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脑出血手术患者应用早期护理干预对下肢静脉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50例脑出血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给予试验组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下肢静脉形成发生情况,并比较患者的满意度。结果患者下肢静脉形成发生率比较试验组更低,数据对比P<0.05。并且患者满意度比较试验组更高,数据对比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脑出血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下肢静脉形成,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标签: 脑出血手术 早期护理干预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我院自2013-2014年静脉形成发生率为18%。DVT(静脉)成为下肢及腰椎骨折术后一严重的并发症,不断查找发生原因,并且采用了许多方法预防,但效果甚微,于2015采用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预防静脉形成,效果显著。方法如何预防DVT减少病死率是我科护理关注的问题;自2015年1月-2015年6月下肢及腰椎骨折病人50人中发生DVT者9人,经对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预防DVT的护理对策,开始使用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预防DVT。结果2015年6月-2016年1月下肢及腰椎骨折病人50人中发生DVT者仅3人。结论应用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反复对肢体进行加压后再卸压对预防静脉和防治下肢肌肉萎缩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手术后静脉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将70例患者简单随机分为两组,35例下肢骨折患者为一组。其中,一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另一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预防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对比两组下肢骨折患者的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住院时间和静脉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肢骨折患者护理后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患者少,静脉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减少下肢骨折患者的住院时间,有效预防静脉形成,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护理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静脉形成的护理。方法资料分析本院2015年8月-2017年8月妇科治疗的57例盆腔手术患者,依据护理方案分成对照组(25例行常规护理)与实验组(32例行围术期综合护理),比对2组心理状态及DVT发生率。结果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SAS(44.21±9.52)分、SDS(40.39±11.25)分均更高;且实验组DVT总发生率9.38%更低(P<0.05)。结论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实施围术期综合护理可取得满意效果,可被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妇科盆腔手术 围手术期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化护理方案在下肢静脉介入手术围手术期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共61例下肢静脉患者,其中左下肢39例、右下肢22例,61例患者均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及置管溶栓,对患者从入院、术前、术后、出院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护理干预,进行围手术期护理。结果61例患者均取得明显疗效,水肿完全消退;血栓完全溶解,且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恐惧、术后穿刺点出血等并发症有效降低。结论综合化护理措施在下肢静脉患者围手术期的干预,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恐惧、焦虑和术后并发症等。

  • 标签: 综合化护理 深静脉血栓 静脉滤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预防脑卒中长期卧床患者静脉形成的实际成效。方法根据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32例脑卒中长期卧床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每组患者共16人,对比两组患者静脉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患者静脉发病率为,观察组患者静脉发病率为,对照组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长期卧床患者静脉的形成具有积极影响。

  • 标签: 护理干预 下肢深静脉血栓 脑卒中 长期卧床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形成预防护理。方法选取从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0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5)与护理组(15),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护理组采取预防护理,对比两组下肢静脉情况。结果护理组中未发生DTV,对照组DTV发生率为26.67%,护理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40.00%,护理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采取预防护理能减少发生下肢静脉,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髋关节置换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老年患者 预防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探究利伐沙班在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合并下肢静脉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25例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合并下肢静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12例)和研究组(13例),对照组采用华法林治疗,研究组采用利伐沙班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和华法林治疗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合并下肢静脉的疗效相当,但利伐沙班的安全性更高,值得优先使用。

  • 标签: 利伐沙班 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在预测静脉栓塞症发生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住院的恶性肿瘤患者90例,随机分研究组(N=60)与对照组(N=30)。研究组依据血栓弹力图结合凝血检查的结果进行干预;对照组则不予以干预。研究组静脉形成、红细胞聚集与无血栓并红细胞聚集情况各分A、B、C三个亚组,每组各20例。观察分析各组患者下肢静脉(DVT)的形成、肺血栓的栓塞症(PTE)情况与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DVT、致死性PTE的发生几率对比对照组均显著更低,P<0.05。各组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随访期内的出血事件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与凝血提示可以对静脉栓塞症发生进行早期的预测,实施干预可有效的降低恶性肿瘤患者DVT与PTE的发生率。根据患者不同的高凝状态,对不同因素进行寻找并采取个体化的治疗,可保证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

  • 标签: 血栓弹力图 恶性肿瘤 血栓形成 高凝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试析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影响。方法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接收并行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76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加强对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分析两组护理的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后下肢静脉发生率、总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骨科患者术后下肢静脉发生率,可推广。

