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发育髋脱位(developmentaldislocationofthehip,DDH)病因目前不明,但其与髋关节松弛密切相关。该研究通过比较DDH患儿与正常儿童关节囊中Ⅰ,Ⅲ型胶原在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差异,以探索DDH患儿髋关节松弛原因。方法选取性别相同年龄相近9对发育髋脱位患者及正常儿童配对比较。采用半定量RT-PCR及Western-Blot法检测COL1a1COL3a1在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图像分析软件进行量化分析,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COL1a1在DDH组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1);COL3a1在DDH组mRNA水平表达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1),其蛋白水平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DDH患儿关节囊中Ⅰ型胶原在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较正常同性同龄儿降低,可能是导致DDH患儿髋关节松弛原因。DDH患儿髋关节松弛可能与Ⅲ型胶原含量无关。

  • 标签: 发育性髋脱位 关节松弛 关节囊 胶原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DNF)mRNA、Cajal间质细胞(ICC)及缝隙连接蛋白43(Cx43)与先天性巨结肠(HD)发病关系。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2006年8月~2007年9月经病理诊断为HD患儿,取手术切除结肠标本作为HD组,根据取材位置不同分为狭窄段(又分为短段型常见型)、移行段扩张段亚组。应用半定量RT-PCR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结肠组织GDNFmRNA水平和ICC、Cx43分布,以肠套叠患儿手术结肠标本作为对照组。结果研究期间HD组纳入42例,对照组纳入5例。①狭窄段亚组GDNFmRNA表达较扩张段亚组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扩张段亚组对照组GDNF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段亚组中短段型较常见型GDNFmRNA表达低(P<0.05)。②ICC在对照组扩张段亚组主要分布于黏膜下丛肌间丛,呈现连续分布,相互连接形成网络状结构。ICC在狭窄段亚组结肠组织内分布显著减少或消失,与对照组扩张段亚组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肌间丛网络状结构完全破坏,残存ICC形态异常;移行段亚组结肠组织内ICC分布较对照组...

  • 标签: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先天性巨结肠 RT-PCR CAJAL间质细胞 缝隙连接蛋白43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探讨孕期营养干预孕期代谢危险因素对妊娠结局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上海市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2010年5月至2012年4月接受常规产检并且分娩孕妇。采用回顾队列研究,在确诊为妊娠糖尿病(GDM)孕妇中比较膳食干预组(接受膳食咨询)对照组(未接受膳食咨询)不良妊娠结局差异,GDM诊断采用2010年国际糖尿病与妊娠研究组推荐标准。采用Logistics逐步回归分析母亲孕期危险因素对巨大儿发生影响及作用大小。结果①10421名孕妇围生期信息进入数据分析。孕妇初诊时平均孕周20.8(19.4—22.4)周,初诊时空腹血糖(FBS)、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CHOL)平均水平分别为(4.3±0.4)、(1.3±0.6)(4.7±0.8)mmol·L^-1,收缩压舒张压平均水平分别为(111.3±11.5)(67.9±13.3)mmHg。高危孕妇GDM患病率为15.8%。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3355.4±426.0)g,巨大儿发生率6.2%。@812名GDM孕妇中,干预组570例,对照组242例。两组孕妇年龄、文化程度、孕20周体重、初诊时血糖、血脂等基线水平均衡可比。干预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发生率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347.4±19.6)傩(3450.3±35.6)g(P=0.007)、6.7%vs15.6%(P=0.001)26.3%w47.9%(P〈0.001)。随着营养干预次数增加,孕中晚期体重增长量新生儿出生体重均呈下降趋势(r=-0.126,P=0.003;r=-0.112,P=0.002),巨大儿发生率也依次降低。③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孕20周时体重(OR=1.08,95%CI:1.07—1.09)、孕中晚期体重增长量(OR=1.10,95%CI:1.07~1.12)GDM(OR=1.63,95%CI:1.22~2.19)是巨大儿发生危险因素。结论对高危孕妇应考虑进行更早期孕期危险因素管理以及

