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阮刻《周礼注疏》通行的版本为1980年中华书局影印本,其祖本为南昌府本,本文以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周礼注疏》与殿本相对校,并参校南昌府学本,析出异文,加以考证,得出结论:殿本是一个校勘精审、刊刻精美,颇有学术价值的本子,对《十三经注疏》的整理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周礼注疏》 中华本 殿本
  • 简介:<正>语法学是研究造句和用词规律的学科。训诂和校勘是解释和校正古书的学问。古书主要是古语言的记录。古语言不可能离开古语法。因此解释或校正古书时常会遇到语法上的问题。如果运用古语法知识来解释和校正古书,就会把问题看得更全面、更正确,更便于说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有说服力。不过语法学在我国发展较晚,《马氏文通》以前,我国只有些研究虚词的书,如《助字辨略》、《经传释词》等,而没有系统的语法学。近代和现代虽然有些人研究古语法,但也很少有人应用古语法知识来解决训诂、校勘中的语法问题。因此不但前代人不会运用古语法知识,乃至在训诂、校勘上发生语法上的错误,就连现代人也常常犯同样的毛病。

  • 标签: 语法学 古语 训诂 主语 “之” 《吕氏春秋》
  • 简介:《通鉴纪事本末》传世版本复杂,文字讹脱衍倒现象常见,本文简述了《通鉴纪事本末》的版本源流情况;并通过宋宝祜刻明修补本为底本,善本宋宝祜本为对校本,校勘了《通鉴纪事本末》的卷七和卷十三,列出两个校对表。参考文献2,表2。

  • 标签: 《通鉴纪事本末》 版本 校勘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六十种曲》为一部卷帙浩繁的戏曲选集,系明末著名藏书家、版本学家、出版家毛晋所编选出版。其内容十分丰富,既收了元杂剧《西厢记》,也收了被认为是“南戏”代表作的《琵琶记》与“荆、刘、拜、杀”以及明代传奇的许多佳作,尤其对汤显祖情有独钟,既收了《临川四梦》,又收了汤氏未完成的作品《紫箫记》,还收了《还魂记》(《牡丹亭》)的硕园改本。《六十种曲》是中国古代篇幅最大的一部戏曲选集,而且被选作品之中,有十多种未有其他刊本或稿本、钞本流传,当时如果成遗珠,肯定早就失传了。

  • 标签: 《六十种曲评注》 校勘 《临川四梦》 《西厢记》 《琵琶记》 《牡丹亭》
  • 简介:屈原《离骚》:“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汉王逸注:“言我所以饨饨而忧,中心郁邑,怅然住立而失志者.”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云:“忧,一作自念.”

  • 标签: 《楚辞补注》 校勘 异文 《离骚》 洪兴祖
  • 简介:戴震在《方言疏证》中,秉持“综全而校”、“空所依傍”的原则,对《方言》及郭注作了全面而细致的校勘,其校勘方法精湛且运用了转语理论,创获不菲,使“明人妄行改窜”的《方言》成为“可读”的善本。

  • 标签: 戴震 方言疏证 校勘 成就 原则 内容
  • 简介:《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八四年第三期载刘凯鸣先生《敦煌变文校勘辨补》五十条,其中大多确当可取,对研究变文,颇有裨益;但亦有部分条辨,论据不足,难以置信.不揣谫陋,愿阵就教.一、《佛报恩经讲经文》:“云腾渌沼,听龙子以呻吟;鹤过深于,觉神仙而引笑.”

  • 标签: 敦煌变文 兰州大学学报 报恩经 社科版 织妇 诗疏
  • 简介:孔颖达《礼记正义》对《礼记》、郑玄《礼记注》等文献进行大量校勘,其所采取的校勘方法有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四种。孔疏运用对校法注重广集众本,择善而从;运用本校法则方式灵活;运用他校法则旁征博引,有极强说服力;运用理校法,则结合其他方法进行。为了达到精校目的,孔疏熟练地运用了多种校勘方法,体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

  • 标签: 礼记正义 校勘 校勘方法 孔颖达
  • 简介:素号难读,文字古奥,俗字迭出.高文铸先生校注的.深入精细,兼有前贤校理成果,堪称精善之作,然而书中仍有失当之处,本文选择的流行版本,仔细查勘,又对的相关内容,于中医典籍中能够稽考者,亦加以旁校覆核,从而纠正了书中校勘上的一些失误.

