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心脏瓣膜置换术对于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的影响。方法研究时间段为2018.1月~2019.1月,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研究对象选取例数为80例。根据治疗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0例,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方法进行治疗)和研究组(40例,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心脏瓣膜置换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的效果。结果在住院时间对比上,观察组的住院时间较短;在呼吸机使用时间对比上,观察组所使用的时间较短;在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对比上,观察组的改善效果较为显著;在治疗满意度对比上,观察组对治疗的满意度较高(P<0.05)。结论对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使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心脏瓣膜置换术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心脏瓣膜置换术 冠心病 心脏瓣膜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心脏瓣膜置换术对于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的影响。方法:研究时间段为2018.1月~2019.1月,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研究对象选取例数为80例。根据治疗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0例,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方法进行治疗)和研究组(40例,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心脏瓣膜置换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的效果。结果:在住院时间对比上,观察组的住院时间较短;在呼吸机使用时间对比上,观察组所使用的时间较短;在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对比上,观察组的改善效果较为显著;在治疗满意度对比上,观察组对治疗的满意度较高(P<0.05)。结论:对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使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心脏瓣膜置换术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心脏瓣膜置换术 冠心病 心脏瓣膜病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退行性心瓣膜并存其他心脏的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并探讨分析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2年11月收治的41例老年退行性心瓣膜并存其他心脏病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对症临床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并高血压、并心律不齐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退行性心瓣膜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为92.31%、78.57%和87.50%。结论对于老年退行性心瓣膜并存其他心脏的患者,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对保证疗效、减少病痛、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 心脏病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心脏瓣膜伴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76例心脏瓣膜伴心力衰竭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加入酒石酸美托洛爾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BNP水平、心率、心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酒石酸美托洛尔能够提高心脏瓣膜伴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心功能,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心脏瓣膜病 心力衰竭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超声检查评估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SDHV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我院行高频超声的SDHVD患者38例入组观察组,38例无SDHVD患者入组对照组,所有患者行心脏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不同级别的心脏瓣膜和患者劲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积分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观察组患者的心脏瓣膜程度分级升高,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积分也随之升高,观察组管腔堵塞比例7.89%,管腔狭窄比例89.47%,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DHVD与CAS之间存在关系,随着心脏瓣膜程度分级升高,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积分也随之升高,所以临床中应通过进行常规CAS检测来确定SDHVD。

  • 标签: 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表1 32例NVAF致CE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探讨非瓣膜房颤(NVAF)患者脑栓塞(CE)的临床特点,32例患者中仅有6例于发病前曾不规律服阿斯匹林50-150mg/日作预防性治疗

  • 标签: 临床分析 心房纤 患者脑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行瓣膜合并冠心病术后对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 2015年 10月 -2016年 11月在本院心外科接受瓣膜合并冠心病术治疗的 5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综合护理,对比 2组护理效果及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心功能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96.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78.57%(

  • 标签: 瓣膜病 冠心病 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并巨大左心室的老年心脏瓣膜患者心脏瓣膜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LCOS)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阜外华中心血管医院)行心脏瓣膜术且年龄≥60岁、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LCOS,将患者分为LCOS组和非LCOS组。收集纳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手术资料。以是否发生LCOS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自变量,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合并巨大左心室的老年心脏瓣膜患者术后发生LCOS的危险因素。为分析连续型变量的变化趋势对术后LCOS发生风险的影响,在危险因素中取连续型变量放入回归模型中进行趋势性检验。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2例患者,其中男性76例,年龄(65.3±3.8)岁。LCOS组21例,非LCOS组9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年龄≥70岁、术前NYHA心功能Ⅳ级、合并肾功能不全及脑血管疾病、术前LVEF<40%、失血量/总血容量>20%、体外循环时间>13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0 min患者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OR=5.067,95%CI 1.320~19.456,P=0.018)、术前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Ⅳ级(OR=3.100,95%CI 1.026~9.368,P=0.045)、合并肾功能不全(OR=3.627,95%CI 1.018~12.926,P=0.047)、体外循环时间>130 min(OR=4.539,95%CI 1.483~13.887,P=0.008)是合并巨大左心室的老年心脏瓣膜患者心脏瓣膜术后发生LCOS的独立危险因素。与60~<65岁患者比较,65~<70岁(OR=1.784,95%CI 0.581~5.476)与≥70岁(OR=4.400,95%CI 1.171~16.531)者术后发生LCOS风险升高;随年龄增加,LCOS发生风险呈上升趋势(趋势检验P=0.024)。与体外循环时间≤90 min患者比较,>90~110 min(OR=1.917,95%CI 0.356~10.322)、>110~130 min(OR=1.437,95%CI 0.114~18.076)及>130 min(OR=5.750,95%CI 1.158~28.551)患者术后发生LCOS风险更高;随体外循环时间变化,术后LCOS发生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趋势检验P=0.009)。结论年龄≥70岁、术前NYHA心功能Ⅳ级、合并肾功能不全、体外循环时间>130 min是合并巨大左心室的老年心脏瓣膜患者心脏瓣膜术后发生LCOS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心脏瓣膜疾病 老年人 巨大左心室 低心排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术前心脏康复护理干预对重症瓣膜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心功能是否具有积极影响。方法:从我院近三年接治的重症瓣膜患者中随机抽取78例,再平均分为两组,分别实施不同的护理方式,即常规组39例,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方式,实验组39例,实施术前心脏康复护理干预。结果:常规组患者术后心功能指标明显低于实验组,常规组术后的生活质量评估与实验组相比较低,差异较大P

