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的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探索术者经验积累对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5月至2020年11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住院行TAVR的AS患者。记录患者围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严重并发症包括全因死亡、转外科开胸、冠状动脉闭塞、外周血管入路并发症、严重脑血管事件、中度及以上瓣周漏、瓣膜移位(植入瓣中瓣)、起搏器置入等。为观察术者经验累积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依据实施手术的先后顺序,以每30例患者为一个区间,分别统计各区间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并绘制柱形图。结果共纳入119例患者,其中男性64例,年龄(73.9±6.9)岁。在119例患者中,瓣膜植入不成功3例(2.5%)。围术期发生严重并发症共39人次,其中全因死亡1例(0.8%),转外科开胸2例(1.7%),冠状动脉闭塞2例(1.7%),外周血管入路并发症8例(6.7%),新发严重脑血管事件1例(0.8%),术后中度及以上瓣周漏3例(2.5%),因瓣膜移位植入瓣中瓣8例(6.7%),因新发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起搏器置入14例(11.8%)。柱形图显示,置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瓣中瓣的发生率随术者经验积累未见明显下降,其余并发症在30例之后发生频次呈下降趋势。结论多数并发症发生在开展TAVR治疗的前期;处于学习阶段中的TAVR中心,通过一定经验的积累,可以降低TAVR围术期全因死亡、冠状动脉闭塞、外周血管入路并发症的发生率,但起搏器置入及植入瓣中瓣的发生率未见明显下降。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病变复杂高危且有介入治疗指征患者(CHIP)的治疗对于全世界心血管医生仍然是最具挑战性的难题。充分细致的风险评估和术前准备、合理的治疗策略和器械选择,以及术后的优化管理是顺利完成CHIP介入治疗的关键。同时,该领域需要高质量、前瞻性的临床试验数据支持,帮助临床心血管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做出最合理的决策。

  • 标签: 冠心病 复杂高危且有介入治疗指征的患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在小学教育阶段,作为培养学生基础能力的学科课程,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研究,主要探究了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教学策略,以期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 标签: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教学效率
  • 简介:摘要自1984年我国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以来,经过几代心血管医生的探索、学习、借鉴和创新,冠心病介入事业不断开启新的篇章。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笔者全面回顾了我国PCI技术的开创与发展、治疗策略的创新与应用,并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向党的百岁诞辰献礼。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远程随访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北部战区总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具备CareLink远程随访设备的ICD和CRT-D患者,按规定时间点进行诊室随访或远程随访,异常临床事件随时传输。按事件严重程度分为红色事件、黄色事件、白色事件。分析远程随访对事件监测和判定干预疗效的能力。在远程随访发现异常事件并进行临床干预后的3个月内,通过观察异常事件的分级变化来判定临床干预的有效性。结果165例患者随访(779.2±421.2) d,892次数据传输中红色、黄色、白色事件和无事件比例分别为6.6%、14.8%、49.7%、28.9%。远程随访较常规诊室随访提前发现临床事件69(28~132) d。通过远程指导(86.4%,548/634)及提前诊室随访(13.6%,86/634),事件干预的总体有效率高达97.8%(620/634),避免91.5%(54/59)红色事件以及93.2%(123/132)黄色事件再次发生。结论在ICD/CRT-D术后患者中,应用远程随访可以安全有效处理临床事件,减少非必要诊室随访。

  • 标签: 随访研究 远程随访 诊室随访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我国真实世界中,于不同地域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对二级预防用药的依从性及其长期预后。方法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优选方案(OPT-CAD)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注册登记研究。本研究选取OPT-CAD研究中诊断为ACS且行PCI治疗的患者。以长江一线为中国南北方分界线,根据患者就诊医院的地理位置分南方组和北方组。为减少选择偏倚和潜在的混杂因素,两组间患者根据倾向性评分按1∶1最临近匹配法匹配。主要终点为患者出院后60个月随访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和/或缺血性卒中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60个月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以及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2、3、5型出血。记录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情况,二级预防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他汀类、β受体阻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类(ACEI/ARB)等。匹配前后均比较两组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情况及临床事件发生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 049例ACS患者,其中南方组共1 958例患者,北方组共5 091例。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南方组和北方组各1 324例。