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60 个结果
  • 简介:1对象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自2005年1月。2006年3月对167例儿童在全麻下行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前进行MRI定位扫描,其中男105例,女62例:年龄2-12岁。因脑性瘫痪行神经干细胞移植148例.颅咽管瘤行囊液抽吸加内放疗12例,脑干肿瘤行活检6例.扭转痉挛行靶点毁损1例.

  • 标签: 立体定位技术 磁共振成像 麻醉 监测 手术中
  • 简介:目的探讨“高架桥式”椎管扩大成型式治疗颈椎管狭窄脊髓压迫症的优点。方法选择我院自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采用“高架桥式”椎管扩大成型治疗的颈椎管狭窄脊髓压迫症16例,其中狭窄节段为3节段5例,4节段9例,5节段2例。所有病例均呈发育性椎管狭窄,或伴有不同成度的后纵韧带骨化,生理曲度无明显异常。采用俯卧位,头架固定头部,后正中入路,两侧显露至小关节突外缘,用超声切骨刀离断双侧椎板根部,将椎板连同黄韧带一块从硬脊膜剥离并取下。将长度为5-7mm的“z”型双孔钛连接片用钛钉固定在椎板断端及侧块上,使椎板架高3~5mm。椎管扩大的范围应跨越狭窄部位上下各一个节段,这样就防止脊髓在扩大节段处形成的“弯折”。结果术后所有病例复查颈椎CT椎管扩大前后径约3~5mm。复查MRI示病变节段硬脊膜受压明显改善,术后JOA(日本矫形学会)评分提高2-5分,改善率大于60%。结论“高架桥式”椎管扩大成型式避免了单开门或双开门式门轴侧的神经根刺激症状,且可使肌肉重新获得附着点,不破坏脊柱的稳定性;它可保持颈椎运动的正常生理功能。对发育性椎管狭窄,或伴有不同成度的后纵韧带骨化,生理曲度无明显异常,病变累及3个以上节段的病例是一种很好的式选择。

  • 标签: “高架桥式”椎管扩大成型术 治疗 颈椎管狭窄 脊髓压迫症
  • 简介:目的探讨选择性肌皮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治疗脑瘫病儿肘部痉挛状态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81侧)肘部痉挛状态病人的病历资料.结果病人术后均感肘部痉挛状态缓解,术后6周运动功能改善75侧(92.6%).平均随访26个月,肘部痉挛状态缓解77侧(95.1%),运动功能改善73侧(90.1%),生活质量提高61例(93.8%).结论选择性肌皮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是治疗脑瘫病儿肘部痉挛状态安全有效的显微外科手术方法.

  • 标签: 脑性瘫痪 肌皮神经 去神经支配
  • 简介:目的探讨B型超声实时定位在脑胶质瘤切除中的作用.方法在45例显微神经外科切除脑胶质瘤的手术中,使用B型超声确定肿瘤的位置,对其中30例脑功能区肿瘤配合使用皮质功能区定位刺激电极,实时判断病变切除程度.结果肿瘤均定位准确,40例显微镜下全切,5例次全切除.术后病人均恢复良好.结论中B型超声实时定位能够准确确定肿瘤的位置,并实时监测胶质瘤的切除程度.