  • 标签: 护理干预 骨科患者 术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风险管理性护理对ICU患者静脉发生风险的预防效果。方法随机将本院164例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分为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与风险管理组(采用风险管理性护理),对两组进行研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静脉发生及两组患者知识问卷得分情况。结果风险管理组静脉发生率(8.54%)明显低于常规组(28.05)(P<0.05);风险管理组静脉发生原因主要与制动、卧床时间过长、高龄及三高有关,常规组静脉发生原因主要与血栓史、制动、卧床时间过长、高龄及三高有关,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风险管理组的得分(95.65±4.72)明显高于常规组(84.33±4.68)(P<0.05)。结论风险管理性护理可以减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静脉的形成,提高患者对疾病掌握程度,使其了解正确护理方式,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ICU患者 Ⅱ型呼吸衰竭 风险管理性护理 深静脉血栓 预防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早期活动对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作用。方法择取2017年3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66例脑出血手术患者,随机将所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行早期活动干预,对两组护理干预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研究组下肢静脉形成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前两组静脉流峰速度以及平均速度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护理干预后7天研究组静脉流峰速度以及平均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出血手术患者中,早期活动可以有效预防下肢静脉形成,改善预后。

  • 标签: 早期活动 脑出血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氯吡格雷与依诺肝素预防腰椎术后下肢静脉(DVT)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60例择期腰椎手术的DVT高危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A组,n=30)和依诺肝素组(B组,n=30)。分别于术后6h和12h开始口服氯吡格雷和注射依诺肝素;均于患者能下床活动后停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7d检测血D-二聚体、PT、APTT的水平。术后记录48h引流量,术后7d行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明显的下肢DVT形成和肺栓塞发生。A组术后48h的引流量,术后7d肌肉静脉发生率及D-二聚体、PT、APTT的水平较B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均无切口周围血肿、消化道出血,硬膜外血肿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氯吡格雷预防腰椎术后下肢DVT形成的效果与依诺肝素相当,且安全有效。

  • 标签: 氯吡格雷 依诺肝素 深静脉血栓 腰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补气化痰通络方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形成的影响研究。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骨科治疗的106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补气化痰通络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静脉发生率、各项凝血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静脉发生率为3.7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PT、APTT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气化痰通络方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够改善机体凝血功能,对抗血栓形成,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髋关节置换术 深静脉血栓 补气化痰通络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下肢骨折术后采用护理干预预防静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450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按照不同的护理方式随机分为治疗组(350例,采用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和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静脉发生率、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静脉发生率(5%)明显低于对照组(22.6%),治疗组患者下床时间(2.1±0.5)d、住院时间(1.4±0.4)周明显短于对照组(2.7±0.3)d、(2.6±0.1)d。结论下肢骨折术后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患者术后发生静脉,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广泛推广。

  • 标签: 下肢骨折手术 术后深静脉血栓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的预防及护理。方法将2014年1月-2016年5月在我院实施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70例。常规组运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预防和全程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疗效。结果研究组术后无患者出现下肢静脉,常规组术后发生下肢静脉率为20%,研究组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常规组发生率为30%,研究组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预防和全程护理有效降低下肢静脉发生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患者应用针对性护理对其下肢静脉形成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150例实施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75例开展常规护理,研究组75例开展针对性护理,比较满意度、发生率等指标。结果研究组满意度为94.67%,高于对照组8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4,P<0.05),研究组患者下肢静脉发生率、下肢肿胀发生率分别为9.33%、6.67%,低于对照组21.33%、1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用于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患者护理中,降低了患者下肢静脉发生率、下肢肿胀发生率,患者满意度高,针对性护理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针对性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脑血管意外又称为脑卒中,根据疾病形式分为脑出血及脑梗塞。患者因脑组织受到出血或缺血引起的损伤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在治疗及后期康复过程中,患者卧床时间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活动减少、血液粘滞度的改变等均有可能造成下肢静脉形成,血栓堵塞血管,阻碍下肢血流,引起下肢缺血性坏死、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等。康复护理的介入能改善下肢血液循环,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减少下肢静脉的形成。本文中对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后预防下肢静脉效果进行综述。

  • 标签: 脑血管意外 康复护理 早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责任制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静脉形成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2月—2018年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236例下肢骨折病患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118例)仅采用常规护理,而对照组(118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责任制护理。护理后,以静脉形成率和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产生静脉的例数低,且满意度较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责任制护理可以有效的减少病患的静脉的生成,促进病患的有效康复,缓解了医患关系,有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责任制护理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共62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31人,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手术护理服务,观察组患者采取护理干预辅助治疗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预防效果。结果经过分析,(1)观察组患者术后共发生下肢静脉2例(6.5%),对照组患者发生下肢静脉8例(25.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2)观察组患者术后7天髋关节疼痛改善28人(90.3%),对照组患者疼痛改善21人(67.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护理干预应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可有效降低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发病率,巩固患者治疗效果。

  • 标签: 护理干预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