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镇痛镇静已经成为重症监护患者的常规治疗,可以减少患者疼痛、焦虑、谵妄、减少耗氧、提高机械通气人机协调性,减少患者的痛苦及恐惧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以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 标签: 镇痛镇静 浅镇静 重症监护室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镇痛镇静护理措施护理ICU患者的效果。方法:我院治疗的ICU患者110例被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常规护理对照组,除此之外,再加上镇痛镇静护理观察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镇痛镇静疗效总有效率为96.97%,其比对照组(83.33%)高了13.64%;观察组51例(86.36%)患者不再焦虑,其比对照组57.57%高了28.79%;中度焦虑患者观察组1.52%比对照组13.64%低了12.12%;观察组重度焦虑比对照组低了12.12%;差异均较显著(P

  • 标签: 重症病危患者 镇痛镇静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采用笑气-氧气吸入镇静技术缓解口腔门诊患者治疗中的焦虑和疼痛,在国际上已经非常成熟安全。笑气-氧气吸入镇静技术引入国内近20年,大量临床病例证明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能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为进一步规范和推广这项技术,中华口腔医学会镇静镇痛专业委员会在广泛征求意见、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讨论和修订,形成推荐性应用指南。本指南内容涵盖了笑气-氧气吸入镇静技术的适应证、禁忌证、规范操作流程、职业防护、不良反应识别与处理以及开展培训等多方面,可作为在口腔门诊环境下使用笑气-氧气吸入镇静技术辅助口腔治疗的参考依据。

  • 标签: 氧化亚氮 镇静 口腔治疗 指南
  • 简介:摘要受体是细胞分子水平的某种靶点。镇静/镇痛药都有其相关的作用受体。按受体选用镇静/镇痛药能优化治疗效果。镇静药的主要受体是γ-氨基丁酸A受体(GABAAR)。阿片样受体简单分为三种受体,μ、κ和δ受体,但阿片类药物种类繁多。此外,α2受体激动药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阻断药也参与镇静/镇痛,尤其是对痛觉过敏的治疗。优化镇静/镇痛术离不开受体学说的引领,基于阿片类受体的选择就能降低阿片类药的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 标签: 镇静 镇痛 γ-氨基丁酸受体 受体 阿片样
  • 简介:【摘要】镇痛镇静已经成为重症监护患者的常规治疗,可以减少患者疼痛、焦虑、谵妄、减少耗氧、提高机械通气人机协调性,减少患者的痛苦及恐惧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以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 标签: 镇痛镇静 浅镇静 重症监护室 护理
  • 简介:【摘要】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重症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会受到被动体位、吸痰、穿刺操作、物理治疗、气管导管等产生的伤害性刺激,加之存在疾病影响,可使患者有强烈不适感,诱发心理、生理应激反应,出现谵妄、焦虑、躁动等,影响预后,而实施合理的镇痛及镇静干预,可控制上述因素造成的伤害性刺激,确保治疗舒适性与安全性。本文就ICU重症患者镇痛及镇静的护理进展展开了综述。

  • 标签: ICU 重症患者 镇痛 镇静 护理 进展
  • 简介:摘要疼痛是因损伤或炎症刺激,或因情感痛苦而产生的一种不适的感觉。焦虑是一种强烈的忧虑,不确定或恐惧状态。ICU病人疼痛的诱发因素包括原发疾病、各种监测、治疗手段(显性因素)和长时间卧床制动及气管插管(隐匿因素)等。50%以上的ICU病人可能出现焦虑症状,其特征包括躯体症状(如心慌、出汗)和紧张感。本文将讨论在临床中减轻重症病人的应激反应的必要性。

  • 标签: ICU 疼痛 焦虑 躁动 谵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ICU采用镇静镇痛药物治疗的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的临床效果与体会。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ICU进行治疗的60例患者,进行镇静镇痛治疗及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纳入观察组;另选择同时期60例进行镇静镇痛治疗并采取常规护理的ICU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镇静镇痛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中镇静镇痛效果达到A级的有58例,达到B级的有2例,无C级病例;对照组患者中镇静镇痛效果达到A级的有50例,达到B级的有4例,C级病例6例;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对采取镇静镇痛药物治疗的ICU患者给予针对性的安全护理,能显著提高镇静镇痛治疗的临床效果。

  • 标签: ICU 镇静镇痛药物 针对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镇痛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ICU收治的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83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优质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对镇静镇痛进行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ICU的治疗时间,镇静镇痛药物使用的剂量、机械通气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ICU的治疗时间,镇静药物使用的剂量、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镇痛在优质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患者的治疗情况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ICU机械通气 镇静镇痛 护理
  • 简介:摘要2018年美国重症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先后发布了《ICU成年患者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南》,2019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发布《中国儿童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患儿镇痛镇静治疗专家共识》,新指南在旧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更新,特别是一些新的理念逐渐行成,本文围绕这些新的指南做一总结,以供同道参考。