  • 标签: 《医心方》 考证 校勘
  • 简介:<正>宋代雕版印刷发达,极大地促进了校勘的发展。宋代的程俱说;“议者以谓,前代经史皆以纸素传写,虽有舛误,然尚可参雠。至五代,官始用墨版摹六经,诚欲一其文字,使学者不惑。至太宗朝,又摹印司马迁、班固、范晔诸史,与六经皆传,于是世之写本悉不用。然墨版讹(马交)初不是正,而后学者更无他本可以刊验……”(《麟台故事》卷二》校雠》之《书籍》条,重点号为引者所加)因此,任何一书在付梓之前,都要精加校勘,以便成为一个讹误较少的本子。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又加之宋代诸帝十分标榜“文治”,故宋代对历史文献的校勘出现了空前的规模。仅以官方为例,据《麟台故事》记载,从太宗淳化五

  • 标签: 校勘者 新唐书纠谬 宋代 后汉书 历史文献 五代史纂误
  • 简介:1.六月壬戌,帝至都.甲寅,晋帝禅位于宋.(中华书局点校本,卷一/页21)校勘记:张元济、张森楷并云:壬戌后,同月内不得有甲寅.按是月甲寅朔,初九日壬戌、十一日甲子.但云'六月至京师,晋帝禅位于王'.出'壬戌'、'甲子'而无'甲寅'.疑'壬戌'与'甲寅'互倒.

  • 标签: 中华本 《南史》 校勘记 史料考证 《宋书》
  • 简介:摘要中西方校勘校勘方法各有其各自的体系,中国以陈垣的“四校法”为主要代表,西方则以折衷法、谱系法、底本法、支序法为代表。虽然中西方校勘研究各有特点,但亦有着相同之处,都是校勘的硕果。

  • 标签: 校勘方法 陈垣 四校法
  • 简介:目前《明史》最好的版本当属中华书局点校本,它为人们学习和研究明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它也有不足,其校勘记即存在着错字脱字、校勘未尽、误书校记序号等失误,本文就此试作订正。

  • 标签: 《明史》 校勘记 失误
  • 简介:校勘,古人称为“校雠”。起源于汉代以前,“到汉代,便成为学术史上的一种专门事业。”历经各朝,直至清代,校书工作已作出了卓越的成就。“唐代以前的史籍旧注,如裴松之的《三国志注》,裴驷的《史记集解》,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郦道元的《水经注》,固然是古书渊薮;但如唐代学者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司马贞的《史记索隐》,颜师古的《汉书注》,李贤的《后汉书注》,所见到的古书,也和今本

  • 标签: 世说新语注 刘孝标 索隐 《水经注》 三国志注 汉书注
  • 简介:《五经文字》中的音切材料是我们考求中唐时期汉语语音的重要依据。该书虽为官制,但在千余年的流布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一些手民之误。现存集成本、荟要本与四库本等基本能够反映《五经文字》的全貌。校勘其中10处讹误音切,简要辨析此10处文字异体及同音、同韵替代现象,可以发现字形相近是上述异常音切的主要致因。

  • 标签: 《五经文字》 音切 校勘
  • 简介:《史记索隐》是'《史记》三家注'之一,是现存唐代以前《史记》注本成就最高者。它通过不同版本之间、不同章节之间以及不同文献之间的对比,对《史记》中的衍文、讹文、脱文、倒文等都有精当的校勘,对保证《史记》内容的纯粹性、正确性有重要作用。它也保存了大量唐代以前的《史记》版本异文,对了解唐代以前的《史记》版本面貌和流变有独特的意义。

  • 标签: 《史记索隐》 校勘 《史记》 版本
  • 简介:<正>四、校书的依据过去学者们进行校书工作,大半是采用许多较早、较好的本子来供校勘。特别是从有刻本以后,大家便根据宋元旧椠为底本,像清代校勘家们,便在这里面做了不少工夫,取得了不小成绩。但在今天,便不应停留在这一境地;所根据的底本,也不应局限于宋无旧椠了。就实物言,有龟甲和金石刻辞;就书卷言,有汉初帛书,六朝唐人写卷;都可以拿来校订古书。所以取材的范围,自然较过去广阔多了。举例来讲:当清末学者孙诒让最先研究龟甲文字时,经常发现“易日”二字。“易”字作(?),作(?),作(?),作(?),孙氏认为“易日、犹言更日”,是改期的意思。“旧释为肜日,则于文龃龉难通”。根据这一考证,便可推知《尚书》里的“高宗肜日”,当为

  • 标签: 校勘 校书 清代学者 古书 考证 石刻
  • 简介:对《银雀山汉墓竹简》中《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论政论兵之类》部分中《奇正》《十阵》等篇的"有得将卒而不得君者""乘敌之顿""勿信也""阵之则辨辨""缭子而知动静之理""斗之以二柄""疏阵者,所以突也"共计七处文字进行了校勘,分别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 标签: 《银雀山汉墓竹简》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奇正 十阵 校勘
  • 简介:《古书疑义举例》是以群经、诸子为语料,综合研究古籍多种语言现象的训诂著作,同时也是清代校勘的集大成之作.本文通过分析其书中的校勘实例,将俞樾的校勘方法归纳为“上下文意考证法”“史料考证法”“用典考证法”“古义考证法”“古注考证法”“格律音韵考证法”“书写体例考证法”七种方法.

  • 标签: 《古书疑义举例》 校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