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胆管乳头状瘤在临床上极为罕见,治疗效果不明确,术后易复发。我院近来收治2例胆管乳头状瘤,采用通过鼻胆引流管向胆总管内灌注5-氟尿嘧啶(5-FU)治疗,疗效明显,报道如下。

  • 标签: 胆管乳头状瘤 胆管扩张 5-氟尿嘧啶
  • 简介:以对羟基苯甲酸乙酯为原料,经肼解、环化合成(4羟基苯基)1,3,4二唑2硫酮,继而经Mannich反应合成了四种新曼尼希碱,其结构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元素分析证实。初步抑菌活性试验表明,显示弱的抑菌活性。

  • 标签: 曼尼希碱 生物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5-氟尿嘧啶在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江南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5月—2016年8月收治并成功随访的103例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将受试者分为两组试验组52例,腹腔镜术后灭菌蒸馏水冲洗阴道后局部填塞5-氟尿嘧啶纱布,对照组51例,腹腔镜手术术后灭菌蒸馏水冲洗阴道。观察两组患者的化疗副反应及肿瘤复发率。结果术后两组化疗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术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1.9%vs.11.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术后阴道局部填塞5-氟尿嘧啶纱布能够减少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术后复发率。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早期宫颈癌 5-氟尿嘧啶
  • 简介:用溶剂热法合成了基于环糊精的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Na-CD-MOF),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进行了结构表征.以5-氟尿嘧啶(5-FU)为模型药物,研究了Na-CD-MOF的细胞毒性和载药及体外释药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新合成的Na-CD-MOF对5-FU的负载量最大为1.18g/g,且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表明,Na-CD-MOF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望成为一种绿色的药物载体.

  • 标签: 金属有机骨架 环糊精 5-氟尿嘧啶 载药量 药物缓释
  • 简介:研究了新显色剂2-(2-咪唑偶氮)-5-二乙氨基酚(简称IZAPN)与铜显色反应的条件,结果表明,在pH5.0的HAc-NaAc介质中,试剂与铜形成紫红色的络合物,络合物的λmax为547nm,试剂的λmax为477nm,对比度△λ为70nm,络合比Cu2+:R为1:2,摩尔吸光系数为2.22×104L·mol-1·cm)-1,Cu2+在0~0.8mg/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该方法直接测定铸造镁合金和铝合金中微量的铜,结果满意.

  • 标签: 2-(2-咪唑偶氮)-5-二乙氨基酚 分光光度法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与液氮冷冻疗法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本院皮肤病中心就诊治疗的120例尖锐湿疣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尖锐湿疣的临床和实验室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71例,女性患者49例,年龄为21~62岁,平均年龄34.18岁,病程为3周~6个月,平均病程65.34 d。将治疗的患者分为对照组(液氮治疗,n=60)和联合治疗组(液氮治疗联合局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n=60)。跟踪随访中统计患者术后的不良发生率、复发率及治疗效果;通过RT-PCR实时分析检测Bcl-2、Survivin的mRNA表达。结果术后第5周对照组(8.33%)与联合治疗组(3.33%)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0周联合治疗组(5.00%)较对照组(16.67%)复发率降低(P<0.05),第15周联合治疗组(6.67%)较对照组(21.67%)复发率降低(P<0.05)。对照组(6.67%)较联合治疗组(5.00%)发生刺痛不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13.33%)较对照组红肿发生率(35.00%)降低(P<0.05),联合治疗组(3.33%)较对照组(16.67%)糜烂发生率降低(P<0.05),联合治疗组(1.67%)较对照组(11.67%)轻微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85.00%)较对照组(60.00%)痊愈率升高(P<0.05),联合治疗组(1.67%)较对照组(10.00%)无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较对照组Bcl-2 mRNA表达降低(P<0.05),联合治疗组较对照组Survivin mRNA表达降低(P<0.05)。结论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联合液氮冷冻疗法治疗尖锐湿疣治愈率高,复发率低,比单一使用液氮冷冻治疗具有较好的优势效果。