  • 标签: 超声检查 神经胶质瘤 监测 手术中
  • 简介: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中使用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颈动脉阻断后脑灌注状态的经验,探讨中转流指征。方法对237例颈动脉内膜剥脱病人行中SEP监测,采用胫后神经刺激,记录双侧皮质SEP。将P40波幅下降50%作为脑缺血的预警信号,潜伏期延长3ms作为参考。结果P40分为Ⅰ型(波形无变化)142例,Ⅱ型(波形变化但逐渐恢复)81例,Ⅲ型(波形变化且无恢复)11例,Ⅳ型(波形扁平且无恢复)3例,Ⅴ型(波形消失)0例。对9例波幅下降〉50%且升高血压后无恢复的Ⅱ型病人及14例Ⅲ、Ⅳ型病人行转流。本组术后均未出现脑缺血性并发症。结论SEP监测十分敏感,可提示颈动脉阻断后的脑灌注状态.了解是否需行转流。是颈动脉内膜剥脱中监测的理想手段。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监测 手术中
  • 简介:目的评价体感诱发电位(SEP)联合诱发肌电图(EMG)监测在Chiari畸形并脊髓空洞显微手术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对23例Chiari畸形并脊髓空洞病人行术前、中和术后SEP及EMG全程监测,中随时将监测到的信息反馈给者,据此及时调整操作.结果中监测SEP以波幅较基准电位下降不超过50%,潜伏期延长不超过10%为安全范围;EMG以自发性肌电图无刺激性强直放电为安全范围.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Chiari畸形并脊髓空洞显微手术中行SEP和EMG全程监测,能及时反映脑干及脊髓功能的变化,提高操作安全性,减少并发症.

  • 标签: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肌电描记术 监测 手术中 Arnold—Chi州畸形 脊髓空洞症
  • 简介:目的探讨一期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外沟通性哑铃型肿瘤,及维持术后脊柱稳定性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椎管内外沟通性哑铃型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肿瘤位于颈段6例,胸段4例,腰段2例。均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同时行脊柱内固定10例。结果肿瘤全切除9例,近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病理结果:神经鞘瘤8例,神经纤维瘤、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恶性间皮瘤、高分化血管肉瘤各1例。术后病人神经功能改善11例,无明显变化1例。病例均随访4~16个月,无肿瘤复发,无脊柱畸形发生。结论显微镜下一期手术切除椎管内外沟通性哑铃型肿瘤的同时,为维持术后脊柱稳定性,多数病人需同时行脊柱内固定

  • 标签: 脊髓肿瘤 内外沟通性 显微外科手术 内固定术
  • 简介:目的研究CT定位锥颅血肿抽吸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对36例脑出血患者进行锥颅穿刺血肿抽吸治疗,并选内科保守治疗组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治愈总有效率88.9%,显著高于对照组(X2=9.2723,P<001),病死率明显低于内科治疗组(X2=83824,P<0.01).结论CT定位锥颅血肿抽吸治疗脑出血疗效肯定,创伤小,术后不良反应少,有利于脑功能的恢复,患者易于接受.

  • 标签: CT定位 锥颅血肿抽吸术 治疗 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
  • 简介:目的总结艾滋病患者颅内病变行立体定向活检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艾滋病患者颅内病变行立体定向活检的临床资料,包括中配合规范、注意事项及职业暴露后局部处理、监测、预防用药与心理干预等内容。结果7例患者均手术顺利,病理结果示脑弓形虫病2例、真菌感染2例、星形细胞瘤1例、脑囊虫病1例、胶质细胞增生1例。术后随访1个月~4年,1例完全康复,5例症状明显好转,1例死亡。未发生手术人员职业暴露。结论医护人员加强对艾滋病的了解,掌握艾滋病的防护措施,了解中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可提高该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病理的检出率。

