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性化护理对血液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血液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上述患者按照临床护理差异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患者使用人性化护理,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对比其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心理指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依从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示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在血液患者护理中发挥着良好的护理效果,能够让患者保持良好的治疗状态,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人性化护理 血液病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血液患者骨髓抑制期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发生情况及利妥昔单抗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80例不同类型恶性血液患者,观察骨髓抑制期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发生率,并比较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前后T、B淋巴细胞亚群和血小板计数的变化,以及不同类型血小板悬液无效输注的发生率。结果180例患者骨髓抑制期发生血小板无效输注45例(25.0%),其中10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血小板无效输注30例(27.8%),4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发生无效输注10例(23.3%),15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发生无效输注2例(13.3%),1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血小板无效输注3例(21.4%)。辐照单采去白血小板无效输注发生率(17.0%,16/94)低于单采血小板(33.7%,29/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8,P= 0.01)。对8例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急性白血病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予利妥昔单抗治疗后,5例血小板输注后血小板计数改善。利妥昔单抗治疗前后CD19、CD20、CD4和血小板计数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无效输注发生率最高,行血小板配型输注可提高疗效。利妥昔单抗对因免疫因素导致的血小板无效输注有效。辐照单采去白血小板的无效输注发生率低于单采血小板。

  • 标签: 血液肿瘤 骨髓抑制 血小板输注 医疗无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舒适护理在改善血液患者化疗心理状态中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以供参考。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6年4月1日至2017年9月1日期间,接受治疗的82例血液化疗患者,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对参与研究患者分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患者采取舒适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心理情绪评分、以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心理情绪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血液患者化疗后对患者采取舒适护理进行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会加强患者的恢复效果,进一步加强患者的症状改善评分,具有较高的临床研究价值。

  • 标签: 血液病 舒适护理 心理状态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的200例输血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200例患者输血前的激素使用情况,将输血前未使用激素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输血前使用激素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因素。结果200例输血患者中,有18例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其中15例患者过往输血达3次以上;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输血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输血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型及病种无关,输血次数越多则输血反应发生率越高,输血前使用氟美松等激素类药物并不能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但如出现输血反应,可用激素类药物作为治疗用药。

  • 标签: 血液病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血液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到2019年6月间收治的患有血液且需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患者共计68例,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是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患者,观察组由专门的护理人员为其提供心理护理服务。结果观察组经过心理护理治疗,其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抱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利于后续治疗的进行。结论临床上对于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患者可以为其提供心理护理服务,以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心理护理 血液病患者 造血干细胞移植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血液患者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影响以及预防和控制。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1月在本院血液科化疗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干预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化疗前、化疗中、化疗后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恶心、呕吐情况。结果干预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44.4%.未发生预期性的恶心、呕吐;对照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66.7%,其中发生预期性的恶心、呕吐3例(6.7%);两组患者均未发生Ⅳ度反应。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及控制血液患者化疗恶心、呕吐的发生。

  • 标签: 化疗 恶心 呕吐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恶性血液患者在蒽环类药物化疗期间心电图异常改变。方法选择陆军总医院于2011年1月~2016年1月蒽环类药物治疗的恶性血液患者80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31例,年龄20~77岁。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心脏毒性分为病例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初始诱导化疗一线方案中使用蒽环类药物,患者在化疗前和化疗期间行心电图检查。化疗结束后定期随访,至少1年以上,统计发生心脏毒性的病例。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在性别、疾病分布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例组≥60岁比例高于对照组(67.5%vs.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随访期间均发生心脏毒性,化疗期间出现心电图异常22例(55.0%),ST-T段改变10例(25.0%)和T波异常8例(20.0%),窦性心动过速3例(7.5%),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2.5%);对照组未发生心脏毒性,化疗期间共出现心电图异常4例(10.0%),ST-T段改变2例(5.0%)、T波异常1例(2.5%)和窦性心动过速1例(2.5%)。病例组心电图改变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血液患者使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心电图异常改变可能与心脏毒性有关,应密切监测心电图。

  • 标签: 蒽环类药物 恶性血液病 心脏毒性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心理护理对血液患者输血恐惧及护理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本次入选我院血液科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血液患者,予以心理护理。结果:经有效护理干预后,患者的输血恐惧心理得以明显减轻,进一步促进了其护理质量的提高。结论:针对血液患者而言,心理护理的实施有利于减轻患者的不良心理,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心理护理 血液病 输血恐惧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的应用对于血液化疗患者所产生的作用影响。方法:实验探究中需有研究对象的配合,为此从我院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之间接收的血液患者中抽选90例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将选出的患者对象划分到两个小组阵营中,要求两组患者例数均等,都为45例,然后分组实施差异化护理对策。为两组命名为对照组、研究组,两组患者分别需要接受常规护理以及集束化护理对策的服务,然后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便秘情况发生率、首次排便时间的长短等,并根据对应指标所获取的数据详情展开组间比较。结果:统计两组各自的便秘发生概率,研究组的概率水平显然低于对照组(P<0.05)。统计患者的首次排便时间,研究组的平均指标水平要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1%,(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提供了一整套安全高效的护理与干预措施,明显减少了血液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便秘出现概率,大大缩短了首次大便的时间,促使患者的就医体验感得以有效改善,从而优化了优质医护服务,提升了医护品质。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血液病 便秘 排便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血液化疗患者护理中开展集束化护理的临床效果以及对预防便秘发生的作用。方法:病例筛选来我医院接受化疗的96例血液患者,将入选的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有48例,化疗期间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集束化护理干预,将两组最终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护理管理质量、患者护理治疗依从性同对照组比较显著提升,患者焦虑情绪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护理期间便秘发生率少于对照组,最终患者及家属对此次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血液病 化疗 便秘 集束化护理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患者急性输血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100例血液患者,分析急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表现,统计分析急性输血反应患者的输血效果。结果:100例血液制品中,急性输血不良反应10例,发生率为10.00%,其中单独采集血小板4例,悬浮红细胞3例,血浆2例,冷沉淀1例,分别占40.00%、30.00%、20.00%和10.00%;过敏反应7例,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例,低血压反应1例,分别占70.00%、20.00%和10.00%。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主要表现为体温上升至38.1℃至39℃,皮肤瘙痒伴分散性荨麻疹,并伴有寒战、发冷等症状,收缩压下降。反应主要发生在输血接近完成时和输血开始后1小时。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预防性药物较少;低血压反应的主要表现是收缩压下降超过4kPa,没有伴随症状。该反应主要发生在输血完成后1小时内,不进行治疗或预防。有和无急性输血不良反应、有或无病史的患者Hb升高和CCI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液患者的急性输血不良反应表现为体温升至38.1℃~39.0℃、皮肤瘙痒伴散在荨麻疹、收缩压降低4kPa以上,没有影响输血效果。