  • 标签: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 液氮治疗 尖锐湿疣 临床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面部扁平疣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入选的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1次/周,共4周;对照组35例,外搽5%咪喹莫特乳膏,隔日1次,共4周。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并随访3月。结果:治疗组痊愈率94.29%,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痊愈率为25.71%,有效率为57.14%,两组痊愈率及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值分别为34.29、19.09,P值均〈0.05)。随访3月两组均未见复发。结论: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面部扁平疣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 标签: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 扁平疣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对比治疗效果及其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5%,远高于对照组的72.7%(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3.2%,远高于对照组的77.3%(P<0.05)。结论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效果理想,还可提高满意度。

  • 标签: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 皮肤鳞状细胞癌 治疗效果
  • 简介:背景与目的:5.氨基乙酰丙酸(5-ALA)荧光引导手术切除神经胶质瘤的基础研究一直较为薄弱,本文旨在探讨5-AM诱导C6胶质瘤内生性卟啉荧光随时间的动力学变化及卟啉在C6胶质瘤和正常鼠脑中的分布。方法:将C6细胞与5-ALA共培养后,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原卟啉Ⅸ(ProtoporphyrinⅨ,PpⅨ)含量。经股静脉向C6/Wistar大鼠脑胶质瘤模型体内注入5-ALA后,使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6胶质瘤和正常鼠脑组织中卟啉荧光的分布。用鼠的冻伤皮质切片分析血脑屏障的破坏在卟啉产生中的影响。结果:体外C6细胞在加入5-ALA后1h检测到卟啉生成,主要集中在5~15h,11h达到高峰。C6胶质瘤切片荧光主要集中在注入5-ALA后2~10h,6h表现出最强荧光。肿瘤整体荧光呈斑片状分布,边界欠清楚。给药后对侧脑组织未检测到低水平荧光。给药后5h在皮质冻伤切片中检测到微量荧光。无瘤鼠脑组织在注入5-ALA后没有检测到荧光。结论:5-AM能诱导卟啉在C6细胞中积聚,其荧光表现是一个动态过程。5-ALA介导胶质瘤内生性卟啉蓄积与血脑屏障具有密切关系。肿瘤与正常脑组织具有不同荧光表现强度。可以为临床选择性应用5-ALA荧光引导胶质瘤切除术提供有益的指导作用。

  • 标签: 5-氨基乙酰丙酸 内生性卟啉 血脑屏障 荧光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奥沙利铂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直肠癌患者的护理对策。方法对50例直肠癌患者应用奥沙利铂联合5-氟尿嘧啶化疗,密切观察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护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所有患者均能顺利完成化疗方案。结论良好的护理可以有效减轻和预防奥沙利铂的毒性反应,确保化疗的顺利进行。

  • 标签: 直肠癌 护理 化疗
  • 简介:目的探讨纳米碳吸附5-氟尿嘧啶(5-Fu)在大肠癌淋巴化疗中的应用.方法将58例大肠癌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在术前经肠镜在癌灶周围注射纳米碳5-Fu混合液,术中根据淋巴结黑染情况标记指导大肠癌根治术的淋巴结清扫,对照组不经处理;两组均行大肠癌根治及淋巴结清扫术.结果观察组术中可见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黑染,两组平均每例清除的淋巴结数量及清除转移淋巴结的坏死数量,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注射纳米碳5-Fu混悬液具有提高淋巴结清扫的数量和提高淋巴化疗功效的双重作用.