  • 标签: 颅内病变 艾滋病 立体定向活检术 护理 围手术期
  • 简介:目的分析微血管减压(MVD)治疗椎动脉(VA)相关性面肌痉挛的效果及延迟治愈发生情况,同时探讨椎动脉相关性面肌痉挛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责任血管的差别分为小血管组和椎动脉相关组,并随访术后疗效及延迟治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有效率无明显差异,椎动脉相关组延迟治愈率明显高于小血管组。结论微血管减压治疗椎动脉相关性面肌痉挛疗效良好,评估椎动脉相关性面肌痉挛患者术后疗效时应考虑到延迟治愈现象,并适当延长疗效评估的时间。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 椎动脉 延迟治愈
  • 简介: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经微血管减压治疗的4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中发现46例患者三叉神经均存在血管性压迫,责任血管为单根者共40例,其中动脉压迫34例、静脉压迫6例;多根责任血管者6例。术后疼痛完全消失39例(84.8%),疼痛明显缓解7例(15.2%)。结论微血管减压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理想治疗手段,术前充分的影像学检查、慎密的手术计划、明确责任血管、适当的减压材料、充分的减压三叉神经以及娴熟的显微手术操作技巧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 标签: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CT引导立体定向多靶点联合毁损治疗伴有冲动攻击行为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最佳手术方式、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及其适应证.方法对147例伴有冲动攻击行为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病人行立体定向多靶点联合毁损,其中138例获1~3年随访,根据CGPS评分标准,分析手术对靶症状、特别是冲动攻击行为的改善.结果术后1~3年随访,有效率为87.7%,显效率为47.8%,无效率为12.3%.结论CT引导立体定向多靶点联合毁损治疗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要合理选择适应证及手术方式.术后应配合药物及心理等综合治疗,以巩固疗效.

  • 标签: 治疗 精神分裂症 立体定向术 多靶点毁损术
  • 简介:目的:探究疼痛护理对围期骨折患者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山东省费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骨折患者81例,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1)。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及疼痛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强化疼痛护理。对护理前后2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及睡眠质量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护理前2组患者HAMA、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HAMA、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2组患者PS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PSQI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疼痛护理可以有效改善围期骨折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和睡眠质量。

  • 标签: 疼痛护理 围术期骨折 焦虑 抑郁 睡眠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肌松药对面肌痉挛(HFS)患者微血管减压(MVD)中侧方扩散波(LSR)监测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进行MVD中LSR监测的206例HFS病人,依据肌松药使用不同随机分为罗库溴铵(ROC)组(76例)、顺苯磺酸阿曲库铵(CIS)组(69例)和对照组(不使用肌松药,61例),对比分析3组病人LSR诱导成功率、出现时间和波幅大小。结果硬脑膜打开前,对照组LSR诱导成功率为100%,明显高于ROC组(75%;P〈0.01)和CIS组(56.5%;P〈0.01),而且,后两组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LSR平均出现时间[(3.2±2.5)min]显著短于ROC组[(46.4±20.2)min,P〈0.01]和CIS组[(60.9±25.5)min,P〈0.01]。对照组LSR波幅亦明显高于ROC组(P〈0.05)和CIS组(P〈0.05)。此外,与CIS组相比,ROC组LSR出现时间更短(P〈0.05),且呈线性关系[LSR出现时间=-10.713+98.342×罗库溴铵(mg/kg),P〈0.05]。结论使用肌松药可导致LSR诱导成功率降低、延迟出现和波幅减小,因此,建议在MVD中行LSR监测时尽量不使用肌松药或仅小剂量(≤0.6mg/kg)使用ROC。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术中电生理监测 肌松药 侧方扩散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杏仁核联合内囊前肢毁损治疗精神发育迟滞(MentalRetardation,MR)伴有的行为障碍(冲动、攻击、自伤、毁物)的临床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9月~2009年6月收治的33例MR伴冲动、攻击、自伤、毁物行为障碍患者,均符合ICD-10和DSM-Ⅳ的诊断标准。治疗靶点选择内囊前肢和杏仁核,采用可视靶点CT定位。全麻下头皮切口,钻孔切开硬脑膜,直径2.0mm毁损电极穿刺,毁损前行宏刺激确定非功能区后,进行毁损灶的制作,参数80℃、60S。术前、术后6、12、24个月由精神科医师应用临床总评量表(CGI)和儿童攻击行为量表(CAS—P)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采用韦氏智力量表(wIS)评定智商。结果(1)术后24个月CGI量表评定结果显示,33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1.5%,其中优5例(15.1%),显著进步16例(57.6%),进步9例(21.2%),无变化3例(6.1%);(2)术前CAS—P评分平均为(67.00±10.95)分,术后6个月为(15.20±1.62)分,24个月后为(16.30±1.6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术前WIS评分为(35.88±14.60)分,术后24个月为(36.24±12.35)分,虽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安全性评估:脑内血肿1例,经治疗完全康复;偏瘫1例经康复治疗明显好转;术后高热3例;性欲亢进2例;食欲亢进2例,经治疗均于2周内恢复。结论立体定向杏仁核联合内囊前肢毁损治疗MR伴有的行为障碍(冲动、攻击、自伤和毁物)安全、有效,长期疗效稳定。

