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沙棘新梢生长节律与果实发育关系的调查研究,探讨了新梢生长和果实生长发育各自的客观规律,以及树木生长和果实发育间的关系,为沙棘集约化栽培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 标签: 沙棘 生长节律 果实发育 栽培
  • 简介:摘要:疫情打破全球供应链平衡,致使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剧增,海运需求旺盛,箱船运价暴涨,新造船下单火爆,船厂接单超负荷运行,势必需提升造船效率与产出,确保按期交付

  • 标签: 节律化建造  管理改善  生产准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肾脏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情况。方法随机选择本院于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慢性肾脏病患者18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24h动脉血压监测,并根据收缩压和舒张压是否正常分为两组。观察患者发生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情况,病就两组患者血压类型和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80例患者总计发生128例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71.11%。高血压组勺型血压52例,正常组16例。正常组与高血压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正常组患者舒张压下降率显著高于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肾脏病发生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几率较高,因此在临床实践工作中,要重视患者血压值缓和情况、血液节律性变化,并实施24h动态监测,以预防节律异常的情况发生。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血压节律异常 动态监测 勺型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小时昼夜节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初次诊断未经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糖、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组患者左心室质量、左心室质量指数较杓型组增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检出率较杓型组增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消失可导致心室壁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脏、血管靶器官损坏,临床应予以重视。

  • 标签:
  • 简介:摘要血压昼夜节律紊乱是帕金森病患者常见的血压异常形式,包括血压昼夜模式异常、夜间高血压、血压变异性增高和觉醒低血压4种类型。帕金森病伴发血压昼夜节律紊乱的发生机制复杂,涉及生物节律紊乱、心血管功能障碍、激素分泌紊乱和睡眠-觉醒周期及结构的破坏,同时受到昼夜活动模式、情绪、抗帕金森病药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帕金森病临床表型、疾病进展和预后关系密切。加强对帕金森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紊乱的筛查和干预,有助于优化帕金森病临床干预策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帕金森病 血压 昼夜节律 发病机制 临床表型 干预
  • 简介:目的探讨男女两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不同与致左室肥厚(LVH)的差异。方法动态血压监测与超声心动检查相结合。结果男性比女性易致LVH,非杓型比杓型易致LVH,男女两性非杓型比杓型易致室间隔肥厚。男性EH无论是否杓型LVH均严重,女性仅非杓型严重。结论高血压治疗中要特别重视男性血压的控制,女性还应区分是否杓型血压。

  • 标签: 高血压 在室肥厚 杓型 非杓型
  • 简介: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CircadianRhythmSleep-WakeDisorders,CRSWD)是由于昼夜时间维持与诱导系统变化或内源性昼夜节律与外部环境不同步引起的一类睡眠疾病。它以失眠和(或)白天过度嗜睡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导致有临床意义的苦恼或导致精神、躯体、社会、职业、教育或其他方面的功能损害。常见类型为睡眠-觉醒时相前移障碍、睡眠-觉醒时相延迟障碍、不规律睡眠-觉醒节律障碍、非24h睡眠-觉醒节律障碍、倒班工作睡眠-觉醒障碍、时差变化睡眠障碍和非特殊昼夜节律性睡眠觉醒紊乱。在老年人群中,由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Nucleus,SCN)体积和细胞数量减少、夜晚褪黑素分泌减少、外界授时因子暴露减少等共同影响了昼夜节律系统并导致了老年人群的睡眠紊乱,常见类型为睡眠-觉醒时相前移障碍和不规律睡眠-觉醒节律障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健康教育和行为指导、时间疗法、光照治疗和药物治疗。本文主要对老年人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生物节律 睡眠障碍 衰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抑郁症躯体症状与皮质醇(cortisol,COR)节律改变及其他免疫代谢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从内分泌及免疫调节角度了解其发生机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符合DSM-5诊断标准的抑郁症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15),将PHQ-15≥10分定为伴躯体症状的抑郁症组(S-MDD组),共纳入73例;将PHQ-15<5分定为不伴躯体症状的抑郁症组(NS-MDD组),共纳入70例。检测患者同日8∶00、16∶00及24∶00血浆皮质醇(COR8、COR16、COR24)及同日8∶00时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血清尿酸(UA)、血糖(GLU)、血脂(TC、TG、HDL、LDL)水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①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COR水平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时间与组间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年龄为协变量,采用协方差分析发现,S-MDD组的COR16、皮质醇分泌总量(total cortisol output/area under the curve,AUC)及COR8-16斜率[(90.50±40.57)μg/L、(1 425.12±564.78)、(-6.43±5.76)]大于NS-MDD组[(68.74±31.51)μg/L、(1 251.57±456.61)、(-8.77±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71,4.320,8.731,P<0.05)。②S-MDD组CRP水平[(1.41±1.06)mg/L]高于NS-MDD组[(0.61±0.5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436,P<0.05)。S-MDD组高CRP(CRP≥1 mg/L)患者人数比例(58%)高于NS-MDD组(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24,P<0.01)。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RP(OR=4.953,95%CI:2.407~10.193)、COR8-16(OR=3.451,95%CI:1.380~8.633)是抑郁症躯体症状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日间皮质醇节律紊乱及高CRP水平可能是抑郁症患者躯体症状产生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 标签: 抑郁症 躯体症状 皮质醇节律 C反应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与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无创性血压监测仪对8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对比血压节律正常(勺型组)和异常(非勺型组)患者心、脑、肾靶器官损害程度.结果非勺型组24小时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收缩压及舒张压负荷值较勺型组升高(P<001);左心室重量和重量指数显著增加(P<005,001),24小时平均动脉压与左心室重量指数呈显著相关性r=055,P<001;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明显增高(P<005);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组间在偶测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较节律正常的高血压患者有更显著的靶器官损害.