  • 标签: 心脏康复护理干预 瓣膜病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掌握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早期24小时内护理过程中的风险环节的管理方法。方法 总结2017-2021年共145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早期的的安全管理,严格落实风险管理措施,不断创新和完善护理流程。结果 145例重症瓣膜患者术后早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严格执行和优化护理流程,落实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临床护理质量,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 标签: 体外循环 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 术后早期 风险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SDHVD)合并心力衰竭(HF)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68例SDHVD合并HF的患者(SDHVD+HF组)与同期收治的无瓣膜钙化的老年HF患者62例(HF对照组)进行临床分析研究。结果:与HF对照组比较,SDHVD+HF组严重心功能不全比例(III级:19.35%比38.24%,IV级:35.49%比55.88%)及房性早搏(17.74%比38.24%)、窦房传导阻滞(22.58%比50.00%)、心房纤颤(27.42%比52.94%)、短阵房性心动过速(30.65%比48.53%)、房室传导阻滞(33.87%比52.94%)、束支传导阻滞(25.81%比48.53%)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结论: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患者合并心力衰竭时,其心力衰竭的程度加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升高。

  • 标签: 心脏瓣膜疾病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7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4例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按照患者治疗意愿分为两组。23例患者行经皮球囊导管瓣膜扩张成形术的入组对照组,23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入组观察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就主动脉瓣跨瓣压差下降情况及体外循环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主动脉瓣跨瓣压差下降>50%的率60.87%、体外循环时间(94.8±33)min显著优于对照组43.48%、(116±35)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的疗效较好,不但能帮助患者改善主动脉瓣跨瓣压差、主动脉瓣口面积和体外循环,且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 心脏瓣膜 跨瓣压差 体外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声门下吸引(SSD)技术在心外科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预防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非盲法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心脏瓣膜术后符合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SSD组。两组均按相同的方法进行机械通气,常规治疗组经气管导管每4小时或按需吸痰一次,SSD组在此基础上实施SSD技术,每4小时通过声门下吸引导管用10mL注射器抽吸气囊上方滞留的分泌物。观察两组入选时患者的基线资料以及两组VAP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将以上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最终完成临床病例观察共计286例,其中常规治疗组136例,SSD组150例;两组患者入组时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术前心功能、心胸比、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及APACHEⅢ评分均无明显差异。与常规组比较,SSD组VAP发生率显著下降(20.67%比35.29%,P<0.05),SSD组机械通气时间(h15.8±7.34比23.5±7.70,P<0.05)、ICU住院时间(h36.93±9.42比50.15±13.45,P<0.05)均明显缩短。结论在心脏外科术后,SSD技术能是预防VAP有效的手段。

  • 标签: 心脏病术后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声门下吸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慢性风湿性心脏联合瓣膜患者应用超声诊断效果进行探究。方法:于2021年7月-2022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慢性风湿性心脏联合瓣膜患者中选择40例作为探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患者数量为20例,采用X线诊断方式,实验组患者数量20例,采用超声诊断方式,对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采用超声诊断方法的实验组,诊断准确率远远超过采用X线诊断方式的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20/20),对照组的诊断准确率为75.0%(17/20),两者比较,有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慢性风湿性心脏病 联合瓣膜病 超声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综合性护理对心脏瓣膜患者术后脑栓塞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心脏瓣膜患者共145例为研究资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80例,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65例,采用传统的护理干预手段,在患者术后1周、2周、3周分别统计两组患者出现脑栓塞的情况,并调查患者满意度,对护理质量进行评分。结果采用综合性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出现脑栓塞的数量少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护理质量评分高。结论综合性护理在防止心脏瓣膜患者术后发生脑栓塞的干预中效果较好,可以有效减少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在临床上可加以推广。

  • 标签: 综合性护理 心脏瓣膜病 术后脑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瓣膜变病例的心力衰竭指数,量化评估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情况。方法抽选我院80例心脏瓣膜变病例,并以50例正常者为对照,利用综合超声心动图对全部入选者进行观察,评定心力衰竭超声指数,研究血浆脑钠素BNP和纽约心功能分级相关性。结果心脏瓣膜变组患者的心力衰竭超声评分要比对照组更高,且与纽约心功能分级之间呈直线相关;有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临床采用心力衰竭超声指数对心脏瓣膜变病例的整体心功能进行评估,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 标签: 综合超声心动图 心脏瓣膜病变 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