  • 标签: 精神发育迟滞 行为障碍 杏仁核 立体定位技术 内囊前肢 射频毁损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或者闭塞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或者闭塞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锁骨下动脉病变。结果16例病人成功植入支架,1例锁骨下动脉闭塞病人支架治疗失败,成功率94%。手术成功病人锁骨下动脉盗血征象消失,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无支架相关性手术并发症。随访6-12个月,血管超声及CTA检查未见支架内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或者闭塞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锁骨下动脉 血管成形术 支架
  • 简介:目的探讨数字化成形钛网在颅骨缺损修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采用钛网修补治疗的颅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疗效评价.其中采用人工塑形钛网修补15例;数字化成形钛网修补51例,早期组(开颅术后3个月内)30例,晚期组(开颅手术6个月以后)21例.结果人工塑形钛网修补组手术时间,钛钉/骨窗面积比,术后恢复时间,术后皮下积血、积液及感染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数字化成形钛网修补组,而满意度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字化成形钛网早期组术后1月神经功能改善率明显高于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化成形钛网技术修复颅骨缺损的效果明显优于人工塑形技术,能有效提高塑形满意度,减少术后并发症.颅骨缺损患者早期行颅骨修补既能解除相关的精神负担,又可终止或逆转相关的继发性脑损害,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颅骨缺损 颅骨修补 钛网 数字化成形
  • 简介:目的对比电磁导航引导神经内镜经鼻蝶手术与传统经鼻蝶内镜手术在蝶窦气化不良垂体瘤手术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探讨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导航引导下经鼻蝶内镜手术与传统经鼻蝶内镜手术治疗的26例蝶窦气化不良垂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全切除率、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等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肿瘤全切除率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蝶窦气化不良之垂体瘤患者,导航引导下内镜经鼻蝶垂体瘤手术与传统内镜经鼻蝶手术相比,在肿瘤全切除率及住院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别,但在减少术后并发症及缩短手术时间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 标签: 电磁导航 垂体瘤 神经内镜 蝶窦发育不良
  • 简介:目的总结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方法、疗效、手术指征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均选择内镜下经鼻入路。结果SimpsonⅠ级切除5例,SimpsonⅣ级切除1例。术后视力减退改善4例,加重1例;视野障碍改善1例,无变化4例;视力视野术后未查1例。术后并发脑脊液漏2例,暂时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1例,死亡1例。随访5例,时间6个月~3年,经MRI复查肿瘤均无复发。结论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是鞍结节脑膜瘤外科治疗方法之一,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及可达SimpsonⅠ级切除的优点。但本方法并不适合所有鞍结节脑膜瘤,需有严格的手术指征。

  • 标签: 脑膜瘤 神经内镜 神经外科手术 手术入路 经鼻蝶
  • 简介:目的对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与对照研究,并就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时机进行探讨.方法将9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主要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治疗,对照组(30例)则采用单纯内科保守治疗.两组分别在入院初始和21天进行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6个月后随访,进行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治疗组死亡率及21天时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血肿的清除吸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个月后随访Barthel指数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显著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疗效好于单纯内科保守治疗.基底节区出血、出血量在30~60ml者,手术效果较好.发病6~48小时是较好的手术时机.

  • 标签: 高血压 脑出血 颅内血肿清除术 手术时机 微创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