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探索如何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安全管理,制订相应防范措施。方法对我科2011年发生的7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⑴护理不良事件中第一位是跌倒,⑵主要原因分别是患者的安全知识宣教不到位和环境因素,⑶护士资历与不良事件发生有关,⑷一天中发生不良事件的高峰时段在夜间。结论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提高护理整体的风险意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按照患者的需要实行弹性排班。

  • 标签: 神经内科 护理 不良事件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护理安全是医院护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关系到病人康复、护理水平、医疗环境、医院声誉以及社会稳定等,护理安全是提高护理质量、优化护理服务的关键环节。为能更好地达到确保病人生命安全、加强护理质量、杜绝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目的,在此,本文将对我院2019年1月-12月全年上报的553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从而探讨相应的对策措施,以供各位医疗工作人员学习借鉴。

  • 标签: 护理不良事件 原因分析 对策研
  • 简介:摘要目的对发生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类、护士工作年限、科室分布等进行分析统计,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处理对策。方法向各科室的主管护师发放我院自行设计的临床护理不良事件表,由其登记、分析发生于本科内的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并经过整理和统计之后上报。结果临床护理不良事件以规章制度落实类为主,所占比例为73.28%,其中最多的是信息或记录错误,占33.62%;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包括环境安全、疾病因素、流程或管理问题、能力与资质问题、评估不足、未遵守制度规程和沟通不良,所占比例依次增多;随护士年龄段的增长,发生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例数逐渐减少,其中工作年限<2年的护士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次数最多,占41.38%。结论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在工作中更加细心,增强责任意识,医院需加强培训与考核护理人员的操作规程与工作制度,提高其护理水平。

  • 标签: 临床 护理不良事件 原因 对策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077-02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双重血浆置换(DFPP)不良事件发生原因,探讨处理对策,以积累临床经验,提高DFPP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2009年7月~2010年7月我科开展DFPP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9例患者,共行DFPP治疗33例次,发生低血压5例次,发生率为15.1%;发生溶血1例次,发生率为3.0%;发生滤器凝血1例次,发生率为3.0%;因跨膜压、血浆入口压高,改换其它治疗方式2例次,发生率为6.0%。总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7.3%。结论合适的血浆成份分离器选择,合理的抗凝剂应用,有效的血流量,严密的病情观察,适宜的分浆、补浆、弃浆量设置,可以减少DFPP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疗效。

  • 标签: 双重血浆置换 不良事件 原因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类型与原因,并给出相应的预防管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上报的80例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发生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类型。结果80例儿科护理不良事件中,给药差错占30.0%、烫伤占5.0%、坠床/跌倒占15.0%、皮肤损伤占20.0%、液体外渗占20.0%、延误检查占10.0%。护士的工作时间越长、年龄越大、技术职称越高、护士学历越高,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次数越少(P<0.05)。结论增强儿科护理人员不良事件的防范意识,科室定期进行相关的安全知识培训,严格按照工作制度和流程执行各项护理工作,以降低科室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儿科护理质量。

  • 标签: 儿科护理 不良事件 原因分析 防范对策
  • 简介:重点介绍英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历史起源、组织体系、报告程序和时限要求以及信息的利用和反馈形式,旨在为我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开展和体系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英国 医疗器械 不良事件 监测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找出发生事件的根本原因,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减少可预防性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方法回顾某二级甲等医院2013年-2015年上报的62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例护理不良事件中用药错误占第一位,输液相关事件占第二位,跌倒和坠床占第三位;工作5年以内、低职称、低学历护理人员是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群体。结论加强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教育,认真落实护理工作核心制度,特别是强化低年资、低职称、低学历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可有效减少可预防性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 标签: 护理不良事件 原因分析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防范对策。方法选择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非惩罚性自愿上报的74例儿科护理不良事件从发生原因、护理人群、发生时间段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不良事件易发生的护理人员均是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的低学历的护士;易发生的类别为坠床/跌倒、遗漏治疗、用药错误、液体外渗等等;不良事件易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未落实“查对”制度;易发生不良事件的时间段主要白班时间段。结论重视护理风险管理、加强护士能力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保障。

  • 标签: 儿科 护理不良事件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并总结有效的应对方案。方法对我院2010年11月-2013年11月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在分析相关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结果对本组研究中的各项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可将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以下四点护理人员因素(47.4%)、患者及其家属因素(20.5%)、相关设施因素(18.2%)及护理管理不到位(13.9%)。结论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主要有护理人员因素、患者及其家属因素、相关设施因素及护理管理不到位4个方面,临床上可从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加强护理管理、规范护理流程和加强安全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案。

