时间、是否可除颤心率、是否高级生命支持是影响心肺复苏患者成功率的重要因素。结论影响院前心肺复苏患者成功率的因素较为复杂,除患者自身因素外,也与急救半径的长短、急救流程的完善、社会急救知识的普及关系密切,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需要急救人员的不懈努力。

  • 标签: 院前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成功率
  • 简介:摘要:心肺复苏患者具有病情急重等特点 , 生命体征不稳定 , 易引起胸部不适、反应迟钝以及抽搐等并发症 , 对康复效果造成影响。因此 , 需针对心肺复苏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辅助治疗 ,以有效减少并发症 , 提高疗效。

  • 标签: 急诊护理 心肺复苏 康复效果 干预影响
  • 简介:目的:分析院内实施心肺复苏的临床预后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观察2015-01—2016-12期间院内实施心肺复苏的患者86例,根据抢救时间是否超过30min,分为短时程救治组(n=41)及长时程救治组(n=45)。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肺复苏的临床预后情况,并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短时程救治组的复苏时间为(24.36±5.62)min,自主恢复循环共18例,明显高于长时程救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第一目击者为医务工作者、意外发生在白天、抢救时间<0.5h均是影响院内实施心肺复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院内实施心肺复苏的预后情况较差,心脏停搏的及时发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并且患者年龄超过60岁、第一目击者为医务工作者、意外发生在白天、抢救时间<0.5h均是影响心肺复苏预后的相关因素。

  • 标签: 院内 心肺复苏 临床预后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 目的讨论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心脏骤停的患者 120 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在实验组中使用急诊护理干预,在对照组中使用常规护理干预。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行比较,对照组低于试验组,差异上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 P<0.05;两组别进行物质生活、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健康等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远比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两组之间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对心肺复苏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可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康复效果,减轻患者烦躁焦虑情绪,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更好地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值得临床推广和应 用。

  • 标签: 心肺复苏 急诊护理干预 安全性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肺复苏患者实施急诊心理护理干预的康复效果。方法120例心肺复苏患者,按入院时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急诊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动脉压、心率、抑郁情绪、康复疗效、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动脉压为(7.08±1.15)kPa、心率为(84.79±8.31)次/min、抑郁情绪评分为(45.88±5.02)分;实验组动脉压为(9.26±1.47)kPa、心率为(97.88±9.46)次/min、抑郁情绪评分为(41.18±4.32)分。实验组动脉压、心率和抑郁情绪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48、8.053、5.497,P=0.000、0.000、0.000

  • 标签: 心肺复苏 患者 急诊 心理护理干预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探讨。方法从文献数据库收集ICU心脏骤停进行心脏复苏抢救的患者的69例心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患者的院前急救成功率观察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相关影响因素。结果临床资料显示,69例患者中,对不同心血管疾病合并情况、CPR开始时间、人工气道插管情况及早期电除颤实施情况患者的救治成功率进行分析对比,存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心脏骤停患者的院前急救中,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合并情况、心肺复苏开始时间、人工气道是否插管及早期电除颤是否实施等是影响患者心肺复苏应用与药物疗效的相关因素。

  • 标签: ICU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 简介:现将21例心肺复苏的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情况与普通溶栓组进行比较,对21例心肺复苏者及同期160例未进行心肺复苏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分别给予r-TPA、链激酶、尿激酶静脉溶栓,160例未进行心肺复苏者血管再通105例(65.6%)

  • 标签: 复苏静脉 心肺复苏 急性心肌梗塞心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肺水肿的救治和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76例心肺复苏后肺水肿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对应用气管插管、人工机械通气、小剂量吗啡静脉注射、硝普钠治疗伴有低血压或休克的病例进行疗效分析。结果76例患者气管插管人工机械通气69例抢救成功,7例死亡。结论对心肺复苏后肺水肿诊疗护理需果断及时,尽早气管插管和人工机械通气来纠正低氧血症,积极应用小剂量吗啡,对低血压或休克者联用硝普钠和多巴胺疗效确切、安全。

  • 标签: 心肺复苏 肺水肿 救治及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方法 选取本院自2020年4月至12月收治的100名急性抢救心肺复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他们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心肺复苏后的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采用传统护理加急诊护理干预的方法,对比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采用急诊护理干预的研究组患者的SAS评分(23.42±3.19)、SDS评分(26.48±3.84)都优于对照组SAS评分(34.52±3.16)和SDS评分(35.16±3.41)(P

  • 标签: 急诊护理 心肺复苏 心理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探讨。方法采用随机取样法从2017年7月—2018年5月间该院急诊心肺复苏救治成功的患者中随机抽取出160例作为该课题研究护理的对象,盲分为普通组80例和优质组80例。给予普通组常规急诊护理方案,而在普通组的护理基础上给予优质组实施优质的急诊护理方案。急诊护理后,对照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并统计对比其相关生命指标(心率HR、血压BP)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水平,从而探讨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具体影响。结果普通组患者经常规急诊护理后的HR(84.31±4.18)次/min、BP70/40mmHg与心理状况(SAS评分(51.47±6.41)分均较经优质急诊护理后的优质组的(105.44±5.24)次/min、91/65mmHg、(26.76±2.54)分差,统计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545、2.4601、32.0545,P<0.05);并且普通组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共计17例,分别为6例胸部不适、4例抽搐、5例反应迟钝、2例记忆减退)明显多于优质组(共计3例,分别为2例胸部不适、1例抽搐),判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333,P<0.05)。普通组患者的常规急诊护理有效率为77.50%(62/80)低于优质组的95.00%(76/80),即该指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924,P<0.05)。结论不同方案的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康复效果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影响,优质的急诊护理方案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患者改善相关生命指标、缓解情绪、稳定心态、减少不良反应,从而整体提升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康复效果,也使得急诊护理具有显著的作用意义。

  • 标签: 急诊护理 心肺复苏 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