  • 标签: 大肠癌 淋巴化疗 转移 纳米碳
  • 简介:目的研究雷公藤内酯醇(TPL)与5-氟尿嘧啶(5-Fu)联合应用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凋亡及瘤体生长的影响并观察其在结肠癌化疗中的毒副作用。方法常规培养HT-29细胞,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流式细胞术检测TPL、5-FU联合应用对人结肠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中效原理评价两药的联合作用;建立裸鼠荷人结肠癌动物模型,分别及联合应用0.25mg/(kg·d)TPL和12mg/(kg·d)5-FU对其进行治疗,观察荷瘤裸鼠一般情况、瘤体的生长及化疗毒副作用。结果(1)TPL和5-FU分别及联合应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结肠癌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并且联合用药作用明显强于单独用药,48h凋亡率高达(41.71±1.38)%;(2)TPL和5-Fu单独应用均可抑制结肠癌瘤体的生长,肿瘤抑制率分别为78.53%、84.16%;2者联合应用时作用更为明显,肿瘤抑制率达96.78%;(3)整个化疗过程中除偶尔出现全身散在红斑、丘疹外,未见明显造血系统、肝肾功能损害等毒副作用。结论TPL与5-Fu联合应用比单独应用对结肠癌细胞株增殖抑制作用更强;TPL与5-FU在小剂量联合应用时协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瘤体生长,并能促进结肠癌细胞凋亡,在体外实验中毒副作用小。

  • 标签: 结肠癌 雷公藤内酯醇 5-氟尿嘧啶 协同效应
  • 简介:在实验室原有的AdSS酶抑制剂研究工作基础上,以丝氨酸为原料设计合成了9个未见文献报道的2,4-咪唑啉二酮酯类化合物,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元素分析或质谱等验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3g在质量浓度200μg/mL下对拟南芥Arabidopsisthaliana的发芽抑制率达到70%,表现出一定的除草活性。

  • 标签: AdSS抑制剂 2 4-咪唑啉二酮酯 合成 除草活性
  • 简介:目的探讨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ALOX5A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阿司匹林抵抗(AR)的相关性。方法纳入450例持续服用阿司匹林(100mg,≥7d)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中的高危患者,血栓弹力图检测花生四烯酸途径的血小板聚集率,依据诊断标准分为AR组110例,阿司匹林敏感(AS)组340例。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分析SG13S32、SG13S89和SG13S114单核苷酸多态性。应用Haploview软件构建单倍型,并进行分析。结果AR组与AS组SG13S114T/A突变A等位基因频率分布(40.5%vs31.3%,P=0.01)和AA/TA基因型及TT基因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5%vs46.2%,P=0.03)。而2组SG13S89、SG13S32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携带SG13S114AA/TA基因型的人群发生AR的风险是携带TT基因型的3.241倍(95%CI:1.552~6.767,P=0.002)。单倍型分析显示,TG是1种危险单倍型,携带TG单倍型的人群AR发生风险是不携带TG单倍型人群的1.490倍(95%CI:1.088~2.040,P=0.014),AG是1种保护单倍型,可以减少AR发生的风险(OR=0.691,95%CI:0.502~0.952,P=0.029)。结论ALOX5APrs10507391与汉族人群AR相关;危险单倍型TG可增加AR发生风险。

  • 标签: 花生四烯酸盐5-脂氧合酶 多态性 单核苷酸 阿司匹林 血栓弹力描记术 血小板聚集
  • 简介:目的:比较常规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和鼻内窥镜引导逆行注气法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泪小管断裂的手术时效和疗效。方法:收集秦皇岛市海港医院眼科2009-01/2015-12下泪小管断裂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7例67眼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33例33眼行常规泪小管断裂吻合术,B组34例34眼行鼻内窥镜引导逆行注气法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泪小管断裂。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秩和检验的方法对两组的找到泪小管断端的时间和手术疗效进行比较。结果:A组找到泪小管断端的时间为44.42±10.66min,B组找到泪小管断端的时间为30.06±6.21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2,P〈0.05)。术后6mo冲洗泪道判断手术疗效,B组疗效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7,P〈0.05)。结论:鼻内窥镜引导逆行注气法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泪小管断裂和常规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相比,手术时间短,术后疗效佳。