  • 标签: 护理不良事件 原因 应对方案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0-0082-01
  • 简介:护理不良事件常被称为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为了减少差错或事故这种命名给护理人员造成的心理负担与压力,科学合理的对待护理缺陷,所以又称护理不良事件。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常被归结为:护士责任心不强、技术水平低、不遵守规章制度等等,而防范措施也常针对以上原因被反复强调,如:严格查对制度及操作规程、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学习法律知识等,却忽视了护士的心理健康因素在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影响。现将对护士心理健康造成威胁的因素分述如下。

  • 标签: 护士心理健康 护理事故 不良事件 业务技能培训 责任心不强 护理差错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类别及原因,以制订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对133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3例不良事件的发生例数依次为管道脱落25例,占18.8%;跌倒/坠床24例,占18.0%;用药错误24例,占18.0%;标本采集错误15例,占11.3%;药物渗漏14例,占10.5%;医嘱执行错误5例,占3.8%;烫伤1例,占0.75%;其它25例(操作不当、病人信息错误、查对制度执行不到位等),占18.8%。结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鼓励护士加强责任心,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护理管理者要增强主动报告意识,在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中,进行原因分析并制订防范措施,加强护理工作安全管理,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和水平。

  • 标签: 护理不良事件 主动上报 原因分析 非处罚性 管理对策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081-02
  • 简介:目的建立科学的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并使之有效运行。方法借鉴SH9医疗不良事件分级法,建立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标准化工作流程,以鼓励主动报告为手段提升上报率。结果2014年度共上报医疗不良事件289例,其中近半数为隐患事件事件归因多集中在患者服务流程及护理服务质量方面,事件处理两周内整改完成率为86.45%,事件教训分享53例。结论统一的事件分级加归因分类、方便快捷的网报途径、自觉自愿的责任意识驱动上报、及时切实地解决问题是保障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所在。

  • 标签: 医疗 不良事件 报告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在进行患者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将护理不良事件管理进行运用的价值。方法 在2022年1月至12月本院进行治疗患者中抽选2000例为研究样本,按照数字表随机排序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1000例,治疗期间开展常规护理管理)和观察组(1000例,进行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分析护理效果。结果 对比两组在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进行患者护理管理的过程中将护理不良事件管理进行运用,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在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满意度,保障临床护理综合质量。

  • 标签: 护理不良事件 患者安全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公民的法律意识以及自身权利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医院需要不断提升对于医疗防线的控制,特别是对于一些重症患者不良事件护理出现的防范。ICU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本文针对ICU护理中的不良事件出现原因进行分析,并在为不良事件的防范探讨恰当的解决方法。

  • 标签: ICU护理 不良事件 原因 策略
  • 简介:摘要 探讨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上报管理。本文主要通过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相应的方法减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不良医疗检测事件的管理与上报。

  • 标签: 可疑 医疗器械 不良事件 上报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管道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10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综合平衡方法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方法,观察组采用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管道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对两组患者管道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管道护理中实施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干预方式可降低患者管道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实施。

  • 标签: 管道护理 不良事件 原因分析 管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脑外科护理中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以及相关的防范措施。方法:于2021年3月-2022年3月之间,对医院治疗的82例脑外科病人为主要对象实行了随机的小组考察,其中41例实施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另外41例配合应用护士防范措施(观察组),并对比分析了两组的护理疗效。结果:经过护理结果分析比较,导致脑外科患者出现不良事件的因素包括管理、患者、护理人员三个方面,其中采取针对措施的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明显偏低,组间数据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脑外科 护理 不良事件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骨科护理中遇到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探讨其特点及发生原因,以总结出防护措施来避免或减少发生不良事件的几率。方法 对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报的122例骨科护理中遇到的不良事件,并根据其症状特点及其护理进行分类。结果 2020全年中骨科护理中的不良事件发生几率下降明显,且发生严重程度也下降明显。结论 医院应加强培训医护人员,优化人员配置,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医护水平以从根本上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

  • 标签: 骨科 护理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根据当前医疗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结合医院自身运作特点,通过信息化手段收集信息不良事件,建立统一的分级分类标准和风险评估体系,进而设计信息不良事件处置知识库和辅助决策系统,实现自动警示和决策提醒功能。

  • 标签: 信息不良事件 处置 辅助决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与防范对策。方法:2021年1月到2021年12月,选取400例儿科患者进行研究,采用常规护理的200例是对照组,于2021.1-2021.6入院;采用防范对策的200例是观察组,于2021.7-2021.12入院。结果: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析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制定并落实防范对策,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儿科 常规护理 防范对策 护理不良事件 护理满意度