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性护理对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研究时间2016年8月----2017年8月,研究对象本院收治的64例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按照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32)、对照组(n=32),给予实验组患者综合性护理,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可以促进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恢复,护理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综合性护理 脑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对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于2015年06月2018年6月,采用随机双盲法的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0例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行常规化护理,实验组在常规化护理的同时进行综合护理。结果实验组护理总有效率高达91.42%,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高达68.57%,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而言,综合性护理的效果十分突出。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脑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综合性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腔内血栓减容技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96例急性股腘动脉血栓形成患者行导管溶栓(CDT)、AngioJet和Rotarex机械血栓抽吸术(PMT)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96例患者均完成血栓减容治疗,CDT组36例,AngioJet组28例,Rotarex组32例。单纯Angiojet血栓抽吸减容率89.3%(25/28),临床成功率92.8%(26/28);单纯Rotarex血栓抽吸减容率87.5%(28/32),临床成功率96.8%(31/32);CDT溶栓组血栓减容率61.1%(22/36),其中溶栓期间改为切开取栓的8例,PMT 6例,临床成功率86.1%(31/36)。术中远端动脉栓塞率21.4%,穿刺点和局部皮下血肿发生率10.7%,血管破裂率2.1%。中位随访13个月无新发大截肢病例,生存率为97.9%,一期通畅率为67.8%,二期动脉通畅率85.7%。结论PMT较CDT在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方面具有更高的有效率和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外周血管疾病 血栓形成 血管成形术
  • 简介: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使用抗血栓弹力袜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156例脑卒中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8例。2组均采用常规护理,包括保持床单位平整,患者下肢抬高、良肢位摆放、被动的下肢功能锻炼,注意抗凝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方法,避免下肢静脉穿刺,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及禁止吸烟等。在此基础上,试验组加用抗血栓弹力袜预防下肢DVT。比较2组下肢DVT发生率。结果试验组下肢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8%比20.5%,P〈0.01)。结论抗血栓弹力袜对预防脑卒中患者下肢DVT有较好的疗效。

  • 标签: 脑卒中 抗血栓弹力袜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脑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68名通过血栓注射液来进行脑血栓形成疾病的患者,将这68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人员的分组完全遵循随机的原则,使用随机数表对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34名,干预组患者34名。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况进行持续的追踪监测。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干预之后,SF-36评分升高,SDS和SAS评分降低,观察组在经上三项指标上的变化比对照组更加明显。各项指标差异具有充分的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所获得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优质护理对采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脑血栓形成患者的病情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临床应用价值十分值得推广。对采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脑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以缩短治疗时间、加快康复进程、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血栓通 脑血栓形成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中预见性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总结一系列的护理体会,降低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使得临床护理实践工作走向更大的成功。方法:抽选100例脑血栓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实施随机分组法将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应用常规护理方法和预见性护理方法,预防脑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临床护理效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护理服务满意度的统计分析,相关结果均作为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结果:实验组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见性护理效果极佳,护理服务满意度普遍高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有效降低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的关键在于,预见性护理方法的合理应用,预见性护理服务理念的全面渗透。护理人员深入研究预见性护理策略,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更好地服务脑血栓患者,有效预防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构建了和谐的护患关系,也将加快医院的整体发展进程,可谓一举数得。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脑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过程中采用综合性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8.03-2021.03期间收治的100例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按照入院编号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接受综合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患者周径及下床活动时间等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患者周径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综合性护理对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综合性护理 脑血栓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 要] 目的 分析综合护理对脑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2021年我院78例脑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数字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予以常规护理以及综合性护理,比较组间患肢周径、下床活动时间以及消肿时间、凝血指标。 结果 患肢周径、下床活动时间与消肿时间比较,观察组各项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 标签: [] 综合性护理 脑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III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及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等血栓四项联合检测在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21年1月至2021年9月入选的74例患者(其中12例患者存在静脉血栓)作为本次研究观察组,另选择74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参与研究者进行血栓四项检查,比较血栓四项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PIC、TAT、t-PAIC、TM分别为(0.79±0.31)ug/mL、(10.95±2.14)ng/mL、(8.96±2.06)ng/mL、(11.05±3.51)TU/mL,指标高于对照组(0.40±0.13)ug/mL、(1.00±0.52)ng/mL、(1.00±0.32)ng/mL、(5.00±1.20)TU/mL,P

  • 标签: 血栓四项 恶性肿瘤 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方法对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96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综合性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患肢消肿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患肢消肿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血栓患者实行综合性护理方法,能加快患者患肢恢复速度,可让患者早日下床活动,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出血、非感染性炎症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综合性护理 脑血栓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价值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因下肢骨折住院的患者70例,从中随机抽取35例设为对照组,其余35例设为观察组,在两组患者护理措施基本相同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活血通脉汤治疗,对照组使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血塞通治疗。结果两组相比较,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91.43%71.43%),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94.29%77.14%),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科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选择骨科手术后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实验组在常规组的护理模式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通过不同的护理服务之后,实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93.02%)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76.74%),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0%)显著低于常规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9.30%),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用效果显著,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骨科手术 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剖析右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诊断医治的不同方法及其所得到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时间段为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研究对象为在我院展开医治的31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从中任意选择16例患者采用西医综合医治为实验组,其余15例患者采用西医常规医治为参考组。结果数据显示,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显著比参考组高,P<0.05。结论将西医综合医治法应用在右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医治当中,所获得的治疗效果整体较为理想。

  • 标签: 右下肢深静脉血栓 治疗方法 效果
  • 简介:摘要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对于长期禁食、需要静脉营养支持,输入刺激性、高渗性药物及肿瘤患者尤为适用,也是目前外科肿瘤患者化疗的常用途径,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因化疗及刺激性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虽然目前PICC置管及使用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是任何临床护理活动甚至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护理活动都带有风险,尤其是微血栓形成,给病人造成很大负担,所以预防PICC置管术后微血栓形成是至关重要的。现将我院外一科一例PICC留置过程中出现血栓情况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PICC置管 血栓形成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阐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血管病变的优点,经验性地提出一些检查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我院使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79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这些病例后来均经手术、动脉造影或临床确诊。结果2D图像显示79例患者管腔内有不同程度血栓,呈低或强回声,35例为单发血栓,44例为多发血栓。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管病变有无创、简便、快捷、可重复性高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血栓形成 血管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颅内的静脉窦血栓(cerebr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的形成原因,以及对其进行早期的诊疗体会。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3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对其形成的原因、临床上的病症以及早期诊疗的具体方案和预后的具体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CVST患者的形成原因大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的发病,其中由感染继发性的CVST患者7例,非感染性的CVST患者18例。在所有的CVST患者中,上矢状窦栓的形成最为常见。患者的主要临床病症为头晕、恶心、视力降低以及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症状。治疗方案中,使用单纯的肝素进行治疗23例,使用静脉窦内溶栓联合肝素进行治疗7例。22例患者痊愈,4例患者经治疗后留有后遗症,4例患者不治身亡。结论CVST患者的临床病症主要表现为变异性很大,并且缺乏特异性,一般最常见于孕产妇。因而,对于CVST患者的临床早期诊断非常重要,能够明确患者的病情,并及时进行抗凝治疗,必要时可联合溶栓治疗,大多数患者的预后效果较好。早期诊断以及积极合理的联合抗凝以及溶栓,是救治患者非常关键的步骤。

  • 标签: 颅内静脉窦 血栓的形成 早期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