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并验证预测肝细胞癌患者微血管侵犯(MVI)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行肝切除术的210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69例,女性41例,年龄[M(IQR)]57(12)岁(范围:30~80岁)。按就诊时间分为建模组(前170例)和验证组(后40例)。基于建模组临床数据,通过秩和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MVI的独立相关因素。应用R软件建立术前预测肝细胞癌伴MVI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利用验证组数据进行外部验证。结果基于建模组数据,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DeRitis比值、γ-谷氨酰转移酶(GGT)浓度、外周血活化T细胞比例的相反数(-aPBTLR)和肿瘤最大径预测MVI的截点值分别为0.95(曲线下面积为0.634,95%CI:0.549~0.719)、38.2 U/L(曲线下面积为0.604,95%CI:0.518~0.689)、-6.05%(曲线下面积为0.660,95%CI:0.578~0.742)、4 cm(曲线下面积为0.618,95%CI:0.533~0.703)。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eRitis≥0.95、GGT浓度≥38.2 U/L、-aPBTLR>-6.05%及肿瘤最大径≥4 cm是肝细胞癌患者发生MVI的独立相关因素(P值均<0.05)。应用R软件建立的基于以上4个指标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建模组和验证组的C指数分别为0.758和0.751。决策曲线分析和临床影响曲线均显示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效益。结论DeRitis比值、GGT浓度、-aPBTLR和肿瘤最大径是术前预测肝细胞癌合并MVI有价值的指标,基于此建立的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有一定的临床实效性。

  • 标签: 癌,肝细胞 肿瘤转移 微血管 列线图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依据微血管侵犯(MVI)、Ki-67表达筛选根治性切除后适宜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的肝细胞癌患者。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的400例肝细胞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24例,女性76例,年龄(59.7±9.8)岁,年龄范围32~87岁。依据术后是否行TACE分为单纯手术组(n=210)和手术+TACE组(n=190)。门诊复查的方式随访根治性切除术后第1年复发情况。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根治性切除术后无复发生存的影响因素。依据Ki-67(Ki-67阳性细胞占比≥27.5%为高表达)、MVI进行亚组分析,比较无复发生存情况。结果多因素Cox回归分析,Ki-67高表达(HR=2.073,95%CI:1.433~3.000,P<0.001)、MVI阳性(HR=2.339,95%CI:1.584~3.456,P<0.001)的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1年复发风险增加。单纯手术组术后1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为70.0%,手术+TACE组为67.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P=0.774)。亚组分析:Ki-67低表达合并MVI阴性组(n=128)中,单纯手术组(n=84)术后1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为91.7%,高于手术+TACE组(n=44)的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2,P=0.004)。Ki-67高表达合并MVI阴性组(n=82)和Ki-67低表达合并MVI阳性组(n=83)中,单纯手术组术后1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与手术+TAC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Ki-67高表达合并MVI阳性组(n=107)中,单纯手术组(n=62)术后1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为40.3%,低于手术+TACE组(n=45)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P=0.040)。结论Ki-67高表达合并MVI阳性为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预防性TACE的适应证,Ki-67低表达合并MVI阴性的患者不建议术后行预防性TACE。

