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10—2017年中国胆囊癌临床流行病学特征、诊断、治疗与预后情况。方法采用单病种回顾性登记队列研究方法。基于“真实世界研究”理念,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胆囊癌研究小组(CRGGC)建立的中国胆囊癌多中心回顾性临床资料数据库中42家医院收治的6 159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指标:(1)病例来源情况。(2)年龄与性别分布情况。(3)诊断情况。(4)外科治疗与预后情况。(5)综合治疗与预后情况。随访数据由CRGGC对各协作中心的临床随访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主要结局指标为手术治疗患者手术之日或未手术患者确诊之日起,至结局事件发生或随访截至时间的总体生存时间。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或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强迫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将P<0.1的因素引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逐步后退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病例来源情况:42家医院中,三级甲等医院35家,三级乙等医院7家;胆囊癌收治高流量医院16家,非高流量医院26家。42家医院地域分布:中部地区9家,东北地区5家,东部地区22家,西部地区6家。6 159例患者地域分布:2 154例(34.973%)来自中部地区,705例(11.447%)来自东北地区,1 969例(31.969%)来自东部地区,1 331例(21.611%)来自西部地区。6 159例患者总体院均诊断与治疗数为(18.3±4.5)例/年;其中4 974例(80.760%)来源于高流量医院,院均诊断与治疗患者数为(38.8±8.9)例/年;1 185例(19.240%)来源于非高流量医院,院均诊断与治疗患者数为(5.7±1.9)例/年。(2)年龄与性别分布情况:6 159例患者确诊年龄为64(56,71)岁;其中男性2 247例(36.483%),确诊年龄为64(58,71)岁;女性3 912例(63.517%),确诊年龄为63(55,71)岁。性别比例为女性:男性=1.74∶1。3 886例(63.095%)患者确诊年龄为56~75岁。不同性别患者确诊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9,P<0.001)。(3)诊断情况:6 159例患者中,初步诊断为胆囊癌2 503例(40.640%),初步诊断非胆囊癌3 656例(59.360%)。未手术患者2 110例(34.259%),其中初步诊断为胆囊癌200例(9.479%),初步诊断为非胆囊癌1 910例(90.521%)。手术患者4 049例(65.741%),其中初步诊断为胆囊癌2 303例(56.878%),初步诊断为非胆囊癌1 746例(43.122%)[术中诊断为胆囊癌774例(19.116%)、术后诊断为胆囊癌972例(24.006%)]。6 159例患者中,初步诊断前行超声、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分别为2 521例(40.932%)、2 335例(37.912%)、1 114例(18.087%),行血清癌胚抗原(CEA)、CA19-9、CA125检测分别为3 259例(52.914%)、3 172例(51.502%)、4 016例(65.205%)。同一例患者可行多种检查。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来源医院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年龄(≥72岁),收治医院胆囊癌患者流量,初步诊断前超声检查,初步诊断前CT检查,初步诊断前MRI检查,初步诊断前CEA检测,初步诊断前血清CA19-9检测,初步诊断前血清CA125检测均是影响胆囊癌患者初步诊断为胆囊癌的相关因素(优势比=1.45、1.98,0.69,0.68,2.43,0.41,1.63,0.41,0.39,0.42,95%可信区间为1.21~1.74、1.64~2.40,0.59~0.80,0.60~0.78,2.19~2.70,0.37~0.45,1.43~1.86,0.37~0.45,0.35~0.43,0.38~0.4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来源医院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性别,年龄(≥72岁),收治医院胆囊癌患者流量,初步诊断前超声检查,初步诊断前CT检查,初步诊断前血清CA19-9检测是影响胆囊癌患者初步诊断为胆囊癌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1.36、1.42,0.89,0.67,1.85,1.56,1.57,0.39,95%可信区间为1.13~1.64、1.16~1.73,0.79~0.99,0.57~0.78,1.60~2.14,1.38~1.77,1.38~1.79,0.35~0.43,P<0.05)。