  • 标签: 高血压 血压节律 靶器官损害 相关性研究
  • 简介:自发光电子设备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了人类的生活之中.在它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应该考虑长时间使用自发光设备对人体视觉及生理节律的影响.通过对现右研究的分析总结,探讨了关于S发光设备影响生理节律方面的研究方法,解释了在不同研究中实验结果相悖的原丙及解决方案,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该课题的方向及应用空间.

  • 标签: S发光电子设备 睡眠 生理节律 光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夜间节律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共纳入13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夜间节律度分为杓型血压与非杓型血压,所有患者均采用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踝臂指数(ABI)评价动脉硬化,采用颈部血管彩超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分析非杓型血压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结果13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非杓型血压非杓型血压55例(40.7%),杓型血压80例(59.3%)。非杓型血压组baPWV、IMT高于杓型血压组,而ABI值低于杓型血压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非杓型血压可加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

  • 标签: 杓型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 动脉硬化
  • 简介:日本村田制作所于近日在琦玉县立癌症中心新医院投入使用“LED智能医院照明系统”。医院使用该照明系统的目的在于:实现符合昼夜节律(生理节律)的照明,并通过控制LED实现节能。

  • 标签: 照明系统 昼夜节律 LED 医院 智能 日本
  • 简介:目的:探讨血压昼夜节律对高龄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期间在北京友谊医院老年心内科住院的96例高龄高血压患者(年龄≥80岁),根据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将其分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MCI组,35例)和认知功能正常组(对照组,6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合并症,以及动态血压监测指标。结果MCI组患者与对照组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分别为(131.14±12.61)和(131.00±13.17)mmHg、24h平均舒张压(24hDBP)分别为(65.74±7.35)和(64.08±8.39)mmHg,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昼间平均收缩压(dSBP)、昼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CI组晨峰血压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8.69±12.64)vs(4.08±12.78)mmHg,P<0.05]。结论清晨血压升高与高龄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受损有关。

  • 标签: 老年人 80以上 高血压 认知障碍 血压变异 清晨血压
  • 简介:哺乳动物体日节律及其产生的形态学基础欧可群华西医科大学610041一、哺乳动物体的日节律:哺乳动物生理活动及行为的日节律Circadianrhythm(生物体24小时昼夜节律)使机体内环境很好地、最大限度地适应于外环境并与之保持同步。因此,被认为是机...

  • 标签: 哺乳动物 日节律 形态学基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态血压监测昼夜节律异常和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医院接收的100例高血压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给予动态心电图监测和动态血压监测,统计相关监测数据。结果:在本次研究的100例患者中,出现异常昼夜节律患者46例,其中发生心律失常患者41例,占比89.13%;未出现昼夜节律异常患者54例,其中发生率心律失常患者5例,占比9.25%,显然昼夜节律异常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昼夜节律未异常患者,P<0.05。结论:动态血压监测昼夜节律异常和心律失常发生率有着较大关系,昼夜节律异常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及时监测可做好各项防治措施。

  • 标签: 动态血压监测 昼夜节律异常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众所周知,抑郁症作为精神病学当中一种最为常见的疾病,很多抑郁症患者都会出现失眠的状况。而患者服用抗抑郁的药物能够进一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情绪,还会对患者的睡眠节律产生影响,根据现阶段的抗抑郁症药来说,对患者睡眠节律影响的机制仍然不是很明确,需要做进一步的调查与研究。

  • 标签: 抑郁药 抑郁症患者 睡眠节律
  • 简介:目的:研究加味四逆散分时给药对应激性抑郁症大鼠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生物钟基因Per、Cry的表达及其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采用慢性不可预计轻度应激建立应激性抑郁症大鼠模型,采用RT-PCR法及余弦节律分析法观察分析抑郁症大鼠下丘脑视交叉上核Per、Cry的表达及其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慢性不可预计轻度应激使大鼠Per1、Per2、Per3、Cry2在大多数时间点(至少4个时间点)表达增强。应激性抑郁症大鼠下丘脑视交叉上核中Per12-△△Ct的中值、谷值上升,振幅增大,时相提前;Per22-△△Ct的中值、峰值上升,振幅增大,时相延后;Per32-△△Ct的中值下降、峰值上升,振幅无变化,时相延后;Cry12-△△Ct的中值、峰值、谷值下降,振幅无变化,时相延后;Cry22-△△Ct的中值、峰值上升,振幅无变化,时相提前。加味四逆散卯时给药(16.9g/kg)对Per2、Per3、Cry2表达增强以及Per2振幅增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Cry2、Per2、Per32-△△Ct的中值、谷值和峰值紊乱以及Cry1、Per3峰值时间和谷值时间的紊乱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加味四逆散酉时给药(16.9g/kg)对Per2、Per3、Cry2表达增强以及Per1振幅增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Per2、Per32-△△Ct的中值、谷值和峰值紊乱以及Cry1、Per3峰值时间和谷值时间的紊乱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结论:加味四逆散卯时和酉时给药主要是通过调节SCN中Per、Cry有关时间点的含量和改变其时间节律达到抗抑郁效应。

  • 标签: 加味四逆散 应激 抑郁症 视交叉上核 生物钟基因 生物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