  • 标签: 营养干预 巨大儿 妊娠糖尿病 孕期体重增长量 出生体重
  • 简介:目的:检测小儿单纯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标本中骨保护素(OPG)、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表达水平,并与正常骨组织作对照,分析两种蛋白在这两种瘤样病变中表达是否存在差异及意义。方法共收集小儿单纯骨囊肿标本3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标本23例,正常骨组织标本(对照组)14例。采用免疫组化SABC方法检测单纯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对照组中OPG、RANKL表达,并分析其差异性。应用Imagepro-Plus6.0图像处理软件及数据处理软件SPSS17.0对图像及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单纯骨囊肿及动脉瘤样骨囊肿中,OPG表达量均低于正常骨组织,RANKL表达量均高于正常骨组织,其中动脉瘤样骨囊肿RANKL表达量较单纯骨囊肿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骨囊肿OPG稍高于动脉瘤样骨囊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NKL/OPG比值动脉瘤样骨囊肿>单纯骨囊肿>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NKL/OPG失衡可能是小儿单纯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出现溶骨破坏原因之一,动脉瘤样骨囊肿术后相对更高复发率可能与RANKL相对高表达有关。

  • 标签: 骨囊肿 动脉瘤样 骨和骨组织 骨保护素 儿童
  • 简介:刘秀云主任医师很荣幸受《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编辑部委托,与申昆玲教授邀请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部麻省总医院儿童呼吸中心主任,T.BernardKinane教授就儿间质性疾病,

  • 标签: 间质性肺疾病 儿童 分类 治疗 诊断 美国哈佛大学
  • 简介:支气管哮喘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其本质是由多种炎症细胞细胞因子参加气道慢性炎症,抗炎、解痉、对症治疗为控制哮喘基本方法。有报道,在中、小剂量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基础上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比单纯提高ICS剂量能更好地控制哮喘。但由于同时使用两种吸入剂两个吸入装置,往往易使患儿混淆用药,依从下降。因此ICS联合LABA复方制剂合装于一个装置成为必要。

  • 标签: 福莫特罗干粉吸入剂 儿童哮喘 对症治疗 布地奈德 安全性 有效性
  • 简介: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Irs2228570及TMPRSS6rs855791基因多态与儿童牛奶蛋白过敏(CMPA)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100例CMPA儿童及10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VDR基因FokIrs2228570TMPRSS6rs855791单核苷酸多态。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CMPA发生危险因素。结果CMPA组与对照组TMPRSS6rs855791基因型CC、CT、TT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CMPA组TT基因型占优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rs855791TT基因型儿童发生CMPA风险增加(OR=3.473,P=0.011)。而VDR基因FokIrs2228570基因型分布在两组儿童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6)。结论TMPRSS6rs855791多态与儿童CMPA发生有关联,TT基因型可能为儿童CMPA易感基因型,而VDR基因FokIrs2228570多态与儿童CMPA无关联。

  • 标签: 牛奶蛋白过敏 FokI rs2228570 TMPRSS6 rs855791 单核苷酸多态性
  • 简介:目的采用新生期母婴分离(NMS)建立幼鼠内脏痛高敏感模型,探讨脊髓背角脑源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幼鼠内脏痛敏感性增高关系。方法将32只新生Sprague-Dawley大鼠按2×2析因设计随机分成对照组、NMS组、结直肠扩张刺激组(CRD组)CRD+NMS组,每组8只。NMS组CRD+NMS组新生大鼠出生后第2~14天,每天与母鼠分离3h建立内脏痛高敏感模型,CRD组对照组大鼠出生后不予任何处理;仅CRD组CRD+NMS组大鼠在6周龄时接受CRD刺激。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幼鼠脊髓背角BDNF表达情况;根据BDNF阳性细胞百分比及显色强度计算免疫化学分数(IHS)。采用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对脊髓背角BDNF阳性细胞百分比IHS进行分析。结果4组幼鼠两侧脊髓背角均有不同程度BDNF阳性细胞表达,NMS组CRD+NMS组幼鼠BDNF阳性细胞百分比IHS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显示:NMS可导致幼鼠脊髓背角BDNF阳性细胞百分比IHS值明显增加,单次CRD刺激不影响幼鼠脊髓背角BDNF阳性细胞IHS值,NMS单次CRD刺激间不存在交互作用。结论NMS导致幼鼠内脏痛高敏感可能与脊髓背角BDNF过度表达有关。

  • 标签: 内脏痛高敏 母婴分离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大鼠
  • 简介:智力是先天与后天合金,它形成是个漫长过程。智力发展速度并不是持续不变,到一定时期就会变得缓慢。有的人认为智力发展顶峰是16岁,有的人则认为是在30岁左右,所以我们对宝宝智力开发要及时。