匹配前,北方组患者中吸烟、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有既往史(心肌梗死、PCI及卒中)和冠心病家族史的比例较南方组高(P均<0.05)。北方组复杂病变、弥漫病变、小血管病变和血栓病变占比均高于南方组(P均<0.05)。出院后60个月,南方与北方组的抗血小板治疗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南方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单药治疗的比例高于北方组[9.8%(130/1 324)比1.1%(14//1 324)],而北方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的比例高于南方组[(67.4%(893/1 324)比46.5%(616/1 324)]。其他二级预防用药的使用上,南方组患者接受β受体阻滞剂[24.5%(325/1 324)比16.8%(222/1 324),P<0.001]及ACEI/ARB[19.4%(257/1 324)比10.0%(133/1 324),P<0.001]治疗的比例高于北方组。匹配后,北方组出院后60个月MACCE[8.4%(111/1 324)比6.2%(82/1 324),P=0.030]和BARC2、3、5型出血[6.0%(80/1 324)比4.0%(53/1 324),P=0.016]发生率高于南方组。结论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PCI术后的ACS患者伴合并症和危险因素的比例较高,冠状动脉病变更为复杂,对药物依从性较差,预后也相对较差。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地域 不良心脑血管事件 二级预防 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第二代生物可降解涂层钴铬合金西罗莫司洗脱支架EXCROSSAL治疗原发原位冠状动脉病变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纳入CREDIT Ⅱ研究和CREDIT Ⅲ研究中置入EXCROSSAL支架的冠心病患者,CREDIT Ⅱ研究是一项随机对照研究,CREDIT Ⅲ研究是一项单臂研究。本研究从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于全国33个中心共成功入选置入EXCROSSAL支架的原发原位冠状动脉病变患者833例。主要终点为支架置入后5年靶病变失败(TLF),即心原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和临床症状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组成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支架置入后5年患者相关的心血管复合终点(PoCE,包含全因死亡、所有心肌梗死及任何临床症状驱动的血运重建组成的复合终点)和依据美国学术研究联合会定义的支架内血栓。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术后5年TLF及PoCE发生率。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糖尿病、小血管病变(血管直径≤2.74 mm)、病变长度≥16.7 mm和多支病变对术后5年TLF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共纳入833例置入EXCROSSAL支架的冠心病患者,年龄为(59.3±9.1)岁,其中男性579例(69.5%)。811例(97.4%)患者完成了5年随访。EXCROSSAL支架置入5年TLF发生率为10.6%(86/811),PoCE发生率为15.5%(126/811),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为1.0%(8/811)。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管直径≤2.74 mm(HR=3.20,95%CI 1.90~5.39,P<0.001),病变长度≥16.7 mm(HR=1.88,95%CI 1.18~2.99,P=0.007)和多支病变(HR=2.44,95%CI 1.60~3.72,P<0.001)是术后5年TLF的相关因素。结论EXCROSSAL支架治疗原发原位冠状动脉病变的长期有效性与安全性较好,术后5年TLF及PoCE的发生率均较低。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药物洗脱支架 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涂层
  • 简介:摘要近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关抗栓领域取得了许多关键性的进展。以TWILIGHT等研究为代表的降阶治疗探索是目前PCI术后抗血小板策略研究的主流方向之一,而在合并心房颤动PCI患者中,联合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双联或短程三联抗栓方案的有效和安全性已获多项新研究的印证。比伐芦定新的研究结果将更新直接PCI抗凝的循证证据。新的缺血与出血风险评估标准使抗栓降阶策略的选择更加有章可依。相信更多有益的抗栓治疗探索必将造福国内PCI患者。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经皮 抗栓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短期内2次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使用对比剂的冠心病患者,不同手术入路对每次术后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CI-AKI)发生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入选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就诊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的冠心病患者,筛选其中30 d内2次行介入手术(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接触对比剂且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322例。按介入手术入路分为:桡动脉组(2次介入手术入路均为桡动脉,n=235)和股动脉组(2次介入手术入路均为股动脉,n=87)。所有纳入患者均分别于术后48、72 h检测血肌酐(SCr)值。终点事件为CI-AKI,定义为排除其他病因的前提下,患者应用对比剂72 h内肾功能发生损害,SCr水平较术前升高>0.5 mg/dl(44.2 μmol/L)或相对比例[(术后SCr-术前SCr)/术前SCr×100%]>25%。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每次术后CI-AKI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短期内2次行介入手术、使用对比剂的冠心病患者,术后发生CI-AKI的危险因素。结果股动脉组中吸烟、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史及STEMI患者比例及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肌钙蛋白T水平高于桡动脉组(P均<0.05)。