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4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旨在探究文化平等在英汉专有名词翻译乃至翻译中的背景作用。作者认为:中英姓名由不同的文化元素按不同的文化排序构成,彼此承载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其翻译存在着因文化差异和不平等而起的翻译冲突;文章建议:姓名翻译应建立在文化自觉与自信基础上,尊同原国文化,体现原国姓名的发音和排序,并进行符合译国文化的姓名方式处理。

  • 标签: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中英 文化 姓名翻译
  • 简介:双音化是现代汉语词汇发展的主流。文章分析了汉语双音化的内因和外因,证明了翻译审美主体必须在汉语译语中关照和体现汉语双音化特点。在翻译审美活动中,译者作为翻译审美主体在忠实传达原文信息的前提下,应兼顾汉语双音化的审美诉求。译者应采取各种策略优化译词,厉行节奏明快匀称,满足汉语译语受众的审美期待。

  • 标签: 双音化 翻译审美主体 汉语译语 审美诉求
  • 简介:中国特色政治隐喻词是外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象生动内涵丰富,且透露执政政府的政治立场,关乎本国国际形象。通过比照上世纪文学作品《上海的早晨》中有关“打虎”的英译,2013-2014年国内外主流英文媒体有关“打虎拍蝇”的88篇报道,以及中国译协网刊载的一篇探讨“打虎拍蝇”的英译策略文章,分析理论倡导及实践中采取的翻译策略,表明许多政治隐喻词在翻译中仍能直译且达意,直译达意的实现形式主要有:利用括号、破折号、逗号等符号标志简化解释直译;利用词句显性标注直译。

  • 标签: “打虎拍蝇”英译 直译达意 形式 启示
  • 简介: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领域出现了大量的新词语,汉语新词语的维吾尔语翻译丰富了维吾尔语的词语库。本文运用实例总结归纳汉语新词语维吾尔语翻译的四种方法,并对翻译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汉语新词语的维吾尔语翻译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汉语新词语翻译的准确性。

  • 标签: 新词语 维吾尔语翻译 策略
  • 简介:语块例示的多样性和形式变化造成了翻译上的困难,将“大语块”概念与系统性的认知研究相结合具有传统研究不可比的优势。本文以语块的翻译为例,具体探讨了意象、转喻、隐喻等三种认知图式及其允准的例示性识解在创造性翻译中的协同作用。

  • 标签: 语块翻译 概念图式 创造性翻译 认知
  • 简介: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商品流通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强,而作为商品促销的重要手段之一-广告用语,其翻译的准确性和恰当性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广告译文往往无法达到原文的宣传效果,甚至还会产生歧义。本文通过探究了英语广告的几个特点,提出了几点广告用语常用的翻译方法,希望对从事广告用语翻译的研究者们会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 标签: 英文广告 广告翻译 翻译方法
  • 简介:商品名称是商品唯一的身份标识,它承载着企业的文化信息,对于企业开拓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成功的译名有助于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开展广告宣传活动并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实现商品销售目标。音译法是重要的翻译方法。商品名称翻译采用基于功能对等原则的音译法切实有效,可以在保留商品异国情调的同时实现语音及语义的成功转换。

  • 标签: 商品名称 翻译 音译法 功能对等
  • 简介:2013年发生了令国人震惊的"中学生埃及古庙刻字事件",全社会一片哗然,口诛笔伐之中不乏理性思考,尤其很多人认为这不是一个人的错,是整个民族文物保护意识淡薄的问题。因为涉事的孩子是一名中学生,这一现象是个案还是普遍现象,中学生文物保护意识的现状到底如何,笔者以南京地区为例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

  • 标签: 文物保护 教学对策 调查目的 文化发展史 历史文物 网络小说
  • 简介:翻译比喻的全新视角考察西方翻译流派对翻译本体的认识。研究立足于Fauconnier的跨空间映射隐喻模型,对谭载喜梳理的十种翻译比喻的重心进行归纳。从比较和历时角度,就译者对翻译本体的认识进行分析探讨,归纳西方翻译流派及其社会思潮特点即"重原文""重译者主体性""重译文",并发现西方译学重心的阶段性流变,呈现从"重原文"到"重译者主体性"再到"重译文"的发展趋势。