  • 标签: 镇痛 镇静 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额叶损伤患者急性期继发精神异常的监护与治疗。方法对26例额叶损伤患者急性期继发精神异常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微量泵持续泵入丙泊酚或咪唑安定,严重出现精神障碍是使用氟哌啶醇,间断唤醒的办法控制急性期精神症状。镇静/激动(SAS)评分评判镇静效果。个体化镇静处置措施使其SAS评分稳定至2~4分。结果额叶损伤患者镇静处置以非药物为首选;药物镇静须不得已而为之;动态定时评估镇静效果利于与脑伤恶化意识障碍区别。镇静药物宜选速效、短效药物个体化使用。结论采用间断唤醒镇静办法治疗于额叶损伤急性期精神异常病人,安全性高,预后好。

  • 标签: 额叶损伤 精神异常 镇痛镇静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总结 ICU 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系统护理体会。 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 84 例 ICU 机械通气患者并随机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 n=42 ),一组进行常规护理(对照组),另一组实施系统护理(研究组),观察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 :研究组护理指标优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系统护理在 ICU 机械通气患镇静过程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降低镇静剂用量,确保患者顺利完成治疗,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 标签: ICU 机械通气 镇静 系统护理
  • 简介:摘要镇痛镇静治疗是重症监护室的常规治疗之一,随着镇痛镇静观念在ICU的普及,相关并发症也随之增加。本文综述了镇痛镇静治疗的定义、目的、指征、评估与监测方法及相关药物的选择,同时介绍了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组织起来的镇痛镇静集束干预策略及相关措施,即ABCDEBundle,包括每日镇静中的唤醒(Awakening)、呼吸同步(Breathing)、镇静和镇痛药物的选择或应用(Choice)、谵妄(Delirium)的监测和处理、早期(Early)运动(Exercise)和锻炼。

  • 标签: 集束干预策略 镇静 镇痛 机械通气
  • 简介:摘要胃肠镜检查中的镇静治疗是实现安全化和舒适化医疗的重要条件。目前胃肠镜检查的镇静治疗中的几项重要环节包括:应统一镇静深度的标准,通过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及镇静深度的需要,配备实施镇静/麻醉的人员,监测相关指标,制定个体化镇静/镇痛方案。这对实现程序化镇静非常重要。胃肠镜中的镇静治疗在确保患者安全性的同时,也越来越需要更高的性价比和舒适度。

  • 标签: 镇静 镇静药物 麻醉 监测 胃肠镜诊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系统护理体会。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入院的74例IC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随机数表法将74例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组与观察组,针对机械通气分别予以基础护理与镇静系统护理,对比护理后两组患者镇静护理效果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接受镇静系统护理后,HR、RR、SpO2、气促缓解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等护理效果指标改善结果均优于对照组;且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项对比结果均为P<0.05。结论:镇静系统护理在ICU机械通气患者护理中应用安全、效果理想,可发挥稳定患者生命体征作用,减少不良事件,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ICU 系统护理 镇静 机械通气
  • 简介:【摘 要】目的: 分析 ICU 患者镇痛镇静护理的相关措施和临床效果。 方法: 本次研究共选择 ICU 患者 90 例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予以镇痛镇静护理,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 参照组镇痛镇静有效率与观察组对比显著更低, P<0.05 ;参照组焦虑情绪评分较观察组显著更高。 结论: 针对 ICU 患者加强镇痛镇静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缓解患者疼痛感,具有较好效果,值得进一步完善。

  • 标签: ICU 镇痛镇静护理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晚期癌痛患者,行姑息性镇静治疗,评价其痛苦症状控制情况。分析镇静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来我院治疗的晚期癌症难治性疼痛患者48例,预计生存期较短。实验采用交叉设计的方差分析,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Ⅱ组24例,第一阶段Ⅰ组维持基础吗啡剂量不变,增加注射用吗啡剂量1mg/kg,同时加用咪达唑仑注射液0.2mg/kg,Ⅱ组维持基础吗啡剂量不变增加注射用吗啡剂量1mg/kg,用药时间为一周;经24小时的洗脱期后,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Ⅰ组维持基础吗啡剂量不变,加用注射用吗啡剂量1mg/kg,Ⅱ组维持基础吗啡剂量不变、加用咪达唑仑注射液0.2mg/kg及注射用吗啡剂量1mg/kg。结果1、病例基本特征分布情况的统计分析,是均衡分布的,两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2、单用吗啡和吗啡联合镇静两种方法对难治性疼痛镇痛效能的比较,取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吗啡联合镇静药对癌症难治性疼痛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单用吗啡。

  • 标签: 晚期癌症 难治性疼痛 姑息性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