(4)外科治疗与预后情况:4 049例手术治疗患者中,2 447例(60.435%)分期资料和随访资料完整,0期、Ⅰ期、Ⅱ期、Ⅲa期、Ⅲb期、Ⅳa期、Ⅳb期分别为85例(3.474%)、201例(8.214%)、71例(2.902%)、890例(36.371%)、382例(15.611%)、33例(1.348%)、785例(32.080%)。2 447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5.75个月(95%可信区间为52.78~58.35),术后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23.46个月(95%可信区间为21.23~25.71)。0期、Ⅰ期、Ⅱ期、Ⅲa期、Ⅲb期、Ⅳa期、Ⅳb期患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12.47,P<0.001)。4 049例手术治疗患者中,可切除性肿瘤2 988例(73.796%),不可切除性肿瘤177例(4.371%),可切除性无法评估884例(21.833%)。2 988例可切除性肿瘤患者中,根治性切除2 036例(68.139%),非根治性切除504例(16.867%),手术根治性无法评估448例(14.994%)。2 447例分期和随访资料完整的手术治疗患者中,不可切除性肿瘤53例(2.166%),可切除性肿瘤非根治性切除300例(12.260%),可切除性肿瘤根治性切除1 441例(58.888%),无法评估653例(26.686%)。733例未手术患者随访资料完整。未手术、不可切除性肿瘤手术治疗、可切除性肿瘤非根治性切除、可切除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患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21.04,P<0.001)。(5)综合治疗与预后情况:6 159例患者中,541例(8.784%)行术后辅助化疗和晚期化疗,76例(1.234%)行放疗。1 170例进展期(Ⅲa期及以上)行根治性切除手术患者中,联合术后辅助化疗126例(10.769%),未联合术后辅助化疗1 044例(89.231%),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23,P=0.629)。658例Ⅲa期行根治性切除手术患者中,联合术后辅助化疗66例(10.030%),未联合术后辅助化疗592例(89.970%),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05,P=0.817)。512例≥Ⅲb期行根治性切除手术患者中,联合术后辅助化疗60例(11.719%),未联合术后辅助化疗452例(88.281%),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1.50,P=0.220)。结论我国胆囊癌患者女性多于男性,超过半数确诊年龄为56~75岁。初步诊断前行超声和CT检查、血清CA19-9检测是初步诊断胆囊癌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术前可切除性评估可改进治疗决策、改善患者预后。我国胆囊癌辅助化疗尚不规范且比例较低。

  • 标签: 胆道肿瘤 术前诊断 外科治疗 辅助治疗 流行病学 影响因素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胰腺癌TNM分期,比较CT与MRI对胰腺导管腺癌(PDAC)TNM分类、分期评估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0月至2019年10月连续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诊治的105例PDAC患者资料。共纳入符合标准52例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20例,年龄范围45 ~ 84岁,平均年龄66.1岁。以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胰腺癌TNM分期为参考标准,比较CT和MRI对PDAC TNM分类及分期的准确率。结果52例PDAC患者中,43例切除肿瘤最大直径(3.4±1.2)cm,CT、MRI测得肿瘤最大直径(3.3±1.2)cm、(3.3±1.4)cm。CT、MRI测得肿瘤最大直径与切除标本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手术病理分类,CT评价T、N和M分类的准确率分别为97.7%(42/43)、79.1%(34/43)和9例均正确;MRI分别为97.7%(42/43)、76.7%(33/43)和9例中8例正确。CT与MRI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病理分期,CT分期准确率为82.7%(43/52),MRI为76.9%(40/5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MRI对PDAC的TNM分类、分期评估效果相仿,两种影像检查对T、M分类评估准确性更高。

