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对老年人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护理现状与进展进行分析,指出了术前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基础,而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是术后正确的护理与康复指导。建议在循证护理的层面上建立标准操作规程,以期保证护理的良好效果及护理工作标准化进行。

  • 标签: 人工髋关节 置换术 围手术期 护理 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性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患者应用的护理措施。方法抽取2011年4月~2013年8月到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治疗的51例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采取护理措施对患者围手术期进行干预,分析患者护理效果。结果通过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患者完成手术后的功能,优30例,良18例,可3例,总有效率为94.11%。结论老年股骨颈股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促进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得到良好恢复,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 标签: 老年患者 股骨颈骨折 髋关节置换术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人工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资料,男9例,女3例;年龄为39~79岁,平均56.5岁.内固定失败原因:内固定物松动、主钉切割致股骨头形态不完整和骨折移位3例,骨折不愈合并严重髋内翻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主钉穿出股骨头致创伤性髋关节炎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均采用后外侧入路,在预定平面截断股骨颈,将转子部骨折下移复位,利用生物柄假体的顺行击入使转子部骨折实现压迫复位与固定.假体类型:近端固定型锥形生物柄假体7例,圆锥形生物翻修柄假体5例.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69~110min,平均75min;中出血量为480~750mL,平均560mL.中未发生血管及神经损伤.12例患者术后获14~52个月(平均25.7个月)随访.髋臼及生物柄均实现了生物压配和即刻稳定,术后3个月按Engh固定/稳定标准评定均达骨性固定.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的(26.4±2.8)分改善至(85.7±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是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的有效补救措施.术前充分评估股骨柄的有效固定长度、中良好显露及人工关节假体的规范植入操作、股骨近端良好的骨与软组织修复与重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 治疗失败 关节成形术 置换
  • 简介:目的探讨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中采用数字技术进行个体化股骨旋转定位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上海市东方医院关节外科2012年5月—2013年11月68例膝关节严重退变病例纳入观察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x线检查均符合Kellgren&Lawrence分级法Ⅲ级以上,且合并严重的膝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术前CT扫描下肢采集数据后利用数字化软件Mimicsl4.01在建立的3D立体模型中测量股骨后髁角,在TKA中参照该角度进行个体化截骨,术后再次测量股骨后髁角。选择2010年9月—2012年10月统一采用外旋3°截骨的6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股骨后髁角以及股骨假体旋转不良率。结果观察组68例采用数字技术的患者术前测得股骨后髁角5.14°±1.59°(1.05°-8.26°),术后0.83°±0.44°(0.03°~2.28°);对照组中62例采用传统技术的患者术前测得股骨后髁角5.47°±1.23°(1.97°-8.41°),术后3.82°±0.41°(0.08°-6.93°)。两组患者术前的股骨后髁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9,P〉0.05),观察组术后股骨后髁角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73,P〈0.01)。观察组股骨假体旋转不良率为10.3%(7/63),对照组为38.7%(24/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20,P〈0.01)。结论TKA术前应用数字化技术测量股骨后髁角,并根据测量结果进行个体化股骨外旋截骨,可以获得良好的股骨旋转力线。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外科手术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股骨后髁角 股骨假体旋转
  • 简介:目的评价自体输血技术在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45例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者在术前预存自体血400ml,中进行自体血液回输,检查入院当天、手术当天及术后第3天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结果术后有3例患者出现不同的贫血症状,输入少量异体血。结论年龄70岁以下、基础病少、行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通过自体输血技术,可不需输入异体血,但术后也应注意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必要时仍需少量异体血输血。

  • 标签: 自体输血 单侧髋关节 关节置换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3月间,来我院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期患者80例,按照患者的意愿,将其划分为实验组(A组)与对照组(B组)。对照组进行基础护理,实验组在基础护理基础上,采取临床护理路径,仔细对照这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在平均住院时间上,实验组为(13.32)天,对照组为(20.5)天,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上,实验组为100%,对照组为80%,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为2.5%,对照组为1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期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非常值得各医院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围术期护理 临床护理路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髋关节置换后康复锻炼的主要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行髋关节置换治疗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给予对照组术后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术后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康复锻炼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以及6个月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个月后研究组和对照组髋关节评分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髋关节评分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髋关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护理效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护理期间研究组出现感染1例,对照组出现感染3例,下肢静脉血栓2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老年髋关节置换后采取针对性的康复锻炼护理有助于提高治愈率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老年 髋关节 置换术 康复锻炼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两种手术方法在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进行讨论。方法选取7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分为全髋关节置换组与骨折内固定组进行对比研究,每组35例,骨折内固定组患者治疗方法采用骨折内固定,全髋关节置换组患者治疗方法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经过治疗,全髋关节置换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7.1%骨折内固定组为77.1%两组对比,差异显著。从并发症的发生率来看,观察组为8.6%对照组为11.4%相比而言,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在治疗股骨颈骨折中,采用全髋关节置换的治疗效果要好于骨折内固定,在临床中有推广的价值。