  • 标签: 癌,肝细胞 栓塞,治疗性 Ki-67抗原 微血管侵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10—2017年中国胆囊癌临床流行病学特征、诊断、治疗与预后情况。方法采用单病种回顾性登记队列研究方法。基于“真实世界研究”理念,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胆囊癌研究小组(CRGGC)建立的中国胆囊癌多中心回顾性临床资料数据库中42家医院收治的6 159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指标:(1)病例来源情况。(2)年龄与性别分布情况。(3)诊断情况。(4)外科治疗与预后情况。(5)综合治疗与预后情况。随访数据由CRGGC对各协作中心的临床随访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主要结局指标为手术治疗患者手术之日或未手术患者确诊之日起,至结局事件发生或随访截至时间的总体生存时间。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或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强迫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将P<0.1的因素引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逐步后退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病例来源情况:42家医院中,三级甲等医院35家,三级乙等医院7家;胆囊癌收治高流量医院16家,非高流量医院26家。42家医院地域分布:中部地区9家,东北地区5家,东部地区22家,西部地区6家。6 159例患者地域分布:2 154例(34.973%)来自中部地区,705例(11.447%)来自东北地区,1 969例(31.969%)来自东部地区,1 331例(21.611%)来自西部地区。6 159例患者总体院均诊断与治疗数为(18.3±4.5)例/年;其中4 974例(80.760%)来源于高流量医院,院均诊断与治疗患者数为(38.8±8.9)例/年;1 185例(19.240%)来源于非高流量医院,院均诊断与治疗患者数为(5.7±1.9)例/年。(2)年龄与性别分布情况:6 159例患者确诊年龄为64(56,71)岁;其中男性2 247例(36.483%),确诊年龄为64(58,71)岁;女性3 912例(63.517%),确诊年龄为63(55,71)岁。性别比例为女性:男性=1.74∶1。3 886例(63.095%)患者确诊年龄为56~75岁。不同性别患者确诊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9,P<0.001)。(3)诊断情况:6 159例患者中,初步诊断为胆囊癌2 503例(40.640%),初步诊断非胆囊癌3 656例(59.360%)。未手术患者2 110例(34.259%),其中初步诊断为胆囊癌200例(9.479%),初步诊断为非胆囊癌1 910例(90.521%)。手术患者4 049例(65.741%),其中初步诊断为胆囊癌2 303例(56.878%),初步诊断为非胆囊癌1 746例(43.122%)[术中诊断为胆囊癌774例(19.116%)、术后诊断为胆囊癌972例(24.006%)]。6 159例患者中,初步诊断前行超声、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分别为2 521例(40.932%)、2 335例(37.912%)、1 114例(18.087%),行血清癌胚抗原(CEA)、CA19-9、CA125检测分别为3 259例(52.914%)、3 172例(51.502%)、4 016例(65.205%)。同一例患者可行多种检查。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来源医院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年龄(≥72岁),收治医院胆囊癌患者流量,初步诊断前超声检查,初步诊断前CT检查,初步诊断前MRI检查,初步诊断前CEA检测,初步诊断前血清CA19-9检测,初步诊断前血清CA125检测均是影响胆囊癌患者初步诊断为胆囊癌的相关因素(优势比=1.45、1.98,0.69,0.68,2.43,0.41,1.63,0.41,0.39,0.42,95%可信区间为1.21~1.74、1.64~2.40,0.59~0.80,0.60~0.78,2.19~2.70,0.37~0.45,1.43~1.86,0.37~0.45,0.35~0.43,0.38~0.4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来源医院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性别,年龄(≥72岁),收治医院胆囊癌患者流量,初步诊断前超声检查,初步诊断前CT检查,初步诊断前血清CA19-9检测是影响胆囊癌患者初步诊断为胆囊癌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1.36、1.42,0.89,0.67,1.85,1.56,1.57,0.39,95%可信区间为1.13~1.64、1.16~1.73,0.79~0.99,0.57~0.78,1.60~2.14,1.38~1.77,1.38~1.79,0.35~0.43,P<0.05)。(4)外科治疗与预后情况:4 049例手术治疗患者中,2 447例(60.435%)分期资料和随访资料完整,0期、Ⅰ期、Ⅱ期、Ⅲa期、Ⅲb期、Ⅳa期、Ⅳb期分别为85例(3.474%)、201例(8.214%)、71例(2.902%)、890例(36.371%)、382例(15.611%)、33例(1.348%)、785例(32.080%)。2 447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5.75个月(95%可信区间为52.78~58.35),术后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23.46个月(95%可信区间为21.23~25.71)。0期、Ⅰ期、Ⅱ期、Ⅲa期、Ⅲb期、Ⅳa期、Ⅳb期患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12.47,P<0.001)。4 049例手术治疗患者中,可切除性肿瘤2 988例(73.796%),不可切除性肿瘤177例(4.371%),可切除性无法评估884例(21.833%)。2 988例可切除性肿瘤患者中,根治性切除2 036例(68.139%),非根治性切除504例(16.867%),手术根治性无法评估448例(14.994%)。2 447例分期和随访资料完整的手术治疗患者中,不可切除性肿瘤53例(2.166%),可切除性肿瘤非根治性切除300例(12.260%),可切除性肿瘤根治性切除1 441例(58.888%),无法评估653例(26.686%)。733例未手术患者随访资料完整。未手术、不可切除性肿瘤手术治疗、可切除性肿瘤非根治性切除、可切除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患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21.04,P<0.001)。(5)综合治疗与预后情况:6 159例患者中,541例(8.784%)行术后辅助化疗和晚期化疗,76例(1.234%)行放疗。1 170例进展期(Ⅲa期及以上)行根治性切除手术患者中,联合术后辅助化疗126例(10.769%),未联合术后辅助化疗1 044例(89.231%),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23,P=0.629)。658例Ⅲa期行根治性切除手术患者中,联合术后辅助化疗66例(10.030%),未联合术后辅助化疗592例(89.970%),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05,P=0.817)。512例≥Ⅲb期行根治性切除手术患者中,联合术后辅助化疗60例(11.719%),未联合术后辅助化疗452例(88.281%),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1.50,P=0.220)。结论我国胆囊癌患者女性多于男性,超过半数确诊年龄为56~75岁。初步诊断前行超声和CT检查、血清CA19-9检测是初步诊断胆囊癌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术前可切除性评估可改进治疗决策、改善患者预后。我国胆囊癌辅助化疗尚不规范且比例较低。

