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探讨车祸伤患者院前急救与转运方法及处理经验。方法2010年11月至2011年9月196例车祸伤患者的急救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抢救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结果196例中因伤势过重现场死亡10例,8例在转运中因伤势过重死亡,余178例病例均得到及时有效的院前救治,院前急救总有效率达90.8%。结论采取合理正确的综合对症性院前急救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车祸患者救治成功率,给后续治疗创造更好的机会。

  • 标签: 车祸伤 急救 院前转运 风险防范
  • 简介:摘要燃料转运装置是核电厂燃料操作与贮存系统中重要的换料设备之一,承担着传输燃料组件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在燃料转运装置调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处理方法进行小结,以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 标签:
  • 简介:据ClarkeTA2011年6月7日[ProcNatlAcadSciUSA,2011,108(23):9384-9389]报道,英美科学家首次精确地展示了细菌中运送电荷的细胞内蛋白质分子结构,详细揭示了细菌如何将电子由细胞内推到细胞外的"细枝末节",

  • 标签: 细菌 电荷 细胞内蛋白质 转运 英美科学家 分子结构
  • 简介:Na^+偶联单羧酸转运蛋白(sodium—coupledmonocarboxylatetransporter,SMCTs)包括两种亚型:SMCTI和SMCT2。两者的底物特异性相似,但SMCTl对底物的亲和力比SMCT2高。在机体中,SMCT1和SMCT2表达于肠道、肾脏和视网膜并通过协同作用促进相应组织对单羧酸的转运,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功能。本文从生物学特征、底物与抑制剂、组织分布与生理功能及其在药物转运中的作用等方面对SMCT1和SMCT2进行综述。

  • 标签: Na^+偶联单羧酸转运蛋白 生物学特征 组织分布 生理功能 药物转运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新生儿转运装置在新生儿急救转运中的作用。方法以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转运的15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CRIB、转运距离分为观察组(携带转运装置,75例)、对照组(不携带转运装置,75例),比较两组新生儿的医疗操作、病情转归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实施了更多医疗操作,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自动出院率、转运病死率、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救新生儿长途转运中,转运装置发挥着关键作用,有助于救治患儿。

  • 标签: 新生儿 转运装置 急救转运 作用
  • 简介:【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平消胶囊联合左甲状腺素钠片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后患者中的应用,评价该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入选本院2015年3月-2018年3月进行131I放射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仍然存在不同程度转移灶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131I治疗3天后采用常规空腹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组30例采用口服平消胶囊联合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卡氏评分、血清Tg值及血常规、肝、肾功能,转移灶的变化,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卡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平消胶囊 左甲状腺素钠片 中西医结合疗法
  • 简介:本试验以壶瓶枣为试材,研究枣果树上和采后转红机理的异同,通过枣果果皮酚类物质、褐变相关酶及褐变度的分析,探讨采后枣果果皮转红与褐变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枣果着色面积的增大,树上枣果果皮褐变度变化较小,而采后枣果褐变度显著增大。树上枣果果皮酚类物质含量与PPO活性均呈缓慢增大趋势,而采后枣果果皮酚类物质含量下降,PPO活性增加,采后枣果皮酚类物质与褐变度呈显著负相关(r壶瓶枣=-0.952**),采后枣果果皮PPO活性与褐变度呈显著正相关(r壶瓶枣=0.786*),表明采后枣果转红是酚类物质的氧化作用且PPO是褐变主要酶。

  • 标签: 枣果 转红 褐变 酚类物质
  • 简介:摘要某电厂四台汽轮机是由中国长江动力集团制造的C125-8.83/1.0型高温、高压、单轴、冲动、直接空冷凝汽式汽轮机,采用高压抗燃油全电调,高压缸通流级为14级,低压缸为10级。对于汽轮机甩负荷是最恶劣的一种工况,它将引起机组转子转速飞升,进而威胁机组的安全性。本文定量分析在甩负荷后调门的动态关闭过程中,持续流入汽轮机的蒸汽和汽轮机内原有蒸汽将继续膨胀做功引起转子转速飞升,并就转速飞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为机组甩负荷后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参考依据。对同类型机组甩负荷试验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 标签: 甩负荷 超速 转子
  • 简介:本试验以壶瓶枣为试材,研究枣果树上和采后转红机理的异同,通过枣果果皮酚类物质、褐变相关酶及褐变度的分析,探讨采后枣果果皮转红与褐变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枣果着色面积的增大,树上枣果果皮褐变度变化较小,而采后枣果褐变度显著增大。树上枣果果皮酚类物质含量与PPO活性均呈缓慢增大趋势,而采后枣果果皮酚类物质含量下降,PPO活性增加,采后枣果皮酚类物质与褐变度呈显著负相关(r壶瓶枣=-0.952.),采后枣果果皮PPO活性与褐变度呈显著正相关(r壶瓶枣=0.786*),表明采后枣果转红是酚类物质的氧化作用且PPO是褐变主要酶。

  • 标签: 枣果 转红 褐变 酚类物质
  • 简介:目的分析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预后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早期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统计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348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出院后1年内死亡或再住院),并据此分为预后不良与预后良好组。采用SPSS17.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48例患者出院后1年内因心力衰竭再住院率为16.95%(59/348),死亡率为12.07%(42/348),因心力衰竭再住院率或死亡率为29.02%(101/348)。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95%CI:0.145-0.875,P=0.025)、年龄(95%CI:0.587-1.301,P=0.030)、体质量指数(95%CI:0.458-1.253,P=0.004)、血Na+(95%CI:0.812-1.245,P=0.041)、血红蛋白浓度(Hb)(95%CI:0.925-1.027,P=0.032)、LgNT-ProBNP(95%CI:1.201-7.258,P=0.025)均为影响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1年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1年内死亡或再住院仍然较高,年龄、性别、贫血等是主要影响因素。

