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PVT形成对肝硬化并发症及临床表现的影响,探讨PVT的治疗。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住院治疗的肝硬化PVT患者199例设为PVT组,随机抽取同期肝硬化无PVT患者199例作为对照组,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PVT形成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并对肝硬化PVT患者的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据资料不同用t检验、Z检验、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比较,肝硬化病因、门静脉宽度、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胆碱酯酶(CHE)、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酒精性肝硬化[OR = 3.125(95%可信区间1.414~6.906),P = 0.005]、门静脉增宽[OR = 5.814(95%可信区间2.746~12.307),P < 0.001]是肝硬化PVT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肝硬化PVT形成使患者更易出现白细胞减少[OR = 1.594(95%可信区间1.015~2.502),P = 0.043]和CHE降低[OR = 4.267(95%可信区间2.313~7.869),P < 0.001];PVT组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胸水、食管静脉曲张、重度食管静脉曲张、住院天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酒精性肝硬化、门静脉增宽是肝硬化PVT形成的影响因素,肝硬化PVT患者更易出现白细胞减少和CHE降低。PVT的形成使肝硬化患者更容易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更容易出现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胸水等临床表现,延长患者住院时间。

  • 标签: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 影响因素 并发症
  • 简介:摘要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的最常见类型,占全部脑梗死的的60%。

  • 标签: 脑血栓形成 丹参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针灸联合药物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64例脑血栓形成患者,以随机方式将其分成两小组,每组32例患者,并命名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药物治疗,康复组患者则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并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比较,以此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取得相应治疗效果,但康复组患者取得疗效更为显著,其总有效率为93.8%(30/32),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3%(26/32),可知康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统计学差异有意义。结论对于脑血栓形成患者采用针灸联合药物治疗法,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应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脑血栓形成 针灸联合药物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治疗下肢慢性缺血合并急性血栓形成的最佳外科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0年10月我科收治的26例下肢慢性缺血合并急性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单纯采用股动脉切开导管取栓术组(10例)与股-腘动脉切开取栓联合动脉重建手术组(16例)的疗效。结果随访时间1~114个月,单纯股动脉切开术组中的截肢率为70%(7/10),3例1年内需行血管旁路手术;股腘动脉切开取栓联合重建手术组的手术均获成功,13例(81.3%)患者症状好转,3例因旁路血管闭塞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缺血表现,其中2例保守治疗后症状消失,仅1例术后需再次行血管旁路手术,无截肢病例。结论股腘动脉切开取栓联合动脉重建手术的疗效优于单纯股动脉切开导管取栓术,但要重视股深动脉在恢复下肢血供中的作用,必要时加行股深动脉成形术。

  • 标签: 股腘动脉切开 导管取栓 慢性下肢缺血 急性动脉血栓形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干预。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9月,收治的80例接受骨科手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观察组(40例,接受预防护理干预)和对照组(40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情况,与对照组相对比,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人数更少,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实施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干预,可降低血栓发生几率,提升患者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恢复速度。

  • 标签:
  • 简介:摘要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外利手术及长期卧床患者主要并发症之一,血栓脱落可导致肺栓塞,死亡率很高。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威胁机体健康的疾患,常发生在高龄病人术后及康复的过程中,此病在西方国家发病率高达30%~50%。2近年来,对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重点介绍其诱发因索、风险人群预测、预防及在临床护理中的处置方法。

  • 标签: 术后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对急性脑血管形成患者行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以患者主观选择的护理方式分组对照组(n=43例)行常规护理,实验组(n=43例)行早期康复护理,观察两组干预后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①实验组干预后E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实验组干预后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实验组干预后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对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行康复护理干预,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促进其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借鉴。

  • 标签: 急性脑血栓形成 早期康复护理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5年3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58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有效率(96.55%)明显高于对照组(72.41%),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Barthel指数评分上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显著,效果明显,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急性脑血栓 早期康复护理 神经功能缺损
  • 简介:摘要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特殊的脑血管病,由于症状缺乏特异性,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并且由于病因复杂,症状严重,治疗也较为棘手,探讨该病有效的诊疗方法,对该病的整体治疗有利,并且可总结现有诊疗方法的优劣,为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 标签: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 诊断 治疗 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产妇通过一般护理、患肢护理、抗凝溶栓治疗的护理,结果,11例均痊愈出院。产后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是DVT发生的主要原因。产后应针对三大主要原因进行预防治疗及护理。

  • 标签: 产后期 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
  • 简介:患者男性,55岁,因“不能言语、右侧肢体乏力4h”于2007年8月24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嗜烟史。体格检查:神志清楚,重度运动性失语,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右偏,右上肢肌力2级,远端3级,右下肢肌力2~3级。右侧肢体肌张力低下,右侧肢体针刺痛觉减退,右侧病理征阳性。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11分。血小板、血凝指标四项正常。

  • 标签: 颈内动脉 血栓形成 磁共振成像 溶栓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临床特征及其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41例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情轻重选择抗凝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并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非手术治疗组31例,治愈30例,1例死亡;手术治疗组10例(其中保守治疗无效中转手术2例),治愈8例,死亡2例。全组共治愈38例(92.7%),死亡3例(7.3%);术后随访1~8年,复发3例,死亡2例,远期生存率87.8%。结论正确认识AMVT的临床特征,有助于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抗凝、及时把握手术时机,可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肠系膜静脉血栓 临床特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脑血栓形成患者60例,采用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对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卒中量表评分比较,观察组各时间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栓形成的治疗采用尿激酶溶栓对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脑血栓形成 尿激酶 溶栓治疗
  • 简介:肠系膜上动、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上比较少见,由于其症状和体征不典型,常易误诊,且死亡率较高。笔者遇到9例经CT发现的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和4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病例,并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肠系膜上动、静脉 血栓形成 早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