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北京市第六医院输血的150例血液患者临床资料,共输血5 184例次,收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诊断、输血类型、输血时间、是否有输血史、妊娠史、输血不良反应史,以及出现临床症状的详细记录,血库每周汇总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结果输血5 184例次共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12例次,发生率2.16%,其中变态反应68例次(1.32%),以输注血小板引起为主;发热44例次(0.85%),以输注悬浮红细胞引起为主,未发现其他输血不良反应。有输血史、过敏史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无输血史、过敏史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34%(102/4 350)比1.20%(10/834),χ2=6.899,P=0.009;3.06%(98/3 200)比1.42%(14/984),χ2=7.767,P=0.005];女性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2%(60/2 126)比1.70%(52/3 058),χ2=8.356,P=0.004];年龄<18岁和≥18岁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6%(3/259)比2.21%(109/4 925),χ2=1.295,P=0.255]。结论成分输血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变态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临床医务人员需仔细把控输血指征,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保障输血安全。

  • 标签: 血液病 输血 变态反应 发热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血液患者PICC置管实施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PICC置管认知程度和自我护理能力,有效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方法在置管不同时期制定系统的健康教育计划,并进行全程的观察指导。结果有效地减少了并发症,减轻了患者痛苦,保证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结论全程健康教育对提高血液病人留置PICC依从性,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有很好的效果。

  • 标签: 血液病 PICC置管 健康教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液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的特点以及应采取的护理措施。方法使用将前瞻性监测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近些年院内治疗的血液患者,按照感染部位进行分类,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入院的血液患者680例进行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结果680例血液患者发生院内感染250例,感染率为36.76%;感染例次数312例次,例次感染率为45.88%,明显高于同期我院平均院内感染感染率8.69%。血液患者院内感染的特点主要是重复感染与重复住院的患者都比较多,大多数院内感染发生在住院后的18~35d内,主要是以呼吸道感染与血液感染为主;化疗、免疫抑制剂还有抗菌药物的使用,导致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而诱发院内感染,其中主要是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的发生率最高。结论血液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高,要降低院内感染率就必须先进行对原发病的治疗,同时改善住院环境,重视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加强对血液患者的护理以及住院宣教。

  • 标签: 血液病患者 院内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液化疗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讨论。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实施血液化疗时发生院内感染的70例患者,对其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血液化疗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有血液种类、化疗方案、中性粒细胞数及合并糖尿病。结论血液化疗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比较高,通过采取相关性的预防措施降低发生率,保证患者的预后,以延长患者的生命。

  • 标签: 血液病化疗 院内感染 原因 预防措施
  • 简介:目的:分析不规则抗体在常见的血液中分布特征,探讨对血液患首输血前检测不规则抗体的价值。方法:用微柱凝胶方法对3742例血液患者输血前抗体筛查和鉴定,分析不规则抗体的类型和特征。结果:共检测出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98例(2.62%),其中同种抗体53例(54.1%),以抗-E抗体最多;自身抗体45例(45.9%),以IgG型抗体最多。在所有血液患者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居首位。结论:血液患者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高于正常人群,对血液患者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有利于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 标签: 输血 血液病 不规则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血小板输注治疗的血液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分析血小板输注对血液患者的影响。结果大部分患者在血小板输注治疗后病情缓解,有小部分患者出现病情加重,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的增加,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明显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明显高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输注是治疗大部分血液的必要措施,但临床应避免或减少多次输注,并根据患者疾病类型的需求按照适当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血小板输注 血液病 临床疗效 输血次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血液患者的临床护理和临床效应。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到2013年收治的200例血液患者,对住院期间对患者进行的临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总结。结果两组患者均存在恐惧、焦虑、愤怒、依赖的心理情况,对观察组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和饮食护理,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疾病缓解情况为80.00%,对照组为41.00%,两组有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结论对血液患者进行饮食和心理上的护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血液病 临床护理 临床效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近年来,随着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血液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加,并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恶性血液患者大多数需要反复多次化疗,以期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及生活质量,但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的患者的免疫力逐渐降低,很容易并发严重感染。感染不仅会威胁患者的生命,而且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使更多的患者获益。