  • 标签: 智力发展 婴儿 发育过程 大脑
  • 简介:目的分析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测试(FMFM)量表单维、内在信度外在信度。方法共纳入696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男481例(69.1%),女215例(30.9%);年龄2-183个月,平均(30.0±25.9)个月,0-3岁496例(71.3%),〉3岁200例(28.7%);其中痉挛型四肢瘫239例(34.3%)、痉挛型双瘫212例(30.4%)、痉挛型偏瘫185例(包括2例单瘫)(26.6%)、徐动型30例(4.3%),肌张力障碍型21例(3.0%),共济失调型9例(1.3%)。由86项测试项目组成FMFM取样量表,所有研究样本均接受过至少1次FMFM取样量表测试。采用Rasch分析中局部评分模型(PCM)对696例样本86项取样量表进行分析,以项目不适合标准(FITI)中均方来确定量表单维,同时确定FMFM量表最终入选项目,然后分析由这些项目组成FMFM量表测试独立样本独立,通过选取研究样本中最初23例进行重测信度研究(间隔1-7d),同样选取最初49例进行评分者间信度研究。结果经过Rasch分析3轮筛选,从86项取样量表项目中筛除25项,剩余61项中仅有3项属于不适合项目,占总项目的4.9%(3/61),表明其中绝大多数项目具有良好单维,由此形成正式FMFM量表。通过分析不同项目状态下样本能力分值之间相关,显示FMFM量表具有很好测试独立;通过在分析了不同样本状态下项目难度值相关后,确定FMFM量表具有很好样本独立。FMFM量表还具有良好重测信度(ICC=0.9893,95%CI:0.9753-0.9954)测试者间信度(ICC=0.9961,95%CI:0.9932-0.9978)。结论脑瘫患儿FMFM量表具有良好单维、内在信度外在信度,为将来使用FMFM量表评价奠定了良好基础,FMFM量表效度反应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精细运动 功能 评估 单维性 信度
  • 简介:目的研究TOPK/PBK在恶性淋巴瘤与淋巴结反应增生患儿淋巴结中表达差异。方法以80例恶性淋巴瘤、20例淋巴结反应增生患儿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化检测所有研究对象淋巴结组织TOPK/PBK表达,对比分析TOPK/PBK表达情况。结果恶性淋巴瘤患儿TOPK/PBK阳性率高于淋巴结反应增生患儿(P〈0.05);TOPK/PBK阳性率在霍奇金淋巴瘤(HL)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成熟B细胞淋巴瘤、成熟T/NK细胞淋巴瘤TOPK/PBK阳性率以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最高,但成熟B细胞淋巴瘤与成熟T/NK细胞淋巴瘤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TOPK/PBK在儿童恶性淋巴瘤淋巴结组织中表达上调,其表达水平可能与NHL病理类型有关。

  • 标签: TOPK/PBK 恶性淋巴瘤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播散隐球菌病临床特征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科收治播散隐球菌病患儿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征预后。结果8例播散隐球菌病连续病例进入分析,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6.1岁。血清HIV抗体均阴性,流式细胞仪检测CD4细胞计数正常。2例起病前曾口服糖皮质激素,余6例否认免疫抑制剂服用史及基础疾病史。8例患儿家长均否认鸽子或其他禽类接触史。8例患儿起病均表现为持续发热,7例有明显肝脾肿大,4例有黄疸,2例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2例服用糖皮质激素患儿有皮肤损害,8例均无头痛、呕吐或意识改变等神经系统症状。8例血清隐球菌抗原滴度均〉1∶640,6例血培养结果示新型隐球菌阳性,4例CSF隐球菌抗原升高,5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8例血清IgE均升高,平均3896.5KuA·L-1。3例影像学检查提示累及胆道,肝内胆管扩张,胸部CT示7例累及肺部。8例起病至确诊2~7周,均接受全身抗真菌治疗(两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或氟康唑),其中1例治疗后出现隐球菌相关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8例治疗反应良好。8例诱导治疗结束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清IgE水平均恢复正常,停药后随访3~6个月,均无复发。结论播散隐球菌病可发生于无HIV感染儿童,可累及多系统脏器,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肺部受累多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血清IgE水平升高是本病实验室检查显著特点。