  • 标签: 血液病患者 急性输血 不良反应表现 输血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血液住院患者感染肠道致病菌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血液内科2021年1-8月收治的血液科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选择50例大便菌培养中检出肠炎致病菌的病人为观察组,与66例未检出肠炎致病菌的病人为对照,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特征,并进行相关风险因素的分析。结果:在观察组中,肠球菌所占比例最大,为40.0%,然后是真菌(8.0%),铜绿假单胞菌(6.0%),嗜麦芽寡食单胞菌(2.0%),其它不明菌种所占比例为44.0%。2例(4%)发生了二次血流感染,所感染的病原菌都是肠球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占56%,淋巴瘤占12%。与对照组相比,3个月青霉素类,替加环素和碳青霉烯类药物接触史和3个月青霉素类药物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

  • 标签: 血液病 住院患者 肠道致病菌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血液住院患者肠道致病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9年2月至11月该院血液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0例从粪便细菌培养中分离出肠道致病菌的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66例无肠道致病菌血液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以急性髓系白血病最常见(56.0%),其次为淋巴瘤(1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3个月内接触青霉素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血液住院患者肠道致病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 标签: 血液病患者 肠道致病菌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血液住院患者肠道致病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9年2月至11月该院血液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0例从粪便细菌培养中分离出肠道致病菌的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66例无肠道致病菌血液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以急性髓系白血病最常见(56.0%),其次为淋巴瘤(1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3个月内接触青霉素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血液住院患者肠道致病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 标签: 血液病患者 肠道致病菌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患者急性输血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100例血液患者,分析急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表现,统计分析急性输血反应患者的输血效果。结果:100例血液制品中,急性输血不良反应10例,发生率为10.00%,其中单独采集血小板4例,悬浮红细胞3例,血浆2例,冷沉淀1例,分别占40.00%、30.00%、20.00%和10.00%;过敏反应7例,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例,低血压反应1例,分别占70.00%、20.00%和10.00%。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主要表现为体温上升至38.1℃至39℃,皮肤瘙痒伴分散性荨麻疹,并伴有寒战、发冷等症状,收缩压下降。反应主要发生在输血接近完成时和输血开始后1小时。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预防性药物较少;低血压反应的主要表现是收缩压下降超过4kPa,没有伴随症状。该反应主要发生在输血完成后1小时内,不进行治疗或预防。有和无急性输血不良反应、有或无病史的患者Hb升高和CCI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液患者的急性输血不良反应表现为体温升至38.1℃~39.0℃、皮肤瘙痒伴散在荨麻疹、收缩压降低4kPa以上,没有影响输血效果。

  • 标签: 血液病患者 急性输血 不良反应表现 输血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血液住院患者感染肠道致病菌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血液内科2021年1-8月收治的血液科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选择50例大便菌培养中检出肠炎致病菌的病人为观察组,与66例未检出肠炎致病菌的病人为对照,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特征,并进行相关风险因素的分析。结果:在观察组中,肠球菌所占比例最大,为40.0%,然后是真菌(8.0%),铜绿假单胞菌(6.0%),嗜麦芽寡食单胞菌(2.0%),其它不明菌种所占比例为44.0%。2例(4%)发生了二次血流感染,所感染的病原菌都是肠球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占56%,淋巴瘤占12%。与对照组相比,3个月青霉素类,替加环素和碳青霉烯类药物接触史和3个月青霉素类药物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

  • 标签: 血液病 住院患者 肠道致病菌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舒适护理在改善血液患者化疗心理状态中产生的实际作用,希望为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一些建议。方法:将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之间收治的80为血液化疗患者,通过随机数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分别为40位。对照组患者护理采取普通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对两组患者干预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评分(焦虑、抑郁评分)、护理满意度进行详细观察并做好记录,开展对比性研究。结果:经过不同模式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化疗期间的心理状态(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P<0.05),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血液患者化疗护理中,采取舒适护理模式,对于调整患者治疗情绪、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以及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优势。加强对血液患者化疗心理状态的研究,对于保障患者身体健康状况具有现实性意义。

  • 标签: 血液病患者 舒适护理 化疗心理状态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