  • 标签: 翻译本体论 西方译学 跨空间映射隐喻 重心流变
  • 简介:《论语》多个英译版本体现出翻译的不确定性,使得译本中有几处翻译存在很大的争议。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详略度、辖域、背景、视角和突显五个识解因素探讨《论语》四种英译本的几处翻译,分析认知差异对翻译不确定性的影响。

  • 标签: 认知 《论语》 翻译 不确定性
  • 简介:晚清和民国时期的近代翻译家出于救亡图存、富国强民的目的,对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都非常地讲究,他们的翻译实践体现了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操控,而这些翻译文学又对当时社会意识的改进、文化的丰富、社会的改革进步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体现了意识形态和文学翻译的一种互动关系。

  • 标签: 意识形态 文学翻译 互动关系
  • 简介:马来西亚航空MH370失联已有一年多,3月8日,马航发布了584页的中期报告,全英文并充斥着专业术语,对中国乘客家属来说,无异于“天书”。为了让家属能看懂这份报告,3月9日,纽约理工学院南京校区的5名大学生自发决定翻译这份报告。然而,报告里充斥的专业名词和术语让翻译困难重重,于是他们发起网上求助,一场全球300多名网友参与的接力翻译就此展开。

  • 标签: 中期报告 翻译 接力 专业术语 马来西亚 理工学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说琴》是明朝“前七子”之一何景明的作品。文章以制琴作喻,由琴及人,阐发应如何培养和使用人才,理解起来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把握住“制琴”和“用人”之间的联系,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 标签: 文言文 错解 翻译 实词 使用人才
  • 简介:译者模式及其建构是中国文学能否"走出去"的重要因素之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的适应与选择。"翻译适应选择论"是本研究的切入点,从原语翻译环境与译者之间的双向选择与适应,分析当下理想译者模式及建构要素,探究译者葛浩文如何使用翻译策略来适应译语翻译环境,选择合适的译文,从而得出最佳翻译策略。当下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理想译者模式是以葛浩文为蓝本的外国汉学家模式;葛浩文在灵活使用"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基础上有意识地偏向"归化"的翻译策略,同时结合适时的删译,这是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最佳翻译模式。至于译者的构建要素,也应当像葛浩文那样具有中国经历、中文底蕴和中国情谊。

  • 标签: 文学翻译 译者模式 葛浩文
  • 简介:阐述了哲学与翻译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概述了西方哲学主体性思想的转向;分析了中西翻译史中的主体性转向,从翻译研究的阐释学派、解构主义学派、女性主义学派与文化学派等视角对译者主体性这一概念的提出与发展进行梳理;最后提出了今后的翻译研究应开阔视野,基于哲学视阈下的研究新思路应引起重视。

  • 标签: 哲学 译者主体性 主体 客体 转向
  • 简介:学生读不懂古诗词,许多教师常常会指导学生把诗句"翻译过来",这样做既不符合诗歌鉴赏规律,也不能彻底地解决学生的困难。教师应该把握鉴赏的本质特点,让学生从感受形象入手,提示学生把看不懂的诗句用语言"画下来",这样做既易于展开想象,也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学生有了"画下来"的意识,就获得了鉴赏诗歌的通行证。

  • 标签: 古典诗歌 鉴赏 置身诗境
  • 简介:翻译是大学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因此进行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一定要了解这两种语言所承载的不同文化。文章主要分析研究了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就教学中现存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 标签: 大学英语 翻译教学 文化意识
  • 简介:诗歌传统注重形美。因文化不同,语言不同和诗歌的内容不同,诗歌建行可以形成不同的视像美。汉语和英语诗歌所表现出的视像美也不相同,差别的原因在于汉语诗歌重意象的组合拼接、其内在逻辑不必依赖语法的严整,而英语诗歌的意象建构则更多受到语法的严格制约。在英汉诗歌的互译实践中,视像美的转换需要特别关注这种差异。

  • 标签: 诗歌 视像美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