  • 标签: 播散性隐球菌病 儿童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Ⅱ)与儿童过敏紫癜复发(HSP)相关。方法:选取扬州市洪泉医院于2019年11月-2022年6月初次诊断为过敏紫癜患儿共108名,出院后通过电话、网络、再入院等形式随诊1年。依据复发情况将出院后未复发分为对照组,过敏紫癜再次复发为复发组。收集两组患者入院相关实验室指标、出院后复发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复发组患儿出院后激素治疗、出院后饮食、运动限制比例低于未复发患儿(P<0.05);紫癜缓解时间(<6天)、有前期感染病史人数入院时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SⅡ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5)。(2)多因素Logsitic回归分析发现:C反应蛋白、SⅡ水平升高为HSP复发独立危险因素(P<0.05);紫癜缓解时间(<6天)、出院后激素治疗、运动限制为儿童HSP复发独立保护因素(P<0.05)。3.系统免疫炎症指数预测儿童过敏紫癜复发ROC曲线下面积为0.782(95%CI0.697-0.867,P<0.001),SⅡ对儿童过敏紫癜复发预测敏感性74.5%特异性为70.2%(P<0.05)。结论:SⅡ水平升高是儿童过敏紫癜复发独立危险因素,对于HSP复发具有一定预测效能。

  • 标签: 过敏性紫癜;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复发;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观察肾炎康复片治疗小儿紫癜肾炎血尿蛋白尿疗效及其安全。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小儿紫癜肾炎合并血尿蛋白尿患儿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抗过敏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肾炎康复片治疗。2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8.5%(44/56),高于对照组607%(3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64%(11/56),显著低于对照组73.21%(4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紫癜肾炎伴有血尿蛋白尿患儿给予肾炎康复片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

  • 标签: 紫癜性肾炎 肾炎康复片 血尿 蛋白尿 安全性 儿童
  • 简介:目的评价环磷酰胺(CTX)治疗增殖狼疮肾炎(PLN)疗效安全。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0年11月30日,获得CTX治疗PLN相关RCT文献。由3名系统评价员进行资料提取和文献偏倚评价。依据随机方法、分配隐藏、盲法、结果数据完整、选择报告研究结果其他偏倚来源进行文献偏倚评价。计数资料采用OR值及其95%CI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加权均数差(WMD)或标准化均数差(SMD)及其95%CI表示。对同质资料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符合条件文献1253篇,符合纳入标准37篇RCT文献(n=2296)进入Meta分析。19篇文献采用了正确随机化方法,6篇文献采用了分配隐藏,4篇文献采用盲法,纳入文献均未提及是否选择报道结果,均未报告其他偏倚来源。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大剂量CTX组病死率(OR=0.24,95%CI:0.06~0.89)及SCr倍增发生率(OR=0.38,95%CI:0.15~0.96)显著低于小剂量CTX组。②CTX/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组终末期肾病(ESRD)(OR=0.56,95%CI:0.31~1.00)、SCr倍增发生率(OR=0.46,95%CI:0.26~0.81)及复发率(OR=0.18,95%CI:0.04~0.82)显著低于单用糖皮质激素组;肾功能稳定(OR=1.94,95%CI:1.15~3.28)、带状疱疹(OR=2.63,95%CI:1.21~5.74)及闭经(OR=3.74,95%CI:1.85~7.57)发生率显著高于单用糖皮质激素组。③CTX组带状疱疹(OR=3.92,95%CI:1.20~12.86)及闭经(OR=4.04,95%CI:1.66~9.82)发生率显著高于硫唑嘌呤组。④CTX/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组完全缓解率(OR=0.46,95%CI:0.28~0.76)及总缓解率(OR=0.66,95%CI:0.48~0.91)显著低于霉酚酸酯/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组,闭经(OR=6.13,95%CI:1.98~18.94)及WBC减少(OR=2.30,95%CI:1.41~3.76)发生率显著高于霉酚酸酯/糖皮质

  • 标签: 环磷酰胺 狼疮性肾炎 META分析
  • 简介:过敏紫癜(HSP)是儿童时期常见全身小血管炎,病情发展而引起紫癜肾炎。糖皮质激素应用可使大部分患儿病情缓解,主张HSP患儿早期使用激素。当患儿出现肾病水平蛋白尿,或肾脏病理有50%以上肾小球新月体形成,或肾功能下降时,可采用多联药物强化治疗,免疫抑制剂可选择静脉注射环磷酰胺或霉酚酸酯等。近年来,对反复复发HSP及重症紫癜肾炎患儿,采取血浆置换或血液灌流治疗已取得明显疗效。

