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患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护理措施的意义。方法选取76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患,并进行分析研究。给予其全面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干预措施,并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全部病患确诊后,进行治疗和护理均痊愈出院,没有变成传染源。其中有3例病患在住院时出现了院内感染,感染率是3.9%。结论医院要严格依照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将传染病遏制在萌芽当中。我院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患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护理措施,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均全部康复出院,在临床上具有重大意义,值得广泛进行推广。

  • 标签: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防控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28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透析中是否低血压分为观察组和正常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透析超滤率、血碱性磷酸酶、血ẞ2微球蛋白、血NT-p roBNP、血浆白蛋白、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毳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差异性,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年龄、透析超滤率、血碱性磷酸酶、血ẞ 2微球蛋白、血NT-p roBNP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血浆白蛋白、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来内径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组;观察组合并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比率显著高于正常组;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

  • 标签: 血液透析 低血压 危险因素
  • 简介:自1991.1至1992.1我们对33例恶性血液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检测,包括急性白血病1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7例,淋巴瘤11例。发现在恶性血液中存在着明显的血液流变学异常,且不同疾病之间亦有差别。其异常主要表现在高切变速率下全血粘度下降,全血还原粘度上升,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内HbF含量增加,红细胞在外加切应力下变形性减低,红细胞聚集指数升高等。在逐项分析影响血液流变学多种参数后,可以看出,红细胞压积减低是使血液粘度下降的最重要的因素。应当注意的是除红细胞压积外,在恶性血液中仍包含着诸多使血液粘度增高的因素,血浆因素中如纤维蛋白原增加,细胞成分因素中如红细胞变形性减低而聚集性增强,红细胞内HbF升高,使细胞内粘度增加。白细胞,特别在急性白血病,尽管其“计数”变化不大,但是其分化程度低,变形性差,对血液流变学表现出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材料提示,对于呈现“低粘”的恶性血液,特别是急性白血病,应进一步对流变学的各个参数逐项分析,因为其中潜伏着诸多引起血液粘度增高的因素,这对我们观察临床上经常出现的肺水肿、栓塞或呼吸窘迫综合征均有指导意义。

  • 标签: 恶性血液病 血液流变学 全血粘度 纤维蛋白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患者经验性抗感染治疗药物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160例发生感染的血液患者为对象,将其随机分组。A组患者接受经验性抗感染治疗,B组患者接受目标性抗感染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感染症状控制时间、预后情况的差异。结果采用t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B组患者感染症状控制时间明显长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B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患者进行合理的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对病情的控制非常重要,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血液病 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目标性抗感染治疗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液患者临床输血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解决患者的负性心理情绪,提高临床输血的护理质量。方法收集2011年8月~2011年10月221例血液患者的输血资料,对其心理状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有1种或2种心理障碍同时存在,具有恐惧紧张心理30例,占14%,其中有12例同时存在焦虑对抗心理;焦虑对抗心理113例,占51%;依赖心理90例,占41%。结论对血液患者临床输血实施全面心理护理,能有效缓解或消除患者对输血的恐惧紧张心理、焦虑对抗心理和依赖心理,积极配合并接受输血治疗。

  • 标签: 血液病患者 输血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患者静脉渗漏性损伤的发生情况及护理对策。方法2012年2月到2015年7月选择在我院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血液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的基础上给予强化临床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对于护理服务态度、输液流程安排、静脉输液技术的满意度评分都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静脉渗漏性损伤发生率为13.3%,对照组为40.0%,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液患者静脉渗漏性损伤比较常见,强化临床护理干预能有效防止静脉渗漏性损伤的发生,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

  • 标签: 血液病 静脉渗漏性损伤 护理干预 满意度
  • 简介:总结25例血液患者行血浆置换治疗的并发症护理。血液患者血浆置换的主要并发症有变态反应、出血、低钙血症、心血管反应及感染等,置换过程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及对并发症的积极干预,以提高血液患者血浆置换治疗的疗效。

  • 标签: 血液病 血浆置换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为了研究分析恶性血液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对本院血液科90例住院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恶性血液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可以评估恶性血液患者的免疫功能状况,明确其在血液发病机制和疾病诊断中的作用,为患者进一步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标签: T淋巴细胞亚群 恶性血液病 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快速鉴定本院血液患者感染真菌菌种的方法。方法收集本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住院血液患者血液样本,经BacT/ALERT3D血培养仪培养血琼脂培养基及沙保弱培养基分离培养真菌,对其进行总基因组DNA提取,并在真菌ITS保守区设计引物,对血液样本中的真菌DNA测序,建立真菌感染DNA测序检测方法。结论初步建立了本院血液真菌感染标本DNA测序检测方法,并可对个性化用药提供指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液疾病患者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合具体因素提出相应对策。方法对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617例血液疾病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简要回顾与分析,了解本组患者院内感染情况,分析院内感染的可变危险因素。结果本次调查的617例患者中14.6%(90/617)发生院内感染;呼吸道感染、口腔感染、皮肤感染所占比重分别为51.2%、17.8%、13.3%。结论导致血液疾病患者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密切监测与护理是及时发现潜在感染病例的重要举措,提高对院内感染多重危险因素的重视,力争将感染诱因控制在萌芽状态,降低院内感染率。