  • 标签: 置换术 内固定术 股骨颈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血浆置换治疗重度黄疸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2例重度黄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实验组(31例),均采用血浆置换治疗,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结果两组患者均取得了较好疗效,实验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和患者满意率优于对照组。结论血浆置换治疗重度黄疸过程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提高了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护理质量满意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血浆置换术 重度黄疸
  • 简介:摘要目的对全髋关节置换采用改良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全髋置换,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切口后外侧入路全髋置换。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切口的长度短、中出血量少、术后引流量少以及术后止痛药用量少(P<0.05);两组手术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全髋置换具有对关节组织和神经的创伤小、出血少、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建议在临床进一步应用。

  • 标签: 术髋关节置换术 小切口 临床疗效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中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CL)损伤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687例(714膝)行初次TKA中10例(10膝)MCL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1例为MCL股骨侧止点撕脱,另9例为MCL体部断裂。MCL股骨侧止点撕脱患者采用带缝线锚钉方法进行止点重建,体部损伤患者均采用断端直接缝合方法进行修复。除2例体部断裂的患者因修复后仍无法恢复内侧稳定性而使用限制性衬垫之外,其余8例患者均使用非限制性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术后康复过程中有5例患者使用膝关节支具进行保护。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和膝关节活动度。结果10例患者随访3—15个月(平均9个月)。患者均无膝关节不稳定的主诉,末次随访时,膝关节伸直位及屈膝30°位外翻应力试验未发现内侧松弛。患者KSS由术前平均76.8分(37—100分)改善到153.3分(126~170分),膝关节平均活动度由术前的92°(70°~110°)改善到108°(90°-120°)。结论对TKA中的MCL损伤应当进行积极的手术修复。在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MCL修复、重建并且获得良好下肢力线的前提下,非限制性膝关节假体能够获得理想的治疗结果。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内侧副韧带 医源性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仍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性优质护理与常规护理比较分析。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80例进行分析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的患者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工作质量,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患者的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工作质量以及康复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型优质护理措施施以来,护士的工作能力明显上升,护理工作的整体质量明显提高,减少了护患纠纷发生,加快了康复速度,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 标签: 优质护理服务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5例合并糖尿病全膝关节置换的护理经验。结果合并糖尿病全膝关节置换25例,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良好,无1例并发症,全部痊愈出院。结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充分术前准备,术后加强并发症护理,加强功能锻炼指导,加强血糖监测,能有效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卧床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关节置换 糖尿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病历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4例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部使用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换。结果经过1.5年~8年的随访,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评定,优32例,良14例,可3例,优良率93.8%。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老年 股骨颈骨折 骨水泥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 简介:背景:小主动脉瓣环主动脉瓣置换是心外科手术的难点,治疗不当可能出现瓣膜与患者不匹配现象,使左室流出道狭窄、跨瓣压差增大,引起左室后负荷增加致心肌肥厚甚至充血性心力衰竭。目的:总结预防小主动脉瓣环瓣膜置换后发生人工心脏瓣膜与患者不匹配的治疗策略。方法:小主动脉瓣环均主动脉瓣置换患者85例。瓣口直径〉17mm,≤19mm的患者,选19mmSJMRegent瓣;对瓣口直径≤17mm的患者,用牛心包补片加宽瓣环,再选19mmSJMRegent瓣行瓣膜置换;对于瓣口直径〉19mm,≤21mm,选21mmHancockIIultra生物瓣置换。治疗后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有效瓣口面积指数、左心室重量指数、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跨瓣峰速、跨瓣压差和跨瓣平均压。出院后通过门诊对患者进行随访,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与结论:治疗后早期无死亡病例,均治愈出院。随访时间为6个月-3年。主要并发症为低心排综合征2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呼吸机依赖2例。所以患者均未出现脑栓塞或脑出血等脑部并发症。无瓣膜功能失调或卡瓣。未发现牛心包补片撕裂、瘤样膨出、钙化、血栓形成、免疫反应和感染等情况。81例获随访,随访率为95%(81/85)。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65例,Ⅱ级16例。各不同瓣环直径患者治疗后跨主动脉瓣峰速和平均压差均明显降低,有效瓣口面积指数明显增加,左心室重量指数、室间隔厚度和左心室后壁厚度均明显降低,均未出现人工心脏瓣膜与患者不匹配。置换21mmHancockIIultra生物瓣和21mmSJMRegent瓣组间的比较,前者获得了更好的跨瓣峰速和平均压差,以及更好的左心室重塑指标。19mmRegent瓣患者治疗后体质量和体表面积较治疗前明显增加。结果提示对于小主动脉瓣环的患者应采取个体化的治疗策略预防主动脉瓣�

  • 标签: 组织构建 移植 有支架生物瓣 心脏瓣膜假体 小主动脉瓣环 瓣膜与患者不匹配现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康复护理的方法。方法应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共8例,对患者进行术前的功能锻炼指导和术后康复训练。结果术后2周膝关节活动度80°~100°;术后6个月,关节活动度85°~120°。结论术后早期实施功能锻炼和有效的康复训练可促进膝关节置换后患者的康复,并可有效地预防并发症。

  • 标签: 膝关节置换术 术后康复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