  • 标签: 紫癜 过敏性 肾炎 血液灌流 血浆置换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儿童原发性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FSGS)肾组织中表达,了解它们在FSGS中作用。方法选择肾活检明确诊断为原发性FSGS肾组织标本共33例,其中FSGS不伴肾小管间质病变6例,为实验1组;FSGS伴肾小管间质病变27例,为实验2组;同期因孤立血尿入院肾活检,病理证实无显著异常改变肾组织标本共7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GF-βHGF在3组肾组织中表达。结果TGF-βHGF在3组中均有表达,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两个实验组TGF-βHGF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实验2组TGF-β表达量高于实验1组,HGF表达量却低于实验1组。肾小管间质指数与TGF-β表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是0.763,P〈0.01;与HGF表达呈负相关,相关系数是-0.461,P〈0.05。TGF-βHGF在FSGS肾组织中表达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425,P〈0.05。结论TGF-βHGF在儿童原发性FSGS肾组织中表达增加;TGF-β随着FSGS病变进展,在肾组织中表达量增加,与肾小管间质向纤维化发展相关;HGF表达相反,与抑制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作用有关。

  • 标签: 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转化生长因子Β 肝细胞生长因子 儿童
  • 简介:宝宝偏食,挑食原因很多,比如,有的家长本身就挑食,吃饭时又不注童,无形之中就会影响宝宝。另外,饭菜太单调,总不变换花样,也容易使宝宝厌食、偏食。当宝宝挑食时,家长不要训斥宝宝,也不要强迫他吃,这样做会使宝宝产生厌恶感。家长在做莱时要注意翻新花样,同样菜这样做宝宝不爱吃,换个方法他就会爱吃,要使宝宝感到新鲜,才能增进食欲。另外,还可以用讲故事方法,提高宝宝对食物兴趣,比如宝宝不爱吃萝卜可以给他讲讲拔萝卜故事,玩拔萝卜游戏等,让宝宝进入角色,使他对平时根本不看一眼萝卜产生兴趣,慢慢就会喜欢吃了。

  • 标签: 挑食 偏食 增进食欲 萝卜 家长
  • 简介:目的探讨单胺氧化酶A基因相关多态区域(MAOA-uVNTR)基因多态与青少年重抑郁障碍(majordepressivedisorder,MDD)有无关联,以及其与应激性生活事件(stressfullifeevents,SLEs)之间交互作用与MDD之间有无关联。方法394名研究对象(MDD患者187人,正常对照207人)采用SNaP-shot系统进行基因分型,评估受试者近1年内SLEs,采用统计学软件比较各配对组别MAOA-uVNTR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建立基因×环境(GXE)交互作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AOA-uVNTR基因型与SLEs交互作用与青少年MDD患病关联。结果MAOA-uVNTR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与青少年MDD是否发生、抑郁严重程度、是否共病焦虑、是否出现自杀观念/行为/企图均无直接相关;男性及女性MAOA-uVNTR基因型与SLEs均不存在青少年MDD患病相关交互作用。结论尚不能认为MAOA-uVNTR与青少年MDD相关;MAOA-uVNTR与SLEs间不存在与青少年MDD相关联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 标签: 单胺氧化酶A基因相关多态区域 重性抑郁障碍 关联分析 青少年
  • 简介:目的探讨家庭养育环境对发育语言障碍(DLD)儿童语言发育社会情绪影响。方法采用1-3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1-3岁幼儿情绪及社会发展量表对125例DLD儿童进行测评。130例年龄、性别匹配语言发育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DLD组儿童家庭养育环境中不良环境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家庭养育环境中各领域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DLD儿童家庭养育环境得分与儿童语言发育水平(r=0.536,P〈0.01)、社会情绪中能力域得分(r=0.397,P〈0.01)呈正相关,与社会情绪中外显行为域、内隐行为域、失调域得分呈负相关(r分别为-0.455、-0.438、-0.390,P〈0.01)。DLD儿童家庭养育环境对儿童语言发育水平有直接影响,也通过社会情绪中介效应影响儿童语言发育水平。结论家庭养育环境影响DLD儿童语言发育社会情绪;社会情绪在儿童家庭养育环境语言发育中起部分中介效用。

  • 标签: 发育性语言障碍 家庭养育环境 社会情绪 中介效应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