  • 标签: 胰腺肿瘤 TNM分期 CT检测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评估壶腹周围癌(PACs)相邻器官侵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9月至2019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收治的81例PAC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2例,女29例;平均年龄为62岁,年龄范围为41~80岁。观察指标:(1)手术和病理学检查情况。(2)CT与MRI检查评估PACs相邻器官侵犯情况。(3)CT与MRI检查对PACs相邻器官侵犯的一致性评价。(4)PACs相邻器官侵犯辅助及特征影像征象。(5)CT与MRI检查评估PACs相邻器官侵犯的比较。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检验CT与MRI检查评估PACs相邻器官侵犯的准确性。一致性比较采用κ检验。结果(1)手术和病理学检查情况:81例患者中,7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例行姑息性胃空肠吻合或胆道引流联合病灶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包括胰腺、十二指肠、淋巴结等。81例患者中,胰头癌35例,其中26例有十二指肠侵犯,9例无十二指肠侵犯。23例壶腹癌患者,其中17例有十二指肠侵犯,4例有十二指肠和胰腺侵犯,2例无十二指肠和胰腺侵犯。17例远端胆管癌患者(乳头型4例、管壁浸润型13例),其中8例有胰腺侵犯,1例有十二指肠和胰腺侵犯,8例无十二指肠和胰腺侵犯。8例有胰腺侵犯及1例有十二指肠和胰腺侵犯患者肿瘤病理学类型均为管壁浸润型。6例十二指肠癌患者,其中4例有胰腺侵犯,2例无胰腺侵犯。(2)CT与MRI检查评估PACs相邻器官侵犯情况:81例患者,35例胰头癌CT和MRI检查评估有十二指肠侵犯25例,无十二指肠侵犯10例。23例壶腹癌CT检查评估有十二指肠侵犯17例,有胰腺侵犯1例,有十二指肠和胰腺侵犯4例,无十二指肠和胰腺侵犯1例;MRI检查评估有十二指肠侵犯15例,有胰腺侵犯2例,有十二指肠和胰腺侵犯4例,无十二指肠和胰腺侵犯2例。17例远端胆管癌CT检查评估有胰腺侵犯8例,有十二指肠和胰腺侵犯1例,无十二指肠和胰腺侵犯8例;MRI检查评估有胰腺侵犯9例,有十二指肠和胰腺侵犯1例,无十二指肠和胰腺侵犯7例。6例十二指肠癌CT与MRI检查评估各有胰腺侵犯3例,无胰腺侵犯3例。(3)CT与MRI检查对PACs相邻器官侵犯的一致性评价:2位阅片者对胰头癌、壶腹癌、远端胆管癌相邻器官侵犯CT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评价均为好(κ=0.868,0.701,0.881,P<0.05);对十二指肠癌相邻器官侵犯CT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评价为差(κ=0.333,P>0.05)。2位阅片者对胰头癌、壶腹癌、远端胆管癌相邻器官侵犯MRI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评价为好、好、一般(κ=0.860,0.747,0.643,P<0.05);对十二指肠癌相邻器官侵犯MRI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评价为差(κ=0.333,P>0.05)。(4)PACs相邻器官侵犯辅助及特征影像征象:25例CT与MRI检查有十二指肠侵犯的胰头癌患者中,在充盈良好的十二指肠背景下,12例于阴性对比CT胰胆管成像中可见局部管腔形态改变或肠皱襞模糊、消失;14例于T2加权成像或MRCP检查可见与阴性对比CT胰胆管成像类似征象。17例远端胆管癌患者中,CT与MRI检查有胰腺侵犯的患者均为管壁浸润型,表现为胆管壁局限增厚并显著强化伴管腔缩窄,且与胰腺分界不清晰,胰腺实质内出现类似病灶的高密度或高信号影,似肿瘤"透壁"征象。1例有十二指肠和胰腺侵犯患者,CT与MRI检查均呈现局部肠管壁出现异常增厚、强化。4例无十二指肠和胰腺侵犯乳头型远端胆管癌病灶呈管腔内生长,CT与MRI检查均可见病灶与周围胰腺组织分界清晰且强化弱于浸润型。(5)CT与MRI检查评估PACs相邻器官侵犯的比较:CT检查评估胰头癌、壶腹癌、远端胆管癌、十二指肠癌相邻器官侵犯的灵敏度分别为92.3%、90.5%、88.9%、75.0%,特异度分别为88.9%、50.0%、87.5%、100.0%,准确度分别为0.906、0.702、0.882、0.875。MRI检查评价胰头癌、壶腹癌、远端胆管癌、十二指肠癌相邻器官侵犯的灵敏度分别为88.5%、85.7%、88.9%、75.0%,特异度分别为77.8%、50.0%、75.0%、100.0%,准确度分别为0.831、0.679、0.819、0.875。胰头癌、远端胆管癌、十二指肠癌相邻器官侵犯的CT与MRI检查结果灵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140,0.141,0.444,P>0.05);壶腹癌相邻器官侵犯的CT与MRI检查结果灵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63,P<0.05)。胰头癌、壶腹癌、远端胆管癌相邻器官侵犯的CT与MRI检查结果特异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21,2.000,3.429,P>0.05);胰头癌、壶腹癌、远端胆管癌、十二指肠癌相邻器官侵犯的CT与MRI检查结果准确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967,0.273,0.559,0.000,P>0.05)。结论CT与MRI检查均可用于术前评估PACs相邻器官侵犯,两者特异度与准确度相当,但CT检查评估壶腹癌相邻器官侵犯灵敏度更高。

  • 标签: 壶腹周围肿瘤 相邻器官 侵犯 断层摄影,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