  • 标签: 血液病 患者 无菌层流床 使用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合并糖尿病危患者的营养支持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中纳入68例研究对象,经诊断后确认为合并糖尿病危症的患者,且符合入组标准,并分析比较68例患者在营养支持护理前、后的末梢血糖指标和营养情况。结果:经本次研究比较可见,在治疗后患者各时间点的末梢血糖数值均更低于治疗前,(P<0.05),同时治疗后的血白蛋白、血红蛋白分别为(35.85±5.11)g/L、(125.23±18.11)g/L,明显优于治疗前的(34.22±4.14)g/L、(108.59±14.22)g/L,(P<0.05)。结论:对合并糖尿病危症的患者实施针对性的营养支持护理可改善血糖指标和营养状态,对降低患者风险性有重要帮助。

  • 标签: 糖尿病危重症 营养支持护理 末梢血糖
  • 简介:摘 要: 目的 探讨肾脏病危患者静脉穿刺的技巧。方法 选取本院肾内科住院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对肾脏病患者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因素,剖析成功的主要因素、技巧与体会。包括穿刺部位、辨认血管、止血带扎结位置、促血管充盈方法、穿刺方式、穿刺技巧等。可以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一次性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静脉留置针穿刺 穿刺技巧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血液患者化疗后感染的预防与护理进行分析,明确血液患者化疗后感染预防与护理的重要性。方法:选取 2018年 1月— 2019年 12月某医院所收治的 100名化疗后的血液患者为研究对象,然后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试验组和对照组,针对对照组血液患者进行常规化化疗工作,针对试验组血液患者而言,则是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进行预防和护理。结果:试验组患者出现并发症、明显疼痛以及感染的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试验组患者总体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血液患者在化疗后的感染预防及科学护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血液病 化疗 感染 预防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治疗血液患者盗汗的疗效。方法将30例确诊为血液所致盗汗患者运用中药汤剂治疗。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我们采用中药汤剂治疗血液所致盗汗患者共30例,结果如下。

  • 标签: 中药 血液病 盗汗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针对 血液患者化疗后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 选取 2018 年 10 月~ 2019 年 4 月在我院化疗的 6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住院时间、病房类型、化疗药物、感染部位等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导致患者感染的因素和原因,以及采取的措施。结果 有 23 例患者化疗后出现了感染,占 38.33 %,层流病房中的血液患者的感染率为 23.33 %显著低于普通病房的 53.33 %, P < 0.05 ;随着住院时间的增长,感染发生率也随之增多。结论 做好病房的消毒、房间的通风、建立合理的探视制度及有效的护理,均是预防和减少血液患者化疗后感染的措施,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血液病 化疗后 感染 预防和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患者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征、微生物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8例血液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其临床特征及微生物学特点,并用相应统计学方法分析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28例念珠菌血症患者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占78.6%(22/28),30 d死亡率为46.4%(13/28),感染性休克发生率为32.1%(9/28)。28例患者分离出28株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占64.3%(18/28)。药敏试验结果示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耐药率分别为35.7%(10/28)、39.3%(11/28)、35.7%(10/28)。念珠菌血症患者30 d死亡的多因素分析结果示,感染性休克OR=33.182, P=0.025。结论血液念珠菌血症患者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为主,早期病死率较高。病原菌以热带念珠菌为主,感染性休克是念珠菌血症患者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真菌 血液病 念珠菌血症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 总结血液患者并发多重耐药茵感染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血液并发多重耐药茵感染的 56例住院患者,依据抗茵药物敏感性试验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时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并加强消毒隔离措施,注重静脉置管护理、发热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饮食及营养宣教等。结果: 56例住院患者中, 41例治疗后感染控制好转出院, 11例治疗无效死亡,自动放弃治疗 4例。住院 8~ 143(39. 1±16. 3)d。均未发生医院感染。结论: 血液患者因病情特殊易并发多重耐药菌感染,根据其疾病特点加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茵的传播。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及时的前瞻性监测,以及快速准确地采取针对高危因素的综合性护理措施,能及早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以达到控制 MDROs感染的目的。

  • 标签: 血液病患者并发多重耐药菌感染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