  • 标签: 泪小管断裂 鼻内窥镜 注气 5-氟尿嘧啶
  • 简介: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于2011年6月9日发布公告,称5—α还原酶抑制剂(5-ARI)可能会增加罹患高分级前列腺癌(high—gradeprostatecancer)的风险。5-ARI类药物包括非那雄胺(finasteride)和度他雄胺(dutasteride),常用于治疗和控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男性雄激素性脱发,降低尿潴留或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手术的风险。

  • 标签: 5-Α还原酶抑制剂 前列腺癌 风险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良性前列腺增生 PROSTATE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光动力疗法联合5-氨基酮戊酸治疗痤疮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17年9月-2018年8月90例痤疮患者以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给予单一光动力疗法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光动力疗法联合5-氨基酮戊酸治疗。比较两组痤疮控制率;丘疹消失时间、囊肿消失时间、结节消失时间、脓疱消失时间;干预前后患者痤疮症状评分、GAGS评分、生活质量QOL评分;治疗不良反应率。结果观察组痤疮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丘疹消失时间、囊肿消失时间、结节消失时间、脓疱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痤疮症状评分、GAGS评分、生活质量QOL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痤疮症状评分、GAGS评分、生活质量QOL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不良反应率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光动力疗法联合5-氨基酮戊酸治疗痤疮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光动力疗法 5-氨基酮戊酸 痤疮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5-氟尿嘧啶(5-FU)化疗方案治疗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74例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患者,时间2021年02月-2022年02月,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37例,行含FUDR方案治疗,观察组37例,行含5-FU化疗方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给予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患者含5-FU化疗方案治疗安全性更高,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氟脲苷 5-氟尿嘧啶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
  • 作者: 陶希 李璐 唐文静 伍思源 黄丽君 刘茜蓉 宋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康复科,长沙 410016 湖南师范大学神经修复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081 湖南省脑血管病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长沙 410000,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康复科,长沙 410016,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康复科,长沙 41001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觅食运动(FE)对脑卒中后抑郁(PSD)大鼠行为学及额叶5羟色胺(5-HT)1A受体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36只健康雄性SD大鼠及2只健康雌性SD大鼠(供行为学评估用)。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I/R)组、PSD组及PSD+FE组(FE组),每组12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缺血时间1.5 h。造模术后1周,PSD组与FE组行慢性不可预见的温和刺激(CUMS),共3周。此后I/R组大鼠集中饲养,PSD组大鼠单笼饲养,FE组大鼠单笼饲养且自由觅食,共4周。造模术后4周及8周,测量各组大鼠体质量,行旷场试验(OFT)、社交试验(SIT)及糖水偏嗜试验(SPT)评定。术后8周处死大鼠,行脑组织TTC染色、HE染色,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额叶5-HT 1A受体/TGF-β1表达变化。结果术后4周,与I/R组比较,PSD组与FE组大鼠体质量减轻,穿格子数及直立次数较少,对嗅潜伏期延长及对嗅次数减少,SP降低(均P<0.05)。术后8周,与PSD组比较,FE组体质量增加,穿格子数及直立次数较多,对嗅潜伏期缩短、对嗅次数增加,SP增加(P<0.05)。与组内术后4周比较,术后8周各组大鼠体质量均增加,FE组对嗅潜伏期缩短、对嗅次数增加,PSD组与FE组穿格子数、直立次数及SP增加(P<0.05)。PSD组及FE组右侧半球残存脑体积比均较I/R组明显减少(P<0.05),PSD组与FE组右侧残存脑体积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FE组额叶病理形态改变较PSD组轻。术后8周,FE组5-HT 1A受体及TGF-β1增加较PSD组明显(P<0.05)。结论FE可改善PSD大鼠的抑郁行为症状,其机制可能与减轻额叶病理损伤,增加额叶5-HT 1A受体及TGF-β1表达有关。早期慢性应激可能会增加脑卒中后大鼠的脑梗死体积。

  • 标签: 觅食运动 卒中后抑郁 脑梗死体积 慢性应激 5羟色胺1A受体 转化生长因子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