  • 标签: 心力衰竭 再住院 死亡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转运记录单配合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对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质量、转运效率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急诊收治的378例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对该阶段患者按照常规模式转运,将该院急诊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426例危重症患者作为试验组,对该阶段患者使用转运记录单配合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比较两组患者转运时间的差异,对比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转运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患者转运过程中突发病情变化、急救物品准备不充分、设备故障、管道意外和故障以及护患纠纷等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患者转运交接时病情、用药、辅助检查、管道、皮肤和床位联系等相关信息遗漏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运用转运记录单配合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转运,可有效减少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和转运交接时患者信息的遗漏,提高转运安全性,还能够缩短转运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急诊 危重症患者 转运记录单 安全转运 转运质量 多学科协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规范院内护理转运流程应用于急诊科危重患者转运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2017年10月—2017年12月需要转运的危重症患者21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转运流程分组常规组患者应用常规院内护理转运流程转运,规范组患者给予规范的院内护理转运流程转运,对比两组患者的转运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等。结果管道滑脱/阻塞、血压下降、意外拔管、氧气供应不足和坠床发生率规范组均低于常规组,P<0.05;猝死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患者及家属对转运护理的满意度规范组为99.05%,常规组为90.48%,P<0.05。结论规范院内护理转运流程,掐灭安全隐患,保证转运的安全,在急诊科危重患者转运中应用安全可靠。

  • 标签: 院内护理转运流程 规范化 急诊科 危重症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新生儿转运系统在危重新生儿转运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去11月通过新生儿转运系统对新生儿科130例危重新生儿进行转运,回顾分析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探讨新生儿转运系统的组织管理,装备保证,定期培训,转运前期的病情稳定措施与新生儿转运的关系。结果在对所稳重新生儿进行转运时,需要按照其疾病顺序进行转运,首先就是重度窒息患者,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早产且体重较低患者,肺透明膜病患者,胎粪吸入综合征患者以及重症肺炎患者,对比传统的双向被动转运模式,新生儿转运系统具有较高的转运成功率,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死亡情况,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应用。结论在对危重新生儿转运期间使用新生儿转运系统,可以有效处理转运之前治疗医院,途中以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三个阶段,有效提升新生儿转运成功率,降低患者死亡情况。

  • 标签: 新生儿转运系统 危重新生儿 转运 实际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规范院内护理转运流程用于急诊科危重患者转运的价值并进行相关的评价。方法研究对象为100例需要转院的重症患者,通过随机数表的方式平均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转运方式,观察组在转运过程中给予规范院内护理,对比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在转院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方式干预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不良情绪评分明显的低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更高,并且对此了2组患者出现意外情况、投诉以及接受科室的满意度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院内护理转运流程用于急诊科危重患者转运的效果更佳,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护理体验以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规范院内护理 转运流程 危重患者 价值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完善危重患儿在院内转运中的治疗和护理,提高院内转运质量.方法运用自制“转运箱”代替传统方法,有效提高了危重患儿在转运中发生突发事件的应急,降低了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了家属的满意度。结果“转运箱”的实施,家属满意度由之前的80%提高到了95%,医护人员满意度由原来的85%提高到了98%。结论“转运箱”的应用强化了危重患儿院内转运的管理,使转运工作更规范。

  • 标签: 转运箱 危重患儿 院内转运
  • 简介:摘要目的在新生儿急救转运过程中,对比转运装置采取喉罩通气与气管插管通气的优缺点,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有利依据。方法对本院自2011年8月至2013年11月之间转运的21例病例,按照转运过程中采用喉罩通气或气管插管通气进行分组。其中,采用喉罩通气10例;气管插管通气11例。气管插管11例中2例发生脱管现象,改用喉罩通气。结果喉罩10例及气管插管改喉罩2例均顺利完成转运且无严重的并发症,气管插管除2例脱管外,其余均完成转运任务。结论在新生儿转运装置中采用喉罩通气,不仅克服了气管插管对机体刺激性大,易脱管等缺点,同时还具有易于操作等优点,值得在转运装置中推行。

  • 标签: 喉罩 转运装置 新生儿 急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应用转运用仪器放置移动架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中选取本院需经急诊科转入ICU的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转诊时间:2020年1-12月);将纳入者以随机数表发分为2组,A组使用传统转运床进行院内转运,B组则应用自行研制的转运用仪器放置移动架进行转运;对比两组患者转运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转运时间。结果:经统计对比可见,B组患者转运中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明显低于A组,且该组患者转运中所需的时间也显著短于A组(P

  • 标签: 转运仪器 放置移动架 危重患者 院内转运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安全转运护理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医院内转运的作用。方法:选择需要进行医院内转运的急诊危重症患者120例,按照时间前后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为采取安全转运护理之前,实验组为采取安全转运护理以后。观察两组转运过程中意外情况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意外情况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安全转运护理 急诊危重患者 意外情况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级转运模式在急诊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   方法:抽取2022年1月~2022年8月本院急诊科院内转运患者101例作为对照组,抽取2022年9月~2023年5月本院急诊科院内转运患者102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转运模式,观察组则实施分级转运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院内转运途中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转运耗时。     结果:实施分级转运模式后,观察组患者转运途中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转运耗时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分级转运模式通过对急诊患者病情进行分级评估,根据风险等级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药品和医护人员陪同转运,有效降低了院内转运途中风险事件的发生,缩短了院内转运耗时,提高了急诊科工作效率。

  • 标签: 分级转运模式 急诊 院内转运 风险事件 转运耗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