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研究从昼夜节律的表达机制、昼夜节律与健康的关系、昼夜节律与危重症护理等方面综述了重症患者护理中昼夜节律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国内医务人员的护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昼夜节律 重症病人 护理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重症患者通常具有病情严重,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极易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昼夜节律指的是生命活动以24h左右为周期的变动,加强关于昼夜节律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患者机体代谢,调节重症患者身体机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有显著价值。基于此,此次研究以昼夜节律重要性以及机制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总结重症患者昼夜节律中护理干预内容,具体如下。

  • 标签: 昼夜节律 重症患者 护理干预 研究进展
  • 简介:本课题依据机体对药物具有时辰敏感性的原理,旨在探索中药治疗冠心病的最佳有效服药时间。研究于11~12月份进行。对象为九例(其中三例各参加二次试验)夜时休息白天活动的患者。男性:年46龄~57岁。经一般查体、心电图及血脂等检测,符合国际心脏病

  • 标签: 冠心病人 近似昼夜节律 服药时间 心脏病学 子午流注 开穴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为有效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探究患者血压节律及水平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期间65例经诊断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65例颅脑正常者为空白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血压进行监测并分析其血压水平、节律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较空白组高血压患病率高,P<0.05;观察组晨起血压、夜间最低血压、白天血压、夜间血压均高于空白组,P<0.05。结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易出现高血压、血压节律失衡,有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

  • 标签: 血压水平 睡眠呼吸 暂停 血压节律 变化
  • 简介:目的:探讨电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病理节律的调整作用。方法:20例CFS患者与20例健康受试者进行对照,CFS患者采用电针肾俞、足三里进行治疗。应用时间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对患者治疗前后以及健康受试者进行24h核心体温、心率、血压、唾液皮质醇和褪黑素的动态检测。结果:余弦法分析发现,健康组和CFS组治疗后各项指标都具有昼夜节律(P〈0.05);CFS组治疗前舒张压昼夜节律消失(P〉0.05),其余指标具有昼夜节律(P〈0.05),但CFS组治疗前昼夜节律振幅低于健康对照组,且核心体温、心率、血压和褪黑素峰值相位后移而皮质醇峰值相位超前;电针治疗后,CFS组振幅明显提高,峰值相位接近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CFS存在昼夜节律紊乱现象,电针对其具有良性调整作用。

  • 标签: 慢性疲劳综合征 昼夜节律 电针 肾俞 足三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以期找到改良患者预后的方法方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来我院住院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分别测量每位患者24h动态血压,根据其血压变动情况分为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其中杓型组患者共47例,非杓型组患者共53例。对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对比,主要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变化情况,对患者夜间血压波动情况及其对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的长期影响作出评价1。结果经过9周的持续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不同程度下降,BI指数均得以提升。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3周后的组间对比结果显示NIHSS评分及B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6周后、9周后组间NIHSS评分、BI指数变化情况对比统计显示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杓型组在NIHSS评分上明显低于非杓型组,而BI指数则明显高于非杓型组。血压夜间下降率与NIHSS评分及BI指数变动情况对比发现两者均随血压的变化而呈现一致性改变。结论人体血压昼夜变化呈现一定节律性,杓型节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说更具保护性,适时调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能够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能力提升2。

  • 标签: 血压昼夜节律 急性脑梗死 预后
  • 简介:研究表明:在高寒地区种植青海中华羊茅生育期110~115d,第二至第四年产草量和种籽产量较稳定,第五年开始下降。地上部分产量前期增长缓慢,后期增长迅速,抽穗至开花期,是中华羊茅地上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地下部分的产量前期增长迅速,后期缓慢,地下根系的增重与地上恰成相反趋势。在青海中华羊茅茎叶比中叶和花序占30.65%;开花期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最高,是刈割牧草的最适时期。