  • 标签: 血液疾病 院内感染 危险因素分析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对恶性血液患者医院真菌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间收治的130例恶性血液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分析与医院真菌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30例恶性血液患者中,属于医院真菌感染发病的有22例,感染率为16.92%,感染部位主要在肺部、胃肠道、泌尿道、口腔等,感染患者具有大量化疗、老年、粒细胞缺乏等共同点。结论恶性血液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多样化,需要根据其相关因素采取措施进行预防与治疗,降低医院真菌感染率。

  • 标签: 恶性血液病 真菌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输血对恶性血液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输血在改善恶性血液患者贫血症状的同时,对其临床输注效果、疾病进展、疾病预后等方面均存在影响。结果及结论目前大量研究大多集中在实体瘤、手术创伤患者输血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的探索。

  • 标签: 输血 恶性血液病 免疫功能 淋巴细胞 免疫球蛋白
  • 简介:总结13户家庭聚集性恶性血液患者的护理经验,均为一个家庭中出现2例恶性血液患者。认为针对这一特殊的患病群体,护理重点在于做好心理护理,针对夫妻患者、有血缘关系患者患者家属有针对性地实施;尽可能提供社会支持;由于该组疾病的高死亡率,注重患者生死教育;提供健康指导,把防治恶性血液的相关问题提升至家庭的整体健康环境中。本组13户恶性血液患者中2例患者均去世的有5户,其中1例患者去世的有4户,其他患者目前仍在血液科接受检查与治疗。

  • 标签: 家族聚集性 恶性血液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患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抗真菌药氟康唑、伊曲康唑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60 例念珠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真菌学特征及治疗结果。结果: 患者均有发热,感染部位肺部和口腔多见,伊曲康唑比氟康唑效率高,并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血液患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临床表现以发热,肺部、口腔感染多见,伊曲康唑治疗抗真菌疗效显著。

  • 标签: 念珠菌 伊曲康唑 血液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患者血小板输注效率的护理;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血液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结果在两组患者的输注结果方面,研究组患者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患者血小板输注过程当中,通过加强输注前护理以及心理护理,能够显著改善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血液病患者 血小板输注 效率 无效 护理
  • 简介:摘要:血液患者一般会采用化疗治疗,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疾病症状,但是在治疗过程中,化疗药的副作用比较强,容易给患者造成严重的生理伤害与心理负担,患者往往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情绪,不仅影响治疗效果,对患者愈后也有一定的影响,根据临床调查得知,在血液患者中采用心理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并且还能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而循证护理模式属于一种科学性的护理模式,在这种护理模式下,给予患者心理干预的措施更具有针对性,但在临床上对于这种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仍然存在着争议,本研究特对本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的100例血液化疗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案,以结果对照来评价循证护理对患者心理问题的护理效果。

  • 标签: 循证护理 血液病 问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及导致无效输注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6月本院100例血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血小板输注,并观察患者临床输注情况,分析无效输注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00例血小板输注患者,总共输注次数302次,其中有效输注次数为184次,占比60.93%;无效输注次数118次,占比39.07%。输注后,患者血小板计数为(34.54±11.26)×109/L,与输注前(14.09±6.45)×109/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护理 患者 住院 患者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液患者的急性输血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血液患者20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统计其的急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类型和表现、所输血液制品,比较发生与未发生急性输血不良反应后的输血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共观察到输血过程875次,其中90次发生急性输血不良反应,急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9%。本组90次急性输血不良反应中,62次为过敏反应、21次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7次为低血压反应,各占68.89%、23.33%、7.78%;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均主要表现为在开始输血1 h后或输血将近完成时出现38.1-39℃发烧、皮肤瘙痒伴散在荨麻疹及部分寒战、畏寒、SBP降低,低血压反应主要表现为在输血完成后1 h内出现SBP降低4 kPa以上。本组90次急性输血不良反应所输血液制品中,35次为单采血小板、27次为悬浮红细胞、20次为血浆、8次为冷沉淀,各占38.89%、30.00%、22.22%、8.89%。本组患者发生与未发生急性输血不良反应后的Hb增量和CCI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液患者的急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类型和表现各不相同,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血液制品多种多样,但其不良反应一般不会影响到输血效果。

  • 标签: 血液病患者 急性输血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脾切除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983年~2004年内科治疗无效的63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TP)患者行脾切除手术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全组患者术后随访2个月至16年,平均4.7年,其中随访半年以上者48例。结果术前全部患者均有出血症状,血小板平均24×109/L,术后1、3、5、7天血小板平均值分别上升为110×109/L、202×109/L、251×109/L和246×109/L,其中血小板一周内恢复正常(≥100×109/L)者51例,占80.9%;术后2个月时血小板在正常范围者45例,治愈率73.8%,显效率13.1%,总有效率为86.9%。对39例手术有效的病例长期随访,发现7例复发,复发率17.9%。结论儿童组疗效略好于成人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前病程长短与手术疗效无相关关系;术后血小板回升较早及回升幅度较高者预后较好。观察患者术后骨髓像的改变可能是预测ITP远期疗效的指标之一。

  • 标签: Purpura thrombocytopenic idiopathic Splenecto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