  • 标签: 胆道肿瘤 术前诊断 外科治疗 辅助治疗 流行病学 影响因素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腺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23例肝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肝细胞腺瘤患者中,女15例,发病年龄21~60岁。肿瘤直径2.5~15 cm。15例患者无临床症状。20例(87%)为单发病灶,3例(13%)为多发病灶。增强CT及增强MRI扫描多提示病灶动脉期强化,门静脉期、延迟期去强化。23例肝细胞腺瘤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均获得病理证实。1例部分区域发生癌变。术前16例未获得正确诊断,误诊率高达69.6%。术后20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均无复发。结论肝细胞腺瘤临床少见,易误诊。MRI扫描较具价值;肝细胞腺瘤虽为良性疾病,但有恶变的倾向,手术切除仍是主要治疗方法。

  • 标签: 腺瘤,肝细胞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性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抗肿瘤药物对合并微血管侵犯(MVI)的肝细胞癌(HCC)根治术后近期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根治性肝切除术且术后病理报告为HCC合并MVI的169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7例,女性22例,年龄范围32~79岁,中位年龄56岁。根据肝切除术后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单纯手术组(n=62,无处理),TACE组(n=42,术后预防性应用TACE),联合组(n=65,术后预防性TACE联合抗肿瘤药物治疗)。随访三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情况。Kaplan-Meire法计算累积无瘤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169例患者术后1、2年累积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9.2%、40.8%。术后1、2年累积无瘤生存率单纯手术组为45.2%、25.8%,TACE组61.9%、40.5%,联合组70.8%、52.3%。联合组累积无瘤生存率优于TACE组和单纯手术组,TACE组累积无瘤生存率优于单纯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TACE组与联合组中,M1(轻度MVI)患者累积无瘤生存率优于M2(重度MVI)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1级别和M2级别中,联合组累积无瘤生存率优于单纯手术组、T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抗肿瘤药物对累积无瘤生存率无明显影响。结论术后TACE可预防合并MVI的HCC术后近期复发,而TACE联合抗肿瘤药物能明显改善合并MVI肝癌术后近期复发。

  • 标签: 癌,肝细胞 微血管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生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synCRLM)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 172例原发性结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 946例,女1 226例;年龄为(63±12)岁,年龄范围为21~97岁。观察指标:(1)一般资料分析。(2)临床病理资料分析。(3)synCRLM影响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剔除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长径、病理学T分期、病理学N分期缺失数据后进行synCRLM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或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3 172例病人中,≤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分别为15例、82例、342例、774例、965例、759例、235例。青岛市病人2 972例,烟台市病人172例,威海市病人28例;2 972例青岛市病人中,市南区422例、市北区658例、黄岛区457例、崂山区144例、李沧区188例、城阳区205例、即墨区252例、胶州市221例、平度市255例、莱西市170例。(2)临床病理资料分析:3 172例病人中,结肠癌1 639例(左半结肠癌972例、右半结肠癌667例),直肠癌1 533例;腺癌2 981例,黏液腺癌165例,印戒细胞癌10例,其他类型(类癌、鳞癌、管状腺癌等)16例;高分化腺癌162例,高中分化腺癌5例,中分化腺癌2 338例,中低分化腺癌80例,低分化腺癌396例,缺失191例;肿瘤长径<4 cm 708例,≥4 cm 1 957例,缺失507例;病理学T分期T1~T2期486例,T3~T4期2 169例,缺失517例;病理学N分期N0期1 563例,N1~N2期1 062例,缺失547例;synCRLM阴性2 895例,阳性277例;无糖尿病2 799例,合并糖尿病373例;无脂肪肝2 931例,合并脂肪肝241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2 989例,阳性183例。(3)synCRLM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长径、病理学T分期、脂肪肝、HBsAg是影响原发性结直肠癌发生synCRLM的相关因素(χ2=7.400、7.577、7.111、4.513、12.125、5.686、5.919,P<0.05);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γ-谷氨酰转移酶(GG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癌胚抗原(CEA)、CA19-9是影响原发性结直肠癌发生synCRLM的相关因素(优势比=1.101、0.807、1.002、1.017、1.023、1.027、1.012、0.686、1.169、1.007、1.004,95%可信区间为:1.048~1.156、0.678~0.960、1.001~1.004、1.011~1.024、1.016~1.031、1.011~1.044、1.009~1.015、0.541~0.869、1.047~1.306、1.006~1.008、1.003~1.004,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HBsAg阳性、AST、GGT、TC、CEA、CA19-9是影响原发性结直肠癌发生synCRLM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503、2.492、1.018、1.007、1.301、1.005、1.003,95%可信区间为:1.038~2.178、1.443~4.304、1.003~1.034、1.003~1.011、1.112~1.522、1.003~1.006、1.002~1.003,P<0.05);淋巴细胞、ALT、TG是影响原发性结直肠癌发生synCRLM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0.777、0.983、0.602,95%可信区间为:0.608~0.993、0.966~0.999、0.421~0.862,P<0.05)。结论男性、HBsAg阳性、AST、GGT、TC、CEA、CA19-9是影响原发性结直肠癌发生synCRLM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细胞、ALT、TG是影响原发性结直肠癌发生synCRLM的独立保护因素。

  • 标签: 结肠肿瘤 直肠肿瘤 肝转移 同时性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