  • 标签: 青海中华羊茅 发育节律
  • 简介:总结引种洛阳后萌发较晚的紫斑牡丹茎叶生长规律情况,结果表明,萌发期为3月上旬;7个品种紫斑牡丹的茎高、叶长和叶宽年平均生长量存在差异,表现出植株高矮和叶片大小的不同,但各指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物候期比原产地提前30天。茎高生长起始时间早,速生期短,生长集中;叶生长的持续时间相对要长;叶宽生长的结束期更迟于叶长。3月12日—4月16日为这些紫斑牡丹茎生长高峰期,平均茎高生长量达23.56cm;4月24日已完成茎高全年生长量,年平均生长量为23.99cm。从3月下旬至4月中旬是叶片的迅速生长期,4月16日叶片大小定形,平均叶长、叶宽分别达到28.16cm和23.80cm。花期集中在4月16—26日,培育晚开新品种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洛阳地区 萌发较晚 紫斑牡丹 生长节律 分析初报
  • 简介:PER和TIM是果蝇两个重要的生物钟蛋白.以往的研究一直认为PER和TIM是在细胞质中结合为二聚体并以二聚体的形式进入细胞核.但2006年PabloMeyer等人的实验研究表明,PER/TIM复合物在细胞质中分离,然后PER和TIM在很短的时间内独立进入细胞核.根据该项实验结果,我们对果蝇昼夜节律调控模型进行了修正,修正模型反映了per和tim基因的转录翻译及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过程,二次磷酸化的蛋白质PER(P2)、TIM(他)分别独立进入细胞核并参与后续的调控过程.计算了修正模型的振荡周期并由此确定了新模型所引入的参数值.对修正模型的振荡节律进行数值分析,发现修正模型振荡节律在DD、LD条件下均产生了近于24h的持续周期振荡而在LL条件下呈现出振荡衰减,这些结果与原模型相似,反映出所建模型的合理性.但修正模型对参数对称性的依赖性则更加强烈,具体解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工作.

  • 标签: 昼夜节律 调控网络 动力学
  • 简介:随着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化解工作逐步纳入法治轨道,律师作为第三方身份参与的司法作用不断深化,检察环节的律师参与化解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制度也不断完善。通过对重庆市检察机关推进律师参与化解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工作的司法实践进行实证调研,发现在改革实践中还存在着律师参与工作于法无据,参与的质量和效率有待提升,配套辅助机制不够健全等现实问题,应当从强化立法保障,保障律师执业权利,提升参与律师的整体素质,完善律师参与工作配套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进。

  • 标签: 检察环节 律师 化解 涉法涉诉
  • 简介:目的探讨在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的状态下,血压昼夜节律与血清白蛋白及胆红素等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2015年我院6个科室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标准:合并危及生命的疾病,如严重的心动过缓、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各种慢性疾病终末期等.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10%为标准,将患者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和生化指标.结果①共入选1113名患者,其中杓型组783例、非杓型组330例.两组间年龄[(62.7±14.5)岁比(68.7±13.8)岁]、冠心病(145例比97例)、脑卒中(226例比119例)、糖尿病(142例比87例)、慢性肾功能不全(30例比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59例比42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杓型组总蛋白[(68.3±6.2)g/L比(68.3±6.2)g/L]、白蛋白[(42.6±4.1)g/L比(41.5±4.4)g/L]、前白蛋白[(243.6±65.1)g/L比(299.4±69.2)g/L]、白球比例(1.71±0.35比1.65±0.35)均高于非杓型组(P<0.05).杓型组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比值(0.308±0.066比0.321±0.070)低于非杓型组(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年龄、合并冠心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血清白蛋白浓度及直胆/总胆比值是血压昼夜节律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血清白蛋白、直胆/总胆比值与血压的昼夜节律相关.

  • 标签: 血压 杓型 非杓型 昼夜节律 白蛋白 胆红素
  • 简介:摘要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许多研究已对房颤的心率与节律控制策略进行了比较。心率控制策略较易实行,也较易为临床医生所接受。但对于具体的病人,哪种策略更为合适仍存在争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治疗后血压昼夜节律与影响因素。方法:以我院于2020年1月-2021年3月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24h动态监测血压,观察影响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因素。结果:杓型血压组患者的吸烟概率高于非杓型血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指标均低于非杓型血压组,24h-SBP BPV与24h-DBP BPV均高于非杓型血压组,P

  • 标签: 高血压 治疗 血压昼夜节律 影响因素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节律异常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结果将147例高血压患者分为杓形高血压组与非杓形高血压组;进行心脏及颈动脉超声检查,计算出左室重量与左室重量指数以及颈动脉管壁内膜情况及有无斑块形成;检测尿肌酐及尿蛋白。结果非杓形高血压组患者左室重量指数、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尿肌酐及尿蛋白均比杓形组高,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非杓形高血压组dSBP、dDBP、nSBP、nDBP、SBP-L、DBP-L与靶器官损害显著相关。

  • 标签: 高血压 动态血压 靶器官损害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及维持性腹膜透析(MPD)患者的动态血压(ABP),了解不同透析方式下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方法选择慢性肾脏病(除外糖尿病肾病)进行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患者各30例,以30例非透析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MHD组(非透析日)、MPD组及对照组分别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计算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的下降率,分析比较不同透析方式下血压类型。结果MHD组(非透析日)?DBP%比对照组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P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BP%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HD组杓型血压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MHD组与MPD组以及MPD组对照组之间杓型血压的例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透析患者与非透析患者相比,血压的昼夜节律更加紊乱;而两种透析方式下,血压昼夜节律无明显差异性。

  • 标签: 血液透析 腹膜透析 动态血压 昼夜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