股动脉组患者的手术间隔时间长于桡动脉组(P=0.001)。股动脉组患者第1次术后CI-AKI发生率高于桡动脉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6%(16/87)比11.9%(28/235),P=0.133]。第2次术后两组的CI-AKI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短期内2次行介入治疗手术的冠心病患者,介入手术入路并不是术后发生CI-AKI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STEMI(OR=2.854,95%CI 1.100~7.404,P=0.031)、利尿剂(OR=4.002,95%CI 1.470~10.893,P=0.007)是第1次术后CI-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短期内2次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应用对比剂的冠心病患者,CI-AKI发生风险与介入手术入路无相关性。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对比剂诱导急性肾损伤 桡动脉入路 股动脉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在真实世界中对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应用比伐芦定和肝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间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13 097例,按PCI围术期抗凝治疗方案分为比伐芦定组和肝素组。主要终点为术后30 d净临床不良事件(NACE)发生率,NACE定义为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卒中、紧急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uTLR)和全部出血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30 d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定义为由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和uTLR组成的复合事件。其他观察指标还包括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依据人口学特征和临床危险因素计算倾向性评分,以1∶2的比例匹配两组患者。匹配前、后均比较两组的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最终纳入13 097例患者,年龄(61±10)岁,其中女性3 421例(26.1%)。比伐芦定组2 734例,肝素组10 363例;倾向评分匹配后比伐芦定组2 734例,肝素组5 468例。匹配前与肝素组比较,比伐芦定组中患者的年龄偏大,CRUSADE出血风险评分更高,合并高血压和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比例更高(P均<0.05)。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比伐芦定组在PCI术后30 d内NACE[(3.8%(103/2 734)比5.0%(271/5 468),P=0.015]和全部出血事件[2.0%(54/2 734)比2.8%(151/5 468),P=0.032]发生率均低于肝素组,但两组的MACCE[1.9%(51/2 734)比2.3%(127/5 468),P=0.180]和支架内血栓[0.1%(2/2 734)比0.1%(3/5 468),P=1.000]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肝素相比,比伐芦定可显著减少出血和NACE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缺血事件发生风险。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比伐芦定 肝素 真实世界
  • 简介:摘要以再灌注为核心优化救治策略是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关键。目前所有指南均推荐,在有效的时间窗内进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作为STEMI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然而,对于不能第一时间就诊于PCI医院的患者,药物介入联合再灌注治疗提供了一种合理、可行的选择。因此,将溶栓与介入进行良好的结合,在基层医院尽早对STEMI患者进行溶栓,其后尽快转运到大型医院实施直接PCI,是一个有前景的治疗策略。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肌再灌注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溶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高血压是我国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病之一,是城乡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中国高血压健康管理规范(2019)》是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举措,强调初始预防和一级预防的理念,高血压防线前移,面向全人群,提供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血压健康管理服务指导。其内容包括健康信息收集、筛查评估、膳食指导、运动干预、心理疏导、药物治疗等,将预防、药物治疗和非药物干预以及长期管理融为一体,简洁明了,便于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健康管理工作者及社会大众践行。该规范是促进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转变的生动体现。

