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30例(疑似)心肌桥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检查与诊断,对其准确性以及诊断价值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检查结束后,共诊断出10例确诊为心肌桥,检出率为30.00%,共计6例男性患者,4例女性患者,年龄为36至63岁,平均年龄为(46.37±2.7)岁。其中3例患者为左前降支,2例患者为右冠状动脉,2例患者为右回旋支,2例患者为双桥,1例患者为双桥;共计7段浅表型(70.00%),3段深厚型(30.00%)。结论本文采取的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诊断中的价值显著,准确率较高,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及应用。

  • 标签: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 心肌桥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21年2月至2022年7月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88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44例患者作为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余下44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接受针对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检查成功率。结果:研究组检查成功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效提高了检查成功率,应广泛推广使用。

  • 标签: 针对性护理 冠状动脉 CT血管成像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技术在临床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样本选择范围是自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期间于我院接受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样本数是96例。依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全体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法扫描,实验组应用低剂量技术,对比分析两组在图像的质量、辐射的剂量等方面的应用效果。结果:实验组有效剂量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在图像质量评分和图像噪声方面,实验组都优于对照组,但是两组比较后都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技术可以减少辐射剂量的同时对图像的质量予以保证,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64层螺旋CT 冠状动脉 低剂量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成像中多层螺旋CT不同扫描剂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放射科的60名病人,于2020年6月至2022年4月进行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为对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120kV/200mAs的常规剂量组,观察组使用低剂量组参数为120kV/100mAs,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信噪比、有效剂量(ED),比较两组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比较及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结果:观察组的影像信噪比、影像品质得分均较高,但其有效剂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 标签: 冠状动脉成像 多层螺旋CT 不同扫描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人工智能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与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0月至2023年8月建始县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疑似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同时接受两种处理方式,依据不同处理方式命名为人工组(人工后处理)和AI组(AI处理)。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比较两组多平面重组(MRP)图像评分、曲面重组(CRP)图像评分,以及容积再现(VR)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及图像质量缺陷因素情况。结果人工组MRP图像回旋支(LCX)评分高于AI组(P<0.05);两组MRP图像右冠状动脉(RCA)、左前降支(LAD)及CPR图像LCX、RCA、LAD评分,VR图像质量评级、图像质量缺陷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I与人工后处理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图像质量相仿,各有优缺点,两者结合可以互补,以提高其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应用效果。

  • 标签: 人工智能 冠状动脉 CT血管成像 应用 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人工智能(AI)成像优化技术对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8年5至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前瞻性门控CCTA检查的60例临床诊断或拟诊断冠心病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管电压为80 kVp,对比剂用量为0.7 ml/kg; B组管电压为120 kVp,对比剂用量为70 ml。根据重建方式的不同,将A组又分为A1与A2两个亚组,A1组图像采用迭代算法重建,A2组采用AI成像优化技术优化迭代算法。B组采用迭代算法重建图像。分别以3组主动脉根部(Ao)、左冠状动脉主干(LM)、左前降支近段(LAD)、左回旋支近段(LCX)及右冠状动脉近段(RCA)感兴趣区(ROI)的CT值、噪声值、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作为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主观评价由2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冠状动脉分支及节段水平的图像质量进行4分制评价(1分优秀,4分极差)。记录和比较A组与B组的对比剂用量和辐射剂量。采用t检验或配对Wilcoxion秩和检验比较各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比较3组主观指标的差异。结果在CT值方面,A1与A2组相比,各ROI 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1组及A2组Ao的CT值显著高于B组(P均<0.01),而在其余ROI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通过比较噪声、SNR及CNR可得,A2组与B组相比,噪声在Ao显著低于B组(P<0.001),在其余RO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NR在Ao显著高于B组(P<0.001),在其余RO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A2组CNR在各ROI均显著高于B组(P均<0.001)。A1组与A2组相比,各ROI A2组噪声均显著低于A1组,SNR及CNR均显著高于A1组(P均<0.001)。对冠状动脉节段主观评分结果为A2组和B组均显著优于A1组(P均<0.05),且A2组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辐射剂量指标均显著低于B组(P均<0.001),且有效剂量(ED)降低达70.4%。同时,对比剂用量A组较B组降低37.1%。结论与常规扫描相比,AI成像优化技术优化后的CCTA图像可提升CCTA的主客观图像质量及诊断可判读性。

  • 标签: 人工智能 冠状血管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分析成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2003年3月至2006年12月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690例患者。结果完成冠状动脉造影690例,检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0例,检出率为1.4%,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10例中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7例,3例起源于无冠窦,1例起源于左冠窦,3例高位开口(2例开口于右冠窦上方,1例开口于无冠窦的上方);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3例,占30%,其中1例左回旋支起源于右冠窦,1例起源于右冠状动脉,1例左主干高位开口。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是发现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确定其类型的重要手段。

  • 标签: 冠状血管造影 冠状血管畸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造影能显示冠状动脉的正常解剖,畸形及其阻塞性病变的位置、程度、范围为明确诊断和外科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 检查 护理
  • 简介:冠状动脉钙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特异性标志和独立预测因子,其形成机制复杂,与基因、年龄、性别、性格、吸烟、睡眠、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肾脏疾病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早期预测和延缓冠状动脉钙化进展将是未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治中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钙化 影响因素
  • 简介:支架内血栓形成(stentthrombosis,ST)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e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在金属裸支架(bare-metalstents,BMS)的时代,其发生率为1.2%。随着高压球囊及强效抗血小板药物的广泛应用,其发生率降低至0.7%。尽管其发生率低,但是后果很严重,病死率高达20%-25%。在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stents,DES)的时代,DES没有增加ST的发生率。2006年WCC/ESC的会议上Camenzind等公布的荟萃研究显示,4年的随访中第一代DES增加死亡和Q波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支架内血栓形成 抗血小板药物 药物洗脱支架 Q波心肌梗死 严重并发症
  • 简介: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如果说心脏是生命的发动机.那么冠状动脉就相当于心脏的“输油管道”,为心脏昼夜不停地输送营养和氧气,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心脏 发动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一词是用于描述不需要外科手术而能机械性地改善心肌灌注的各种操作。最常见的操作就是经皮经腔冠状血管成形术(PTCA),在该操作中,将动脉内的球囊充气膨胀以扩张动脉管腔并植入冠状动脉内支架。其他方法可能适用于一小部分患者。在2000年全世界范围内共进行了1000000例以上PCI,而2004年英国施行的PCI则超过了62000例。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状动脉内支架 冠状血管成形术 心肌灌注 外科手术 经皮经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总结183例冠状动脉CTA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的护理方法。结果180例均完成了检查,图像均能用于影像诊断,3例80岁以上的老人屏气不好,未完成检查,5例发生轻度过敏反应,1例发生渗漏,利多卡因后肿胀消退,无皮肤坏死等并发症。结论在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全过程中,医护人员高度的责任心,过硬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沟通技巧,患者的密切配合以及良好的认知能力是提高检查成功率,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保证。

  • 标签: 冠状动脉 CTA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