  • 标签: 高血压 危险因素 生活方式 药物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我国当前医疗环境下,基于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冠状动脉病变分型,比较不同的病变分型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的长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自I-LOVE-IT 2,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对评价者设盲的非劣效性研究。本研究选取I-LOVE-IT 2研究中置入生物可降解涂层药物洗脱支架且仅有一处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1 255例,根据ACC/AHA冠状动脉病变分型定义,分为A/B1型病变组(184例)、B2型病变组(457例)以及C型病变组(614例)。本研究的主要终点为48个月患者源性复合终点(PoCE),即包含全因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和/或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48个月的靶病变失败(TLF)、PoCE的各组成成分、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主要出血(BARC 3~5型)以及肯定或极可能的支架内血栓。比较3组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48个月PoCE和TLF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比较不同病变分型患者的PoCE和TLF事件的发生风险。结果C型病变组患者的48个月PoCE发生率高于A/B1型病变组[24.43%(150/614)比14.13%(26/184),P<0.05]和B2型病变组[24.43%(150/614)比15.97%(73/457),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C型病变是48个月PoCE(HR=1.59,95%CI 1.21~2.08,P<0.001)和TLF(HR=2.31,95%CI 1.53~3.49,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与A/B1型病变组和B2型病变组相比,C型病变组PoCE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了91%(HR=1.91,95%CI 1.25~2.92,P=0.003)和64%(HR=1.64,95%CI 1.23~2.20,P<0.001)。与A/B1型病变组和B2型病变组相比,C型病变组TLF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了145%(HR=2.45,95%CI 1.29~4.64,P=0.006)和155%(HR=2.55,95%CI 1.62~4.02,P=0.001)。结论ACC/AHA冠状动脉病变分型能够较好评估PCI术后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合并C型病变者的长期临床预后较差,在临床实践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生物可降解涂层药物洗脱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在已接受最大耐受剂量他汀治疗的高胆固醇血症合并心血管高危的中国患者中,比较阿利西尤单抗[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与依折麦布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ODYSSEY EAST研究为一项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其中中国亚组包含456‌例已接受最大耐受剂量他汀治疗的高胆固醇血症合并心血管高危患者,以2∶1的比例随机分组,其中阿利西尤单抗组患者接受阿利西尤单抗皮下注射75 mg每2周1‌次(Q2W),若第8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81 mmol/L,则在第12周上调阿利西尤单抗剂量至150 mg Q2W;依折麦布组患者接受依折麦布10 mg/d口服治疗,治疗持续24周。主要疗效指标为LDL-C第24周较基线的变化百分比。关键次要疗效指标包括第12和24周LDL-C(12周)及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A1 (Apo A1)、载脂蛋白B(Apo B)、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非HDL-C、空腹甘油三酯较基线的变化百分比,和第24周达到LDL-C<1.81 mmol/L的患者比例。同时在治疗期间评价治疗药物的安全性。结果456‌例中国患者年龄(59.5±10.9)岁,男性341‌例(74.8%),阿利西尤单抗组303‌例(66.4%),依折麦布组153(33.5%),2组间人口学、临床特征和血脂指标各项基线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第12和24周,阿利西尤单抗降低LDL-C的幅度均大于依折麦布,较基线变化百分比的均值差分别为(-35.2±2.2)%和(-36.9±2.5)%(P均<0.001)。第12周,阿利西尤单抗组Lp(a)、Apo B、总胆固醇和非HDL-C较基线的降幅比依折麦布组更显著,2组变化百分比的均值差分别为(-40.3±2.8)%,(-27.7±1.8)%,(-19.6±1.5)%和(-27.7±1.9)%(P均<0.001)。第24周,阿利西尤单抗组达到LDL-C<1.81 mmol/L(85.3%比42.2%)和<1.42 mmol/L(70.5%比17.0%)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依折麦布组(P均<0.001);且Lp(a)、ApoB、总胆固醇和非HDL-C较基线的降幅也更为显著,2组变化百分比的均值差分别为(-37.2±2.8)%、(-29.1±2.0)%、(-21.6±1.6)%和(-29.6±2.2)%(P均<0.001)。治疗期间阿利西尤单抗组和依折麦布组发生不良事件患的者比例接近[73.8%(223/302‌例)比71.2%(109/153‌例)]。结论在已接受最大耐受剂量他汀治疗的高胆固醇血症合并心血管高危的中国患者中,阿利西尤单抗降低LDL-C的疗效显著优于依折麦布,且研究观察期间两种治疗的总体安全性良好。

  • 标签: 高胆固醇血症 心血管疾病 阿利西尤单抗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抑制剂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简介:冠心病是目前中国老年人心脏病住院和死亡的第一位原因.由于年龄因素及合并其他慢性疾病,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往往更加困难.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多的老年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且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本期专栏所刊登的文章重点向大家介绍了我国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和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等危重冠心病患者介介治疗方面的进展,以及血管内超声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诊治中的应用.因此,老年危重冠心病患者可以从介入治疗中受益.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老年人 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 慢性完全闭塞 血管内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